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二戰,如果德國和美國單挑,哪國會贏?

名字長很重要


第2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和美國分別是各自陣營中綜合國力最強大的國家。

如果這兩個國家在當時單挑,其他國都不參與進來,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德國人衝不出北海,只能在陸地上窩著,美國人登不上歐洲大陸,只能在海邊看著。

從國力上來看,二戰前美國國力要遠超德國,工業方面當時美國佔世界工業產量的比值為38.7%;德國在二戰前佔世界工業產量的份額是13.2%,雖然已經是歐洲第一大工業國,但他的總產量只有美國的1/3。


美國除了工業產量大之外,潛力也遠超德國。

例如,在第2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之後,由於當時德國及佔領區還沒有遭到來自英、美盟軍的大規模轟炸,並且由於大戰已經全面爆發,德國開始逐漸啟動總動員體系,整個國家的潛力已經被完全激發出來,再加上佔領區的工業能力也算到了德國的身上,他的工業總產量才剛剛達到世界的30%。

如果只算德國本土,估計也就佔到世界的20%。

而這個時候,美國還沒有完全動員起來。美國動員起來之後是非常可怕的,他的工業產能開始翻著翻的往上漲。


到1945年,美國的工業產量已經佔到了世界的53.4%,鋼產量更是達到了世界總產量的63.9%,擁有了以一國敵世界的能力。

美國工業產量的增加不僅來源於產能的擴張,還和他極為強大的工業生產技術密不可分。

美國是世界上第1個採用流水線的國家,也是西方世界第1個採用了標準化生產的國家,並且在生產管理上極具創新能力,所以美國的生產效率在當時首屈一指。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貨運輪船自由輪的生產。

自由輪空載排水量7000噸,可以裝5000多噸的貨,這種輪船最大的特點就是建造速度極快。在第2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18個船塢一共建造了2751艘自由輪,平均每個船塢每年建造大約40艘。

當然,自由輪不是一開始就建的這麼快,早期建造一艘自由輪需要花200多天,這顯然滿足不了美軍在大西洋上的需求。

於是,設計人員不斷優化,到了後期,平均每40天就可以下水一艘自由輪了。


所以,到大西洋海戰後期,德國人吃驚的發現無論他們的潛艇如何努力,大西洋航線上的盟軍運輸船都越來越多,多到讓他們絕望。

可見,論起工業生產力,美國對德國有著壓倒性的優勢,無論是二戰前還是二戰爆發後。

從雙方的優勢上分析,兩國軍事建設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

德國是一個陸權國家,在陸軍的發展上極為重視,心理優勢的德軍士兵是當時歐陸戰鬥力最強大的部隊。即使在二戰後期,美英為首的盟軍在面對德軍反擊也經常手忙腳亂。在阿登反擊戰中,德軍如果不是因為打到後來連燃油都沒有了,搞不好真能把盟軍趕到大西洋邊。


但是,德國海軍無論是建軍思想,還是重視程度,都要低美國很多。即使德國和美國單挑,從把法國、英國、蘇聯等國家當做假想敵,變成把大西洋另一頭的美國當做假想敵,他在海軍的建設上仍然是滯後的。

例如,德國海軍建設還停留在鉅艦大炮時代,最起碼在航母建設上會非常滯後。而且由於對英國海軍恐懼,德國寄希望利用潛艇破交戰來擊敗英國。所以,海軍缺少打一場大規模現代海戰的能力。

當然,二戰開始的時候,美國對航空母艦的重視程度也不夠,到1941年的時候,航空母艦仍然被美國人看作是輔助艦隻。不過,從航母技術上來看美國還是要比德國略勝一籌。作為一個海權國家,沒幹過天生對海戰的思想敏銳異常!

