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南阳千年古刹,国家级文物菩提寺有什么独特之处?

江湖夜雨92


南阳市镇平县西北伏牛山余脉的杏花山半山腰,坐落着一座千年古刹菩提寺,在物质贫乏的时代,它似乎被人们淡忘了,近几年,才受到人们重视,人们才开始审视这属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菩提寺。它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呢?请一起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下图为山门前的小广场,右边钟楼被遮蔽,左边为鼓楼)



菩提寺依山而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周围古木参天,扶疏的花木与楼台殿宇互相掩映。

菩提寺始建于唐高宗年间,距今约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可惜,过道中的碑刻已泯灭不清,不知道是哪位高僧极具慧眼,选择了这方宝地,来辟建寺院。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座山上,土质极其适宜树木生长,周围树龄近千余年的参天大树,随处可见。更可贵的是,建寺时所栽种的树木依然生长着。山门前的三颗银杏树,树干胸围近四米,树高达二十多米,虽时值深秋,树冠仍蓊蓊郁郁的,形成一片浓荫。银杏树是珍贵的裸子植物,被称为活化石,栽种四十年后,才大量结果实,所以又叫公孙树,意为爷爷栽种,孙子才能吃上果实。



照壁附近,还有几颗高大菩提树,传说,释迦是在菩提树下得道的,所以,菩提树被称为圣树。

院内,还有三颗桂花树,一个粗壮的紫薇树,当地叫痒痒树,或芙蓉树,树干光滑无皮,生长极其缓慢,据说,好心人摸一摸树干,它的叶子就会动起来。(下图为大雄宝殿后墙的一小部分,后墙外是一颗枝干虬然的桂花树,如此古老的有三颗,分别为金桂,银桂,丹桂,开花时节不同。)



其他,还有近千年的野生的枫杨,也叫鬼柳树,以及黄楝树,楸树,侧柏等。稀有珍贵品种之多,树龄时间之长,树木之高大繁茂,相当罕见。

菩提寺的建筑布局也非常独特,法堂两边分别建有观音殿和地藏殿。

沿着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两边有配殿和厢房,共四座主要建筑,都是硬山式建筑,后墙倚山而建,上面修建有完好的下水通道。山门两边分别建有一座钟楼和鼓楼,飞檐挑脊,建造精巧,钟鼓仍保存完好。(下面是藏经楼,面阔五间,上下两层,为砖木结构,前面出檐,檐下有木雕彩绘,颇有气势。)



全国以菩提寺命名的寺院很少,这里的菩提是什么意思呢?根据法堂两边的地藏殿和观音殿看,难道是为了弘扬两位菩萨的救世精神的。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汉语意为“大觉有情”,地藏菩萨和观音菩萨都是担荷人类罪恶,拯救人类苦难,普度众生的。为他们单独配殿,也算是本寺的特色。菩提寺的菩提,难道指的是两位菩萨吗?

在寺院的下边有滴水崖,走在下面,淅沥的泉水如飞花溅玉般,飘落在脸上,感觉到阵阵清凉。滴水崖下边又几处溶洞,乃幽静之处,传说是高僧得道之处。(下面为滴水崖内的溶洞。)



菩提寺的南边有民国国民党将领彭禹廷的旧居,彭公曾致力促成宛西自治。院内有蛙鸣路,据说,人在路上走两步,就能听见蛙鸣声,现在,已经听不到了。在院子的后面,发现了邓州民众为他敬赠的石碑,仍静静地矗立着,可见,彭公曾任职邓州。

彭公后院,修建有台阶,可以直通山上,北边路旁,还有赏景亭,卧牛望月等景观,不再赘述。


江湖夜雨92


镇平菩提寺位于位于南阳市镇平县老庄镇。始建于唐,唐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由菩提禅师朱智勤主持营建,以后各代有兴有废,是中原八大名寺之一,河南省唯一的一座园林式寺院,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与开封相国寺、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一样声名远播,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景观有:

钟楼

南阳镇平菩提寺

钟楼是菩提寺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建于明初,高8.3米,共二层,平面呈正方形,为四通柱四角攒尖顶灰色简瓦屋顶,屋面脊上施龙、虎等走兽,正中施六层宝瓶。二层无墙,柱间设木栏杆,四周檐下施三踩重昂斗拱12朵,楼内悬挂一大钟,高1.45米,口径1.07米,为铁铸,呈喇叭状,盘龙钮,波浪形口,为八块浇铸,上部口部满饰铭文,下部饰花卉、乳钉图案。僧众进行佛事活动,常击钟为号,钟声嘹亮,余音不绝。钟楼与鼓楼分列菩提寺山门两侧,相互对应,构成“暮鼓晨钟”的独特景观。

