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清朝为什么被几万人的辛亥革命灭亡,却灭了几十万精兵的太平天国?

光北大世界


大清建国200多年,到后来为什么会如此不堪一击?其根本原因在于满族人口素质的不断下滑,滑到了无敌深渊,而他们当时却没有觉察。大金国在没有强大之前,也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多民族集合体,大家相互通婚,然后不断地向外抢地、抢物、抢钱、抢人!然后出了一个猛人——努尔哈赤,这家伙硬是搞了一个非常牛逼的八旗骑兵,所向披靡,一下子就统一了大东北和部分蒙古,然后一路高歌,他的后代们逐渐一统天下,最大疆域搞到了1300多万平方公里!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建立起了一种自身民族的自豪感和优越感,然后通婚的对象逐渐缩小范围,从皇族开始,大清的前面几个皇帝都不是纯种的满族人(所以都很牛逼),那从谁开始真正搞起纯血统论呢?就是大清最牛逼的皇帝——乾隆,乾隆之后的皇帝血统都很纯正(而且都是近亲繁殖),可是智商却开始急剧下滑!所谓上行下效,既然皇室如此,那么那些贵族呢?还不是一个鸟样!结果怎么样?都变成了一群只会遛鸟、听戏、玩乐的傻鸟,所以,自嘉庆开始,满族人再也没有出现一个像样的皇帝和臣子,本来这个时候如果大量使用汉臣也是可以的,可是在“宁与友邦,不予家奴”的大环境下,汉人永远是低等人,怎么可能委以重用呢!但是,关键时刻,还得用汉人,于是一群汉人(主要是湘军)灭了另一群非满族的人(太平天国)。然后再过几十年,慈禧和光绪没了,满族人没有了主心骨,更重要的是整个世界的格局已经变了,这个时候,无论是谁出来吼一声,大清也就散了!如此而已!


有点意思20635214


太平天国军队与辛亥革命军队比较起来,太平天国军队无疑是更强大的。太平天国军队当时轰轰烈烈,转战十数个省,人数最少也有好几十万。而辛亥革命当时虽然也有各种暴动,但起效果的,也就是武昌起义。而武昌起义,不但人数少,时间也短。可是辛亥革命很快就把清政府给推翻了,而太平天国战斗了十多年,却把清政府无可奈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太平军起义)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在太平天国的时候,朝廷军队还非常强大。而在辛亥革命的时候,朝廷军队已经变得十分弱小了。

这个说法并不是很有道理,尤其是清朝的八旗军,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其实已经非常腐败的,基本上没有什么战斗力了。反而在清朝末年辛亥革命的时候,由于一些朝中大臣包括袁世凯等人积极训练新兵。因此,当时朝廷军队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有增无减的。

革命军的力量不如大平军,先前的清军不如此后的清军,此消彼长,为何结果反而有那么大的不同?究竟是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呢?

我认为变化的东西不是别的,而是民心。

我们先来看看太平天国运动时候的情况。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在南方的民间,获得了极大的支持。但在官僚地主阶层,以及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上,太平天国是不受支持的。

当时的官僚地主们,都把太平天国运动当山贼草寇闹事来看待,认为他们是“谋大逆”的大逆不道之人。他们称呼洪秀全为“洪逆”,称呼石达开为“石逆”,认为太平天国信奉的拜上帝教是邪教,是毒害老百姓的。他们把太平天国的人,看作是牛鬼蛇神,说他们是“长毛贼”。而且对太平天国所做的那些事情,极尽嘲讽。对太平天国实行“男女分营”,对洪秀全进天京以后当皇帝的那些事情,乃至对洪秀全对他儿子的教育,都极尽妖魔化。

(洪秀全画像)

地主官僚这么说,一般老百姓并不了解真相,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舆论对太平天国是极为不利的。

当时的清军确实已经腐败,其战斗力确实很成问题。除了僧格林沁指挥的军队,还有一定的战斗力外,其他清朝八旗军,完全不堪一击。不过地方官僚地主积极组织武装政权,和太平军作战。曾国藩组织了湘军,李鸿章主持了淮军,左宗棠左职了楚军等等。而太平军实际上就是被这些地方武装给消灭的。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照一般的情形,官僚地主组织武装力量后,接下来就是拥兵自立,割据一方。比如东汉末年,袁绍、刘表、孙坚、曹操等人都成了一方诸侯,国家也跟着分裂了。

