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中國近代以來的畫家有哪些達到梵高藝術水平的?

羈文


現在是大師匱乏的年代,因為我們處在一個富足,物質,全球化審美大融合的時代,所以雖然藝術形式很多,也一直在創作突破,但畢竟那是基於前人如梵高這樣的偉大藝術家的基礎上去創作的,所以把近代和現代的畫家去和梵高比是沒有意義的,也是不公平的,不同時代的藝術家有不同的使命,我們現在的藝術都需要百年或更長時間後才能定奪。


雨人Robin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記得兩年前在人大畫院聽過陳傳席教授關於西方繪畫藝術的講座,講西方的繪畫藝術自然繞不過梵高,梵高是近現代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畫家之一。梵高早期的作品是傳統的歐洲式的油畫,沒有特色和個性,也沒有市場。是一個不入流的普通畫家。

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梵高接觸了日本的浮世繪,從色彩和構圖方面進行借鑑,最終形成了梵高極具個性的繪畫風格。說到日本的繪畫其根源也在中國,在也是梵高在中國的影響力遠超過同時代其他的西方畫家的緣故吧。

中國近代畫家從影響力方面看首推齊白石,其作品受徐渭和八大山人畫風的影響,用筆簡練,墨色講究,構圖生動活潑。大師一生勤奮,作品存世量較大,這也是影響力大的原因之一。

影響力第二位的,個人認為是張大千。張大千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期的重彩、潑墨,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

第三位想說一說黃賓虹,在相當長一段時期,黃賓虹的畫不被認可,亦或是因為他的畫文化含量太高,曲高和寡,亦或是他的畫歷史感太蒼涼,需要人生閱歷,需要文化積澱,需要較高的美學修養才能欣賞。直到他八九十歲在中國美術學院任教也只是個虛名,實際是處於賦閒狀態,辦展覽的時候,他的畫常被放在門後面,很少被人看到。有傳說曾經黃賓虹把自己的作品送給來訪者而被拒絕。從這個角度看跟梵高有一定的相似度。

中國近代是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尤其在繪畫方面,除了以上三位,還有徐悲鴻,傅抱石,李可染等等,就不一一贅述了。

以上是個人的一點粗淺認識,不知對您是否有用?


道dao


梵高是天才,也是各種機緣造就了這個獨特的藝術家。比如說精神不正常,色弱,就是半色盲等。他的價值在於這些獨特。我個人認為,我國近代徐悲鴻,張大千,齊白石等,都不遜梵高 ,甚至超過梵高。這也跟吃菜一樣,各有所愛。我覺得美味的,別人覺得是垃圾。梵高是獨特的天才,傳奇的天才。

一般認為梵高有精神方面的問題,很多人乾脆就認為他有精神病。

梵高對藝術‎的追求和貢‎獻不僅在於‎他著力以情‎感為線索表‎現生命的有‎機體,還在於他不‎求在畫面細‎節上完美,而以強烈表‎現力為要旨‎,進一步擺脫‎了繪畫創作‎的桎梏。

梵高是藝術‎領域中孤獨‎的朝聖者,將情感與畫‎面的合一視‎為最高追求‎,最終他不懈‎的追求並探‎索,為更加彰顯‎自由與個性‎的現代藝術‎奠定了基礎‎。因此筆者不‎惜冒著被認‎為是門外漢‎的風險,選取家喻戶‎曉的梵高先‎生的藝術最‎求作為本文‎主題。本文按照梵‎高的藝術細‎想、梵高追求藝‎術的艱辛和‎梵高對藝術‎追求給人類‎帶來的貢獻‎幾個方面略‎作闡述,從以證明其‎在藝術史上‎的地位當之‎無愧和他那‎為了自己理‎想與對藝術‎追求的精神‎是值得每一‎個人學習的‎。

有人說梵高是色弱,否則不能畫出那麼色感強烈的作品。而說到他的畫風必須提到他是後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和他曾瘋狂的著魔於倫勃朗的畫技而且他很欣賞日本葛飾北齋的“浮世繪”。簡要評析一下星月之夜吧The Starry Night: 摯愛深夜的梵高,在阿爾時期曾有兩件作品描繪星空。

在聖雷米的初期(1889年6月)所畫的這幅《星月之夜》是凡高深埋在靈魂深處的世界(宇宙進化)感受。每一顆大星、小星迴旋於夜空中新月也形成一個漩渦,星雲與稜線宛如一條巨龍不停地蠕動著。

暗綠褐色的柏樹像一股巨型的火焰,由大地的深處向上旋冒:山腰上,細長的教堂尖塔不安地伸向天空。 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迴旋、轉動、煩悶、動搖,在夜空中放射豔麗的色彩……。這種迴旋式的運動圓形,有如遠古時代的土器形體或者裝飾在土器表面的螺旋花紋。

