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文化是否由历史创造?

富春恶水


关于文化与历史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下午去理解一下:

世界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观点,人们也在为这些不同的观点而争论不休。但是,无论哪种观点占据了社会舆论的主流,最终检验这些观点的,并不是人类的争论结果,而是时间。共享经济,从曾经的众人瞩目到现在的日薄西山,也就仅仅是几年的时间,观点,可以说服所有人,但却无法说服时间,最终时间会证明所有的一切。所以,时间其实是一个对人类的观点进行证伪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则被详细的记录在了历史之中。

历史所记录的,是人类与外界真实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发表观点和做出行为决策,只不过所有的一切都要接受时间的考验,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总会有一些观点和行为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人们把这些观点和行为总结出来,这其实就是文化的雏形,帮助我们处理自己与外界真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人类特定的行为,会得到特定的结果,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人们将其称为为“道”,通俗点讲,这是世界运行变化的规律。但是,现在很多人对这种规律的存在持有质疑的态度,关于这个问题,我感觉可以通过股市来解释,从长远看股市的涨跌,是跟随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变化的,但从短期来看,某些消息,某些突发事件等等,都可以引发股市的涨跌,而这些涨跌与经济周期并没有任何关系。人类列举的反面案例,就是类似于股市短周期的情形。时间越长,世界运行变化的规律的作用也就越明显,而时间越短,这种规律的作用也就越弱,弱到我们简直可以忽略它的存在,所以很多人在行事的时候,根本不考虑世界运行变化的规律,但时间越长,世界运行变化的规律也就越明显,最终使人们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中国文化的主基调,就是基于对历史规律的研究和总结,但近代受到西学的冲击,人们思维的基调已经发生了变化,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就是受到西学影响的典型案例,但是这种观点本身也要接受时间的检验,我感觉现在中国的文化在中西融合中还未找到平衡点,但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倾斜的天平会慢慢恢复平衡,不过这一切都是时间问题。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文化缺乏科学依据,像西方的《经济学》这样的学科,有着详细的理论基础,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是人们对科学的狭隘认识,在人们的印象里,科学应该像数学一样,经过严谨的计算证明,然后得出结论。但数学所能处理的问题,都是在人类认知之内的问题,在人类认知之外的事物,数学就无能为力了。美国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成立于1994年2月,将金融市场的历史资料,学术报告,市场信息等等结合在一起,通过计算机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电脑数学投资模型,进行投资套利活动,1994年到1997年,业绩辉煌骄人,有两位研究者因此获得了199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但在1998年,这家业绩骄人的公司因为俄罗斯债券危机的爆发而发生了巨额亏损,最终被15家金融机构注资37.5亿美元接管。

所以,人们应该走出对科学狭隘的认识,西方近代哲学家波普尔认为,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关键在于可证伪性,科学是可以被证伪的,人们可以质疑,也可以否定,因为在现实的世界的实践之中,科学可以被再次得到印证。而非科学是无法被证伪的,因为其经不起证伪,从这个层面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存在科学依据的。虽然人们强调中西方文化融合也有百年的时间了,但到现在中西方文化的研究还是泾渭分明,真正做到融合,还是要回到实践中来,因为无论是中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大家处理的都是人与世界的关系,这才是两者融合的结合点。

总之,我们可以说历史创造文化,而文化又是历史的基石,对待历史和文化,我们应该把他们联系起来,用辩证的思维去理解!






东霖木雨


文化是由群体创造的,是历史选择的结果。

远的不说,先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中国人的宴请持续了几千年,已经有了很纯熟的宴席文化,席次该怎么排不需要纠结。而近年来几乎家家都有一辆汽车,大家要乘车的场合多了,便带来了一些关于汽车座次的争议。司机有司机位,其他几个人该怎么坐,说法不一,实际操作中更是没有定论。有人讲副驾是秘书类的辅助角色坐的位置,但我好几次见到几个人把地位最尊的人让到副驾坐下。有人说司机后方的位置是最好的,应该给地位最尊者,但这个位置得最先上车、最后下车,反倒很不方便。右后方的位置上下车方便,但显然得照顾到里面的人入座。总之,怎么个坐法,没有定论。但我想,汽车走入人们寻常生活的时间并不长,得交由时间去形成固定的模式,然后会有和宴请文化同样重要的乘车文化。

