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明朝末年为什么没有人能挡住清军?

桅子花香

明朝末年为何没有阻挡住清军进攻?



应该说,明朝不是毁灭于清军,而葬送明朝的是农民起义军“闯王”李自成、“大西王”张献忠,清军入关前,李自成、张献忠已经把明朝打得国力耗尽,分崩离析,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于北京景山悬树自尽,明朝灭亡,李自成已经建立“大顺”农民政权。


当时,李自成是有实力能够抵御清军的,若联手镇守山海关的拥有重兵险关的明总兵吴三桂,还应该是有胜算的。

李自成招降吴三桂不成,前往征讨,而吴三桂勾结清军,侧后夾击李自成,李自成不敌,致使唯一可敌清军的李自成溃败,清军长驱直入,策马江南。

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先将女真族人统一编为,以旗帜颜色划分黄、蓝、红、白四旗,后又增加镶黄、镶蓝、镶红、镶白四旗,旗帜镶边以故得名。八旗,为军政合一组织体系,战时为兵,平时生产的单位。

皇太极将女真族改为满洲,因而称为满八旗。但是,满清欲进军关内,入主中原帝国,仅靠几百万满族人,对抗几亿汉族人,显然力量不足。

怎么办,首先,将盟友——蒙古族,编为蒙古八旗,增加军事力量,主要是卫护北疆。

但是,面对数量庞大的汉族人,力量还是不足,于是,又将收降的汉人军队,编为汉军八旗,扩充军事力量,并为南下的主要作战力量。

实践证明,清军南下征服李自成、明朝残余势力及南明政权,主要是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孙可望等汉军冲锋陷阵为主力的,因而得清廷赏识,全部授封王爵。


z山海

“明末没人能挡得住清军”这个问题要看怎么理解了,若单以军队及其统帅的作战能力而言,能挡得住清军的大明将领多了去了,只要守住关宁锦防线,拖也能把清军拖垮,再不济选一个守关能力强的将领守住山海关,清军依然没办法大规模入关,只能像皇太极那样,领着一帮人绕道蒙古来北京城下“打打牙祭”,吃饱喝足拿好,然后跑路,虽然萨尔浒之战后明军在辽东处于守势,但要清楚一件事,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清军主力在1644年入关时兵力最多十二万,这其中包括了从萨尔浒之战后陆续扩大,收编的明朝降卒,也就是说,与明军在辽东打了二十多年的清军,其正规兵力也就几万人。几万人的部队能把几十万的明军打得不敢出城,确实很厉害,但兵力有限也是事实,如果没有那么多的巧合,清军入关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在清军入关已成既成事实的情况下,我认为,明末没有人能挡住清军,不是将领的个人能力的原因,而是制度问题,明朝从建国,发展达到鼎盛后开始走向衰落,到了明末已是千疮百孔,万历亲政后,接连废除了张居正的新政改革,国库财政收入大大减少,万历三大征后又将张居正改革积攒下来的财富消耗殆尽,明朝开始踏上了灭亡的道路,明朝内部党争不断,地主豪强兼并土地,加重了国内矛盾,尤其是崇祯上台后,民变四起,朝廷不得不四处派兵征剿,虽然前期取得了不错的战绩,成功剿灭闯王高迎祥,打的李自成仅剩18骑跑到大山里去了,但国家财富依旧掌握在各地地主豪强手中,老百姓生活依然很困难,不巧的是崇祯末年天下灾害频繁,

于是起义再次爆发,而明军就是在这接连不断的内斗中损兵折将,所以曹文诏死了,孙传庭死了,周遇吉死了。

如果仅是内斗的话,这些农民军还不足为虑,可怕的是两线作战,腹背受敌,辽东后金军虎视眈眈,还要分兵抵抗,在与后金兵作战中,杜松死了,刘綎死了,赵率教死了,满桂死了,卢象升死了,孙承宗死了,孔有德投降了,祖大寿投降了,洪承畴投降了,如果了解这些人可以发现,他们的战死或者投降不是因为他们个人能力有问题,而是大明朝制度混乱,党争不断,导致各路明军各自为战,不能形成统一的战线,这些将领,不论是指挥能力还是作战能力,都不逊色于后金将领,若不是朝廷腐败,明军双线作战,清军又怎能入关呢?

