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疾年”百日不得入宫!古代对付瘟疫有方法

今年的春节,疫病肆虐,极大地威胁到了我们的身心健康,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在我国历史上,不管是哪个朝代,疫病都是和人类并存的社会现象,并不受到国家,地域,时代的影响。

在我国历史上,虽然没有较为发达的医学科技,然而,我们的祖先也能够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长期积累的经验和疫病做着斗争。

国家出台针对性的法律和秩序,利用整个社会的资源,有组织性和纪律性的指导,安排着民众,合力战胜疫病,共克时艰,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现代都有着指导意义。

“疾年”百日不得入宫!古代对付瘟疫有方法


01,“疾年”

古代的急性传染病,最早的记载,是从商朝开始的,在甲骨文中,被称为“疾年”,值得是瘟疫的流行。

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家战乱,人员流动较大,便有了“四时皆有疠疫”的记载(《周礼·天官·疾医 》)。

诚然,疫病的发生主要和国家战乱有关,越是国家分裂,战争混乱时期,发病率越高,疫病影响的时间越长。

瘟疫较为严重的是在东汉时期,桓、灵、献三位皇帝共在位70年,大型的瘟疫一场接着一场,比较大的瘟疫有十六次。

在东汉末年,著名的黄巾军起义,张角利用了疫病的流行,建立了太平道,最终为大汉王朝的覆灭埋下了隐患。

“疾年”百日不得入宫!古代对付瘟疫有方法

02,古人的防治措施

我国古人历来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很早便知道要爱护环境,注重生态。在对疫病的防治上,“防”是远大于“治”的。

早在夏朝时期,就已经有了相关的爱护环境的明文规定。

根据《逸周书·大聚解》中的记载:

“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在《韩非子·内储说上》中也有“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的说法。说明在那个时候,人们都已经有了保护环境的概念,国家法律也明文规定了,对于破坏环境行为,造成污染的人将给予重责。

在秦汉之前,我国的祖先都是依靠保护环境和生态的措施来预防疫病的发生,用治国思想和礼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疫病的传播和蔓延。

“疾年”百日不得入宫!古代对付瘟疫有方法

然而,到了东汉之后,接连的瘟疫,让统治者们认识到了,仅仅依靠法律的约束和人们的“预防”并不能切实可行的解决疫病问题

对于疾病,切实可行的措施,救治和医治措施,既可以减轻百姓的病痛,减少扩散的范围,还可以防止有心之人、邪教势力利用看病的间隙趁虚而入,扰乱社会。

于是,在发生疫病的时候,国家也采取了派遣医官为老百姓治病的方法和措施。

在《后汉书·桓帝纪》中,有这样的记载:

“元嘉元年春正月,京师疾疫,使光禄大夫将医药案行。”在恒帝元嘉元年,京师出现了疫病,国家直接让医官来为老百姓们治病。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突发的瘟疫,古人们也有自己较为熟悉的应对方式。

比如,太医院每一年都会按照节气来制定预防的措施,准备好药物和必备品,有备无患。

“疾年”百日不得入宫!古代对付瘟疫有方法

03,古代也有“隔离”

众所周知,对于疫病,切断感染源,对病人进行隔离,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早在夏商周时期,我国古人已经有了这样的觉悟。

到了秦汉时期,国家就制定了较为完善的隔离措施,建立起了传染病的隔离场所。

到了魏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根据《三国志・武帝纪》中的记载:“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众所周知,三国时期的赤壁大战,战事遇到了不利,瘟疫夺走了很多人的性命。

于是,曹操得到了启示,在建安二十四年,国家再次发生瘟疫的时候,他采取了减免百姓税收,对于老弱病残进行救助的措施,曹操此举也成为了很多统治者针对瘟疫而采取的方式,大大的减轻了人们的负担,促进生产和百姓的生活。

“疾年”百日不得入宫!古代对付瘟疫有方法

然而,只救治也不是根本方法,疫病是可以通过呼吸等方式进行“人传人”的扩散方式,这也是较为棘手的一点。

于是,仅仅派遣医官去治疗疾病,如果周围的人感染了又当如何呢?

难道能将患病之人进行隔离?

对的,古代虽然没有现在较为严谨的隔离措施,但是也有相对独立的隔离病房。

根据《晋书》卷七六《王彪之传》中的记载:

“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

和现在的统一隔离不同,在古代,臣子们患了病,易感染传播的,就需要在家休息,不得随意进宫,以防止病情扩散,传播给其他的大臣。

“疾年”百日不得入宫!古代对付瘟疫有方法

这样的措施一直沿用,在穆帝永和年间,已经有“百官多列家疾”,“王者宫省空矣”(《晋书》)这样的现象出现。

大规模的疫病传染,皇帝都会命令医官上门为朝廷重臣治疗,如果是一般的老百姓患了瘟疫,根据诏令也需要派人治疗,就连监狱里的囚犯都需要得到应有的照顾。

这也体现了我国古人的人文关怀和人本观念,在疾病面前,没有身份的尊卑,生命是排在第一位的。

“疾年”百日不得入宫!古代对付瘟疫有方法

对于古代的平民老百姓来说,患了疾病,很多人没有钱医治,朝廷又是怎样处理的呢?

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管仲就曾经设立了专门收容残疾人和患有疫病的馆舍,称之为“疾官”。

到了南北朝时期,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设立了朝廷直接管理的医院性质的机构,在《魏书・世宗纪》中有这样的记载:“勒太常于闲敞之处,别立一馆,使京畿内外疾病之徒,咸令居处,严勒医署,分司治疗。”

其中的"坊"、"馆"都是指公立的救济医院。

此次之外,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盛行,在寺院内部,也有专门收容无家可归的贫苦老人和病人。

到了唐宋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出钱,来救助更多的病人,救济医院经费和日常的花销甚至列入到了国家的预算当中,形式更为多样化,为后世一直沿用着。

“疾年”百日不得入宫!古代对付瘟疫有方法

中国是一个勇于并且善于抗击疫病的国度。

虽然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饱受疾病的侵袭,在灾难面前,古人也凭借智慧和勤劳总结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方式,其方法和手段对于现代的疫病防治也有着重要的镜鉴价值。


参考文献:

1,《魏书・世宗纪》

2,《晋书》卷七六《王彪之传》

3,《三国志・武帝纪》

4,《后汉书·桓帝纪》

5,《周礼·天官·疾医 》

6,《韩非子·内储说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