鼓楼

鼓楼是菩提寺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鼓楼建于明初,高8.3米,共二层,平面呈正方形,为四通柱四角攒尖顶,灰色简瓦屋顶,屋面脊上施龙、虎等走兽,正中施六层宝瓶。二层无墙,柱间没有栅栏,四周檐下施三踩重昂斗拱12朵,鼓楼内放置一面大鼓,直径1.5米,厚0.3米,下有木制鼓架,僧众进行佛事活动,常去鼓为号,鼓声洪亮。

一百(柏)六十(石)一眼井,呈六面体状,为青砖砌筑而成,井口以六块青石条封口,东北有一胸径1.15米的柏树,树龄千余年,高15米,因该井以六石封口,附近有一柏树,故以谐音称之为一百(柏)六十(石)一眼井。该井地处杏花山沟沟底地势平缓处,地下水丰富,与泉眼相通,又因山上泉水穿过,因此水源充足,从未干涸。井水清澈甘洌,一年四季保持水位不变,“旱不降,涝不升”。

碑刻

南阳镇平菩提寺

菩提寺碑刻现存12通,主要记述寺史、历代名人游览留诗和当时政府文告。现存碑刻包括明代3通,清代6通,民国3通,时间最早为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碑刻大小不一,形态迥异,碑体最高达3米,最低者0.58米,多为青灰色大理石质,周围饰卷云、双龙、双虎图案,碑座有长方形、方形、方形覆莲和龟形等。其中,菩提寺重修记碑,高2.07米,额高0.5米,宽0.84米,厚0.22米,青石质,立于龟座之上,半圆额,二边饰双龙图案,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得到郭沫若同志的高度评价。刻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的“登镇平杏花山宿菩提寺有序碑”,长1.37米,高0.93米,厚0.14米,青石质,为大城梁建章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夜宿菩提寺时所作的一篇序文,由民国宛西自治派代表人物彭禹廷书丹,碑体敲之如钟鸣,在不同部分有宫、商、角、徵、羽五音,故又称“五音石”、“钟石碑”。

菩提树

南阳镇平菩提寺

菩提树,属落叶乔木。菩提寺森林公园内共有四株,其中一株树皮呈黑色,枝叶稀疏,树干胸围直径达3.86米,树高19.3米,冠幅18.2平方米。其余三株略细,但也参天耸立,绿荫蔽日。菩提树花呈白色,果实圆润如珠,人称“佛珠”。传说,新朝王莽时期,刘秀在安固城(今镇平县城郊乡王庄村南)被王莽追杀,逃至杏花山,山上怪石兴妖挡道,刘秀无奈徒步行走,翻越九曲八弯的盘道岭,于山崖前歇息时,其坐骑白马托梦“栽下菩提树,汉室定再兴”。刘秀随即在左有龙山、右有虎山、前有朱崖、后有玄武之地的山崖前栽了一棵菩提树。现在人们看到那株较大的菩提树,就是当年刘秀所植。

千年银杏

千年银杏

菩提寺前有一雄两雌的三棵银杏树,栽植于唐高宗[1]永徽年间,均有1300多年树龄。雄银杏树干围径1.2米,树高16.3米,冠幅234平方米,古朴沧桑,虬枝横生。斜伸向寺门的一段枯枝,梢树已枯煞费苦心断折,树皮斑驳,近干部却萌生新枝,生机盎然。雌树一棵高17米,胸径1.1米,冠幅306平方米;另一棵高15.2米,胸径1.07米,冠幅285平方米,两棵雌树如今正常年份仍可结果二百余公斤。银杏是雌雄异株植物,生长缓慢,各地大多为零星分布,像菩提寺银杏,雌雄三株,同生千年,长势旺盛,实为罕见。

千年鬼柳

千年鬼柳靠崖而生,树龄达千年以上,植物名属柳科,落叶乔木,树干胸径0.93米,树高17.2米,平均冠幅14.2米,后经千年风雨侵蚀,树皮皱裂,基劲古朴。每年仲夏,杏 色花朵点缀满树,灿若群星,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