05.13 喜馬拉雅搶佔聲音市場 知識付費打開移動電臺變現的新模式

近日,有消息稱喜馬拉雅FM或以40億美元估值融資赴港 IPO。

隨後,有媒體聯繫了喜馬拉雅FM聯席CEO餘建軍,並詢問是否有意向準備IPO,對方回覆“不屬實不可信”。

公開資料顯示,喜馬拉雅是國內音頻分享平臺,2013年3月上線手機客戶端。據喜馬拉雅副總裁李海波透露,截止2017年9月,喜馬拉雅FM的用戶量已經突破4億。它也成為國內發展最快、規模最大的在線移動音頻分享平臺。

但與如今的火熱形成反差的是,兩年前的視頻和音頻領域內的各大公司都一直處於燒錢不盈利的尷尬狀態。

喜馬拉雅搶佔聲音市場 知識付費打開移動電臺變現的新模式

音頻市場

2015年是音頻行業的寒冬,喜馬拉雅FM的C輪融資延後了一年。而在第二梯隊的考拉FM2016年6月還經歷了裁員風波,裁撤了整個音娛中心。

沒有融資的支持,移動電臺開始轉向商業模式的變現探索——廣告。至今,移動電臺最穩定和最成熟的盈利模式依然是廣告。廣告商的投放費用則依據平臺的點擊數量。在此模式下,不少平臺一度有數據造假傳聞。2015年蜻蜓FM被指偽造用戶活躍度等數據,而喜馬拉雅FM數據造假的帖子也在網上廣泛傳播。

此前,依靠廣告為主的營收模式,難以支撐起喜馬拉雅FM的運營。2015年網絡流出了一份喜馬拉雅FM的私募股權融資方案,其中顯示喜馬拉雅FM2104年虧損5439萬,而2015年僅1-7月份虧損已達到6877萬元。

喜馬拉雅FM急需新的盈利方式。

不過隨著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轉化升級,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步入了中產階級,需求也由物質層面轉移到了精神層面,對於優質內容付費的認可度和意願也在不斷提升。

知識付費興起之後,網絡音頻賽道上的選手越來越多。

其中不過,若要論及內容池子、用戶沉澱和商業閉環的成熟度,還是要看以蜻蜓FM、喜馬拉雅FM和荔枝為代表的音頻平臺。

《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顯示,2016年知識領域市場交易額約為610億元,資本圈重新關注起了知識付費的細分領域——音頻行業。這無疑將音頻行業的天花板拉高,為喜馬拉雅FM的商業模式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2016年6月份,喜馬拉雅FM趁機推出內容付費的試水之作——《好好說話》,上線一天的銷售額就突破500萬元。

從此,知識付費算是給音頻行業打開了新大門。

喜馬拉雅能有今天的成績,以及高估值的背後,內容付費佔很大的比重。

喜馬拉雅搶佔聲音市場 知識付費打開移動電臺變現的新模式

喜馬拉雅

根據艾媒諮詢的統計,2017年知識付費的用戶數量預計為1.88億,2018年會增長至2.92億。消費人群中,80%是處於職場初、中級,希望通過學習來提升自我的80後、90後,76.4%的用戶分佈在一、二線城市,月收入在5000-8000元之間的居多,內容則偏好金融財經、教育培訓、消費理財類。

對此喜馬拉雅 FM 聯合創始人餘建軍也表示,此次“123知識狂歡節”中,30歲以下的年輕用戶作為主力軍,貢獻了約六成的交易額,連00後也在父母的支持下購買學習類課程。

消費行為的變化也給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確保優質內容的持續產出,讓快餐化的“知識付費”避免淪為“只是付費”。

餘建軍覺得,平臺還是應該輸出“網紅”輕知識,“不能太嚴肅”。當前階段,知識付費要滿足的依舊是用戶提升認知、豐富談資、尋找階級歸屬的需求。

“知識付費與電商不同,後者核心是商品,前者核心是人,針對不同消費場景進行內容輸出與投放,完成消費引導,為用戶提供深度的知識吸收場景是知識付費平臺的職責。”

接下來,他判斷知識付費將進入存量市場的競爭,商業模式會逐漸成熟,內容的專業化和深度垂直化會成為明顯趨勢,而分發也會更智能化、精準化。

為此在內容上,喜馬拉雅FM堅持採取邀約制度,主動去尋找優質的內容生產者。平臺的作用則是參與課程受眾定位、課程內容規劃、體系設計、定價和後期的市場推廣。課程上線後,平臺還會以收聽人數、收聽時長來判斷課程的效果和潛力。“平臺會將用戶數據推送給內容生產商,知道用戶是誰、在哪裡,才能夠生產出更匹配的內容。”

喜馬拉雅目前就用戶規模來說是處於領先地位的,並且一直保持著較為穩定的增長,2017年1月份到10月份用戶量增量達450W,基本上一年的用戶增量達到了得到總用戶量的兩倍!

另外喜馬拉雅平臺上內容類目繁多,從接地氣的“段子來了”到逼格點滿的“每日聽見吳曉波”,能夠滿足到的用戶群體非常多樣,這也是其用戶規模能遙遙領先的根本原因。

預計未來隨著知識付費習慣的養成,知識變現的效應也將日漸明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