兩個國家單挑,肯定會是以海戰為開始,大西洋將成為雙方血戰的戰場。

海戰爆發之後,兩國都會意識到航空母艦的巨大作用。於是,在建造其他艦隻的時候,也會盡可能多地建造航空母艦。

美國在二戰期間一共建設了各種航空母艦150多艘,除了航母之外還生產了各種大中型水面戰艦900多艘。



關鍵是,這些軍艦建造以後有人開。正所謂百年海軍,海軍的建設週期極長,不是有了軍艦就OK的,還要有足夠的艦長、船員把它開起來並且形成戰鬥力。

所以,哪怕德國的軍艦生產速度和美國一樣,他也找不出足夠的人來操作這些船隻,更不要說德國造船能力遠遜屬於美國,無法和美國比產能!

結論是,如果兩個國家單挑,大西洋海戰美國是贏定了。

在美國的攻擊下,德國無論是水面戰艦還是潛艇都將損失慘重,被迫退回北海附近的德國海軍基地。

而美國將會在北海海域雲集數以千計的戰艦,準備登陸德國本土。



本土作戰,德軍優勢就來了。

首先,美國只能在德國北部地區登陸,因為是單挑總不能借道法國。

德國數百萬陸軍在空軍、海軍的配合下,防守德國北部2000多公里的海岸線肯定一點問題都沒有。於是,局勢就變成了美軍集結重兵想要打進德國本土,但卻衝不破對方重兵雲集的海岸線。德國人想徹底擊退北海地區的美軍,但苦於海空力量的弱小對美軍無可奈何。

這就是我推演的二戰時的美國和德國單挑後的結果!

其實,假如他們倆當時真單挑,最高興的就是英國,老二和老三之爭,打的時間越久、損失越大,英國世界霸主的地位越穩固!


歷史風暴


二戰結束前夕,各參戰國都已經進入到崩潰的邊緣,人力資源枯竭,但是有一個例外,那就美國,美國並沒有完全發揮它的潛力,德國究竟能否和美國單挑呢,我們從各方面對比一下。

美、德軍工產能對比

二戰美國軍工產量

飛機:29.6429 萬架;坦克和自行火炮:10.2351 萬輛;

火炮:37.2431 萬門;軍用車輛: 350萬輛;

商船:4500萬噸;艦艇:8.7620 萬艘(其中包括:航空母艦131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登陸艇64500艘).

二戰德國軍工產量

德國海軍生產艦艇共計4565艘)9艘各種戰列艦,10艘巡洋艦,10輔助巡洋艦,42艘驅逐艦,1188艘潛艇,3306艘各種各樣的小艦艇和輔助艦); 德國空軍生產飛機113514架; 德國陸軍共生產坦克52522輛,各種火炮加起來10萬到12萬之間。

可見單純從軍工武器裝備的產量來看,美國完勝德國,而且德國海軍是短板,美國是全面發展。

美、德戰爭資源對比

人力資源對比

算人口肯定要算國家的核心人口,佔領區的人力利用率很低,以1939年為例,各主要國家人口如下:

英國人口4700萬;法國人口4100萬; 蘇聯人口1.6億;美國人口1.4億;,日本人口7800萬;德國把奧地利,蘇臺德和波羅地海的日耳曼人都算進去撐死8000萬。

工業能力對比

二戰前,美國的工業生產產值佔世界總份額的30%以上,相當於英國、德國和蘇聯三國的總和。英國、德國和蘇聯的工業產量全球佔比約在10%-14%之間,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以鋼鐵為例,三十年代由於大蕭條的衝擊,美國高爐停產了一半以上,但美國的鋼鐵產量仍然在2300-3500噸左右徘徊。

戰爭爆發後,美國鋼鐵廠全力開工,鋼鐵產量輕而易舉的就突破了8000萬噸。而當時的德國全盛時期鋼鐵產量一直沒有超過3000萬噸,蘇聯連1500萬噸都沒有,日本的鋼鐵產量峰值時期也不過700萬噸,意大利更可憐,還不到300萬噸。