文化脉络中延续千年的精神价值更是群体创造、历史选择的结果。一个人的力量不能激起太大的浪花,只有无数浪花聚集在一起才能成为大潮。儒家文化历经千年,是当今社会的主流导向,而它的缘起、动荡、兴盛,都可看到群体性和历史性对它的影响。孔子以仁、恕、诚、孝立身,广收弟子,据传有弟子三千。放在如今社会,以一己之力成为大V并不困难,也许一句言论就能引来拥趸无数,但古时人的品行靠口口相传,学说言论都无法靠振臂高呼。如果不是弟子们将师父言行记录下来,广为流传,哪有成文的儒家经典,孔子的理念也无法得到广泛的传播,更影响不到千年后的我们。正是有了那么多弟子的潜心向、更多人的推崇,经由孔子创立、孟子等一众高足传扬的儒家文化才融入了岁月的长河中,经受历史的挑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儒家思想遭遇的至暗时刻,而汉武帝时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使儒家起死回生并赢来鼎盛。

凡谈及某种文化,并没有明显的对错,更多的是体现群体的偏好。而和很多事物一样,发生在历史中的偶然事件使一种文化的形成、流传都不如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必然,其中的蝴蝶效应又另有说法。


张晴柔


文化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一词出自《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

但文化却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的。正是在劳动过程中,人类实现了手与脚的分工,头脑也发达了起来,同时产生了思维和表达这种思维的语言。劳动使自然界的事物变成了为人类服务的对象。因此,劳动的生活和为了生活的劳动创造了文化。

文化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体现在历史博物馆、文学艺术作品上,表现在音乐舞蹈、体育等各个方面。

文化又与我们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处可见,触手可摸。譬如:

一个人迎面走来,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自卖菜小贩接过找来的零钱?他,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文化,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文化就在他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整体气质中。

文化也体现在讲礼数上。一个极为熟悉的街坊邻居来访,没有学问、不识字的主妇也会先进屋里换上干净的衣裤,再出来和客人说话,以示自重和对他人的尊重。主妇或许不知道仲尼曾经说过“尔爱其羊,吾爱其礼”,但她举手投足之间,无处不是“礼”。

文化无处不在,每个人都是文化符号。你又如何展示文化呢?


火车头loco


文化是祖先创造的,经过历史的变迁由繁体字逐步减画为现代字。

古人所创造出的文字特别有讲究,由甲骨文、钟鼎文、汉文、字画等演变到现代中华文化。

文化是历史的积累,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阶梯。

文化有继承先人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从继承中发扬壮大,更加丰富完善了文化的内涵。

从古文化中吸取精华,在不断的进行更新腐朽没落的东西,增强文化自信的自觉性。

人类的进步必须跟上时代的潮流,科学技术就是文化的结晶,没有先进的文化作支撑,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文化是融合发展的金钥匙,是打开国门、向世界展示的软势力,文化带领一代代人走向繁荣富强。

中国是五千年古老文化的创造者,引领者,中国人在反帝、反殖民、反封建中,用文化智慧推倒了三座大山,从火海里站了起来。

文化是经过历史的洗礼逐步走向成熟,中国文化灿烂辉煌,永远造福人类,造福全世界。


用户春华745944080186


我是爱分享的【十二十页】,目前在悟空问答回答了百余条问答,但是楼主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奥,不能用回答来解释,应该只能说浅谈一下观点。对于文化与历史,就像“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道理是一样的。非常难辨别。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包括本题上面的标签既有文化又有历史。但是非要说文化是不是由历史创造的,我认为不是,我认为历史是文化的传承和见证,今天就是明天的历史,明天就是今天的传承,而不是创造。

历史是过去时,而文化是进行时

过去的及是历史,没办法纠正,没办法辨别真伪,但文化可以。

例如儒家的故事是历史,具体孔子是胖是瘦,孔子到底说了多少名言,我们都无法考证,历史永远无法改变,但是文化不一样,文化是可以传承,可以创新的。

例如道家,现在也有新道家的存在,这个概念是从20世纪初提出的,起初人们用它来指代魏晋玄学和秦汉时期的黄老道家,但因为不如后者那样准确明白,所以逐渐被人们抛弃。

所以历史是因为文虎的延续而存在,如果没有文化,那就是野蛮生长时期,原始时代何谈文化,人类与动物的区别既是文化的区别。历史承载文化,文化推动历史。这便是我的理解。

在现代如何传承文化

首先,要把文化传承下去,需要做到以下3点:

