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煙雲旅宿寂寞時——讀常進山水畫

煙雲旅宿寂寞時——讀常進山水畫

常進先生

常進,1951年生於南京,1981年畢業於江蘇省國畫院,國家一級美術師,省國畫院山水畫研究所所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984年作品《秋水無聲》獲第六屆全國美展銀獎。1989年作品《天夢》獲當代中國畫水墨新人獎;1994年作品《南方的花房》入選《第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獲獎作品集》。1989年赴日本舉辦“常進中國畫巡迴展”;1994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自80年代中期開始,他連獲六屆、八屆全國美展銀獎和最高獎,及當代中國水墨新人大獎,被譽為南方新山水畫派的代表畫家之一。參加“深圳水墨畫展”、“中國新文畫展”、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中華文明藝術五千年展”等重要展事。出版有《常進山水畫集》、《常進畫集》、《常進人物畫集》等。


煙雲旅宿寂寞時

——讀常進山水畫

阿迪

讀常進山水,如同是江南尋夢之旅。常進帶你走進一個清秀靜謐的水墨江南,那是一種靜寂的境界。春雨點碎落花聲,秋風飄來流水音,冬雪遠岫闌珊處,依稀一片孤舟。常進的江南,如古琴之“清”,“心靜則清,氣肅則清,琴實則清,弦潔則清,必使群清鹹集,而後可求之指上......試一聽之,則澄然秋潭,皎然月潔,湱然山濤,幽然谷應,真令人心骨俱冷,無言以對。”


如果說孤獨是種大自在,那麼常進山水就堪稱是孤獨的藝術。他的《月夜》《秋水無聲》《春山暮色》《山野寂寥》《地寂山冥》《野曠》,清淨,溫婉,恬淡,曠遠,荒寒,蒼茫,靜穆,冷逸。這略帶憂鬱的孤獨心境躍然紙上:“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與蘇軾的詞境何其相似。其《涼月》《霜夜》悽清寂寥,空谷天遠,銀輝霜重,草木凋零。此情此景,又與李賀詩境何其相仿。“夜風何離離,明月落石低。無情有恨何人見,霜壓煙啼千萬枝。”其太湖山水系列,雖江南風物,一湖煙雨,幾多愁緒。太湖對於常進的記憶是沉重的、灰色的。少年失母后搬遷,中學父親被關進“牛棚”,高中畢業就插隊下鄉......。白眼,冷嘲,無助,孤獨。那個年代的血腥風雨對人的摧殘是刻骨銘心的,也是目不忍睹的。但常進在畫裡並沒有去表現憤世嫉俗,也沒有唉聲嘆氣,而是在輕描淡寫中孤峭卓立,風骨俊奇。他那種“異質忌處群,孤芳難寄林”的心緒,在太湖山水草木間瀰漫,“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他打破了雲漢間的高遠距離,把孤獨時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心情盡數表現出來了。其《湖岸雪霽》《湖岸觀雪》《雪月靜觀》,把孤獨所呈現的美感可用“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來表述,常進是用心把“孤獨”提升到藝術境界的。


所以,常進是“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常進山水則“清溪深不測,隱處惟孤雲。”這不僅是一種藝術境界,更是畫家孤介清正、不流時俗的人格形態。


《文心雕龍·體性篇》說:“子云沉寂,故去隱而味深。”韓愈《進學解》說:“沉浸濃郁,含英咀華。”沉思默想總與孤獨伴行,寂寞之道誠為藝術之道、萬物之歸宗。常進在《學畫回憶》中說:“1974年農村插隊回城,在無錫等待分配工作,閒來無事,便順著興趣學起了山水畫,從勾、皴、擦、染起步,臨摹古人,如王蒙、倪瓚、沈周、梅清、龔賢等,當時覺得與現實的風景不大一樣,頗感疑惑。”而太湖煙雨及湖畔的花園、田野化解了他的疑惑,併成了他山水最基礎的內心視象,包含了畫家的鄉土情思、迷茫的記憶和人生價值的追求。常進用畫筆向人們講述著過去的故事,時代的精神,當然還有詩和遠方。“我懷著年輕人的那種憂鬱和惆悵,徘徊在湖邊的小徑上,眼前湖石林立,背後松林密佈,草地一直延伸到水邊,……天幕低垂,湖面上漂浮著淡藍色煙霧,寂靜無聲。”這寂靜,有生命和呼吸,蘊含著沉思默想的美!