美國還有曼哈頓計劃

美國陸軍部於1942年6月開始實施利用核裂變反應來研製原子彈的計劃,亦稱曼哈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該工程集中了當時西方國家(除納粹德國外)最優秀的核科學家,動員了10萬多人參加這一工程,歷時3年,耗資20億美元,於1945年7月16日成功地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並按計劃製造出兩顆實用的原子彈。整個工程取得圓滿成功。在工程執行過程中,負責人L.R.格羅夫斯和R.奧本海默應用了系統工程的思路和方法,大大縮短了工程所耗時間。這一工程的成功促進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系統工程的發展。

德國當時的科技樹就走歪了,根本不可能早於美國研製出原子彈。

三方面考慮美國優勢明顯,有人說軍隊數量,美國當時壓根沒有完全動員,如果雙方完全動員,美國的暴兵數是肯定高於德國的。

單挑肯定是美國勝。


我家的貓叫皮蛋


二戰,如果是德國和美國單挑?誰會贏?在這裡孤獨的人要指出的是,如果是美國和德國單挑,那就不能叫做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是叫德美戰爭了。



毫無疑問的是,在這場假如的戰爭中,贏的只能是美國。因為美國不僅是當時的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而且它的綜合實力,也遠勝於德國。而德國法西斯頭子希特勒,它的目光可沒有美國總統羅斯福二世看得長,看得遠。希特勒與羅斯福二世相比較來說,希特勒就是一個急功近利的機會主義者,而羅斯福二世則是一位目光眼大的戰略家。

這就好比中國的中央蘇區的毛爺爺,與遠在莫斯科遙控“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的王明一樣,這兩個人的戰略思維,決定了中國革命的成敗。而希特勒,不過是一個短視的投機者而已,它哪裡會有羅斯福二世博大的胸懷呢?德美兩國領導人之間素質的巨大差異,再加上美國🇺🇸雄厚的工業基礎,先進的軍事戰略思維,註定了假如發生了德國與美國之間的戰爭的話,只能是以美國的勝利而告終。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圖片創作者及始發媒體。)


孤獨之人


二戰中的德國的確是怎麼努力都是輸,納粹德國在發動二戰的結局是一定會失敗的,是註定的。註定德國在二戰失敗的是什麼呢?是實力的不濟,是綜合國力的相對弱小。不說別的,德國就連盟國中的美國都不能打敗,更何況打敗整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二戰時代納粹德國要打敗美國的確比登天還難!歐洲最能打的德國發動了對外擴張的二戰,但德國註定不能贏得二戰。為什麼呢?因為德國無法擊敗美國。如果德國在二戰中與美國單挑,註定是美國贏。德國是發動二戰的主力,美國是反抗法西斯侵略的中流砥柱。如果德國不能擊敗美國,那麼德國必定不能贏得二戰。為什麼德國單挑註定無法擊敗美國?因為德國的實力比美國要弱。德國比美國弱在哪裡呢?弱在經濟上,弱在政治上,弱在軍事上。總之,德國無法擊敗美國的最根本原因在於德國的綜合國力弱於美國。

接下來我們具體的分析一下,德國究竟弱在哪裡及德國之所以無法單挑擊敗美國的具體原因。

首先,德國的經濟要弱於美國,這意味著德國持續進行戰爭的時間要比美國短,這意味著德國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打敗美國,那麼最後的失敗者一定是德國。

當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於歐洲以後,德國也緊隨其後發展資本主義經濟。雖然在新航路開闢和殖民擴張的過程中,德國因落後一步而沒有獲得重組的市場和資金,但德國在統一後還是快速的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甚至憑藉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遇,成為了世界第二工業強國——這其實也是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底氣所在。然而,德國是世界第二工業強國,美國則是世界第一工業強國。因此,美國進行戰爭的能力實際上強於德國。

一戰結束後,德國的經濟就已經陷入了崩潰的深淵,而作為戰勝國之一的美國不僅在一戰中大發戰爭財,還在戰後進一步擴大了世界市場的份額。1929年經濟大蕭條到來以後,德國陷入了經濟危機的泥潭而不可自拔,最終只能通過戰爭的方式獲取經濟上的一線生機。美國卻通過羅斯福新政解決了經濟危機,恢復了經濟的發展,提高了生產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就是說,二戰前的德國財富遠少於美國,美國拖時間就能把德國拖死。