但是在太平天国运动被扑灭后,这种情况却完全不存在,没有哪个地方武装拥兵自重。由此可见,清朝当时事实上是具有强大控制力的。

我们再来看看辛亥革命时候的情况。

我们也从官僚地主阶层的支持,和舆论导向两个方面来分析。

(辛亥革命)

当时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舆论上,几乎没有任何人说辛亥革命是“谋大逆”,说他们是“山贼草寇”。就算那些思想守旧的保皇党们,他们也不这样认为。由此可见,舆论上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再来看看官僚地主们的态度,几乎没有人组织军队保卫清朝,连当时最忠实的张勋这样的人,和革命党人作战,态度也不是十分坚决。更没有像之前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那样,直觉组织地主武装和革民党人作战。反而是名省的总督、巡抚,以及一些其他的武装力量,纷纷宣布独立,不受朝廷控制。

而清政府最后看到国家已经处在分崩离析的状态下,不得不宣布退位,从此清朝走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那么,这种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只能说,是清政府自己造成的。

本来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时候,清政府在全国还具有极大的号召力,但是此后清政府的一系列不作为,把中国推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地主武装,还是社会的其他阶层,对这个腐朽的政府都感到越来越失望,拥护他们的人越来越少。所以,辛亥革命的力量看起来虽然很弱,但清政府就像一座濒临崩溃的大堤,只要轻轻一碰,这座大堤就垮了。

正所谓“自作孽不可活”,清政府实际上是被自己给作死的。

(参考资料:《清史稿》《辛亥革命》)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严格意义上来讲,清朝并不是被革命党人暴力推翻的。

单纯的从军事角度而言,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到南北和谈结束民国1912年元旦建立,革命军就没有打过几仗,以革命党为核心的军事力量都没有几支,其所占据的地盘远远无法同太平天国相比。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民国之共和政府,实际上是清王朝新政玩脱以后,革命思潮影响下的军阀产物,而非实际意义上拥有绝对控制力的实权政府,太平天国虽然进入天京之后快速堕落腐化了,但好歹人家组织成分清楚,一路斗地主抗清妖抗到底的,中途就没有妥协过。

清王朝的灭亡,并不是革命党军事力量强大,武力平推清军,而主要有时下面这个几个原因:

其一,庚子事变后,清王朝中央政府威信扫地,老佛爷跟光绪从西安回京以后,已经有点控制不住地方政府了,先是东南总督们在战争中结成同盟,与英美帝国主义结成“东南互保”,完全至清廷中枢于不顾。

等到战争结束,中央与南方政府虽然没有分道扬镳,但南方各省的军政事务已经趋于独立了。此种情形之下,清政府中枢最顽固的保守派都知道不变法是不行了,于是在1901年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改革内容多与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戊戌变法相似,但比戊戌变法更广更深。

然而,变法不是续命药,而是催命符。

清廷力图在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和社会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不仅涉及到了内地,连东北、蒙古、西北和西藏都开始推行。虽然接近10年的变法改革,因为行政系统的问题(官员问题),没有取得太大的进展,但是却推动了中国社会现代化,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在政治上,最著名的就是设立咨议局,资政院等新机构。虽然当选的议员是清政府上流阶层的统治季节,但这些人大部分接受过新式教育,而且很多都是海归,所以这些人已经具有资本主义倾向,当然,这时候他们的政治态度倾向于立宪派。可他们接受过西方民主思想,至少传统皇权不可侵犯的观念被打破,这些人成为了辛亥革命中各省独立的地方政务的重要组成者。

同时,清政府在地方上进行自治改革(实际上南方的督抚跟自治没什么区别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武昌起义一声枪响,南方纷纷宣告独立的原因,大家其实早就对清王朝没有什么留念了。

在经济上,中央建立了一个负责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专门机构——商部。它的职能是联络官商、沟通民情,促进工商业。奖励民族工业,一方面鼓励商人在国内发展工商业,另一方面清政府自己也办官办企业,这些措施最直接作用是大大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当然使得这些新兴的资产阶级立即就倒向了资产阶级革命咯。

在教育方面,创办新学堂、鼓励留学和改革科举制度,目标是建立近代教育制度,而这些新式学堂,却成为了革命思想宣传的主要阵地,而留学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西方,回国之后二话不说就投入革命的怀抱,这肿么破?

