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明成祖朱棣册封的四位奉天靖难公爵都有谁?姚广孝为何没能入选?


我们先看看这四位奉天靖难公爵都是谁。

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于建文四年六月攻入南京,从侄子手中夺得皇位。

朱棣当然要给手下效力的武将们以封赏,同年九月,他大赏奉天靖难的武将。其中,丘福被封为淇国公,食禄二千五百石,子孙世袭。朱能被封为成国公,食禄也是二千五百石,子孙世袭。此外,又有十三人被封侯爵,十一人被封伯爵。

淇国公丘福是凤阳人,是燕王护卫军的千户,勇武有余、谋略不足,为人正直,属于朱棣绝对的心腹,是和硃能、张玉一样的核心骨干,参加过白沟河、夹河、沧州、灵璧等大战,升任中军都督同知。永乐七年率军北征,在胪朐河惨败而死,时年六十七岁,朱棣下令夺去淇国公的爵位。

成国公硃能是怀远人,他的父亲和邱福一样,是燕王府护卫军的副千户,硃能继承父职,追随朱棣起事,升任指挥同知。因为年轻,他在大战中表现更为突出,曾率三十名敢死队冲散数万南军,先后打败过耿炳文、李景隆、平安等人,升任都指挥佥事。沧州之战,斩首万余级。险恶的东昌之战,朱棣陷入重围,大将张玉战死,硃能拼死护卫朱棣突围。淝河之败后,硃能坚决主张继续南进,在灵璧之战中生擒平安,升任右军都督佥事。永乐四年七月,为征夷将军,率军讨伐安南,死于军中,时年三十七岁。

到了永乐六年七月,因为平定安南的大功,朱棣又进封张辅为奉天靖难英国公,沐晟为奉天靖难黔国公。

所以,朱棣所封的四位奉天靖难国公分别是:丘福、硃能、张辅、沐晟。

此外,朱棣在建文四年还追封战死的张玉为奉天靖难荣国公,陈亨为奉天靖难泾国公,永乐十六年姚广孝死后,追赠他推忠辅国荣国公。

这类追封的爵位一般都不会让子孙世袭,但也有例外。比如徐增寿,他是徐达的三儿子,官至右都督,朱棣起兵之后,他暗中支持,谋为内应,被建文帝亲手处死。朱棣登基,先是追封他为武阳侯,第二年又追赠为定国公。徐增寿是徐皇后的弟弟,朱棣例外开恩,准许徐增寿的儿子徐景昌承袭这个爵位,但不是奉天靖难定国公,而是钦承祖业定国公。

那么,朱棣一共封了五位国公,这里为什么没有姚广孝?

姚广孝,僧名道衍,是朱元璋分配给朱棣的高僧,最早帮助朱棣下定决心起兵,并秘密筹画。起兵之后,姚广孝辅佐朱高炽留守北平,运筹帷幄,在战事胶着的情况下,他敏锐发现南京空虚,建议朱棣挥师南下,不占城池,直取南京。可以说,在许多关键的节点上,姚广孝都给了朱棣非常重要的建言,所以《明史》中说,朱棣夺得天下,姚广孝“论功以为第一”。

朱棣登基后,让姚广孝做了管理僧录司的左善世。永乐二年,让姚广孝还俗,做了资善大夫、太子少师。

由此可见,朱棣对姚广孝的评价很高,但根本没有考虑过要给他进封公爵,原因应该是下面几点:

第一,姚广孝是世外的僧人,不适合封爵。

建文四年朱棣封赏功臣时,姚广孝还是僧人,两年后朱棣才要求他还俗。把一位僧人封为国公,惊世骇俗,极不恰当。所以一直等到姚广孝死后,才追赠他一个推忠辅国荣国公。

朱棣死后,他的儿子明仁宗让张玉、硃能、王真、姚广孝四人配享明成祖庙廷。但是,后来的明世宗否定了这种做法,认为姚广孝“系释氏之徒,班诸功臣,侑食太庙,恐不足尊敬祖宗”,又把姚广孝移出了太庙。这恐怕也是当初朱棣的想法。

第二,勋爵是对军功的顶级奖赏,姚广孝的资格不够。

朱元璋封赏开国功臣时,因为太师李善长早早追随自己,一直充当大管家,在明朝建国和制度设计等等方面有过重要的贡献,所以封他为韩国公,军师刘基封为诚意伯。

姚广孝有功于朱棣,但这种功劳比起李善长、刘基的卓越贡献,显得过于单薄。给他封公太高,封伯又太低。而且姚广孝一直隐于幕后,没有像李善长、刘基一样,在官员中积累公开的威望,现在突然封为国公,让那些在战场上拼杀的将士不服气,所以干脆不封。


于左


明成祖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发动靖难之役,历经四年后成功成为明朝皇帝。坐稳皇位之后便要开始分封“靖难之役”的功臣们,一共册封“奉天靖难”公爵四人,然而人称“黑衣宰相”的靖难功臣姚广孝,却没有在公爵名列之中,这究竟为何?