在德拉克洛瓦或巴洛克的藝術中也可以看到這種迴旋的曲線和旋轉的運動,但其真正的源頭,恐怕還是來源於人類的潛意識之中,促成凡高產生這種原始意識的,一是得自於農民以勞動征服大地所帶給他的共鳴,再者是他對德拉克洛瓦的佩服,三者是對於日本浮世繪畫家北齋和廣重的構圖主題的把握。

在西歐傳統繪畫的遠近法中,畫家常常從觀眾席來觀察舞臺,觀察風景與人物。但是對梵高來說,在他病情尚未發作之前,已感到被另外一個世界監視著。他察覺到受苦惱、受煩悶的,不只是他本身或者如向日葵那樣的對象,而是能夠把一切萬物都包括進去的廣大範疇。


雅趣邢軍


在我國沒有一個能達到梵高的水平,因為創作繪畫境界不同,梵高後期是一個精神病的繪畫者,他眼中的世界確實沒有任何一個人與他相比,在《渴望生活》中詳細描繪了他的繪畫人生經歷,可以找一下讀一讀就知道為什麼沒有人能夠達到,也就是當今世界上的唯一的“梵高”,他眼中的世界是我們看不到的,也是人們最喜歡他的主要原因。 看一下梵高的與女人交往,你能想到所有瘋狂的情侶能做出的事,他們都做過。藝術家身上總有永遠無法磨平的銳刺,他們堅硬又柔軟,向外,尖銳犀利,感知春花秋月,高山大海;向內,敏感如觸角,將自己深深包裹。

梵高與高更,兩位藝術大師,他們都是那麼尖銳,又都是那麼敏感。

一見如故、情書、包養、同居、爭吵、癲狂、拔刀相向、分手、絕交、老死不相往來……是的,你能想到所有瘋狂的情侶所能做出的事,他們都做過,或許命中註定,他們只能一邊擁抱一邊傷害。

在那之後,梵高詞條割掉了自己的耳朵,過度燃燒生命,走向死亡。

高更用一束向日葵祭奠,綻放於熱烈的等待,凋零於無盡的思念……

梵高:燃燒所有熱情,只為你

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梵高與高更,相遇在一個文明的巔峰,那是我們永遠都回不去的黃金時代,那是1887年的巴黎。

這一年,高更正值困窘,無法照顧親人,生活受到阻力,精神受到打擊,時常自責,絕望,以至於想過結束生命。

這一年,梵高則剛剛與我們熟悉的妓女西恩分開,隨著一次戀情的失敗,梵高所有的宗教狂熱與愛的夢想都隨之幻滅,孤獨的來到巴黎投靠弟弟。

人處於低谷的時候,總會有好事發生,不是嗎?

所以梵高遇到了高更。

認識高更這件事,直到死去,梵高都認為,是一生最大的幸事。

就這樣,兩個同樣絕望的生命,終於在黃金時代的巴黎相遇了。那時高更一定不會想到,對面那個與自己十成相似的藝術瘋子,會在一年後,與自己羈絆到燃盡生命。

短暫的交鋒之後,梵高去往了夢中的阿爾,高更則走向布列塔尼,雖然兩個人很快就分開了,但是此後的書信往來從未間斷,梵高對高更的嚮往,是他發自內心欣賞高更的作品,說他的畫作“極其富有詩意”。

敬愛,迷戀,梵高不遺餘力的表達著自己對高更的尊敬與喜愛,並且一再邀請高更來阿爾同住。

然而高更對於梵高,卻有更加功利的想法。因為梵高的弟弟提奧在巴黎開畫廊,或許可以為自己的作品做推銷。

在最後,高更給出了肯定的答覆。

不得不說,在等待高更的這段時間,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梵高最幸福的時刻。

梵高如同一個小媳婦一樣一邊積極創作,一邊給高更置辦居所。

這張《房間》是梵高佈置的新房,他是真切的想要迎接一個嶄新生活的!所以他用了各種溫暖的色調,看上去就讓人心中熨帖的那種開心。

或許,這裡是梵高夢中的『家』吧。

梵高像是一個可愛熱情的小天使,為了迎接高更的到來,每天都處在高度的亢奮當中。

“我有把握把我的作品給高更看。”

抱著這個念頭,欣喜若狂的梵高爆發出了驚人的創作力,在法國南部那個美麗的小城阿爾,創作杏樹,果園,吊橋,洗衣服,麥田,鳶尾花,舞廳和咖啡館……所有這裡出現的美麗景色,都被亢奮的梵高記錄在了自己的作品裡。

曾經在巴黎受到壓抑的創作力,如同衝破牢籠的小鳥利落的重獲自由,離開巴黎的光彩,他更熱愛阿爾這火熱的太陽,

他常常望著天,一坐就是幾個鐘頭。人們隨著他的目光向上看,不過是平淡無奇的藍天,強光像子彈般射進眼睛,讓人不敢逼視。但在他的眼裡,那是“燦然的青玉與藍玉嵌成的天空,地獄一般的熱灼而腐爛的天空,熔金噴出一般的天空,其中懸著火輪一般的旭日”。

