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这场病毒的战役中,最先熬不住的会是农民吗?为什么?

二宝故事


在这场病毒的战役中,最先熬不住的绝对不是农民。

那么会是谁先熬不住呢?我来说说吧,首先应该是个体户和小微企业主,特别是餐饮店要挺不住一大批,关业大吉在所难免,因为到现在疫情还没有完全过去,个别地区又出现确诊病例,(如丹东地区),餐饮行业我感觉头半年基本就这样了,资金不足就危险了。实体店也不好过,因为一场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还有购物习惯,电商平台迅速崛起,必然再次打击实体店,未来会有更多的实体店倒闭,所以我感觉不是打工仔和农民工熬不住,一定是这行个体户先熬不住。


朱哥房车漫游记


恰恰相反,最熬得住的是农民,我咋天看了一篇写家乡的报道,她也在省城买房了,农村也有房子,父母都在农村,这个春节她是在家度过的,她说在老家吃喝不愁,新鲜菜地里去摘,空气又好在田野山间因都宅在家,没什么人出来,也不需要带口罩,现在返城上班父母给她带了腊鱼,腊肉,鸡鸭,看得我直流口水呢,她说好在在老家建了房子,城里乡下都可以住,所以现在的新农民都是有福气的,就说我老家吧,虽说很多年沒回去了,但听朋友打电话的口气,都是幸福滿滿的,家家都买了车,户户都盖高楼,只有我自己没盖房子,老房也倒塌了,农村疫情也没城市这么严重,只是走村串户的少了,只等疫情过去,又热火朝天的搞春种了,





润荷8


肯定不是农民啊,这次疫情我们一家10口人都在农村老家,住了5.60天,冬天买的大白菜,各种腌菜,土豆,咱家自己种的各种粮食,大大的发挥了作用,回去了五十多天,除了老公的烟酒钱,基本上就没其他消费。反正再呆上半年也不是问题。毫无压力。所以说喜欢农村。


做美食的我


不大可能是农村人吧。说说我知道的。

我娘家那边是福建,山地多又靠海。老人家闲不住,没事就种菜。所以菜很多,滩涂围起来的闸门口小鱼小虾也很多。吃不完都往市区卖。村里还有养猪的。

然后我们那边喜欢晒菜干,鱼干。家里再没有存货的,总能找出些以前买的吃的。只要家里有60岁以上的老人,家里基本不会饿死。他们非常厉害。看不得东西浪费。没事就囤。

比如,萝卜丝晒干,萝卜片晒干,萝卜腌了。

地瓜丝,地瓜干,地瓜粉。竹笋干,腌竹笋,花菜干,榨菜,梅菜。好多吧。我感觉他们不玩手机就玩这些东西然后存起来。

按我妈的说话,拿个泡沫箱她都可以种茄子。吃到吐,吃到看见茄子🍆都会怕。

不用交饭租,水电费都不贵。村封了,还有青菜买。也不贵。只要国家不乱,我觉得福建那块农村的都能好好生活。

了解一下福建各种干货。

对了,我那片区我们村算是懒的。

婆家广东的。哈哈我这次可纠结了。他们爱吃新鲜的,没有啥干货,最多就是鱼干。

只是这块地方,日照长,水果啥的长的好,产量多,人勤快,外面不管咋样。前段时间种田的时间到了,就全部去种田了。还可以用机器。(福建水田,没办法用机器中田。)

靠海,出海打鱼。

养殖鱼虾。

家家户户养5—10只鸡。

北方种田估计更容易,地更多,所以个人感觉,只要国家不乱,农村都挺好的。


癸霖


在这场战役中,熬的最久的应该就是农民。熬不住的原因无非以下几点:1、没有粮食吃,2、不能活动,长期处于一个狭小的空间,心理上压抑,3、没有收入,有账单或者欠款需要还。根据以上几点我们分析一下农民为什么能熬得住。

