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6 宋人鬥茶之風及對茶藝的貢獻

宋人鬥茶之風及對茶藝的貢獻

鬥茶,又稱“茗戰”,它是古人集體品評茶之品質優劣的一種形式。宋人唐庚《鬥茶記》說:“政和二年三月壬戍,二三君子相與鬥茶於寄傲齋,予為取龍塘水烹之第其品,以某為上,某次之。”政和是宋徽宗的年號,於是有人以為鬥茶起自宋徽宗時。又因宋徽宗曾作《大觀茶論》。其序中談到:“天下之士,勵志清白,竟為閒暇修索之玩,莫不碎鏘金,吸英咀華,較筐策之精,爭鑑別裁之。”這是說文士們鬥茶的情形,於是,又有人認為,鬥茶只是文人閒士百無聊賴的消閒舉動,或是誇豪鬥富的手段。其實,宋人鬥茶既非自宋徽宗時才起,也並非主要文人所為,而是很早便由民間興起的。

宋人鬥茶之風及對茶藝的貢獻

由蔡襄的《茶錄》可知,鬥茶之風很早便由貢茶之地一建安興起,蔡襄稱之為“試茶”。建安北苑諸山,官私茶熔之數達一千三百三十六,製茶者造出茶來,自然首先要自己比較高下,於是相聚而品評。范仲淹《鬥茶歌》說:

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

鼎磨雲外首先銅,瓶攜江上中泠水。

黃金碾畔綠塵飛,紫玉甌心雪濤起。

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

其間品第胡可欺,十目視而十手指。

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

既然是貢奉天子的東西,好壞優劣當然都很重要,這裡把鬥茶的原因和現場情形都描述得十分清楚。飲茶既為朝延所提倡,全國產量又迅速增加,民間飲茶之風也比唐代更盛。於是,鬥茶又從製茶者間走入賣茶者當中。宋人劉松年的《茗園賭市圖》便是描寫市井鬥茶的情形。圖中有老人、有婦女、有兒童,也有挑夫販夫。鬥茶者攜有全套的器具,一邊品嚐一邊自豪地誇耀自已的“作品”。民間鬥茶之風即起,文人們也不甘落後,於是在書齋裡,亭園中也以茶相較量。最後終於皇帝也加入鬥茶行列,宋徽宗趙佶親自與群臣鬥茶,把大家都鬥敗了才痛快。

宋人鬥茶之風及對茶藝的貢獻

這種幾乎是在社會各階層都流行起來的鬥茶風氣,對促進茶葉學和茶藝的發展起了巨大推動作用。關於製茶方法的改進,本不屬本書討論範圍之內,但它牽涉茶藝,故可道其一二。總的來說,宋人制茶比唐人要精,這一方面是生產的發展產生的必然結果,同時也與宋代用茶方法相關。宋代貢茶數量很大,皇室對茶的要求是精工細作。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為點茶法。所謂點茶,是以極細的茶末用開水衝下去,更用力攪拌,使茶與水融為一體,然後乘熱喝下。這兩項大改變使製茶工藝發生不少變化。在精製,細作方面,也要特別強調時節,主張以驚蟄為候,且要日出前採茶,以免日出耗其精華。採下的芽,要細加挑撿,分出等級,以使製成不同的貢茶,同時,在蒸茶、榨茶、研茶方面也更科學化。尤其是研製功夫,十分注意,有的達十餘次。因為研之愈細,愈易在點茶時使水乳交融。然後入各種形狀的模子,稱之為“入銙”成形,再過黃焙成茶餅,厚的團茶熔制數次,長達十幾天。這樣,自驚蟄採製,到清明前便送到京師。

在茶藝方面,由於點茶法的創造,烹茶技藝發生一系列變化。唐人直接將茶置釜中煮,直接通過煮茶,救沸,育華產生餑沫以觀其形態變化。宋人改用點茶法,即將團茶碾碎,置碗中,再以不老不嫩的滾水衝進去,但不像現代等其自然揮發,而是以“茶筅”充分打擊、攪拌,使茶均勻地混和,成為乳狀茶液。這時,表面呈現極小的白色泡沫,宛如白花布滿碗麵,稱為乳聚面,不易見到茶末和水離散的痕跡,如開始茶與水分離,稱“雲腳”。由於茶液極為濃,拂擊愈有力,茶湯便如膠乳一般“咬盞”。乳面不易雲腳散,又要咬盞,這才是最好的茶湯。鬥茶便以此評定勝負。今之日本茶藝,仍是採用此種方法,但筆者欣賞過兩盞,茶末甚粗,雖散佈滿杯,卻無乳聚面,所以那雲腳早晚和咬盞與否也就談不到了。

宋人鬥茶之風及對茶藝的貢獻

茶藝的第二項改進,是講色香味的統一。宋人尚白茶,乳面如潘潘積雪,由此產生對盞的要求,以青,黑之磁為之最好。今日日本茶藝,系以綠茶為之,又不出現白乳面。故不講究盞色深,而多以白盞。欣賞古老茶藝的專家們崇尚所謂“天目碗”,但多為取其古拙之意,而並不瞭解宋代器與形色的關係。

此外,唐代飲茶多加鹽以改變茶之苦澀,增其甜度,宋代不加鹽,以免雲腳早散。其餘則大體同唐代。

到南宋初年,又出現泡茶法,為飲茶的普及和簡易化開闢了道路。

宋代飲茶,就具體技藝講是相當精緻的,但其缺點也顯而易見。即技藝之中,很難融進思想感情,陸羽在煮茶中那種從茶爐、菱水、茶氣蒸騰中所達到的萬物冥化,天人合一、自然變化的心理體驗,宋人大概很難得到。這正是由於貢茶求物之致精而失其神的結果。所以,與其說是茶藝,不如稱為“茶技”——其藝術韻味太少了。

宋人鬥茶之風及對茶藝的貢獻

要說宋人飲茶一點不講精神境界也不是。文人在飲茶環境方面還是很講意境的,范仲淹飲茶,喜歡臨泉而煮。其鎮青州時,曾在興隆寺南洋溪清泉出處創茶亭。環泉古木蒙密,隔絕塵跡,賦詩鳴琴,烹茶其上,日光玲瓏,珍禽上下,那意境還是很美的。故時人稱此處為“範公泉”。自此,臨泉造園以為飲茶之所的風氣大開。濟南多泉,大族多效仿。

蘇東坡喜歡臨江野飲,以抒發這位大文學家與天地自然為侶的浩然之氣。

宋人對茶藝的又一貢獻是真正將茶與相關藝術融為一體,由於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是著名文人,更加快了這種交融過程。像徐鉉、王禹稱,林通、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梅堯臣、蘇軾、蘇轍,黃庭堅等這些第一流的文學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詩人往往有茶詩,書法家有茶帖,畫家有茶畫。這使茶文化的內涵得以拓展,成為文學,藝術等純精神文化直接關聯的部分。因此,宋代貢茶雖然有名,但真正領導茶文化潮流,保持其精神的仍是文化人,就連皇帝也不免受文人的影響。如宋徽宗,便是追隨文人茶文化的一個。宋徽宗不能算個好皇帝,丟了國家,當了俘虜,但在藝術方面很有造詣,無論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皆曉。他所著的《大觀茶論》,無論對茶的採製過程及烹煮品飲、民間鬥茶之風都敘述很詳細。作為一個封建帝王,實在難得。他還畫有《文會圖》,描繪了茶、酒合宴的情形,表現了宋代將茶、酒、花、香、琴,饌相融合的情景。可見,飲茶與相關藝術結合已成為一代風尚。

宋人鬥茶之風及對茶藝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