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大明海瑞的两张面孔:一个深谙体制规则与人情世故的海青天

海瑞,字刚峰,人称海青天。一直以来,海瑞无论是在正史(如《明史》)还是通俗作品(如《万历十五年》、《明朝那些事儿》),或者是在影视作品(如《大明王朝1566》)中,都是一副如仙如神、不是人间疾苦的人,仿佛为了自己的崇高理想,可以和全世界为敌,无论是自己的恩师徐阶,还是自己的君王嘉靖。

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通观海瑞的存世文集《海刚峰先生文集》就能发现,其实海瑞是一个情商高、懂人情世故、会做人、能妥协,同时,又有自己崇高理想的人。

大明海瑞的两张面孔:一个深谙体制规则与人情世故的海青天

阮尚寶明萬曆二十二年刻本

将海瑞塑造成一个“大公无私、嫉恶如仇”的脸谱式概念,其实是降低了海忠介公的人格魅力。首先,他是一个人,其次,他才是海刚峰、海忠介公,从《明史》开始,就将海瑞建构的越来越“非人哉”!

自史语所的首任所长傅斯年提出“史学就是史料学”这个观点之后,其一直就是史语所的精神核心之一。虽然这种史料至上的观点,现在越来越被认为过于狭隘,但是我认为,虽然不能说史学就是史料学,但是说“史学最基础、最重要的就是史料学”这个说法是没有问题的。

大明海瑞的两张面孔:一个深谙体制规则与人情世故的海青天

《明史·卷一》

因此,在谈论“大家如何看待「海瑞」这样的人物形象?”之前,我认为最重要的辨析史料。很多人,无论是贬低海瑞还是推崇海瑞,其史料出发点绝大多数都来源于《明史·海瑞传》。虽然我一直认为:《明史》是最好的明史入门材料,因为它框架完整、结构严密。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看《明史》的时候一定要对照考证和校注来看,例如黄云眉的皇皇巨著《明史考证》、韩国朴元熇等主编的《明史·食货志》校注、王伟凯的《明史·刑法志》考注、郭培贵的《明史选举志笺正》等等。因为《明史》中史料史源不清、考证不细、前后矛盾之处甚多,贸然引用,并且以此进行的推论,只能说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明史·海瑞传》有意见海瑞塑造成一个不懂人情世故的海忠介公,自然是为了向后世官员作出表率。但是是,无论你的出发点再高尚,任何一味蛮干的人物,注定都将一事无成。而官至南京右佥都御史且寿终正寝的海瑞,真的是那么不懂人情世故吗?

如果我们从一手文献进行分析,就能发现,《明史·海瑞传》以及后世塑造的那个海瑞其实只是他们自己眼中的脸谱,而不是真实的海瑞本人。

一、海瑞抓过胡宗宪的儿子吗?

海瑞抓捕胡宗宪之子一事流传甚广,支持海瑞者谓之会做人、得大体,批判海瑞者谓其为人死板、刚直有余变通不足,但是综合其它史料来看,这件事基本可以肯定是符合顾颉刚所说的“古史累计学说”的,也就是说这件事是通过后人不断的记忆累积,而对历史进行了小说化处理的一件不实追忆。

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1]。

而考海瑞侄女婿梁云龙在海瑞死后十五年左右所作的《海忠介公行状》,并无此事,只有一条特别相似的事:

维时都御史鄢氏,挟权相总制八省盐政,威焰赫甚,其子过淳安,索夫马不与,怒捉舆台,非理凌虐,甚至倒而悬之。公不顾,密执鄢关防,诈伪中所云,申文得鄢批,悉捕按如法。[2]

大明海瑞的两张面孔:一个深谙体制规则与人情世故的海青天

《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瑞

历史的小说化处理,必然有其内在谣传的联系,那海瑞是如何和胡宗宪产生联系的呢?李贽在《太子少保海忠介公传》记载有胡宗宪“家僮过淳安”事,崇祯时人黄秉石在《海忠介公传》中记载得更加详细:

时徽人胡宗宪总制浙直七省,权甚重,家族仆客过淳安,公多裁节其馈。胡知其不可撼,亦不为忤。[3]