常進山水是江南鄉野水畔幽靜悽清的景緻。畫面沉凝在一片寂寞的灰色調中,傳達出一種天老地荒、淡遠孤寂的心象和幽婉恍惚、悲欣交集的心境。“意貴乎遠,不靜不遠也;境貴乎深,不曲不深也。一勺水亦有曲處,一片石亦有深處。絕俗故遠,天遊故靜。”(惲南田)此可視為常進山水吐納山川、凝思古今的恰當註腳。


常進山水的特點是寧靜,超脫,有序。常進是一位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畫家。他在長期反覆的實踐過程中,既向宋元明清經典山水傳統學習,又借鑑西畫的某些優長,更主要地向生活中的大自然學習,用自身的體驗、獨特的方法表達內心的情感,並最終形成了一套屬於自己的山水程式符號。而這些“符號”暢快淋漓地傳達出畫家的精神理想和文化內涵。


常進山水的顯著特徵就是山石及遠山的勾線。常進勾線有其個性的動感和節奏,巖崖和樹幹上的豎線,有崇高感;坡麓起伏、雲煙流行處的橫線,延伸擴展,具有旋律感;畫面使用的斜線,增加了動感。常進勾線,有漸江線條的冷逸,也有梅清線條的纏綿。但常進悠長而連綿的線條是一位江南才子對江南山水的詠歎調,空靈婉轉,往來無滯。


常進的“樹叢”是其山水圖式的又一突出的特徵。樹木由“面”改為“寫”,“高”變為“矮”,而且這一叢樹木是雜樹相生,墨色較深,幽深神秘。“將草木與山石緊密結合使之陰陽相依,剛柔相濟。”“樹叢”不僅增加虛實對比,而且拓寬了山水空間。


常進山水圖式的第三個特徵是遠山、雲水留白畫法。雲水用虛似乎常見,但山石用虛,而且是“大虛”,古往今來實屬罕見。而常進卻用的自然,沒有人工痕跡,這不得不令人對其高超的筆墨技巧而歎服。


常進山水的第四個特徵是雲水一色,積水積色。這些畫法使畫面烘托出疏冷、隱約、秀潤、曠遠之美。此外,常進在處理近景坡地除了積水積色外,增加了一些短線豎皴,還增加了一些特殊肌理的畫法(揉紙等),也是常進山水的一個亮點。在遠景及天空中還使用了滴濺法,此畫法宋文治潑彩山水常用,常進加以改進,作為輔助手法使畫面進一步蒼茫,迷離。常進山水在細節處非常講究,變化無窮,這也是其畫耐看的重要原因。


常進山水,乍看似覺平常,復看,如入無人之境。再看,則思飄天外。莊子《在宥篇》說:“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將有限融於無限,才是沉思默想的最高藝術境界。常進山水能讓人們從所居所遊的小空間,連接到所思所想的大空間;從日常行為和感受,連接到無限廣闊的思維空間;從波瀾起伏到息心寧性。這應該就是常進山水的畫魂所在。



煙雲旅宿寂寞時——讀常進山水畫

煙雲旅宿寂寞時——讀常進山水畫

煙雲旅宿寂寞時——讀常進山水畫

煙雲旅宿寂寞時——讀常進山水畫

煙雲旅宿寂寞時——讀常進山水畫

煙雲旅宿寂寞時——讀常進山水畫

煙雲旅宿寂寞時——讀常進山水畫

煙雲旅宿寂寞時——讀常進山水畫

煙雲旅宿寂寞時——讀常進山水畫

煙雲旅宿寂寞時——讀常進山水畫

煙雲旅宿寂寞時——讀常進山水畫

煙雲旅宿寂寞時——讀常進山水畫


煙雲旅宿寂寞時——讀常進山水畫

煙雲旅宿寂寞時——讀常進山水畫


煙雲旅宿寂寞時——讀常進山水畫

煙雲旅宿寂寞時——讀常進山水畫

煙雲旅宿寂寞時——讀常進山水畫

煙雲旅宿寂寞時——讀常進山水畫


煙雲旅宿寂寞時——讀常進山水畫

煙雲旅宿寂寞時——讀常進山水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