军事方面就更坑爹了,废掉了绿营是应有之意,在全国编练新军也应该,但问题是,新军的编练不是由中央主持的,而是各省自己练,辛亥革命之后的军阀怎么来的,不就是这十年练兵给练出来的。

更关键的是,新军的中下级军官基本都是留过洋的,起码也是去日本深造过的,跟以前大字不识的旧军官完全不一样,如此一来,革命党的思想在军队里就更容易传播了。在南方,地方官员往往对革命思想的传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是真的去攻占衙门,地方政府完全就一副听之任之的样子。

综合起来,辛亥革命实际上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进程所推动的,整个社会在各种思想的冲击下,都想要变,虽然还没有想到朝哪个方向变,没有想清楚走什么路,但有一点是清晰的,那就是先终结了清王朝再说。所以武昌起义整个导火索一点燃,帝国的大厦轰然坍塌,都不带一点余波的。

而清廷在北方,唯一可以倚仗的军事力量,北洋六镇,也成为了袁世凯政治博弈的筹码。

再反观太平天国,它的敌人不止清王朝一个,清王朝实际上也扛不住太平军,它真正的敌人地主阶级,但是中国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家里没地的都是读不起书的,屁股坐那边还不清晰么?虽然清王朝腐朽堕落,但地主的利益是能保证的,而太平天国不仅要你的地,还要你的命,所以这个问题完全不用选。


瞎写一通,大家凑合着看,如果看起来还成,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吾国吾史”也是极好的!


江畔初见月


如果单从实力方面来看,太平天国的军队明显是更强大的。但尴尬的是,最后推翻清朝的却是辛亥革命的队伍。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军事装备

太平天国虽然士兵数量众多,但是他们的武器非常落后。很多人甚至把家里的农具当做战斗的武器。

正因如此,太平天国虽然阵仗看起来非常的唬人,打仗也剽悍,但武器装备是硬核,实际上想要击败他们难度并是想象中那么大。

而辛亥革命的时候,起义的那些人自身的装备本来就非常的精良。因为队伍当中不乏知识分子,所以他们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道理。

当然了,他们的战略思维也非常不错,在战争开始之后没多久就占据了朝廷的兵工厂还有火药厂。他们不光是丰富了自己的库存,还切断了朝廷的补给,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对待百姓态度不同

太平天国因为受到阶级的局限,只为满足高层人物的无限欲望,丝毫不顾及大众的福利。起义宗旨说的好听,实际上不过是天国高层在一直不断攫取人民利益罢了。

所以太平天国在百姓当中口碑非常差劲,很多人甚至都把他们称为劫匪甚至是强盗。虽然有不少人是天平天国的疯狂信徒,但是反对他的民众数量更多。

实际上,在太平天国内部也有持各种声音的人。而他们自己都不团结,自然不可能战胜清政府。


而辛亥革命和天平天国有着很大的区别。太平天国是通过剥削人民的方式崛起的,他们彰显的是统治者的野心。

而辛亥革命更像是人民的代言者,他们执行着人民的意志,将重拳挥在清政府的脸上。在这个过程当中,参与辛亥革命的成员基本都是一致对外,从来都不伤害百姓,只是针对清政府。

正因如此,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特别广泛,就当时的历史条件来说,他们这样做是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

时代背景不同

在太平天国兴起的时候,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是非常传统的,当时大多数人们心中觉得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所以他们厌恶并且排斥想要推翻清政府的太平天国。


而在辛亥革命的时候,维新思想已经广泛传播。那时候人们已经学会用新眼光去看人了。辛亥革命当时受到的阻力没那么大,人民对于推翻皇权只是感觉有些无所适从,而没有产生想要维护旧制的情绪。

毕竟,此时的清政府让民众感觉到了太多的耻辱,他们渴望国家变得更加富强,没有办法满足他们诉求的清政府当然会被推翻。

综上所述,清政府表面上是被辛亥革命的队伍给推翻,可实际上真正推翻清政府的是思想觉醒的民众。实际上,从所有的民众对清政府心怀不满那刻开始,清政府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夏目历史君