1、学习,学无止境,总有新的东西会让你感兴趣。

2、实践,学到的只是思想,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知道文化的正确与否。

3、分享,传播你认可的正能量,也是作为我们自身的一项职责。例如问答一样,就是在传承每个人自己的思想,每个问答都是“诸子百家”

【结语】

活着的文化才有传承的生命力,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而不是文字上。文化是一种精神象征,是一种个人情怀,你也许就是将创造辉煌的人。每个人都可以改变世界,只是改变的大与小,多与少的问题。

文化传承问题也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而是陶冶情操的一种手段,提升气质的一种方法。例如看书,交谈都是文化的一种形式,传承文化,人人有责。


十二十页


文化不是由历史创造,是文化记录了历史,改写今天,创造了明天。\r

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之始,人类文明社会之前,文化已经产生,既原始文化,人类的文明,则是人类文化进一步发展。\r

文化涵盖了人类所有智慧,从过去到未来的历史,文化是人类在大自然的基础上,所有活动内容。人类所有物质表象与精神内在的整体称作文化。\r

文化是人类没有文字的时候,已经存在文化,原始文化。人类文字的发明,记录了历史,发展了文化。通过文化名词的应用和创造,就能说明文化存在于文化名词出现之前。 文与化并联第一次出现使用,是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译文:通过观察天象变化,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的各种现象,用教育和感化的手段,达到治理天下。\r

文化两个字组合使用,是在西汉刘向将文与化二字联为一词,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这里的文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与无教化的质朴与野蛮对举。因此,可以推断是文化记录了历史,而不是历史创造了文化。\r

文化也可以称之为,人类社会共同的思维特征。不管文化怎么定义,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这个观点必须明确。有了人,才能创造文化。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人类创造了文化,也享受文化,同时,文化也约束人,文化也在不断地改造。所有人都是文化的创造者,又都是文化的享受者。人虽然要受文化的约束,但人在文化中永远是主动的,也是改造者。\r

当今社会,文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科学文化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和创造。所以,文化记录历史,改写今天,创造明天。



琅公


文化不是历史创造的,这个问题必须明白文化是什么?

“文”这个字的甲骨文写法:上面是“人”、下面是“乂”。“人”是由“丿”、“乁”组合。“丿”是勃起男根的象形,凡以“丿”为偏旁的字都有阳性意味。“丿”为阳。“乁”是月经流出的示意表示女人可以生育了。《说文解字》认为“也”是女阴。而“乁”是“也”的主要构件,那么“乁”是阴。

“丿”、“乁”即阴阳。阴阳相依为“人”,阴阳相交为“乂”。发闻音。动物嗅闻气味、听闻声音以求交配。两形会意,那么“文”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示爱求交配所发出的信息引导。

“化”这个字是由一个正人、一个倒人组合,从倒人。人是倒着生出来的,所以“化”这个字是人生人场景的写照。

文化两形会意就是“信息导向背后引起的变化”。

如果你能看懂异性发出的信息,那么你就可以做出明确有效的选择。如果你能看懂股市发出的信息,那么你就做出明确有效的选择就可能使你一本万利。这是纯粹的例子。

而现实是综合的,比如股市并不只是数字的信息导向,还有政治经济、国家、国际、军事、名人、事件、欺骗的信息导向都能引起未来的变化。变化高深莫测。你只要参与其中,就会给你带来变化。

最最实际的就是从我们出生开始我们就参与了性的游戏,我们通过性来到了这个世界。我们也将通过性来延续我们生命的基因。不论我们愿不愿意,文化都在影响着我们的人生。我们学习文化是为了能够把握自己的人生。

一般人不明白文化是什么,但被文化潜移默化。聪明人研究文化是什么,努力参与文化。智慧的人则运用文化以使其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演化。所以《周易·贲·彖传》上说: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也是有关文化最早的记录。

信息无处不在,文化无处不在。有人不懂文化究竟是什么。但看到文化无处不在,所以只能笼笼统统地说文化是什么什么的总和。结果说了等于没说。



吴山野士


首先如题所问,文化是否由历史创造?这个问题的两个关键词的维度不一样,无法给予正确的答案。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里面的两个关键词:“文化”、“历史”

