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道德經:人生的境界,是對於世俗“圈層”的逃離

道德經:人生的境界,是對於世俗“圈層”的逃離。

道德經:人生的境界,是對於世俗“圈層”的逃離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是來自於蘇軾的《題西林壁》。

人生看不清自己的自身,往往是因為自己身處於侷限之中,這一個侷限就是自己的主觀思維。

人性之中的“當局者迷”是一個人很難突破的限制,就好像一個人給自己立了一個圈層,又如同身處於井底的青蛙一樣,看到的都是自己自以為是的世界,無法突破的是自己主觀意識給自己編制的牢籠。

青蛙生活的井底,以為井面就是最大的一片海,而井口是最大的一片天空。

它邀請東海鱉來自己井裡做客,東海鱉腳一跨進去,另外一隻腳就被絆住了,就告訴青蛙東海之廣袤。

而人相比青蛙更為悲哀,青蛙的侷限是來自於自己外界的因素限制,而人的侷限,則是來自於自己主觀意識的愚昧,那一個圈層也是在自己內心所設立。

道德經:人生的境界,是對於世俗“圈層”的逃離

一個人身處其中,才會被牢籠所限制和束縛,而一個人的智慧正是能夠突破限制,逃離自己“圈層”所帶來的侷限。

《道德經》老子說: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這話意思就是說:我有一個愚人的心腸呀,混沌無知。

老子所說的“愚人的心腸”,真的是自己不夠聰明過於愚笨嗎?當然不是,這是一種超脫於世俗的大智若愚。

何為小聰明,小聰明就是身處於局中,自己仍然百般計較,百般思量,而真正的大智慧,則是超脫於局外,超脫於圈層之外的一種通明,這也是《道德經》給我們最好的一個啟示和答案。

一個人真正能夠做到“立身高人一步”,除了能收穫心性豁達,更有一份對於世俗榮不執念的心思。

道德經:人生的境界,是對於世俗“圈層”的逃離

比如說孟浩然,他是唐代頗有名氣的詩人,文采卓爾不凡,最後因為年輕氣盛而得罪唐玄宗,從此仕途不濟,離開長安之後,經過一段時間靜思冥想,參透人生之味和宦海沉浮,從此歸隱田園。

所謂:“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眾人都是精明審查的,但是我卻有一些愚笨,“我”真的有一些愚笨嗎?並不是,只是眾人在世俗之間纏繞計較,而我逃脫於世俗之外。

對於世俗之人來說看似糊塗,但是我的精明是在世俗之外,這就是老子智慧的聰明之處,所以一個人能有一種對於世俗圈層執念的逃離,才是人生真正通透的一個根源。

《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話: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裡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然;處世不退一步處,如飛蛾投燭,羝羊觸藩,如何安樂。

立身如果不站在更高的境界,如同在灰塵中抖衣服一樣,在泥水中洗腳一樣,怎麼能夠超凡脫俗;為人處事不退一步著想,就如同飛蛾投火,公羊用角去抵藩籬,怎麼會有安樂生活?

道德經:人生的境界,是對於世俗“圈層”的逃離

所以身處世俗,讓心超脫於世俗之外,即便有入世之心,也有出世之念。

其身入世,其心出世。

有一次,肩吾問孫叔敖:“你三次出任令尹卻沒有顯露榮耀,三次被罷官也沒有露出憂愁之色,起初我不敢相信,如今看見你容顏舒緩,你究竟心裡是怎麼想的?”

孫叔敖說:“我說我並無過人之處,我只是以為這個官職到來不必退卻,離去不必阻止,得與失不是出自我自身,而是沒有憂愁神色,我哪裡有什麼過人之處,況且我不知道這榮華是落在他人身上,還是落在我人身上,所以悠然自得,躊躇滿志,落在我身上與他人無關,落在他人身上與我無關,哪裡有心情去顧及他人的卑賤與尊榮。”

道德經:人生的境界,是對於世俗“圈層”的逃離

這就是“其身入世,其心出世”,所以即便是外身面臨得失的時候,都能表現得充實而平靜,這才是真正的處事境界。

文|國學書舍


看了這一篇章的國學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