這灼燒感,他正求之不得。

在等待高更這短短的不到數月時間裡,他創作了《瓶中的十五朵向日葵》《阿爾夜間的露天咖啡座》《文森特在阿爾的房子(黃房子)》等傑作。

梵高自畫像

高更自畫像

算一算,高更到來的時間越來越近了,由於沒有照片,梵高給高更寄去了自己的自畫像,很快,高更也將自己的自畫像寄了過來,在互相郵寄作品的過程中,兩個人的創作碰撞出了巨大火花,兩個人的創作力一度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好狀態。

梵高甚至為高更畫了《向日葵》,他要把這南方陽光下的盛豔之花送給高更作為迎接他到來的禮物。

所以向日葵,其實是指定給高更的,感覺我的心臟被piu的擊中了~

這迸發出生命顏色的熾熱“向日葵”,是梵高最純粹的熱情與愛,這種自然界少有的明度高到非比尋常的黃色,像陽光,又像梵高自己純真透亮的心。

冶豔,熱烈,旺盛,熾熱,這是梵高生命的顏色,他尋著陽光的腳步,一路從陰鬱的荷蘭,到巴黎,最後終於來到陽光燦爛的阿爾,而現在,他願意把這燃燒自己的力量,通通獻給高更。

來吧,在布列塔尼貧病交加的高更,讓我來照顧你。

梵高是缺愛的。

這一點毋庸置疑,我一直相信,只有缺愛的人,才會在長久的生命中不斷地尋找溫暖,梵高渴望平凡的幸福,精神交互的幸福,一種愛與被愛的幸福。

所以他渴望高更,如同他渴望輾轉多地所追尋的太陽。

而此時的他還不知道,這種友情也好愛情也罷,錯付了人。

高更:你很好,但我不能跟你在一起

十月二十八日,高更來了。

一下火車,咖啡店老闆就立刻認出了他。因為梵高早就拿著高更的畫像到處宣傳了,以至於他人還沒到,就已經成為了鎮子上的名人。

後來高更回憶,剛到阿爾的時候,自己從來沒有對梵高說過自己的真實想法,無論是藝術的不認同,還是生活的看不慣,他不動聲色的遷就著梵高不諳世事的熱情。此時的梵高,還沉浸在高更給自己編織的,兩個人惺惺相惜的夢境中,以為自己終於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這是梵高畫的——阿爾的《夜間咖啡屋》。

這種極端的色彩,極端的純度,極端的紅色,綠色,黃色,都是高度精神亢奮下看到的景象。

梵高希望用燃燒生命的方式來取暖,殊不知最後可能走向毀滅。然而我們卻不忍心打擾,因為不燃燒的梵高,就再也不是梵高了。

高更同樣畫了《夜間咖啡屋》。

他的作品就和梵高截然不同。他用咖啡屋老闆娘為主題,雖然還是那樣一個場景,卻有著完全不同的視覺感受,因為高更極力壓迫著這種呼之欲出的熱情,他用黑暗去壓抑了本性。

高更的畫,是冷靜的,甚至色彩都算不上好看,他就像一個冷靜的過濾機器,把梵高畫裡所有的高昂情緒頃刻打散。

日日夜夜的相處,截然不同又同樣充滿個性的兩人,一定會有無法緩和的摩擦,這對世外桃源的藝術眷侶,註定是要分裂的。

我想,高更所恐懼的,恰恰就是梵高的激情。

那不是普通人能夠迸發出來的激情,躁鬱不安的情緒,更像是病態的。

終於,高更再也無法放任梵高的任性了,高更在十二月寫了一封信給畫家貝納,談到自己與梵高的巨大沖突:

“整體來說,我跟梵高彼此都看對方不順眼。特別是繪畫上,梵高讚美杜米埃、杜比尼、辛燕和偉大的盧索,所有我不能忍受的傢伙。而我喜愛的安格爾詞條、拉斐爾、德加,他都厭惡。我跟他說:老友,你對!只是為了獲得暫時平靜。他喜歡我的畫,但是我一開始畫畫,他就東批評西批評。他是浪漫的,我卻可能更要素樸(Primitive)。”

因為受不了梵高的瘋癲,高更已經幾次提出要走了,這讓梵高彷彿受到重創般難以接受。

他拼命想把高更留下來,懇求、哄騙、咒罵、威脅甚至哭泣,似乎自己整個生命的意義,都在於高更的存在。

“不行,高更決不能離開。”這麼想著,梵高起身前往高更的房間。

聽到響動,熟睡中的高更翻了個身,轉到面對門的方向。迷迷糊糊,剛想睡去,又聽到一陣腳步聲。吱吱呀呀,自己房間的門竟然開了,一個黑影站在那裡!黑影徑直走到牆邊,右手一揚,摘下高更最愛的劍,那是他專門從布列塔尼運過來的。

高更瞬間猛地仰身坐起,高聲厲喝:

“發生什麼事了,文森特?!”