可以看到,这里只是胡宗宪的仆客路过淳安的时候,海瑞裁节了馈赠,并不是完全没有馈赠,这也体现了海瑞的变通。而这件事和都御史鄢氏(鄢懋卿)之子过淳安之事结合起来,并发生了演绎,演绎为:胡宗宪儿子过淳安,倒悬驿吏,被海瑞抓捕,并且海瑞特别机智的拿着胡宗宪的话堵了他的嘴,让胡宗宪吃了一个哑巴亏。

情节更加丰富,刻画得也更加鲜明,特别是“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这么机智的一席话,简直是将刚正不阿又懂得保护自己的海青天的形象跃然纸上。但是谎言毕竟是谎言,人们在演绎的时候,一看到马,就将其和驿站联系上,并且自动脑补了胡公子是来到驿站要马,被驿吏拒绝之后,怒而将其倒悬。但是,海瑞明明自己都说了,我们小小一个淳安,压根没有驿站:

淳安通徽、饶,无驿递防馆夫,无额定水夫旧规银两。[4]

小说毕竟是小说,演绎也只是演绎,如果将其作为真实历史,并且以此为基础进行讨论,不免“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大明海瑞的两张面孔:一个深谙体制规则与人情世故的海青天

彩绘海瑞打严嵩像

海瑞固然是叫刚峰的刚,但是,借都御史鄢懋卿之手抓他的儿子,尚且说得过去,因为鄢懋卿本来就只是严嵩客卿。如果直接抓封疆大吏、浙直总督胡宗宪之子,那真心就是天下奇谈了。他刚,但是不傻。所以黄秉石早就对这件事进行了辟谣,并且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或见记载,然淳无驿也。同淳之人,亦绝不闻此也。盖天下之善归焉。所闻公事之戾于情者,大约此类,而不知其非公之真也,公正不如此之戾与情也。[5]

黄秉石的确是深知海瑞者,海瑞不仅不是一个不同人情世故之人,他虽然有自己的行事原则,但是并非如后世演绎的那样如顽石、如尺规,他其实深知人情世故。

二、海瑞通人情世故吗?

人们对于海瑞不通人情世故的看法基本也是来源于对于《明史·海瑞传》不加辨析的直接引用,主要集中在两点:

1、海瑞对其有大恩之人徐阶赶尽杀绝;

2、海瑞欲恢复朱元璋的剥皮之刑。

这两点,在《明史》中都有直接叙述,不算空穴来风,但是仔细看,《明史》的记载不太可靠。对于第一点,《明史·海瑞传》记载:

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

给人一种要将其恩人徐阶赶尽杀绝的态度,对于这件事,无论海瑞的立场站得如何正确,但是对于一直以来对自己照顾有加的徐阁老,一朝归家,就喊打喊杀,很多人的确是无法理解的。但是,如果我们将视野放宽一些,不被《明史》的记载所束缚,直接从《海刚峰先生文集》这种第一手史料出发,就能发现海瑞并不是大家想的那么大义灭亲:

大明海瑞的两张面孔:一个深谙体制规则与人情世故的海青天

《复李春芳书》

很明显,按照海瑞对李春芳阁老的说法,决定对徐阶动手是逼不得已,是为了保护徐阶家不受冲击。因为海瑞宣布防止大户兼并、力催豪强的命令之后,当时群情汹涌,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一旦翻滚起来,连海刚峰都不一定能控制:

大明海瑞的两张面孔:一个深谙体制规则与人情世故的海青天

海瑞点燃了火,却无力控制1

群众的纷纷扰扰、真真假假,甚至让海刚峰都觉得难以收拾,震怒付之烈焰:

大明海瑞的两张面孔:一个深谙体制规则与人情世故的海青天

海瑞点燃了火焰,却无力控制2

因此,伤害你是为了保护你这一说虽然看起来像极了渣男的借口,但是海瑞的确有不得已的苦衷,你要对豪强有作为却对此地最大的地主徐家无动于衷,哪一家能服气?