第一方面,吃的。在农村地区一直保留着一个“优良的”传统。过年家里要备很多吃的喝的用的,基本可以吃到过完正月。笔者一直在农村生活,往年都是备很多,基本吃到二月还会剩一些,因此今年和媳妇商量少备一些。年后一下子严了起来,因此一家五口人就在家呆着,一天三顿饭,就这样,储备的粮食还吃的过了正月十五了。期间又出去采购了两三次。所以吃喝用完全没问题。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每年初三我们都回丈人家一周,回家后我们俩就上班了,一般早中饭在公司吃。只在家吃完饭。由此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今年备年货比往年还少,但是在一家人齐心协力吃的情况下还吃到正月十五,正常年份吃到二月一点问题没有。

关于第二方面,活动空间,农村地区每家都有一个院子,有大有小,但是可以说最小的院子也可以放开手脚打羽毛球,踢毽子,转呼啦圈。并且村外就是庄稼地,在家呆的无聊了,我们可以去地里转转,和大自然亲近亲近。这个比起在城里的楼房要好很多了,毕竟城里房间空间小,出门又担心感染,所以即使是都窝在家里,还是农村相对舒服一下。并且村里都认识,谁们家谁从哪回来的都知道,防控也好做。安全性更高。

关于第三个问题,经济?农村地区如果有外债的话基本年前要么还清了,要么和要债的说好了什么时候还,所以年后很少会出现需要还钱的时候,农村一般讲究债不过年,过了年就是新的一年了,一般就不急了。而城里吃住,房,水电,物业等等都需要钱,尤其是有房贷车贷的,每个月到时间都需要固定还钱,否则就会失信。而现在的人都是超前消费,所以一般都会有外债。

综上所述,农村地区在大灾大疫面前抵抗力要比城里强的。


农村农业农民1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前几天和北京一位朋友也在电话里讨论过这个问题,争执了一番,还弄的很不愉快[大笑],正想特意为这个事情做个视频呢。

先表达一下我的观点吧。

这个问题要分情况回答。因为题目问的是“农民”,而不是“农村”。

传统意义上,现在仍然在农村居住生活的“农民”朋友,其实不会最先熬不住,相反,是最能熬得住的,为什么呢?

首先,虽然现在多数农村家里一般庄稼种植都减少了许多,但是多少都会有存粮的,比如我们老家这边广泛种植的玉米,基本家家都有,最次的情况也会以它为口粮,何况还有其它粮食作物,比如大米、小米、土豆以及各种豆类、干菜等等。

再者,农村的春种一般也不会耽误,肥料、种子也不是问题,都可以买到,退一步,及时化肥买不到,农家肥也可,只是多少影响产量而已。菜品更不用担心,农村院子种植蔬菜足够一家人吃,而且会有自家养鸡,鸡蛋自然不愁,我家现在鸡蛋都吃不了。

还有一点,就是农村空气好,风景好,这一点倒是挺惬意。

所以,再不济,自给自足还真不是事,当然,时间长了生活品质会有所下降,不过城市生活也一样下降。话说回来,会多长时间呢?一年半载还是几年?显然不可能的。

既然说的是“农民”,那这个问题还有一个例外的情况:

就是以在外地务工为收入来源的打工者,是农村户口,比如北漂之类的朋友,按照户籍,确切说也是“农民”。

这部分朋友会很难受。为什么呢?