通俗来讲,辛亥革命能成功(成功指的是推翻满清)的根本在于袁世凯的倒戈。清末政府政府虽然腐败,却有两只骁勇能战的部队,一只是曾国藩的湘军,而另一支就是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了。当时袁世凯为了牢牢把握军队的控制权,于是在训练上下足了功夫,每次训练开始都要问士兵三个问题,“谁给你吃的”“谁给你穿的”“谁给你武器”,而士兵都会回答袁世凯。因袁世凯兵多震主,因此清廷明升暗降袁世凯,削去了他的兵权,摄政大臣载沣借口让袁世凯回家养伤让他完全退出政坛。



不久,爆发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武昌起义,清廷意欲派遣北洋军前去镇压,换了许多统帅却都调不动北洋军,无奈之下将袁世凯“请出山”前去镇压武昌起义。


到达武昌的袁世凯所向披靡,革命军作鸟兽溃散,可袁世凯并没有全方面镇压革命军,而是流出一块地让革命军退散,革命军接受到这一信号,孙中山宋教仁等领导者也畏惧了这一股力量,知道硬碰硬绝不可能占上风,思索再三,于是让孙中山秘密接触袁世凯,为成功策反袁世凯,孙中山承诺,若袁世凯能让清帝退位,便将临时大总统让位给他,并且十年不过问政治也不参与总统的选举,从此一生只致力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这个接近于完美的条件对于一生“明智”的袁世凯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诱惑,思索再三的袁世凯欣然答应了孙中山。

成功被策反的袁世凯马上调转枪头直指北京,北洋新军本就是清廷最后的家底,而“家底”的背叛使清廷再无招架之力,溥仪因此退位。

所以,可以说辛亥革命“成功”的大头在袁世凯部分,他的北洋新军经过最新式的训练,拥有最先进的装备,一心效力于袁世凯,早就成为了当时中国最为“恐怖”的一支“军队”力量。(鉴于时间原因太平天国就不写了)

〔觉得文章不错的小伙伴可以点一波订阅哦〕


历史晓鉴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话说任何事情,咱都不能瞅表面,如果光瞅表面就能解决问题,要俺这种废口舌的也就没用了,就没俺啥事了,俺只能冲老天爷傻乐了。

满清能够统治咱大华夏小三百年的历史,这必然有他存在的道理。纵观满清的整个统治,他不太平,每一个时期都有造反的,但都没有成了气候,那么这道理在那呢?

哎!这道理就是今天题主说的这问题。今天咱就借着题主这一亩三分地,咱就把这事分析分析。

分析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瞅着声势浩大,满清二十二个行省他独独就占了十八个,这还是经过十四年的鏖战,这才拿下来的,也算是兵强马壮,兵多将广吧!

但就是这几十万大军,愣是被满清给灭掉了。当然太平天国他自身也有问题,但这不是咱今天所要说的事,咱先搁一边。

反观辛亥革命,这要是算起来,军队不多,这还是满清培养的新军武装起来了,也就是几万人,但几乎就是一夜之间,满清的十八个行省这就脱离了他的控制。

哎!有些人就奇怪,这人数少不说,时间也短,这一家伙就取得了太平天国十四年的打拼,而且太平天国没有办成的事,最后咱辛亥革命就把满清推翻的事就给办成了,咋就这么顺利呢?

要俺说,这其实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咱大华夏一直在说,这老百姓是水,朝廷是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就是道理所在。

话说满清他整个统治阶层是由满人的贵族阶层和咱大华夏地头上的官僚地主阶级所构成的。

如果这两个阶级一直捆绑在一起,那么满清的统治基础就会一直存在下去。

当年太平天国,虽然占据了南方,有实力和满清抗衡,但他的核心却动了官僚地主阶级的蛋糕。

毕竟他的口号是“有田大家有一起种!”,您就说吧,全天下的土地这都开垦了上下五千年了,哪有多余的,全都是有主的。

所以这就面临一个打地主的局面,好吧,太平天国瞧不上官僚地主,官僚地主更加的和太平天国不对眼,在加上咱教育了几千年的君为臣纲的大道理,摆在那里。

那么官僚地主这就很自然的去帮助满清,过去这个阶层掌握着舆论的导向,毕竟那会啥宗族的族长,十里八乡有头有脸的人都是这帮人,而那会消息也闭塞,所以话语权是在他们的手里。

这太平天国这就成了长毛贼,啥洪逆,石逆的这就都有了。

那么最终的结果咱就看到了。

为什么太平天国会被灭掉呢

其实这时间点上,要是凭借满清自己个的实力去灭太平天国,压根就不可能。

毕竟他们那八旗子弟在康熙的手上就已经被废了,架个笼子遛个鸟,找根草棍拨个蝈蝈或者蛐蛐,这他们在行,让他们打仗?拉倒吧!