通過掠奪財富的方式維持戰爭是不可取的,要為戰爭打下深厚的基礎必須本國的經濟健康發展,而經濟的健康發展則需要充足的市場和資金。德國有充足的市場和資金嗎?沒有。德國的市場和資金已經在伊戰後被掠奪的一乾二淨了。美國有充足的市場和資金嗎?當然有。所以,經濟不健康的德國無法在短時間內擊敗經濟健康的美國。

戰爭打的就是後勤,戰爭打的就是工業和經濟,德國的工業和經濟比不上美國,就意味著德國的後勤步入美國。後勤不繼,德國想在二戰中打敗美國的確是難於登天,德國註定無法擊敗美國並贏得二戰。

其次,德國的政治要弱於美國,這意味著德國不可能獲得持續性的援助和支持。雖然德國法西斯式的集權有利於戰爭的進行,但美國溫和的民主制度更容易獲得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肯定和結盟。也就是說,美國可以獲得更多的國際支持,而德國則不能。正義必勝並不是一句空話。

法西斯的本質是什麼?暴力和掠奪。哪一個國家願意被其他國家進行暴力式的掠奪?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願意。雖然會有一些國家因為各種原因加入法西斯陣營,但當這些國家被法西斯掠奪後就會與法西斯德國離心離德。任何國家的執政者都會為本國利益而考慮,畢竟國家利益才是第一位的。雖然有一些國家願意跟隨納粹德國一條道走到黑,但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國家還是願意跟隨美國的。

美國資本不會進行掠奪嗎?美國資本也會進行掠奪。然而,與德國赤裸裸的暴力掠奪相比,美國隱蔽式的掠奪更容易被其他國家所接受。而且,在二戰期間,美國為其他反法西斯國家提供了大量的援助,甚至有很多援助是免費的。那些被牽扯進二戰的國家是願意跟隨掠奪他們的德國,還是願意跟隨向他們提供援助的美國?毫無疑問,大多數國家會選擇美國。

大多數的國家的支持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戰爭的正義性,意味著持續性的支援,意味著強大的力量。法西斯的集權統治只能逞一時之威,而美國民主式的結盟則會對德國保持長時間的壓力。從某種程度上講,所謂正義的世界大戰就是大多數國家打少數國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失去了大多數國家支持的德國就失去了戰爭的正義性,進行非正義戰爭的德國要打敗美國的確是難於登天,進行的非正義的二戰的德國註定無法擊敗美國並贏得二戰的勝利。

最後,德國的軍事要弱於美國,這直接表現為德國不能在二戰的戰場上擊敗美國。雖然德國的軍事力量橫掃了歐洲並打到了莫斯科城下,但德國的軍事力量並沒有超過美國。無論是在軍隊的機械化程度上,還是人數的多少上。

一個國家軍事力量的強弱表現於多個方面,最基本的兩個方面是武器的機械化程度和軍隊數量的多少。德國的軍隊人數會超過美國嗎?絕對不會。因為德國的人口低於美國。德國軍隊的機械化程度會高於美國嗎?絕對不會。因為德國的工業發展水平低於美國的工業發展水平——德國工業居世界第二位,美國工業則居世界第一位。

統一後的德國,無疑是歐洲大陸上的一個強大國家,其強大表現於縱橫歐洲的無敵陸軍。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德國是一個傳統的陸軍強國,而不是一個傳統的海軍強國。從地理位置上看,德國要想攻打美國就必須出動海軍。在德國海軍弱於美國海軍的情況下,德國無法從軍事上擊敗美國是確定無疑的。就算德國的陸軍力量強於美國的陸軍力量,但德國的路徑也不能靠游泳渡過大西洋啊。