因为好多在外上班或者打拼的这部分人,有一部分在打工地买了商品房,或者在老家城镇买了商品房,而且大部分商品都是银行按揭,不能早日复工,收入就是问题,但是每月都有固定还款支出,时间长了,压力山大;

再就是在外做生意的一部分“农民”,这种情况会影响生意和收入,固定的成本支出比如房屋、工人工资、保险等,即使有减免,但无法短时间复工的话,时间长了压力也会很大。

综上,是我的一些观点,分了两种情况。

随后我计划做一期这个问题的视频,希望大家关注头条号“田菜日记”,谢谢了。








田菜日记


最先熬不住的,一定不会是农民,病毒总会有过去的时候。只要能过去,农民就不会熬不住。农业是国家的根基,什么行业都能停,唯独农业停不了,农业不停农民就熬得住。

在这场病毒战役中,最先熬不住的是这四类人:

1 有城里房贷与贷款的人

在疫情期间,多数厂家不开工,有楼房房贷与贷款的人最先熬不住。有贷款的人,都是按月付款。许多人嘴里的月光族,多数把钱都用在了楼贷上。


而有贷款的人,也不会因为疫情,它们停止计算利息。也不会延迟到月返本的要求。只出不进,坐吃山空,任何人都受不了。

农民在这方面就没有什么大问题,能买起楼的农民很少。能贷款的农民到是很多,不过那是春天贷秋天还,没有月月还这回事。所以对农民来说,这贷款不算难题。

2 车贷

贷款买车已经成了时尚,不管是城里还是农村,都喜欢上了贷款买车。不过农村与城里不同的是,农民是一群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买。

城里是有工作的人就买,年纪不分大小。可不论是哪种,车贷都是按月付钱,如果每个月都挣不到钱,时间短了还能拼凑,时间一长就会出大问题。

3 饭店老板

无论是大饭店,还是小吃部,在人们对吃的欲望变低的时候,他们就坚持不了多久了。饭店与小吃部最火的时间是春节前后,最挣钱的也是这段时间。

在病毒战役中,人们只相信自己做的食物。对饭店,外卖,充满了不信任。在家吃比较安,全,大家就都在家吃了。饭店没有生意,房租电费还要一样往出拿,春节前进的菜又无法消化,许多饭店会坚持不住。



4 私企员工

小型私企员工,会是最先熬不住的。因为厂家资金不雄厚,长时间不开工,它们就开不出工资。如果时间太长许多小型企业,也就因此倒闭了。

员工们是没有工作,就没有工资,他们靠的是每个月,厂子里给的收入。厂子都破产了,他们也就坚持不了多少时间。

为什么农民能够熬住:

农村的贫困户都有国家给的低保,每年都有几千元的收入。在满足生活需要方面还没有问题,只要不大手大脚,生活不成问题。

农民的欲望也很小,只要吃饱穿暖就可以了。他们没有城市里买楼买车的欲望,唯一需要大力培养的孩子,也可以上网课来解决。无外债压力,生活就很轻松。

还有农村有土地可以出租,靠出租土地的钱,也能生活一阵子。在农村不是活不下去,而是不能满足农民更高级的欲望。一旦欲望变小,回到吃饱穿暖的时代,没有饿死的农民。

在农村不能吃饱穿暖的人,就是懒惰,农民是有地就饿不死。现在土地已经不要钱,并且还给农民钱,这情况下在饿着,就是农民自己的问题。


这场病毒的战役中,最先熬不住的是那一批超前消费的人。他们未来已经预支出去,每个月的月供,都固定得死死的。他们一旦还不上月供,穷的连饭都吃不起。

除了他们,就是私企的员工。企业改革把国企改了私企,所有的厂子都是个人的。时间长了不开工,老板不挣钱,工人开支就困难。他们不像农民有地,不开支只能熬着。农民虽然是最底层的,但生存能力是最强的,无欲则刚。


田俊超白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病毒战役中,每一个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群体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冲击和影响,然而要问最先熬不住的会是农民?我的回答很肯定:不是!因为农民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相比来说,他们是最能“熬”的群体。



就拿我们村里的小方来说吧,毕业后打了几年工,他瞅准家乡适合发展菌子的实际,选择回家试种羊肚菌,对此,他信心满满。他认为家乡是有名的野生菌乡,每年从5月份可以吃到10月份,但是冬季一般的人工菌就没有其他品质较好的菌子吃,于是,他流转了村里几户人家的土地后,种上了10几亩的羊肚菌。1月中下旬正是羊肚菌上市的最佳时节,以往年,他的羊肚菌因为品质好销路也好,都是外地商前来收购。