再说这都过去了多少年了,搁太平天国的时候,那就更废了,满清自己个挑挑拣拣就只剩下一个曾格林沁带着蒙八旗外加一部分满八旗,这还成,其他的这都不成。

满清自己个都说了曾格林沁是他们最后的长城。但一个人想撑起一片天,这压根就不现实。

所以在消灭太平天国的战场上就出现了,压根就不属于满清正规军的湘军、淮军等等,这些个乡勇。

其实说到底这些个乡勇,就是一股子强大的武装力量,而这股子武装力量恰恰就掌握在了地主官僚的手里边。

而满清的统治结构是满人贵族和咱的地主官僚,而军队在满清小三百年的进程中,满人自始至终掌握着军队,八旗就不说了,这不还有绿营,绿营的头头脑脑那都是满人,汉人就上不了手。

而满清的军队就这俩是正规军,其他都不算,基本上是有事了,召集起来,这召集起来的军队,满清压根就不负责养活,这没事了,就必须就地解散,这就是乡勇的雏形——团练。

这种形式的军队打嘉庆的时候,就开始流行,毕竟不管是八旗还是绿营,到了嘉庆的手上,真心没啥战斗力了。所以才出现了团练这种怪模怪样的军队制式。

你说这团练是私军吗?是!但他是军队吗?不是!因为有事了,他们就出来了,没事了就不见了。

但太平天国这么一弄,团练变成了乡勇,这军队和团练有了较大的变化,军队的数量不仅比地方团练多,而且这军队的结构,是亲戚朋友,宗族关系所组建出来的。

打这里起,地主官僚算是进一步的掌握了军队。

但太平天国的时候,满清的控制力还是有的,不然曾国藩在完成了消灭太平天国之后,就宣布解散了湘军。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会问:“这时间点上了,满清为嘛还有控制力呢?”

控制力

其实这也不奇怪,这时间点上,咱大华夏子民确实也看到了,咱的落后,所以各种各样的思潮都有。

有灭洋扶清的,有锐意改革的,有思想保守的,有干脆一家伙把满清推翻重来的。

大家伙意见也不统一,都想试试自己的想法,所以满清的控制力还是有的。

如果这个时候,没啥事的话,这乡勇又会像之前所谓的团练一样,面临一个就地解散的结局。

但随后战事又起,这不淮军就没有面临这样的结局。

最终汉人就掌握了军队。

这不后来,慈禧来了个万国宣战,跟着八国联军入侵,接着李鸿章联合南方督府和老外弄了个东南互保协议。

吓的慈禧带着光绪往云南跑,打北京城出来,还特意化了妆,让慈禧结结实实的感受了一把,民间的疾苦。

这路上有婀娜奉承的官,有把慈禧但要饭的赶出自己地界的官。她这运气好,总算是到了云南。

从这里,咱不难看出满清的控制力已经大不如从前了。

那么到了慈禧死了以后,咱再看满清整个朝局,因为慈禧为自己着想,还想着能掌权,所以扶持了一个三岁的溥仪上去。

整个满清就没有了一个能压制满清勋贵的人出现,所以他这里就乱了。

而且,在民间大家伙都开始进一步的接触到了外边的世界,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

这都被大鼻子欺负了多少年了,各种各样的想法也得到了验证,所以大家伙认为这满清该走向灭亡了。

所以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哪怕是一点好火星子上去,那也是燎原之势,所以最终一夜之间满清就走向了历史。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太平天国爆发时,满清虽已衰落,但统治集团依然强大。尤其地方汉族地主集团,实力雄厚,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都对满清忠心耿耿。满清镇压太平天国,事实上就是利用汉人杀汉人。而世殊时异,等到辛亥革命爆发,清朝已陷入财政、信用双破产的境地(甲午、庚子两大赔款、鸦片泛滥、白银外流、民生凋敝、财政腐败)。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清朝向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大举借款,并拿四川铁路去做抵押,最后激起民变。“保路运动”爆发后,清朝又调武昌新军入川弹压,由此人心失尽。这也是为什么武昌起义爆发后,南中各省纷纷独立(各省总督、巡抚公然“组团”抗旨)的原因。