那么既然明军挡不住清军,问题又来了,号称拥兵百万,以摧枯拉朽之势灭亡明朝的李自成为何也挡不住清军呢?在我看来,连明朝政府都抵抗不住清军,农民军更不可能,因为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战斗力实在低下,所以前期被孙传庭打的就剩了18人,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明朝部队军心涣散,而李自成因为提出的“人人有其田,无赋税,不纳粮”口号使得他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他可以失败十次,一百次而东山再起,但明军失败一次就很难翻盘,所以孙传庭最后还是死在了李自成手里,但这能说明孙传庭的军事才能比李自成的差吗?



李自成西安称帝后,开始进攻北京,这一路上除了宁武关遭受抵抗外,其余城池关卡几乎全部投降,大同总兵投降,宣府总兵投降,居庸关总兵投降等等,拱卫京师的几大关隘全投降了,还怎么打?唯一进行抵抗的宁武关守将周遇吉誓死守关,使李自成损失了七万余人,伤亡惨重,最后力战而死,李自成大怒之下,破关后屠城,所以李自成从西安到京师这一路走来,表明他们走的很顺且他们的战斗力确实很低。

而攻入北京后,李自成的思想还停留在农民思想的水平,根本没有一个夺取天下的大的战略战术,还是那个“迎闯王,不纳粮”,试问若不纳粮,百万大军如何养活?答案就是抢!抢谁?抢地主,抢官员,所以李自成没有处理好与地主阶级的关系,得不到地主阶级的支持,封建王朝的更迭就是一个土地重新分配的过程,你提出了“人人都有地,不纳粮”这就表明了地主阶级是你的敌人,也表明了农民只能是农民不能成为地主,土地得不到重新分配,思想只能停留在“打一枪,放一炮”,“打不过,就跑”的初级阶段,所以李自成成功惹怒了包括吴三桂在内的地主阶级,于是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山海关一战,农民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对手却是当时最厉害的关宁铁骑和八旗部队,失败是在所难免。

一次失败本来代表不了什么,但失败的是李自成,就像上面说的,他没有长远的战略目标,依旧拥有众多兵力的他京师不守,将诺大的北京城拱手让人,之后农民军见了清军跟当年明军见了农民军一般,潼关失守,李自成再次不战而退,弃守西安。如果此时他能联合南明一起抵抗清军的话,还是很有希望的,结果他退守襄阳,企图进攻南明,占据江南。结果就是又被清军一路追杀,跑到九宫山,被一个不知名的人给砍了。

所以李自成的部队虽然战斗力不行,但人数众多,可是由于他和他的部下实在不堪大任,大好形势毁于一旦,也是怪不的别人。

还有南明,由于崇祯死后没有留下继承人,所以皇位的正统问题一直没得到解决,导致南明政权也是一直在内斗,说实话,南明当时的局势比当年南宋的局势要好多了,但结局这么悲惨就是皇帝的正统问题解决不了,即位的几位皇帝都得不到南明朝廷上下一致的认可,内斗频发,皇帝的地位不稳固,又如何节制地方武将?所以拥兵自重的地方将领也是各自为战,不受约束,

纵南明一朝,除了史可法在扬州跟清军打了一场硬仗,南明几十万的部队竟然从未组织过一次有效的抵抗,甚至还出现了左良玉率军进攻南京的内战!左良玉死后,他儿子率部投降清军,要知道左良玉部可是南明最强的部队啊!想想真的很令人愤慨。

所以综上所述,不论是大明军队,农民军还是南明军队,都有抵抗清军的资本,更不缺统兵的将领,但就是都没挡得住,有人说明末赶上了小冰河期和瘟疫,我不排除这方面的因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朝廷的腐败和内斗,当然了明朝灭亡,清军入关有它的必然性,但内斗却是压死大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是咸鱼,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咸鱼闲聊