1402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一把火将朱允炆烧没了,自此登上皇位,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终究以燕王朱棣获胜而落下帷幕!局势初定,朱棣便开始大封功臣。由于朱元璋早已有过相关规定,明朝的爵位中等级最高的称号,前四等分别是“开国辅运”、“奉天靖难”、“奉天翊运”、“奉天翊卫”。“开国辅运”,顾名思义就是开国定鼎的元勋功臣。朱棣自诩为朱元璋的接班人,如果贸然册封“开国辅运”称号,岂不是昭告天下自己是谋朝篡位?所以在朱棣册封功臣之时,“奉天靖难”成为最尊贵的称号。

“奉天靖难”一共册封有四人,分别是中军都督府左都督、淇国公丘福;左军都督府左都督、成国公朱能;荣国公张玉;英国公张辅。此四人都为“奉天靖难”公爵,他们也是朱棣从一开始起事便跟随左右,南征北战,建立下赫赫战功者忠臣良将!

淇国公丘福

丘福是“靖难之役”第一功臣。在靖难之役发生后,他先是同朱能、张玉一同夺下了北平九门,诛杀明朝派去监视朱棣的官员,将北平城牢牢地控制在了朱棣手中,使得朱棣站稳了脚跟。而后一直跟随朱棣南下作战。早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丘福先拔头筹,击败驻守淮河的平燕将军盛庸,取得了对抗南明朝廷的决定性的胜利。朱棣方才直捣黄龙,一举拿下南京。

此后,丘福被朱棣授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淇国公,获赐铁券,子孙世袭,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功臣!

成国公朱能

如果说丘福是朱棣的猛将,那么朱能绝对是朱棣的奇兵!同样是最下参与“靖难之役”,一举夺取北平九门的功臣,其后在北平周围展开广泛战斗,夺取蓟州,攻破遵化、雄县。在真定战役中,朱能一马当先,率领三十余名死士,一路追击南军主帅耿炳文。敌兵战战兢兢,朱能势如破竹,以三十兵力吓倒三千余人,成为广为流传的传奇战绩。

朱能的特点在于敢兵行险招,奇兵致胜。建文四年,燕军在淝河战败,大将王真战死。此时的燕军显现出前所未有的馁气,众将领纷纷劝说朱棣先行后撤。结果朱能不以为然,他认为不能因为小败而挫伤战斗意志,而且举出刘邦十战九败还能夺取天下的例子。朱棣同意了朱然的观点,驳回了退兵的请求。命令朱能为先锋南下,最终在灵璧之战中收复南军十万,俘虏南军将领平安。

朱棣称帝之后,朱能被授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左军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国公,获赐铁券,位列功臣第二。

荣国公张玉与英国公张辅

之所以将他二人放到一起,是因为二人为父子关系。父亲张玉,早年为元朝枢密使后来投降明朝,在驻地收下做事。“靖难之役”发生后,张玉连同丘福、朱能率先发难。后来出任燕军先锋,大败南军主帅耿炳文。建文二年的东昌之战,朱棣深陷重围,张玉为解救朱棣力战而死。在永乐年间追封荣国公。

张玉之子张辅,早年跟随父亲参加“靖难之役”,父亲战死后,他继承父亲职位,英勇异常,在朱棣攻破南京等战役中屡建战功。朱棣称帝之后,张玉被册分为奉天翊卫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信安伯。永乐三年,在丘福与猪呢个的推荐之下,张辅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新城侯。此后张辅忠心为主,南下平定安南,受封英国公。后参加随征漠北等重要战役。

姚广孝的避而不就

“黑衣宰相”姚广孝,堪为“靖难之役”第一人。姚广孝在建文帝削藩之时就密劝朱棣起兵,为朱棣训练甲士,修筑地穴,打造兵器,姚广孝本人足智多谋,为了掩盖打造兵器和建筑施工的声音,他便在府中养很多鹦鹉而掩人耳目。

姚广孝作为朱棣的智囊,常常在关键时刻提出建设性意见,朱棣出征后,姚广孝与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东昌战败之后,朱棣本打算稍作休整,姚广孝认为此刻敌军正好懈怠,可以出击。朱棣采纳意见继续进军,击败盛庸。这时的姚广孝又建议朱棣不要攻占其他城池,而是要直捣黄龙。结果是京师大破,其于城池尽皆归降。

朱棣称帝之后,是要封姚广孝为“奉天靖难”,只可惜此时的姚广孝还是和尚,他毅然选择侍奉佛祖,整日以青灯黄卷为伴。朱棣没有办法,只能拜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复姓为姚,赐名广孝。人们出于对他的尊重,都会称之为少师,而不会直接唤起名讳。

后来的姚广孝蓄发还俗,明成祖抓住机会,此昂要封他高官,姚广孝仍然拒绝。朱棣只能安排他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姚广孝也常常是上班穿朝服,下班穿僧服的做派,朱棣赐给的官邸、美女全部避而不就,仍旧住在寺庙。此后姚广孝都留在南京,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永乐五年,姚广孝又奉命教导皇长孙朱瞻基。可见,朱棣是把姚广孝当做心腹重臣,以姚广孝之能力地位,绝对值得“奉天靖难”的称号,只是人各有所志,不可强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