“……”

高更凝望黑影,與他對視。

那黑影有一雙灼人的眼睛。幾個月前,這雙眼睛還出現在他送給高更的自畫像裡面,現在,高更在那雙眼中只看得到懇切的憤怒。

持劍事件過去幾天後,心驚膽戰的高更再次與梵高爆發了爭吵,並且選擇了夜不歸宿,在寒冷的阿爾街頭壓馬路,一個回頭,卻發現梵高在身後若即若離的跟著,手中拿著剃刀。

這次,驚恐的高更幾乎是落荒而逃,躲在一個旅館裡再也不敢回到兩人的“家”裡。

就是在這樣一個絕望的夜晚,梵高割下了自己的耳朵。

早晨回到家看到渾身是血的梵高,高更再也承受不住巨大的心理壓力,給梵高弟弟寫信要他來照顧之後,選擇了離開。

回到巴黎的高更,創作了這樣的一個陶器。

割耳事件九個月後,凡·高在給弟弟提奧的信中寫道:“他畫中的那個我,就是真的我。就是當時那個日漸虛弱、電量不足的我。”

梵高割下自己的耳朵,為的是什麼呢?

如果他尚且在世,他或許會回答:“為的是我的心。”

梵高將自己的心託在銀盤上,送給他選中的朋友高更,誰料到換來的是譏諷、傷害和離棄。

雖然還不知道確切的死期,但此時的梵高,死的意念已經昭然若揭了。

從那以後,梵高几乎瘋狂地創作。據稱他在阿爾的一年裡畫了200幅畫,寫了無數封涵義深刻的信——即使將他的畫一併抹殺,單憑這些信也足以奠定他在藝術上的地位。

他為什麼這樣瘋狂地燃燒自己呢?

因為梵高清楚,他已經沒有以後了。將這些激情都發揮出來,將他欠這個世界的都還清,那麼他就可以平靜地說:我來了,我創作了,我走了。

一切和常人違背的生存方式,都是痛苦的,梵高的焦慮,狂想,熱情,憤怒,激情,一切的一切,高更其實是讀不懂的。

我想此時,梵高掏空自己放手創作的快感一定很強烈,用生命淬鍊出來的畫作也一定很美麗,這是梵高藝術的巔峰,但同時他也在走向精神崩潰的末日。

梵高最後一年的創作,彷彿用全部的生命在擁抱大地、麥田、陽光、草野、天上的雲、風、鳥聲或星空。

只要你去看他的畫,就絕不會後悔喜歡過他。

在他的眼睛裡,對方不是簡單的風景,而是孕育生命的自然,空氣中生命的味道,泥土中生命的芬芳,還有太陽,和最遠最遠的那一顆星。

物理學家說他的星空參透了什麼物理學知識。

其實梵高什麼都沒有參透。

他只是把那片星空,當做了生命。

很不可思議,這些,都是在精神崩潰的邊緣感覺到的世界,這麼細緻,這麼寧靜,這麼純粹。

“瘋”本身沒有錯,這一點我肯定。

他只是和我們的觀看角度不同罷了。

梵高或許用死亡做了交換,換回了這樣一個神奇的畫卷。

然後他來到了麥田裡。

七月,正是麥田最美麗的季節,麥田的翻飛變成一塊一塊褐黃色相互擠壓的筆觸,好像沒有出路的力量,在畫面衝突著。

梵高畫的太快,就像已經沒有時間等待一般,夏天的烏雲馬上就要來了,他瘋狂的把顏料摔在畫布上,來不及做任何多餘的動作,讓他們就這樣最簡單的呈現了。

然後,在奧維的麥田裡,他舉起了槍。

這是梵高的墓。

高更沒有參加梵高的葬禮。

他跑去了遙遠的塔希提島,去完成他的鉅作《我們是什麼?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往哪裡去?》——

我曾以為高更是冷血無情的。

但他卻在自己50歲的那一年,請巴黎的朋友給他寄去了向日葵籽,高更把他們栽在自己家的花園裡,並且畫了一系列關於向日葵的繪畫。

雖然他沒有說,但,這就是他對自己故去老友的敬意了吧。

在南方的那些美好的日子,大約也只有這永不褪色的向日葵,才能留住曾經辜負的熱情,和回憶。

梵高的熱情灼傷了高更,讓高更逃離,但是梵高的熱情同樣也溫暖了高更的後半生。

只能說,兩個個性強烈的創作者,本就不該捆綁在一起。

最後,我們就不要揣測梵高對高更這執拗的不放手,究竟是愛情還是友情了,畢竟天才們的種種戲劇性的轉折,本就有著我們無法知曉的真相。




畫家劉劍波


很高興來分享一下這個問題,我以為大的畫家之間不能直接比較,凡高是屬天才那種,無師自通,從學畫到去世僅十年,這在藝術史上都是一個奇蹟,如果說一定要選近中國近代畫家中達到凡高的水平藝術家,從藝術的高度上有所比較者,還是可以列舉幾位,齊白石,黃賓虹,陳子莊等,如果從風格和藝術觀點更有相似的畫家說:″我選擇齊白石。為什麼呢?我分享一下我的觀點,與諸位分享。

