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道德經第十四章描述了入靜後感悟天地自然的狀態

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道德經第十四章描述了入靜後感悟天地自然的狀態

看它看不見,把它叫做“夷”;聽它聽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這三者的形狀無從追究,它們原本就是渾然而為一。它的上面既不顯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顯得陰暗晦澀,無頭無緒、延綿不絕,卻又不知道叫什麼,它不是我們知道的任何物體。因為這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可以稱之為“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跟著它,也看不見它的後頭。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識、瞭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律。

道德經第十四章描述了入靜後感悟天地自然的狀態

其實這一章描述了道的狀態,看不見,聽不到,用力去抓,抓不到。

但是在你不去聽,不去看,入靜狀態下,你的確能感到,能夠摸到。這是儒釋道的養生功法裡都能體驗的。也就是說,修煉入靜,就是一種求道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