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很多人喜歡做心理測試,真的有用嗎?

橙子味的是愛情啊


心理測試其實分成兩大類。

一類是由心理學家編制的,專門針對某一個心理要素,比如完美主義、自尊、自我效能感、抑鬱等等。這一類測試往往題目比較多,而且問題針對的目標很具體,要求你如實描述自己內心的想法、感受和外在表現(比如會問你是不是會感到抑鬱?抑鬱的情緒會持續多久?),讓人很容易看出出題人想要了解什麼。

這一類測試常常是出於科研的目的而存在,因此每一份測試問卷的編制都有嚴格的流程和標準,會考察問卷的信度、效度,要針對不同的人群進行分別測試,要對測試的人群數量有嚴格的要求(往往人數越多越好),甚至會反覆進行大樣本測試很多次,不斷修改問卷測試的條目和措辭。相信這樣的測試還是具有一定的可信度的,通常一份經典的心理量表或是問卷,往往是經過時代的檢驗,確實能夠有效地測評出某一個心理要素在人群中的表現和反映。

但遺憾的是,這一類得到科學驗證的心理測試往往並不被人喜歡,很少有人願意主動去完成這樣一份心理測試。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有三。第一,這樣的測試常常只能反映出某個要素在整體人群中的趨勢和指標,而不能給個體直接的反饋。比如說,抑鬱量表可以幫助心理學家瞭解某所大學的大一新生的整體抑鬱得分,但是對於個體來說,他得到的可能只是一個簡單的分數,雖然他可以用自己的得分與整體平均分進行對比,但是能夠從中得到的信息還是十分有限;第二,出於科學性的考慮,一般正規的心理測評問卷都需要保證一定的條目,做起來比較繁瑣;第三,正如前文所說,這一類測試問卷的目的性非常強,考察的往往是答題者已經知道的狀態,而不會讓答題者去幻想和猜測,因此不能給答題者一些他們並不瞭解的新知識和信息。

與之相對的,則是另一類非科學的心理測試,也被稱為“民間心理測試”。這類測試就和上面的科學心理測試截然相反了。往往只是一道或者幾道問題,而且問題的指向性也非常弱,將一些看似完全無關的內容聯繫起來,比如問你喜歡吃什麼,但是最終卻得出你更適合什麼樣的伴侶。這一類測試的受眾群體卻十分龐大,甚至可以說被絕大多數人喜聞樂見。因為通過這樣的測驗,人們總是可以得到一些他們意想不到的新的信息,哪怕這個信息是毫無科學依據和驗證指標的。但是這類“民間心理測試”是不是完全沒有用呢?當然也不是,它最大的用處恐怕就是讓完成測試的人可以暫時感受到一種確定感(原來我是這樣的!我之前都不知道呢),從而讓人感到些許的寬慰。


紫花地丁


心理學測試當然是有效的,那麼它為什麼有效呢?首先是有幾個原因的,第一,心理學測試往往建立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之上,這些理論基礎往往是基於無數的實驗和思考所獲得的,基於人類社會的經驗而總結而來的,基本都給予了科學的方法,幫助人們將那些難以從表面獲得的信息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呈現出來,當然心理學測試的種類主要是文字測驗的形式較多,因此我們這裡大概介紹一下這類的內容,對於大部分的測試而言,他們的核心目標都是測量出人的潛在特點,比如能力、動機、智商、情商、個性和態度。他們往往基於一些工具性的參數指標來呈現人們的情況,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個呈現的結果本身是存在一定可信度的,心理學測驗的內容往往具有一定的真實擬合的屬性在裡面,它往往在問一些與日常相關的行為或者個體可能進行的行為,這個過程中人們通過分析人們的行為和和內容來判斷人們之間的聯繫,應當說,心理測驗的有效性是基於行為與內心活動的對照關係,是一種行為主義的看法,例如,我們認為與人交往是浪費時間的,說明我們的個性是不願意與人交往,這反映在測驗結果上就是你在人機交往的相關維度上得分較低,同樣的,反過來,如果你的得分較低,那麼你在這一類型上就缺乏這類個性特質,但事實上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心理學的很多因素都是難測的,測驗本身是對能力的估計,因此並不是100%準確的。


Miss張小豆


要看是哪種心理測試。網上的不要相信太多。打個比方,很火的MBTI人格測試,原本是要有專門的測試師進行分析的,而且量表問題特別多。網上的就沒那麼正規。

如果要做,可以到專門機構做測試。例如北大同方有開發分科測試還有大學專業選擇測試等等。我在高考完就做過。

總之,選擇正規的心理測試,認真做完,對於認識自己是有好處的。網上的大可以一笑了之。


dandelion39183722617


心裡學一次源於希臘文,意思就是靈魂的科技。簡單的意思就是研究內心靈魂的。雖然喲是無神論者,但是心裡學測試是有用的。為什麼這樣說了?