德國的軍事力量無疑是強大的,但德國並不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國家。沒有豐富的鋼鐵和石油等戰略資源,德國怎麼能開動他們的戰爭機器?德國怎麼能把開動的戰爭機器維持運轉下去?戰爭機器不能長時間運轉,就意味著戰爭會在短時間內停止。戰爭都停止了,還談何擊敗美國?!所以,德國軍事力量的不可持續性使得德國不能在二戰中真正地擊敗美國,德國要打敗美國的確是難於登天。

綜上所述,二戰期間的德國在經濟實力、政治實力和軍事實力等方面都落後於美國,也就是德國總體上的綜合國力落後於美國,所以德國註定無法擊敗美國並取得二戰的勝利,納粹德國在二戰中的敗局是註定的。國家利益的對撞就是國家綜合國力的比拼,追求綜合國力強大的國家才能獲得最大的國家利益。在當今和平與發展的國際趨勢下,加強國際合作才能獲得國家利益,加強國際合作才能增強綜合國力。


歷史緯度


美國肯定打不過德國,即便美國海軍要比德國先進,初期德軍的軍事素質那可不是蓋的,如果德國和美國接壤,德國一個月就能把美國拿下,德國唯一的缺點就是海空軍不強大,後期德國都已經在研製核武器了,可以看得出德國科技有多強大,美國也只是戰爭後期德國不行了,才加入戰爭撿個大便宜


蔣小哥哥


戰爭是太難預測的事情,我們現在的推測,是因為揭曉了謎底的基礎之上的,如果讓我們回到二戰前夕,肯定也是一臉的懵逼。

如果我們只看現存的數據,就會覺得德國不是美國的對手,但是,如果真的讓兩國單挑,德國就算不能勝利,自的能力還是有的。美國還真的難以戰勝德國。

蘇聯是德國在武力上投入最多的地方,最多時兵力超過500萬,如果這支軍隊留在國內防止美軍登陸,再打一場諾曼底戰役都夠了,德軍完全可以守住當時屬於德國的每一寸海灘。

在關於二戰的歷史記憶裡,美國強大的海軍是睥睨一切的存在,但是如果真的和德國單挑,那海軍所受的限制還是很大的,就算德國的海軍不能和美國對抗,但是就憑藉空軍也可以把美國聚集的的艦隊或其它命陸部隊擋在北海之外,從根本上保衛了本土的安全。

至於讓德國去挑戰美國,去紐約或華盛頓、要不去佛羅里達半島搶一個灘頭陣地,那都是不是可能出現的場景,這就不說了!

盟國在二戰的勝利並不是必然的,當法國戰敗之後,可以說德國已經看見了勝利的曙光,假設德國心無旁鷺地一心和英國死磕,在已經佔領了絕大部分歐洲的情況下,投入全部的軍事資源,是有可能逼英國投降的,如果德國再佔領了英國,從實力上說就接近了美國和蘇聯加在一起的實力,使德國處於不可能戰敗的情況下。

如果美國和德國不用其它國家搭手,英國作為美國進攻德國的前進基地的作用就消失了,美國要進攻德國,就要在一次登陸戰鬥中準備好一次性戰勝德國的全部兵力,你們覺得美國做得到嗎?

美國要在和德國的對抗中顯示自己的的實力,最好的辦法並不是直接向德國的本土發起進攻,而是發起一場代理人戰爭,這就類似於雙方都不佔有主場的優勢,類似於一場足球比賽。如果假設在大西洋中部的某個島嶼進行這樣一場戰爭,確實美國的贏面要大得多。

當然,這樣類似於象棋推演的戰爭,歷史和將來都是不會發生的,像美國和德國這樣的大國發生戰爭,因為歷史政治經濟各方面的原因,總是會把其實國家捲入的,或者不捲入,其它國家也會通過另外的方式對和自己友好的一方進行支援,讓兩國單挑的這種形勢不會出現。


人間麗質


二戰,如果德國和美國單挑,最終的勝利無疑是美國。因為美國的綜合國家實力、自然條件、地理環境等三個方面均都無懸念的超過德國,所以戰爭的結果必然是以德國的失敗而告終。