任何战争,胜负的关键无外乎三点:第一,军队的战斗力;第二,对资源的合理运用,这个资源大体上包含人力、物力和财力三个方面;第三,就是组织能力强弱。

其实以这三点来看明清易代就很好理解。战斗力方面我不想多说了,清军大部分情况下人数上都不处于绝对优势,尤其是在入关前还经常以少胜多,萨尔浒大战、松锦大战就是一个例子。仅仅引用一下《三垣笔记》里的记载——北兵入犯,连破数十城,无敢撄者。孙总督传庭亦云:“我麾下百战兵,为流贼望而胆落者,遇北兵辄股粟。偶一日,与北兵隔河相望,我兵云:‘吾淫若妻女。’北兵大笑,驱营中妇女百数十出,皆红紫成群,指与我兵曰:‘此若辈妇女,尽为人淫,反欲淫人耶?’语未毕,以数十骑浮渡,我兵数千皆走,如失魂魄,蹂践死者甚众。”

至于第二个方面,也可以从历史当中找到记录。比如说明朝接触红衣炮的时间远早于清朝,可是最后红衣大炮的数量上却是清军占优势。皇太极继位后着手组织仿制红衣炮并制造成功,并通过缴获和投诚来的部队充实自己的武器库,到了松锦大战的时候清军一次性出动了60门红衣炮参战,反倒是明军,仅仅16门红衣炮,在炮战当中被清军压制的死死的。再者,清朝入关前典型的小国寡民,因此往往更重视人才的培养与运用,典型的比如说范文程、张存仁等汉臣,他们熟知明朝的规章制度,参考明朝的君主专制制度对自身进行改造,完成了后金/清政权由贵族军事民主制度向君主专制制度的转变。而孔有德、尚可喜等人的投诚,不仅为清军带来了大量红衣炮,还带来了熟练的炮手和工匠,而皇太极对这二人也不吝封赏。反观崇祯,明明一手好牌打的稀烂,先不说17年换了50个首辅大学士,自身人才留不住,还在军费不济的情况下一再派部队出关送死,所以明朝不玩就真奇了怪了。

至于第三条,组织力强弱。还拿红衣炮来举例,松锦大战清军拉出了60门红衣炮作战,而清军在松山、塔山、锦州、杏山四处缴获的红衣炮一共才16门,其中还有多门被炮火摧毁。按照常理,国力、人力、物力都强于皇太极的崇祯为什么仅有16门红衣炮投入作战,这明显是组织力弱的表现。同样的道理,清军往往能够以少胜多也解释的通。比如松锦大战,明军移营结果变成溃逃,13万大军被六万多清军斩首57000余级,还有有数万人想从海上逃命却淹死在海里,仅有200多人从海上逃脱,而往宁远方向逃跑的吴三桂、王朴等人仅以身免,不得不说这是历史上的一个黑色幽默。

正是这三点,清朝才能最终玩死明朝、南明和李自成、张献忠等势力,完成了政权轮替。用迷信的话说,这就是天意。


北洋海军陆战队

历史白读了?吴三桂叛变之前辫子军进得了山海关?之前试过几次从蒙古山西大同一线绕路进攻北京,结果补给线太长自己先扛不住了。

辫子军由佟家牵线前期勾搭晋商,后期策反以浙商为支撑的东林党。晋商源源不断为关外输送兵器粮草,东林党从朝堂和文化上腐蚀,玩得那叫一个溜啊!否则以关外贫瘠之地能支撑其几十年连绵不断的战争?注意辫子军入关之前从来都没有控制像样的粮食和铁矿主产地;入关之后辫子军中汉八旗人数比满八旗还多,大部分都是东林党派系控制的军队,满人入主中原,山西和江浙这两个重商地区的朋党功不可没。清代晋商和浙商迅速崛起,朝堂重臣北方以山西籍为主,南方以江浙籍为主,呵呵,不是没有由来滴!满屏的辫子戏也是有深层原因滴!靠背叛民族利益起家的这两大地方势力现在依然还是呼风唤雨,商业无国界嘛,哈哈!