虽然不得已对徐家动手,但是海瑞也说得很清楚:你们家这么多地,的确不像话,也难怪贼惦记。我希望你们能退一半,这样一劳永逸,享百年之太平。

注意,按照徐家至少十几万亩土地来计算,即使退一半,也还有七八万亩,这也是一个骇人听闻的数字,对于这么多的田地,海瑞很明确的对李阁老说:为此公百年后得安静计也。也就是不予追究,徐家的荣华富贵继续保持,而我的施政纲领也能继续实施。

当然,毕竟几万亩土地,不是打牌时候的投降输一半,海瑞说的轻巧,一张嘴就是退一半,徐家自然不干,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要看到,海瑞并不是不通人情世故之人,他对李春芳的回复即占情也占理,并且,也承认徐家剩下一半七八万亩土地的所有权。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海瑞虽然有自己的崇高理想和高尚斗志,但是他懂得一个政治人基本的行为准则。

对于海瑞会做人的事情其实还有挺多,就不一一摘录了,只摘录我认为特别有代表性的一条,《海刚峰先生集·启阁老徐存翁》:

大明海瑞的两张面孔:一个深谙体制规则与人情世故的海青天

对徐阶阁老的答谢

这封对徐阶阁老的感谢信,可以看出:

1、海瑞懂得人情往来,受徐阶之恩,所以拜书感谢,乃至云“天地高厚,愚子母感激可胜言耶?”,如果我是徐阶,我会认为海瑞此人还是会做人的;

2、海瑞对于徐阁老的招呼,得到了“厚给路费”,并没有矫情的说什么我是清官我不要,而是很坦然的感谢徐阁老“莫非老先生之赐也”。

后世很多对于海瑞的刻板刻画,在我看来,真的不如会写“天地高厚,愚子母感激可胜言耶?”、“莫非老先生之赐也”的海瑞,在他的文集中,我们才能看到,他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崇高的概念。

至于第二点,海瑞欲恢复朱元璋的额剥皮之刑,在《明史·海瑞传》中也是白纸黑字:

疏言衰老垂死,愿比古人尸谏之义,大略谓:“陛下励精图治,而治化不臻者,贪吏之刑轻也。诸臣莫能言其故,反借待士有礼之说,交口而文其非。夫待士有礼,而民则何辜哉?”因举太祖法剥皮囊草及洪武三十年定律枉法八十贯论绞,谓今当用此惩贪

这一点,比对徐阶所谓的赶尽杀绝更震动人心,当时就引起了轩然大波,也成为他人不断攻击的口实。对贪官剥皮囊草、贪污八十贯就绞刑,即使在现在看来,依然是骇人听闻的。但是考之实录,原文并没有“谓今当用此惩贪”这一句,海瑞只是援引朱元璋的事迹来表明以往对于贪官的刑罚是很严厉的,我们现在对他们太松了,需要进一步加强。并没有说我们要恢复“

剥皮囊草及洪武三十年定律枉法八十贯论绞”之制度,其实这种制度即使在洪武朝也不是长期存在的,海瑞即使再刚,也不可能让皇帝将自己的臣子动不动就剥皮囊草。

大明海瑞的两张面孔:一个深谙体制规则与人情世故的海青天

海瑞书法

《明史》多加了几个字,海瑞奏疏的意思就完全变了,这就是传说中史官的“如椽巨笔”。我辈读史,不可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但也不能事事尽信,必须严加比对。

因此,海瑞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为了所谓崇高理想而不顾一切去蛮干的蛮牛,而是一位深谙官场规则,却依然为了自身崇高理想燃烧一切的高尚官员。他不是没有必死的决心,而是懂得如何在必死无疑的局面下创造更多的价值。

我们,缺的正是这种有崇高理想而又深谙体制规则的官员。

参考

  1. ^《明史·卷二百二十六·列传一百十四》
  2. ^《海瑞集·海忠介公行状》,梁云龙述
  3. ^《海瑞集·海忠介公传》,黄秉石
  4. ^《兴革条例·户属》,海瑞
  5. ^《海瑞集·海忠介公传》,黄秉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