①我感覺他們都熱愛生活,凡高生在荷蘭,他畫的題材都是日常景物,大風車,杏花,還有他熟悉的教堂等,齊白石同樣也是如此,他畫蝦,畫牧牛,畫各種農村所見的景物,他們熱愛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他們的作品都留下了生活的痕跡。

②他們都成為世界級的藝術家,他們都成為彼此國家藝術的象徵,凡高生活的小鎮成了荷蘭一景,荷蘭因為有了凡高更有了文化的高度和浪漫主義色彩。而齊白石成為十九世紀傑出的大寫意畫意家,成為近代以來取得藝術成就最高的藝術家。

好,我的比較可能還沒那麼充分,一個藝術家是一個國家文化的縮影,因背景不同而藝術表現也不相同,但是我以為他們都是最好的藝術家,他們熱愛生活,用畫筆描繪一草一木,他們都是為了藝術用盡一生的努力,也值得世界人民的驕傲。分享至此,感謝大家!






寫意王東瑞


在我國沒有一個能達到梵高的水平,因為創作繪畫境界不同,梵高後期是一個精神病的繪畫者,他眼中的世界確實沒有任何一個人與他相比,在《渴望生活》中詳細描繪了他的繪畫人生經歷,可以找一下讀一讀就知道為什麼沒有人能夠達到,也就是當今世界上的唯一的“梵高”,他眼中的世界是我們看不到的,也是人們最喜歡他的主要原因。 看一下梵高的與女人交往,你能想到所有瘋狂的情侶能做出的事,他們都做過。藝術家身上總有永遠無法磨平的銳刺,他們堅硬又柔軟,向外,尖銳犀利,感知春花秋月,高山大海;向內,敏感如觸角,將自己深深包裹。

梵高與高更,兩位藝術大師,他們都是那麼尖銳,又都是那麼敏感。

一見如故、情書、包養、同居、爭吵、癲狂、拔刀相向、分手、絕交、老死不相往來……是的,你能想到所有瘋狂的情侶所能做出的事,他們都做過,或許命中註定,他們只能一邊擁抱一邊傷害。

在那之後,梵高詞條割掉了自己的耳朵,過度燃燒生命,走向死亡。

高更用一束向日葵祭奠,綻放於熱烈的等待,凋零於無盡的思念……

梵高:燃燒所有熱情,只為你

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梵高與高更,相遇在一個文明的巔峰,那是我們永遠都回不去的黃金時代,那是1887年的巴黎。

這一年,高更正值困窘,無法照顧親人,生活受到阻力,精神受到打擊,時常自責,絕望,以至於想過結束生命。

這一年,梵高則剛剛與我們熟悉的妓女西恩分開,隨著一次戀情的失敗,梵高所有的宗教狂熱與愛的夢想都隨之幻滅,孤獨的來到巴黎投靠弟弟。

人處於低谷的時候,總會有好事發生,不是嗎?

所以梵高遇到了高更。

認識高更這件事,直到死去,梵高都認為,是一生最大的幸事。

就這樣,兩個同樣絕望的生命,終於在黃金時代的巴黎相遇了。那時高更一定不會想到,對面那個與自己十成相似的藝術瘋子,會在一年後,與自己羈絆到燃盡生命。

短暫的交鋒之後,梵高去往了夢中的阿爾,高更則走向布列塔尼,雖然兩個人很快就分開了,但是此後的書信往來從未間斷,梵高對高更的嚮往,是他發自內心欣賞高更的作品,說他的畫作“極其富有詩意”。

敬愛,迷戀,梵高不遺餘力的表達著自己對高更的尊敬與喜愛,並且一再邀請高更來阿爾同住。

然而高更對於梵高,卻有更加功利的想法。因為梵高的弟弟提奧在巴黎開畫廊,或許可以為自己的作品做推銷。

在最後,高更給出了肯定的答覆。

不得不說,在等待高更的這段時間,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梵高最幸福的時刻。

梵高如同一個小媳婦一樣一邊積極創作,一邊給高更置辦居所。

這張《房間》是梵高佈置的新房,他是真切的想要迎接一個嶄新生活的!所以他用了各種溫暖的色調,看上去就讓人心中熨帖的那種開心。

或許,這裡是梵高夢中的『家』吧。

梵高像是一個可愛熱情的小天使,為了迎接高更的到來,每天都處在高度的亢奮當中。

“我有把握把我的作品給高更看。”