文化:此词是专指人类生活当中,利用自己的双手或以文字、或以图案、或以制作的用品,再结合自己思维模式而构思出来的产物,范指精神和物质方面的缩合体系。而且体系有很多种层面,很多个角度去定论,非指某一物,或某一事。

历史:应该说是一个时间上的一个概词,只要是过了现在时间都可以称之为历史,如此所看,提问者是多么有心的去提这个问题了。

看过以上两个关键词的理解,想必大家对于答案的理解肯定各有千秋了。

那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去理解文化在历史进程的作用呢?这个就非常关键。

其实有很多读者都会闷心自问一件事,那就是我们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历史文化有什么作用?

其意义一:借鉴作用,历史上很多相关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去理解,研究和实用在我们现实中的生活方面。

其竟义二:教化作用,宣传历史上的各种正能量的爱国热情,激发我们的内心,是正义之行,去恶从善。

其意义三:文化艺术传承,万事万物都追求一个根,找到源点,摸清历史进程变化,让自己基于历史变化中寻得自己的艺术脉络。

其意义四:娱乐作用,这个不用多说,现在很多流行的小说也好、影视作品也好都是有了历史文化的基础,才能延伸出给予我们更多的兴趣。

其意义五:指导性,从历史文化当中很多治国、治学方面都可以给予我们正确方向指示,研究历史种种的错误,可以使得我们的方向更加正确。


研究历史,其实就是在研究我们的文化,有了文化的根基,对于我们现在决策更加准确,有了现在的准确性,使得我们未来的进程更加顺利。


千家米饭


你好,这是个好问题,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有两个概念需要区分一下:“文化”与“文明”。

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能够被传承的地理、风土民情、生活习惯等精神凝结。

文明,是在习俗、道德、伦理等限制条件下生物个体做出的有意识行为。

题主所问“文化是否由历史创造”,我们都知道“历史”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创造价值并推动历史发展的是通过自己“有意识的行为”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用这个词可能显得有些官方,但是非常准确)。

关于您在描述里提到的“历史,今天,未来的时间轴上考量文化的概念状态”,我想意思是把“文化这个概念放在足够长的时间跨度中,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关于这个问题,不妨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著名的“司母戊鼎”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但是它的珍贵性在于其中凝结了跨越千年的劳动人民智慧,代表了当时璀璨的铸造工艺,祭祀文明等,如果抛去这一切,商周时期的街边土石即使是现在,也仍然没有价值。

因此我的结论是:文化由历史中的人民有意识创造,而创造过程中提现的工艺,习俗,习惯等构成了绵延不绝的文明。

谢谢。


枫夜夜夜耶


文化是因人类的存在而有的,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并非是由哪个主体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

谁如果说,他要刻意凭空创造一种文化,那一定是伪文化,因为没有根基,很难有生命力。但是文化可以挖掘、提炼和总结,以凝聚人心,比如企业文化,城市精神。

文化是精神和心灵的产物,本不可见,所以要有物质化的载体(包括色声香味触法都是物质),比如一本书籍、一首歌曲、一件器物、一篇故事、一个符号,一位人物等实物来集中反映和体现。

文化是特定人群的精神归宿和心灵家园,被一种文化所化的人,自身也必须生活在这种文化之中,才能感受到被滋养,离开便觉得灵魂干枯,身体也不舒服。

文化从深度上要探寻事物本源,从广度上要引起大众的共鸣。无论怎样,文化都一定要往至真至善至美上靠,才靠得住。现在很多企业搞狼性文化,就靠不住,搞得大家从上到下都疲惫。

一家企业的文化氛围可以这样

能够做到让员工在里面比在家还舒服,在公司里工作就觉得被滋养,觉得价值能够得到最大发挥,能够得到能力和精神的双重成长,能够让人最有归属感,有独一无二的位置匹配自己的信息。在任何一家别的企业面前都能以本公司感到自豪,在大公司面前也不怯,因为这是与我有关的公司。

人们一般都喜欢引用德鲁克的解释:管理就是用人理事。我却觉得境界差了一点。最好的管理应该是用事成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是用来服务人,成就人的。人是最高贵的,最重要的。

最好的、最伟大的企业应该不但要生产好产品,更要生产好人才。

这就是最好的企业文化,城市管理也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