一,綜合實力。自從人類歷史發展進入到現代社會以來,戰爭的樣式發生了質的革命性變化,要贏得戰爭的勝利,實際上就是靠綜合國力的比拼,靠軍事力量實力的比拼,靠科技先進實力的比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的生產力佔當時世界的16%,在像向全世界支援大量武器同時自己還有結餘;面德國卻不到9%,即使和另外6個軸心國加起來也難以匹敵美國。在科技方面,美國從18世紀開始,因國家疆土廣袤需要人力資源進行開發,所以一直以自由民主而吸引大量移民,其中包括大量的科技人才;而歷史上德國就一直是專制,幾乎沒有移民,而從1933年開始德國的集權和高壓統治又使大量精英人才向外移民。在兵員方面,美國人口1.3億,二戰徵兵1200萬,不到人口總量10%;而德國人口加上侵佔的土地只有8000萬,二戰時徵兵1700萬,佔全國人口總量將近30%,到後期徵兵幾乎沒人可徵,連婦女少年都召征服役。

二,自然條件。美國獨立時只有十三個州,面積約80萬平方公里。在之後的一百多年間,通過談判、武力奪取和購買,獲得了8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並且大部分土地肥沃,地下資源豐富,尤其美國是世界第一石油大國,佔世界石油開採量的70%,美軍已經實現機械化,其陸軍能夠高速機動。而德國領土面積僅有35.7萬平方公里。戰爭打的是鋼鐵與石油,因德國恰恰缺乏的就是資源。所以德國始終沒有能力建立起一支數量龐大的裝甲部隊,更不用說讓德軍機械化了。大量的德國步兵師只能依靠騾馬來運輸和補給,可見德軍因石油貧乏要長期支撐戰爭是力不從心的。

三,地理環境。德國最強大的是陸軍,其戰績被公認為是當時世界最強大的陸軍。但是德國想要把戰場,轉移到美國境內,那麼航空母艦就是必不可少的裝備了,但是限於德國的工業實力和地域,海軍的薄弱就成為了德國軍事實力的短板。而美國可以封鎖德國的海上貿易,破壞德國的工業設施,遲滯德國的科技研發進度,德國後期的優勢裝備可能就沒法順利研發出來。戰爭發展的走向結果是,德國沒有能力無法將戰火燒到美國本土,而美國則相反,美軍完全可以通過海軍、空軍的配合,長時間的不斷打擊德軍的地面力量,慢慢消耗德國實力,在德國被戰爭拖得精疲力盡的時候,美國通過投入地面軍隊最後完全消滅德國。








老劉


我之前講過德國最恨的國家應該是美國。美國的參戰是德國人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的重要原因。一戰期間,德國和協約國的英法比俄等國打了兩年多。德國和協約國都已經精疲力盡,這時候美國參戰給了德國致命一擊,結果德國戰敗。二戰期間,德國和蘇聯在莫斯科展開決戰的時候,美國加入二戰對德國宣戰。美國對德國宣戰之後,大量美國援助源源不斷地運往蘇聯。德國在蘇聯和英美盟軍的聯合攻擊下敗下陣來。兩次大戰中德國和對手就像是兩個武林高手,高手過招拼的是內力。兩大高手在比拼內力的時候,隨便一個意外因素都有可能導致其中一方散盡真氣。德國在和其他國家比拼內力的最關鍵時刻,美國這個一流高手突然給了德國一掌,德國一下子真氣散盡。那麼如果德國這個高手和美國這個高手在一開始就遭遇,兩大高手直接比拼內力,最終會勝出呢。假如二戰中美國和德國單挑,刨除外界因素最終哪個國家會勝出呢?我覺得最終美國會勝利!