抱著這個念頭,欣喜若狂的梵高爆發出了驚人的創作力,在法國南部那個美麗的小城阿爾,創作杏樹,果園,吊橋,洗衣服,麥田,鳶尾花,舞廳和咖啡館……所有這裡出現的美麗景色,都被亢奮的梵高記錄在了自己的作品裡。

曾經在巴黎受到壓抑的創作力,如同衝破牢籠的小鳥利落的重獲自由,離開巴黎的光彩,他更熱愛阿爾這火熱的太陽,

他常常望著天,一坐就是幾個鐘頭。人們隨著他的目光向上看,不過是平淡無奇的藍天,強光像子彈般射進眼睛,讓人不敢逼視。但在他的眼裡,那是“燦然的青玉與藍玉嵌成的天空,地獄一般的熱灼而腐爛的天空,熔金噴出一般的天空,其中懸著火輪一般的旭日”。

這灼燒感,他正求之不得。

在等待高更這短短的不到數月時間裡,他創作了《瓶中的十五朵向日葵》《阿爾夜間的露天咖啡座》《文森特在阿爾的房子(黃房子)》等傑作。

梵高自畫像

高更自畫像

算一算,高更到來的時間越來越近了,由於沒有照片,梵高給高更寄去了自己的自畫像,很快,高更也將自己的自畫像寄了過來,在互相郵寄作品的過程中,兩個人的創作碰撞出了巨大火花,兩個人的創作力一度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好狀態。

梵高甚至為高更畫了《向日葵》,他要把這南方陽光下的盛豔之花送給高更作為迎接他到來的禮物。

所以向日葵,其實是指定給高更的,感覺我的心臟被piu的擊中了~

這迸發出生命顏色的熾熱“向日葵”,是梵高最純粹的熱情與愛,這種自然界少有的明度高到非比尋常的黃色,像陽光,又像梵高自己純真透亮的心。

冶豔,熱烈,旺盛,熾熱,這是梵高生命的顏色,他尋著陽光的腳步,一路從陰鬱的荷蘭,到巴黎,最後終於來到陽光燦爛的阿爾,而現在,他願意把這燃燒自己的力量,通通獻給高更。

來吧,在布列塔尼貧病交加的高更,讓我來照顧你。

梵高是缺愛的。

這一點毋庸置疑,我一直相信,只有缺愛的人,才會在長久的生命中不斷地尋找溫暖,梵高渴望平凡的幸福,精神交互的幸福,一種愛與被愛的幸福。

所以他渴望高更,如同他渴望輾轉多地所追尋的太陽。

而此時的他還不知道,這種友情也好愛情也罷,錯付了人。

高更:你很好,但我不能跟你在一起

十月二十八日,高更來了。

一下火車,咖啡店老闆就立刻認出了他。因為梵高早就拿著高更的畫像到處宣傳了,以至於他人還沒到,就已經成為了鎮子上的名人。

後來高更回憶,剛到阿爾的時候,自己從來沒有對梵高說過自己的真實想法,無論是藝術的不認同,還是生活的看不慣,他不動聲色的遷就著梵高不諳世事的熱情。此時的梵高,還沉浸在高更給自己編織的,兩個人惺惺相惜的夢境中,以為自己終於找到了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這是梵高畫的——阿爾的《夜間咖啡屋》。

這種極端的色彩,極端的純度,極端的紅色,綠色,黃色,都是高度精神亢奮下看到的景象。

梵高希望用燃燒生命的方式來取暖,殊不知最後可能走向毀滅。然而我們卻不忍心打擾,因為不燃燒的梵高,就再也不是梵高了。

高更同樣畫了《夜間咖啡屋》。

他的作品就和梵高截然不同。他用咖啡屋老闆娘為主題,雖然還是那樣一個場景,卻有著完全不同的視覺感受,因為高更極力壓迫著這種呼之欲出的熱情,他用黑暗去壓抑了本性。

高更的畫,是冷靜的,甚至色彩都算不上好看,他就像一個冷靜的過濾機器,把梵高畫裡所有的高昂情緒頃刻打散。

日日夜夜的相處,截然不同又同樣充滿個性的兩人,一定會有無法緩和的摩擦,這對世外桃源的藝術眷侶,註定是要分裂的。

我想,高更所恐懼的,恰恰就是梵高的激情。

那不是普通人能夠迸發出來的激情,躁鬱不安的情緒,更像是病態的。

終於,高更再也無法放任梵高的任性了,高更在十二月寫了一封信給畫家貝納,談到自己與梵高的巨大沖突:

“整體來說,我跟梵高彼此都看對方不順眼。特別是繪畫上,梵高讚美杜米埃、杜比尼、辛燕和偉大的盧索,所有我不能忍受的傢伙。而我喜愛的安格爾詞條、拉斐爾、德加,他都厭惡。我跟他說:老友,你對!只是為了獲得暫時平靜。他喜歡我的畫,但是我一開始畫畫,他就東批評西批評。他是浪漫的,我卻可能更要素樸(Primitive)。”

