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豆瓣9.1分教科书级写作书《文心》:读书这样读,才能写得好

对于写作者来说,读书其实已经不算是太难的事情,标榜自己「一年100本书」甚至「一年300本书」的作者比比皆是,但面临最普遍的问题,仍然是:「我书读得不少,但是就是不会写,就是写不出来」。

关于其中的原因,“读书和写作其实是「界限分明」的「两件事」,应该分别看待”,《文心》这本书给了我们答案。

豆瓣9.1分教科书级写作书《文心》:读书这样读,才能写得好

提到这本书,就不得不重点介绍一下它的作者是我们熟知的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和夏丏尊先生」。这两位感化无数学生的好教师写下了《文心》这本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供我们后辈寻足觅迹,也可称为功德一件。

这本书一经出版,就被诸多作者奉为「教科书式」的范本,被读者们公认为「学生必读材料」,是当之无愧的《读写基础干货》和《语文教师指南》,它是语文学习最基础的入门,也是最重要的参照。

这本豆瓣评分9.1的写作书告诉我们:

书籍是用「文字」写成的,但是不应该只局限于文字来理解。读书的目的,重在从它的内容中「获取收获」,否则只是文字的游戏而已。


而「写作的材料」到处都是,并不是仅仅在书中。


读书要想有效转化成写作,需要「触发」的功夫。

豆瓣9.1分教科书级写作书《文心》:读书这样读,才能写得好

“我们不能只把文字当文字读,也不能只从文字上写文字。”

这句话虽然听起来像绕口令,看起来也很难理解,但它毋庸置疑是这本书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我们现在的读书写作出现千奇百怪的各种状况,其实从根本上来看,都是因为这里出了问题,下面我们来慢慢剖析。

读书:不能只把文字当文字读

古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但作者却告诉我们读书的症结所在正是要放弃对于读书不切实际的「幻想」,只有从你生活中当下所处的环境和遇到的问题出发,对症下药,才能真正的补充和提升自我。

豆瓣9.1分教科书级写作书《文心》:读书这样读,才能写得好

现代人的读书似乎被「神话」了,大家普遍认为读一本书如果不能解决人生中的大问题就是无用的。

但实际上,对于真正文人的作品,他们只是写自己的所想所感,并不是预先想给谁读,所以我们就更不必把所有都弄懂,应该明白自身的局限和与作者的差异,能懂哪一点就懂哪一点,能懂多少懂多少,从文字里收获学习经验和方法。

举个很通俗的例子,比如对于同一本写爱情的书,处在热恋阶段与失恋阶段的人所看重的阶段无疑是不一样的,他们都会更看重与自己所处阶段相同的内容的叙述。


对于同一个内容,比如对两人亲昵的描述,也会出现一个怀念一个沉浸的现象。

这也是我们「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不同时间」读「同一本书」可能会有天差地别感受的原因。

「文字对每个人来讲都是不同的文字」,我们选适合自己要读的书也应注重从当下具体所处的「状态和阶段」出发。

豆瓣9.1分教科书级写作书《文心》:读书这样读,才能写得好

同时,也要注意不一味追求获取知识的「全面和迅速」。

怀揣着这种目的读书往往适得其反,往往是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却对大面积的知识一知半解。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文字不止是文字」,除了用眼看,还要踏实下心来,把一点一滴的知识读透,获得的收获才会更加非凡。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作者也提出了一些方法,拿读文学与文学史相关作品为例,很多人为了快速获取知识,一上来就着手于文学史的书籍。

而作者建议先多读些具体作品的「原书」,再去读「文学史」,否则是隔靴搔痒,做无用功。

比如,要读诗,可以读沈归愚的《古诗源》、曾国藩的《十八家诗钞》;


要读词,就读张惠言的《词选》;


对于明清小品文,沈启无的《近代散文抄》是我们可以选择的。


这些作品与文学史的全集相比,删繁取简,取精去粗,能够既认识作家也能辨识代表作品。

所以,对于读书,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要从实际的自身出发,两脚「踏实」,从基础读起,不要想着一口吃个胖子,摆脱了这些错误的目的之后,以正确的理性的眼光看待读书这件事,才能获取其中的奥秘。

豆瓣9.1分教科书级写作书《文心》:读书这样读,才能写得好

写作:不能只从文字上写文字

在「写作」的方面,作者的观点是: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什么意思呢?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面对给定的一个题目,有的人提笔就成章,有的人却绞尽脑汁半天也写不出一个字。