高手過招拼的是內力!德國和美國顯然是當時的兩個頂級高手,兩個頂級高手的內心當然是綜合國力。兩個國家拼到最後,當然也是綜合國力之間的較量。

我們為了方便比較,就拿1940年6月以後的德國和美國來較量。此時的德國正在勢頭之上,美國也完全走出了經濟危機。

1941年納粹德國的領土面積為69.8萬平方千米,其中46.8萬平方千米為德國原本領土;人口約為7800萬,其中6300萬為原德國人;GDP總值約為560億美元。美國的國土面積為937萬平方千米,人口約為1.3億,1940年GDP總值約為1013億美元,1945年到了2230億美元。如果從國土面積上說美國是德國13倍,美國GDP是德國的2倍以上,美國人口是德國的1.67倍。如果從這組數據來看,我們直觀上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如果德國和美國開戰的話,美國的徵兵數量將會是德國1.67倍,美軍的裝備也會比德國好很多。美國雖然領土面積沒有蘇聯那麼大,但是美國的戰略縱深面積比蘇聯更大,德國的戰略縱深則嚴重不足。如果雙方真的拼到最後的話,美國在人口、GDP和戰略縱深方面的優勢將會更加明顯。蘇聯之所以能夠拼到最後也主要是依靠廣闊的戰略縱深以及徵不完的士兵。從硬實力上說,美國應該會笑到最後。

美國在經濟上的優勢如果僅用GDP的話來看的話可能沒有那麼直觀。我們來看一下當時美國的在工業領域的優勢。美國的當時工業產值佔到世界的一半,德國只是另外一半的一部分。美國的鋼鐵產量達到了8000萬噸,1945年美國鋼鐵產量佔到世界的60%以上。二戰期間,中東地區的石油尚未被開採出來,美國的石油產量佔到全球石油產量的近70%。這些可能在平時看不出在戰爭中的優勢,一旦發生戰爭就可以看出這方面的優勢。

美國加入二戰以後快速展現了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美國也成為盟國的大後方和兵工廠。美國在二戰中僅支援僅支援其他盟國的資金就達到了500億美元,其中援助蘇聯112.6億美元。112.6億美元大概相當於1.5萬架,7000輛坦克,5萬輛吉普車,38萬輛軍用卡車,3.5萬輛軍用摩托車,13萬挺輕重機槍,8200門各種口徑的大炮,近2000輛火車頭,1.1萬節火車,8000輛拖拉機,90艘貨輪,105艘護衛艦,197艘魚雷艇,造船發動機8000臺,近35萬噸炸藥,大約450萬噸食物,約270萬噸油料,約80萬噸五色金屬,84萬噸化學品,5萬噸皮製品,10萬噸棉花,建築物1000萬美元,機器設備10億美元,380萬個輪胎,1540萬雙軍靴。美國的軍工生產能力更是達到了驚人的地步。整個二戰期間美國一共生產航空母艦多達131艘,光贈送給英國一國就達到了30多艘;此外美國還生產了498艘護衛艦、355艘驅逐艦、203艘潛艇、48艘巡洋艦、10艘戰列艦。美國生產作戰飛機多達 97810 架,美國年產作戰飛機可達4萬架。美國還生產8萬輛坦克,年產坦克可以達到3萬輛。這些數字還不是美國開足馬力生產的結果,如果美國竭盡全力生產的話,將會是更加驚人的數字。有人說二戰期間美國的飛機就像是鳥生蛋一樣,戰艦就像是下餃子一樣。美國在二戰期間甚至做到了一天可以下水一艘戰艦。

美國在二戰期間,軍隊人數曾經達到了1040萬。德國軍隊巔峰人數也曾經達到了1000萬。巔峰軍隊人數兩國看似沒有多大差距。但是德國的1000萬軍事竭盡全國之力征兵的結果,美國的1000多萬軍隊則遠遠沒有達到美國徵兵的最高標準。德國竭盡全國所有可以徵兵1000萬。當時美國成年男人幾乎人人會開槍,幾乎人人會開卡車。美國竭盡全力徵兵應該可以徵兵超過2000萬。美國女人大多也都受過相應的專業技能培訓,戰時他們可以在一定程度彌補男人缺少帶來的勞動力缺口。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最大徵兵額度應該不止2000萬。二戰期間,美國也是為數不多的經濟一直高速增長的國家,1940年美國的GDP總額為1013億美元,1945年GDP為2230億美元。德國的GDP則沒有增長,甚至到了後期還不斷減少。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美國的作戰潛力要遠遠超過德國,隨時時間的推移,美國的戰爭潛力會越來越大。

