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烟云旅宿寂寞时——读常进山水画

烟云旅宿寂寞时——读常进山水画

常进先生

常进,1951年生于南京,1981年毕业于江苏省国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省国画院山水画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4年作品《秋水无声》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1989年作品《天梦》获当代中国画水墨新人奖;1994年作品《南方的花房》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奖作品集》。1989年赴日本举办“常进中国画巡回展”;1994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自80年代中期开始,他连获六届、八届全国美展银奖和最高奖,及当代中国水墨新人大奖,被誉为南方新山水画派的代表画家之一。参加“深圳水墨画展”、“中国新文画展”、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中华文明艺术五千年展”等重要展事。出版有《常进山水画集》、《常进画集》、《常进人物画集》等。


烟云旅宿寂寞时

——读常进山水画

阿迪

读常进山水,如同是江南寻梦之旅。常进带你走进一个清秀静谧的水墨江南,那是一种静寂的境界。春雨点碎落花声,秋风飘来流水音,冬雪远岫阑珊处,依稀一片孤舟。常进的江南,如古琴之“清”,“心静则清,气肃则清,琴实则清,弦洁则清,必使群清咸集,而后可求之指上......试一听之,则澄然秋潭,皎然月洁,湱然山涛,幽然谷应,真令人心骨俱冷,无言以对。”


如果说孤独是种大自在,那么常进山水就堪称是孤独的艺术。他的《月夜》《秋水无声》《春山暮色》《山野寂寥》《地寂山冥》《野旷》,清净,温婉,恬淡,旷远,荒寒,苍茫,静穆,冷逸。这略带忧郁的孤独心境跃然纸上:“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与苏轼的词境何其相似。其《凉月》《霜夜》凄清寂寥,空谷天远,银辉霜重,草木凋零。此情此景,又与李贺诗境何其相仿。“夜风何离离,明月落石低。无情有恨何人见,霜压烟啼千万枝。”其太湖山水系列,虽江南风物,一湖烟雨,几多愁绪。太湖对于常进的记忆是沉重的、灰色的。少年失母后搬迁,中学父亲被关进“牛棚”,高中毕业就插队下乡......。白眼,冷嘲,无助,孤独。那个年代的血腥风雨对人的摧残是刻骨铭心的,也是目不忍睹的。但常进在画里并没有去表现愤世嫉俗,也没有唉声叹气,而是在轻描淡写中孤峭卓立,风骨俊奇。他那种“异质忌处群,孤芳难寄林”的心绪,在太湖山水草木间弥漫,“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他打破了云汉间的高远距离,把孤独时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心情尽数表现出来了。其《湖岸雪霁》《湖岸观雪》《雪月静观》,把孤独所呈现的美感可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来表述,常进是用心把“孤独”提升到艺术境界的。


所以,常进是“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常进山水则“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这不仅是一种艺术境界,更是画家孤介清正、不流时俗的人格形态。


《文心雕龙·体性篇》说:“子云沉寂,故去隐而味深。”韩愈《进学解》说:“沉浸浓郁,含英咀华。”沉思默想总与孤独伴行,寂寞之道诚为艺术之道、万物之归宗。常进在《学画回忆》中说:“1974年农村插队回城,在无锡等待分配工作,闲来无事,便顺着兴趣学起了山水画,从勾、皴、擦、染起步,临摹古人,如王蒙、倪瓒、沈周、梅清、龚贤等,当时觉得与现实的风景不大一样,颇感疑惑。”而太湖烟雨及湖畔的花园、田野化解了他的疑惑,并成了他山水最基础的内心视象,包含了画家的乡土情思、迷茫的记忆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常进用画笔向人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时代的精神,当然还有诗和远方。“我怀着年轻人的那种忧郁和惆怅,徘徊在湖边的小径上,眼前湖石林立,背后松林密布,草地一直延伸到水边,……天幕低垂,湖面上漂浮着淡蓝色烟雾,寂静无声。”这寂静,有生命和呼吸,蕴含着沉思默想的美!


常进山水是江南乡野水畔幽静凄清的景致。画面沉凝在一片寂寞的灰色调中,传达出一种天老地荒、淡远孤寂的心象和幽婉恍惚、悲欣交集的心境。“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绝俗故远,天游故静。”(恽南田)此可视为常进山水吐纳山川、凝思古今的恰当注脚。


常进山水的特点是宁静,超脱,有序。常进是一位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画家。他在长期反复的实践过程中,既向宋元明清经典山水传统学习,又借鉴西画的某些优长,更主要地向生活中的大自然学习,用自身的体验、独特的方法表达内心的情感,并最终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山水程式符号。而这些“符号”畅快淋漓地传达出画家的精神理想和文化内涵。


常进山水的显著特征就是山石及远山的勾线。常进勾线有其个性的动感和节奏,岩崖和树干上的竖线,有崇高感;坡麓起伏、云烟流行处的横线,延伸扩展,具有旋律感;画面使用的斜线,增加了动感。常进勾线,有渐江线条的冷逸,也有梅清线条的缠绵。但常进悠长而连绵的线条是一位江南才子对江南山水的咏叹调,空灵婉转,往来无滞。


常进的“树丛”是其山水图式的又一突出的特征。树木由“面”改为“写”,“高”变为“矮”,而且这一丛树木是杂树相生,墨色较深,幽深神秘。“将草木与山石紧密结合使之阴阳相依,刚柔相济。”“树丛”不仅增加虚实对比,而且拓宽了山水空间。


常进山水图式的第三个特征是远山、云水留白画法。云水用虚似乎常见,但山石用虚,而且是“大虚”,古往今来实属罕见。而常进却用的自然,没有人工痕迹,这不得不令人对其高超的笔墨技巧而叹服。


常进山水的第四个特征是云水一色,积水积色。这些画法使画面烘托出疏冷、隐约、秀润、旷远之美。此外,常进在处理近景坡地除了积水积色外,增加了一些短线竖皴,还增加了一些特殊肌理的画法(揉纸等),也是常进山水的一个亮点。在远景及天空中还使用了滴溅法,此画法宋文治泼彩山水常用,常进加以改进,作为辅助手法使画面进一步苍茫,迷离。常进山水在细节处非常讲究,变化无穷,这也是其画耐看的重要原因。


常进山水,乍看似觉平常,复看,如入无人之境。再看,则思飘天外。庄子《在宥篇》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将有限融于无限,才是沉思默想的最高艺术境界。常进山水能让人们从所居所游的小空间,连接到所思所想的大空间;从日常行为和感受,连接到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从波澜起伏到息心宁性。这应该就是常进山水的画魂所在。



烟云旅宿寂寞时——读常进山水画

烟云旅宿寂寞时——读常进山水画

烟云旅宿寂寞时——读常进山水画

烟云旅宿寂寞时——读常进山水画

烟云旅宿寂寞时——读常进山水画

烟云旅宿寂寞时——读常进山水画

烟云旅宿寂寞时——读常进山水画

烟云旅宿寂寞时——读常进山水画

烟云旅宿寂寞时——读常进山水画

烟云旅宿寂寞时——读常进山水画

烟云旅宿寂寞时——读常进山水画

烟云旅宿寂寞时——读常进山水画


烟云旅宿寂寞时——读常进山水画

烟云旅宿寂寞时——读常进山水画


烟云旅宿寂寞时——读常进山水画

烟云旅宿寂寞时——读常进山水画

烟云旅宿寂寞时——读常进山水画

烟云旅宿寂寞时——读常进山水画


烟云旅宿寂寞时——读常进山水画

烟云旅宿寂寞时——读常进山水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