没想到,今年菌子刚上市就遇到疫情,村里的路封了,外面的人也进不来,新鲜的菌子卖不掉就只能烂在地里了。于是,他因地制宜,一方面调整价格,一方面发朋友圈,动员周边消费群体以微信订购、快递送货上门的方式进行促销。现如今,他的菌子已经全部销售一空,虽然收入比往年减少了,但是没有太亏本,他觉得已经很不错了。等生产恢复正常后,他想办法用其他的产业来弥补损失。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病毒战役中,虽然农民看似弱势群体,但是农民们几乎都种有粮食、蔬菜、水果等基本的生活物质,一般情况下,家家户户都或多或少备有粮食和食物,自给自足是没有问题的。尤其在这种严峻的疫情下,城里的人不能出门,日常生活影响很大,而农民在农村里相对来说活动范围要大些,可以到自家菜园里浇水、摘菜,不用担心没有余粮的问题,所以他们是最能“熬”的群体。


花腰妹


这场对抗病毒的战“役”中,最先熬不住的应该不是农民!理由有三:

一、民以食为天,而粮食、蔬菜就出自农民

我是农民,就拿我自己家来举例说吧

我家每年都会种有2~3亩水稻,虽然粮食不算很多,但是自己留着,吃到了来年新的稻谷出来了,吃不完的老粮食才拿来卖掉。所以,一年之内,做为农民的我,粮食不成问题。

●蔬菜都是自己家里种,自给自足,一个小菜园打理好了,套种、轮种,一年四季都有吃不完的蔬菜。

●另外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年的中秋至国庆这个时间段,会买10来只鸭苗养来玩儿。因为自己种的粮食反正吃不完,养这几只鸭子,就是想给它在三四月之后,可以下蛋给咱孙子吃。再养三来几只土的下蛋,也是我们农家的标配,所以吃蛋方面也不用愁。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6aebe402b975458ea469bfb254dcdb7b\

山村细妹


这个问题,还真不好直接给答案,因为农村的情况也有比较复杂的,本人老家北方农村的,以实际观察体验来讲:

1、首先说粮食:先不管其他地区农村囤粮与否,至少老家农村这边,基本家家户户不囤粮!一年两季的庄稼收成,都是地里收了,稍微晒晒水分,然后直接卖掉!

村里有个馒头店(兼面粉厂吧),一般面粉和馒头啊,都是从这里购买的!村头和村尾,都有超市,一般大米、鱼、肉以及副食都能买到。

——如果老家这两个地方无米和面粉的库存,主食肯定会出问题!

2、蔬菜的问题:这个从来不担心,因为确实都有地;另外,农村随便一家,院落都不算太小,而且基本都是四合院格局,即便不在自家田地里种点蔬菜,自己院子里随便种点应季的菜,也足够一家吃了!何况,有些还喜欢自己腌菜吃的!比如我父母总喜欢腌制几大坛白菜、萝卜等等,别说,口味还真可以!

3、50岁以下的,会有问题:现在农村年轻一代,基本不种地的!都是小两口,常年在外打工,往往经常出去打工这种,一般都在县城买了房,多少会有点房贷压力;买房之后,一般孩子就会在县城上学,随之就会有学费压力。也许,有人会问:难道这些在农村就没有吗?基本是对的!农村宅基地自己慢慢盖房子,盖好后基本就没有成本了,而且自己盖房,只要舒适,盖房成本可以按照自己财力来:4、5万可以盖,十几万可以盖,二十多万也可以盖!农村学校,都是公立的,高中下不收费或者收费极少!对比县城里,最好的学校都是私立的,平时管的严,但学费高!

老家有很多年轻一代,都是直接放弃在自家宅基地盖房子,统一在县城买商品房,算进城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