有人會認為德國軍隊的戰鬥力遠遠大於美國,德國人的戰鬥意志也遠遠大於美國。這是德國戰勝美國的重要因素。美國士兵只是不像德國士兵那麼不怕死、那麼好戰,美國士兵的戰鬥素質一點都不比德國差。美國非常看重士兵的生命,不會輕易犧牲自己的士兵。但是如果美國遇到外敵入侵也會迸發出巨大的戰鬥意志。美國近代戰爭史上很少出現過成團級以上建制被殲滅的情況,德軍經常出現整個集團軍被殲滅的情況。美國在加入二戰之前,國內瀰漫著嚴重的厭戰情緒。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厭戰情緒一夜之間在美國消失,美國頓時上下一心、同仇敵愾。蘇聯面對亡國滅種的時候,之前羸弱不堪的蘇聯經過戰爭淬鍊之後成為鋼鐵洪流。美國軍隊如果面臨亡國滅種,迸發的能量只會比蘇聯更強。蘇聯面對亡國滅種的時候,之前羸弱不堪的蘇聯經過戰爭淬鍊之後成為鋼鐵洪流。美國軍隊如果面臨亡國滅種,迸發的能量只會比蘇聯更強。如果德國入侵美國的話,美國有可能會亡國滅種。這時候,美國人民將會迸發出巨大的能力,士兵的戰鬥意志也會非常強盛。到時候,德國士兵能不能打得過美國士兵就不可知了。

二戰期間,科技也在不斷髮展。德國和美國也都在秘密研製高科技武器。美國在二戰期間研製出了高科技武器原子彈,並且在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德國在戰爭末期也研製出了V2火箭,V2火箭曾經給英國造成巨大損失。但是如果看殺傷力的話,很明顯原子彈的殺傷力更大。德國和美國之間的距離非常遠,如果不考慮他國因素的話,美國的飛機不可能從本土直接攻擊德國,德國的V2火箭也不可能打到美國。這時候要看雙方的海軍力量。德國的海軍力量連日本都比不上,更不用說美國了。美國海軍對德國海軍具有碾壓性優勢。美國空軍對德國空軍也具有壓倒性優勢。這時候德國的V2火箭打不到美國,美國的原子彈可以直接攻擊德國本土。當年美國都已經向日本投了兩顆,如果美國和德國拼國運的話,美國會不對德國使用原子彈嗎?

當然即使美國可以打敗德國,也會付出巨大的犧牲。美國和德國戰爭的結果將會是美國取得慘勝。


依稀說史


那要看在哪裡打了,如果是在歐洲戰場打的話,美國可能還真的很難贏,畢竟跨越大西洋的戰略投送是太耗費資源的。而且說的是單挑,那也就意味著德國放在東線對付蘇聯的幾百萬人可以全都調到西線和美國打,而且德國也沒有在對英國的空襲中損失飛行員和飛機。

當然要讓德國跨越大西洋去進攻美國本土,基本上也是沒戲的,因為德國的海軍力量太弱,很難衝破美國海軍在大西洋的制海權。


唐律疏議


結論是:德國必敗!

二次大戰前,美國奉行孤立主義路線,不願管歐洲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是不可能首先向德國開戰的。如果美國和德國之間處於戰爭狀態,那麼肯定是因為德國率先向美國發起攻擊。

既然是德國率先向美國發起攻擊,那麼按照德國的習慣做法,德軍將會跨越海洋向美國本土發起遠征。再根據美國無與倫比的強大國力,德軍向美國本土發起遠征,將必然是死路一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