辛亥革命成功,不是因为孙中山的革命党实力有多强,而是因为他们碰上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1、清朝财政破产,人心尽失,也失去了南中各省汉族督抚的支持。(镇压太平天国后,汉族地主集团的势力已压过满清权贵的势力。八国联军侵华,汉族督抚私相结盟,“东南互保”、公然拒绝北上救驾,就是最好的证明)

2、革命党成功渗透进了武昌清军的内部,最后里应外合。

3、清廷调武昌兵入川,导致武昌城防空虚,给了革命党起事的可乘之机。

4、饱受清朝当权者打压的袁世凯,一直盘算着东山再起,最后在镇压革命党过程中挟兵自重,和革命党暗通款曲,首鼠两端。

以上的第4点是关键:无论清朝是否灭亡,袁世凯为了自己的利益,都决不可能真的出兵攻灭武昌和南京的革命党。革命党一灭,清政府一定卸磨杀驴——仅“挟兵自重”(把北洋新军培植成他自己的私家军)这一条,就足以将袁世凯诛灭九族。

但只要革命党不灭,各省就肯定继续独立、观望。各方长期对峙,全国统治秩序会有土崩瓦解的危险,甚至可能导致帝国主义再次组团进行军事干涉。所以袁世凯才急着和孙中山做这笔大买卖:把大清朝卖给革命党。

但既然把大清朝卖了,就要卖个好价钱。这个价钱就是中华民国总统的宝座。而孙中山的南京政府,也到了破产的边缘(据说民国的国库经费只剩下12块钱)。所以,也孙中山也不得不和老袁做这笔买卖。袁世凯逼清帝退位后,孙中山实现承诺,向南京参议院保举袁世凯为大总统。

所以,自始至终,辛亥革命都是在满清中央皇权衰落的背景下,各方力量博弈妥协的结果:

清政府向袁世凯和革命党妥协,换来“清室退位优待条件”。

革命党向袁世凯妥协,换来北洋集团逼清帝退位、南北统一。

袁世凯向革命党妥协,“卖主求荣”,换来一把大总统的交椅。


喷子都是玻璃心


天平天国起义时,清朝的国力还没有到油尽灯枯之地。清朝的满汉大臣们的忠君保帝的思想还没有动摇。

加之太平天国起义本身得不到天下学子和士大夫们的认同,毕竟那是一套来自于洋人的歪理邪说武装起来的农民军。

而且太平天国起义本身还不是亡于清朝的镇压,而是亡于自身的制度建设和治国方略的不健全。以致于天下还没有到手,就提前享受皇帝待遇、权臣待遇、以及争权夺利的都全面上演。

不用说清朝还有半壁江山,就是清朝全亡了,照太平天国那种搞法,被自己灭亡掉也是迟早的事情。

辛亥革命本身并没有推翻清朝,他只是在清朝已经极端腐朽的、积重难返的棺木上点了一把火而已。到了辛亥革命时,清朝对国家的控制已经很弱了,那些封疆大吏们已经各怀异心,都对朝廷早已失去敬畏之心。

只不过大家都在等那个冠冕堂皇的时机和理由而已,辛亥革命给了他们一个很好的理由。于是大家一拥而上,共同兴奋的分食着清朝带血的尸体。

推翻清朝的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旧军阀和权臣,并不是幸亥革命。清朝的灭亡跟太平天国一样,不是别人把他灭亡了,而是他自己把自己灭亡了。


谢金澎


首先要说一下,辛亥革命能成功,最主要的是清政府已经把所有的路走完,大家对他彻底失去了信心。另外题主问题有个小问题,太平军哪来几十万精锐。


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此时清政府虽然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暴露了其虚弱的本质,但是太平天国的实质还只是一次农民起义,并没有太多的新意,而且几千年的封建累积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扭转的,因此被清廷和地主阶级联手击败。