作者认为这种现象出现的源头,是很多人写作时没有从「生活本身」出发,而是一味「围绕着题目」冥思苦想有多少个角度,每个角度要怎么写。

事实上,我们所要写的文字其实都是生活中原来就有的内容,我们只管拿出来用,这是「最便利也是最正当」的事情。

写作时的出发点不同,造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

所以,完成一篇文章,一定要先有内容,后有题目。作文时,我们要从生活中截取与之相关的片段,

比如,对于“新秋景色”这一题目,一定会有人看到就只会在心里默念题目八百遍,也理不出一点思路,就算勉强写出也很容易落入俗套。


而运用作者教给我们的「从生活中出发」,就可以先想一想我们是从哪里感受到从夏季转入秋季的变化的,是晨起时的凉风,还是夕阳下的银杏大道。


把这时候的所思所感写出来就是一篇好习作。

豆瓣9.1分教科书级写作书《文心》:读书这样读,才能写得好

而且如果在你出现这种感觉的「当下」把它写出来,那便是最好不过了,那才是最纯粹的「由生活出发」。

所以,「按题目作文」其实只是一种不得已的训练写作的办法,并不代表写作这件事就是「被动」的,这样的做法其实是为了让我们把作文这件事化成自己的能力,需要的时候能够轻松应对。

当然,如果「教别人学习写作」,就应该先揣度练习的人自身对于什么是有话说的、有感受的,以此为依据给他一个写作的源头,引起他的意趣。而他写的内容还是自己本来就有的,而不是凭空臆断,一概而论。这对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或者「父母育儿」都有很好的启发。

既然如此,就应该真正让作文这件事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让写作不只从文字上写文字」。

文学家不是人人都能做,但是文学家的态度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

豆瓣9.1分教科书级写作书《文心》:读书这样读,才能写得好

从读书到写作:文章“触发”的功夫

读书要想有效转化成写作,还需要「触发」的功夫。

文章的“触发”,就是由这一门学科一件事获得更多方面的「延展」、更多角度的「发散」。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

所谓“读一本书,在于读别的书”,就是这样的道理。

比如我们读写作相关的书籍时,发现沟通能力也是必备的元素,那么我们下一阶段读的书就可以是与沟通相关的。如此这般,有意把自己读书的「舒适圈」慢慢扩大,获取更多的知识,激发更多的好奇心,获得更多由心引领的源泉,从而自然而然再次扩大舒适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自己在这一次次的「更新迭代」中,获取不断完善的自我。

不仅如此,「多学科领域」的「互通互融」也是“触发”的范畴。

豆瓣9.1分教科书级写作书《文心》:读书这样读,才能写得好

拿「作文」与「数学」中的应用题之间的关系为例,我们尽可以把题目中最终的问题比作中心思想,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则是作文中用到的材料,有了中心思想和材料,不一定能写出文章,还要把这些材料进行分组整合,寻找之间的联系,也就与分析条件进行解题挂上了钩。


在《文心》这本书中,教授国文的老师遇到句式的问题也会去请教「英文老师」:“句式应当错综复杂求变化、要注重上下文的呼应”,这些语文中应当注意的文法难道不与我们的英文作文殊途同归吗?


除此之外,「戏剧」与记叙文也相通,戏剧不过是把文章里的人物思想、行动、话语在剧场里唱出来了。


写小说与绘画也类似,都是以现实为依据,加以作者自己的感受与想象进行加工的艺术。

所以,最重要的不是与其他门类、其他学科的交融,归根结底还是与「生活」的交融。

于有字的书之外,更要留心去读读没有字的书,在我们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

如此看来,学问本来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再把它回归到生活中去,这便是“触发”的奥义了。

结语

豆瓣9.1分教科书级写作书《文心》:读书这样读,才能写得好

读书即是「输入」的过程,辨别可靠的来源、加入思考提高效率、不依赖于单一来源的输入。

写作即是「输出」的过程,从生活本身出发,用文学家的态度「主动」写作。

所以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都要从生活出发,最终的目的还是在于在整个生活。把读书和写作当作是与自己与生活和解的一种途径,让这项技能永远为我们自己服务。

对于其他的学科也是如此,用复盘自己的「整个生活」是否因此有所改进,来反向考核这门学科。

豆瓣9.1分教科书级写作书《文心》:读书这样读,才能写得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