因為受不了梵高的瘋癲,高更已經幾次提出要走了,這讓梵高彷彿受到重創般難以接受。

他拼命想把高更留下來,懇求、哄騙、咒罵、威脅甚至哭泣,似乎自己整個生命的意義,都在於高更的存在。

“不行,高更決不能離開。”這麼想著,梵高起身前往高更的房間。

聽到響動,熟睡中的高更翻了個身,轉到面對門的方向。迷迷糊糊,剛想睡去,又聽到一陣腳步聲。吱吱呀呀,自己房間的門竟然開了,一個黑影站在那裡!黑影徑直走到牆邊,右手一揚,摘下高更最愛的劍,那是他專門從布列塔尼運過來的。

高更瞬間猛地仰身坐起,高聲厲喝:

“發生什麼事了,文森特?!”

“……”

高更凝望黑影,與他對視。

那黑影有一雙灼人的眼睛。幾個月前,這雙眼睛還出現在他送給高更的自畫像裡面,現在,高更在那雙眼中只看得到懇切的憤怒。

持劍事件過去幾天後,心驚膽戰的高更再次與梵高爆發了爭吵,並且選擇了夜不歸宿,在寒冷的阿爾街頭壓馬路,一個回頭,卻發現梵高在身後若即若離的跟著,手中拿著剃刀。

這次,驚恐的高更幾乎是落荒而逃,躲在一個旅館裡再也不敢回到兩人的“家”裡。

就是在這樣一個絕望的夜晚,梵高割下了自己的耳朵。

早晨回到家看到渾身是血的梵高,高更再也承受不住巨大的心理壓力,給梵高弟弟寫信要他來照顧之後,選擇了離開。

回到巴黎的高更,創作了這樣的一個陶器。

割耳事件九個月後,凡·高在給弟弟提奧的信中寫道:“他畫中的那個我,就是真的我。就是當時那個日漸虛弱、電量不足的我。”

梵高割下自己的耳朵,為的是什麼呢?

如果他尚且在世,他或許會回答:“為的是我的心。”

梵高將自己的心託在銀盤上,送給他選中的朋友高更,誰料到換來的是譏諷、傷害和離棄。

雖然還不知道確切的死期,但此時的梵高,死的意念已經昭然若揭了。

從那以後,梵高几乎瘋狂地創作。據稱他在阿爾的一年裡畫了200幅畫,寫了無數封涵義深刻的信——即使將他的畫一併抹殺,單憑這些信也足以奠定他在藝術上的地位。

他為什麼這樣瘋狂地燃燒自己呢?