心裡學測試的題目和答案不是隨便出來的,他需要龐大人群的實驗對象來確認答案的正確率,通過你選擇的答案來反應你內心的情感和行為。這種方式是通過統計和數據得出來的結論,科學是嚴謹的,答案雖有誤差但是不會相差很遠,除非你答題的時候刻意為之。


經濟男


心理學是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和動作的一門科學!

在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接觸一些關於心理方面的測試,比如崗位的需要、朋友間好奇的問題等,但是,到目前為止應該還沒有出現一種能夠很準確的去測試一個人的心理是否有問題的工具,所以我們對任何心理測量的結果,不管是當事人還是心理工作者,應該採取的基本態度是:心理測試永遠都只能是診斷的輔助工具,只有參考價值,不能作為確診的依據。

從另一方面來說,心理測試也是側面反映出我們心理狀態的一面鏡子,從鏡子中我們可能會發現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治療請找取得正式資格的心理師。

總結,心理測試有用嗎?有用!不可過分相信,但也不可以完全忽視。


玉林小路


做過心理測試,知道了結果以後,短時間內或許疑惑(有時就是一瞬),但接下來就會不斷地心理暗示,咦就是這樣的。因為心理測試的結果根本不需要全部正確,本來就是抱著娛樂的心態來做,一段話中提出100個不同的詞只要有一個詞符合自己,就會信服。啊,是這樣呀。

接著會通讀其他100個詞,(其實就是一堆模稜兩可或者根本看似有觀點其實中立的詞),然後以自己的理解無意識地暗示自己要求自己,進而讓自己發現,誒,確實是這樣,它說得對。

其實就算是全部不符合也沒關係,這本來就是個測試嘛,玩玩而已。不過接下來相信它也會產生某些暗示。

當然這是一種情況,專門針對那些毫無意義的所謂的心理測試。

真正有用的心理測試,其實跟真正的心理學一樣,沒有那麼玄乎,不是算命。就算是去看心理諮詢師,他也不會給你一個確切的答案。因為本身問題的產生就是多種因素結合的結果。只會告訴你,在你說出的這些條件下,會偏向於什麼原因、偏向於產生什麼。這些有邏輯的結論才會是真正有用的,但悲傷的是,大多數這種答案都是沒有建設性意義的,或者說不足以指導之後的決策。

還有一種有用的心理測試是基於大多數情況下的統計來測試的,這個結果就見仁見智了。因為它只是從一個概率統計的角度告訴,在這些條件下,多數情況是什麼原因、產生了什麼。

所以,如果真想從心理測試中找到什麼答案,還是放棄吧。如果兩個情況在做糾結,或許心理測試可以起到拋硬幣一樣的作用。


鉛筆道


首先我們要知道專業的心理測試量表和娛樂性的心理測試的區別。

心理測量是心理學裡的一個專業方向。其量表是由專業人員經一系列專業流程編制而成,其中包含大量試測及驗證,並形成常模,即一套標準參照值。比如瑞達智力測驗,SCL90心理健康測驗等等。這些專業量表在其試用範圍內肯定是有效的,因為信效度是量表編制的檢測指標之一。這些專業心理測量量表在在網上也不難獲取,但是為什麼很多人還是會懷疑其效果呢?因為心理測量對施策環境也會有要求,比如需要專業人員提供專業指導語等。另外,我們常用的自陳式量表,就是選擇題自己勾選的那種,本身也存在一定侷限性,這個就不詳細展開說明了。

另一種就是朋友圈裡,qq裡大家熱衷玩的心理測驗, 比如測測你是電視劇裡的誰誰,這種多為娛樂性質,大家玩玩開心下互動下就好,也別太當真。當然也有人會覺得準,那多半是巴納姆效應或期待效應的影響。


白瑪沃色


這個要看是什麼情況了

如果要是得了心理疾病,做個量表測量測量每個維度下的得分,對診斷心理疾病是肯定有用的。

如果你不瞭解自己,做個16PF啥的自我測試一下,大概瞭解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這個也是有用的。

如果你想做職業規劃,做個職業興趣相關的測試,對未來的職業發展也是有幫助的。

沒事做個瑞文推理測驗,測測自己的智商,還能出去裝裝x

不過我發現現在打著心理測試的名號的那些偽心理測試實在是太多了,這種所謂的心理測試,只能提供自我安慰,其他的毫無用處。


白話遊戲


可以參考,當然是在做一些專業經典量表的前提下,還是很大的可信度的,因為這些量表也是經過前人多年的研究,大範圍施測,修訂證實過的,所以可以相信,但不可盲目刻板的認為測試結果就決定了一個人的心理特質,特質也是會變化的,而且是連續的,比如得10分和得12分,差別大嗎,心理特質是一個連續體,沒有那麼涇渭分明,只是讓你瞭解一個大致的傾向


小小6353


怎麼說呢,現在的心理學才剛剛發育成青少年不像外國那樣那麼重視這個領域。心理學測試我個人認為你點開所有的答案對照自己幾乎都能對上號模稜兩可的話。可信也並不是那麼可信。心理學主要就是研究人在不同階段的心理變化不是算卦一樣。心理學是一門科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