而到辛亥革命时期,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失败了,戊戌变法失败了,连搞宪政,最后也是拿出个皇族内阁来糊弄人,这是把自身改革所有的路走完了。结果是连昔日的难兄难弟日本都可以骑在中国头上,列强更是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此时全国民众的见识也已经不同往日,已经对世界时局有所了解。全国上下除了少数满洲贵族和顽固分子,其他的人都已经对清廷失望透顶,希望出现变革。因此武昌首义以后,其他各省纷纷响应,推翻清政府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而且太平军只是几十万拿着武器的农民,大多缺乏训练,其中还有随军的家属,哪来什么精兵,看着人数不少而已。倒是辛亥革命里有不少货真价实的清政府苦心编练的新军,像湖北首义的第八镇、江苏的第九镇、浙江的暂编21镇、云南的第十九镇等等都陆续参加了革命,这些部队都是经过新式训练的正规军,真正的精锐。


不沉的经远


这个问题就有意思了。

题主抓住了一个关键点,那就是,面对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席卷半个中国,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不管从规模人数,以及前期的迅速壮大的声势,太平天国都超过了辛亥革命。但是,前者最后被荡平,后者只是武汉一声枪响,却推翻了整个清朝。这是为什么呢?

论规模和人数,太平天国把上亿人卷入了战争,并且不到一年时间左右,直接打到了南京,其迅猛之势,规模之宏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而辛亥革命,却只是很小的局部动乱,孙中山发起了几十次的起义,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并且完全没有多少人支持他的活动,而且仅限于主要在广东省的局部地区活动,更加谈不上太平天国席卷南方几声的声势。



造成这个截然相反的结果的根本,我认为主要不在于太平天国和孙中山本身,更重要的原因出在清朝自己身上!

也就是说,他们面对的是两个不一样的清朝!清朝本身自己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改变!

这个临界点在哪里了?是什么造成了清朝的截然不同呢?

这个重要的的转折点就是甲午中日战争,清朝输给了日本。从此,走向了各方面的大溃败。

甲午战争以前,其实大部分人心所向还是清朝,君不见,长毛之乱,所有的汉族地主以及地方势力,全部为清朝拼命,他们并不想推翻清朝,特别是以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他们对清朝依旧抱有高度的信任和忠诚,虽然两次鸦片战争蒙受了耻辱,但实际上,清朝并未受到重创,实力和威望依旧相当的高!特别是经过洋务运动以后,清朝的实力和经济获得迅速的发展,技术和武器也得到大幅改善,到同治年间,一度出现了封建王朝的最后盛世,那就是同治中兴!



当时,欧洲列强依旧把清朝列为列强之一,是在当时世界上超级有影响力的超级大国!



而太平天国运动恰恰是发生在这段时间,恰恰是清朝威望仍然巨大,而且不停的在改良自己的黄金时间!

所以,哪怕你太平天国声势浩大,席卷南方,清朝依旧有实力荡平此次乱局!所以,太平天国虽说几十万人,但仍无法动摇大清的根基!最终,太平天国实力强大而归于失败!



再说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虽然是一小撮动乱,却拉倒了大清,他拉倒的清朝已经是一具空壳,一个纸糊的大象而已了。

因为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清朝败给了他的学生,他的徒弟,他的后生晚辈,蕞尔小国日本!



这场战争的失败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是不可弥补的!他的影响大大超过了两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开了几个口岸,割让了一些地方,这些地方在当时属于不毛之地,在当时对清朝来说并没有伤筋动骨,但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是五脏六腑的严重创伤!败给日本才是清朝感受到的最巨大的耻辱,不可洗刷的耻辱,从此,满清再也抬不起头了!



从甲午以后,列强看到了一个纸糊的中国,一个不堪一击的国度,他们终于认清了,清朝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上软弱无能的空壳!因为连他的学生小日本都可以把他按在地上摩擦,所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列强迅速把重点和关注转移到了日本,更加的倚重日本,摒弃大清。同时也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朝从经济,国力,统治,声势各方面真正全面的走下坡路!



甲午战败以后,清朝在各个方面迅速迅速走向了溃败,不管从声望上,形势上,以及舆论上,都全面丧失了人心,也失去了全国人民以及汉族地方势力的信任!

所以,甲午以后,清朝的轰然倒塌是必然的,关键在于是谁去拉动那根使他全面倒塌的命运之绳!而武汉的一声枪响,恰恰拉动了这根绳子,所以,推翻清朝,并不是辛亥革命的力量有多强大,而是谁先打响武汉的这第一声枪响,谁就可以推翻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