以上说法只针对某些毫无廉耻的商人世家大族,所以这两地的平头百姓别喷我开地图炮,因为你们不属于这个势力集团,谢谢。


老江189453225

明朝虽然经历了萨尔浒之败,元气大伤,导致关外丧失大片土地,松锦之战,明军彻底退守关内,在山海关一带抵御满清的进攻。直到明朝灭亡,满清还是没有入关,要不是李自成战略失误,使得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可以说李自成与满清的决战可能不会失败。

清军入主北京之后,华夏大地分裂成几股势力,满清、南明、李自成残部、张献忠部等四大势力。

南明的势力其实在前期是最强的,因为南明南方经济基本上没有遭受到农民起义军的摧残,南明在南京也有行政机构,基本上只要天子登高一呼,加上平衡各方势力,安抚各地军阀,很有可能就可以形成与满清南北抗衡的形势,但是南明各方势力各怀鬼胎,导致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军队各自作战,被清军各个击破,到了后期,清军消灭南明残部基本上靠的就是南明投降的官兵,所以满清平定天下后期太多靠着南明投降的官兵(也就是绿营)。

所以说不是没有人挡不住满清,只是天下的官僚集团,武装集团已经心向满清,天下大势,已在不在明朝了!


Sylar弈

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没有哪一个人可以决定胜负, 表面上看是两军对垒的战斗,但却是综合国力的比拼。二战初期,德国军队势如破竹,打的英法毫无招架之力,1940年敦刻尔克大撤退,英军将所有重型武器装备和数不清的供给丢给了希特勒,裸身撤到英国本土,四年后,280万装备齐全的盟军部队再次登陆欧洲大陆,四年时间,英国共生产了47862辆坦克和自行火炮、47420辆装甲车辆、147.6万辆其他车辆(主要是卡车)、22.6万门火炮和23.9万门迫击炮。在航空力量上,生产了17.7万架各型飞机,其中包括3.88万架战斗机、3.38万架攻击机、3.82万架轰炸机和1.26万架运输机。当年敦刻尔克大撤退时英国海军甚至征用了八百多艘民用船只,仅仅四年时间,英国便制造了包括41艘舰队航母和护航航母、6艘战列舰、102艘巡洋舰、291艘驱逐舰、238艘潜艇在内的890艘各型主战舰艇。

所以,英军再次登陆欧洲大陆并彻底扭转战局并很快击溃德军,靠的不是哪一个将领的优秀指挥才能,靠的不是英军士兵多么英勇善战,而是期国内工业无与伦比的制造能力,这边是综合国力的具体提现!

明朝是不缺名将的,即便降将吴三桂,军事造诣一样相当强悍,他将努尔哈赤挡在宁远之外那么多年,怎么可能是一名草包将军?但吴三桂终究还是降了,关锦防线终究还是破了,关键的关键在于大明朝已经没有了将战争继续下去的资本,即便边关将士以一敌百,但总不能饿着肚子打仗吧?

所以说不论是谁,在外有强敌内无增援的情况下,即便不降,恐怕也不可能坚持太久,更何况还有可能面对两线作战。


读史梨树下

一、民心全失,饥民对朱明朝欲食肉寝皮。二、财政枯竭。各藩王宗室已占完朝廷资源。朝廷仅欠军饷就达九百多万両,相当于正常情况下两年的财政总收入。二、无可用之兵。没有了粮饷,且当时中原,已百里无村落,无补给,将领无力勤王。三、能臣良将,早被崇祯抄杀迫死了。


安平144796971

主要是汉族人不团结啊,汉奸太多,建奴只有6万人,大明有2000个县,如果一个县都杀几十个建奴,那么建奴早灭族了,可实际确是大量败类投靠建奴,帮建奴开疆拓土,最终建奴统一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