因為梵高清楚,他已經沒有以後了。將這些激情都發揮出來,將他欠這個世界的都還清,那麼他就可以平靜地說:我來了,我創作了,我走了。

一切和常人違背的生存方式,都是痛苦的,梵高的焦慮,狂想,熱情,憤怒,激情,一切的一切,高更其實是讀不懂的。

我想此時,梵高掏空自己放手創作的快感一定很強烈,用生命淬鍊出來的畫作也一定很美麗,這是梵高藝術的巔峰,但同時他也在走向精神崩潰的末日。

梵高最後一年的創作,彷彿用全部的生命在擁抱大地、麥田、陽光、草野、天上的雲、風、鳥聲或星空。

只要你去看他的畫,就絕不會後悔喜歡過他。

在他的眼睛裡,對方不是簡單的風景,而是孕育生命的自然,空氣中生命的味道,泥土中生命的芬芳,還有太陽,和最遠最遠的那一顆星。

物理學家說他的星空參透了什麼物理學知識。

其實梵高什麼都沒有參透。

他只是把那片星空,當做了生命。

很不可思議,這些,都是在精神崩潰的邊緣感覺到的世界,這麼細緻,這麼寧靜,這麼純粹。

“瘋”本身沒有錯,這一點我肯定。

他只是和我們的觀看角度不同罷了。

梵高或許用死亡做了交換,換回了這樣一個神奇的畫卷。

然後他來到了麥田裡。

七月,正是麥田最美麗的季節,麥田的翻飛變成一塊一塊褐黃色相互擠壓的筆觸,好像沒有出路的力量,在畫面衝突著。

梵高畫的太快,就像已經沒有時間等待一般,夏天的烏雲馬上就要來了,他瘋狂的把顏料摔在畫布上,來不及做任何多餘的動作,讓他們就這樣最簡單的呈現了。

然後,在奧維的麥田裡,他舉起了槍。

這是梵高的墓。

高更沒有參加梵高的葬禮。

他跑去了遙遠的塔希提島,去完成他的鉅作《我們是什麼?我們從哪裡來?我們要往哪裡去?》——

我曾以為高更是冷血無情的。

但他卻在自己50歲的那一年,請巴黎的朋友給他寄去了向日葵籽,高更把他們栽在自己家的花園裡,並且畫了一系列關於向日葵的繪畫。

雖然他沒有說,但,這就是他對自己故去老友的敬意了吧。

在南方的那些美好的日子,大約也只有這永不褪色的向日葵,才能留住曾經辜負的熱情,和回憶。

梵高的熱情灼傷了高更,讓高更逃離,但是梵高的熱情同樣也溫暖了高更的後半生。

只能說,兩個個性強烈的創作者,本就不該捆綁在一起。

最後,我們就不要揣測梵高對高更這執拗的不放手,究竟是愛情還是友情了,畢竟天才們的種種戲劇性的轉折,本就有著我們無法知曉。




道師聊


黃賓虹(1865~1955)現代傑出畫家。原籍安徽歙縣,出生於浙江金華。在我國近現代繪畫史上,有“南黃北齊”之說,“北齊”指的是居住在北京的花鳥畫巨匠齊白石,而“南黃”說的就是浙江的山水畫大師黃賓虹,二人被美術界並列在一起,足見黃賓虹的藝術功力和成就非同一般。

張大千(1899~1983)四川內江人。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為傳奇的國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


未能與時間和解


每個畫家的作品,都是通過繪畫語言來承載畫家對世界的理解,或對自己的思想的加工再現。

梵高他的性格單純熱情,後期又偏執魔幻。所以他的作品語言表現出的思維特點與常人不同,無論是色彩語言的作用還是畫面的內容和結構都獨樹一幟。梵高是獨一無二的。

中國近也有很多特色鮮明畫家出現,比如齊白石,張大千,林風眠,等等。都是耳熟能詳的傑出人物。

齊白石說:“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這就是他的做人原則,畫品如人品,觀其畫知其人。

他畫的蝦是其代表作之一。為了畫好蝦,他自己養蝦,每日觀察,他畫的蝦殼半透明,蝦鬚子和腿還有形態都經過藝術加工。體現了似與不似之間的特點,畫的鮮活可愛。

我還比較喜歡林風眠的作品,他的作品每個時期也是有不同風格,喜歡他作品裡面的靈動和孤寂感。

林風眠的學生吳冠中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個畫家。他的畫代表了某種新的中國畫方向,他將中國畫現代化,獨創“彩墨畫”。我喜歡他畫面裡線條的運用。顯得作品很生動。


墨淡花開


我國有很多近代畫家能達到梵高藝術水平,只是影響力達到的極少!這與藝術誕生的時代背景,地域文化,創作風格與時代的融合度有著密切的關係

先說梵高的人生:大家都知道梵高是後印象派畫家,他的《星空夜》、《向日葵》等作品是舉世聞名的鉅作,躋身於全球最昂貴的藝術作品的行列。但是這一切與他無關,實在可惜!我認為梵高一生沒有開懷大笑過,當然這是個玩笑話,梵高一生在痛苦中度過的,他也是在痛苦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其實我也無法理解他是如何創作出向日葵的,這麼帶有原始活力與熱情向上的生命體,永遠向著陽光的花朵……

上帝跟他開了個玩笑:他一生貧困潦倒,據說在生命最後時刻前才賣了一幅畫。可能真是因為他跑的太快了,時代在他身後氣喘吁吁的也趕不上他的步伐。

再說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影響了一個世紀,尤其在西方社會。要說藝術品的靈魂所在,那麼他的向日葵是怎麼體現呢?它並不是單單的花朵,它有陽光下的鮮明的色彩,它有生命的規律,綻放中體現天體的本質,彷彿在不停的向著太陽旋轉。就這樣簡單普通的向日葵在梵高的筆下是有生命的,是熱情的生命,是有靈魂的,是昇華的靈魂!

接下來說藝術水平與影響力,我國著名畫家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等人的藝術水平肯定能達到梵高的水平,我認為藝術水平可以簡單的從兩個方面體現:第一、繪畫功底,毫不誇張地說,美院畢業生或許都能達到梵高的繪畫水平,大家都知道,梵高算是一個流浪畫家。第二、藝術表現力與靈魂,它需要賦予作品鮮活的生命。但是我國近代畫家的影響力是很難達到梵高的水平,梵高是印象派先驅人物,在他之後,誕生了無數追隨者,他的創造水平達到了藝術界的共鳴。


霸浪四海不回頭


梵高的一生是在苦難中度過的,雖然只活了37歲,但是他的畫所表達的痛苦方式不一樣,他的畫是熱情的,孤獨和失落的融合體,用鮮豔的色彩,描繪美好的事物。中國近代畫家徐悲鴻,他所追求的美學,達到極至、並且留學法國,把西方的美學帶到了中國,使中西結合的美術大師,他一生創造了多幅作品,給中國的美術史研究,開創了新的篇章,直得我們藝術愛好者向他學習。所以我覺得徐悲鴻的藝術水平能跟梵高的藝術水相比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