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明成祖朱棣冊封的四位奉天靖難公爵都有誰?姚廣孝為何沒能入選?


我們先看看這四位奉天靖難公爵都是誰。

明成祖朱棣通過靖難之役,於建文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從侄子手中奪得皇位。

朱棣當然要給手下效力的武將們以封賞,同年九月,他大賞奉天靖難的武將。其中,丘福被封為淇國公,食祿二千五百石,子孫世襲。朱能被封為成國公,食祿也是二千五百石,子孫世襲。此外,又有十三人被封侯爵,十一人被封伯爵。

淇國公丘福是鳳陽人,是燕王護衛軍的千戶,勇武有餘、謀略不足,為人正直,屬於朱棣絕對的心腹,是和硃能、張玉一樣的核心骨幹,參加過白溝河、夾河、滄州、靈璧等大戰,升任中軍都督同知。永樂七年率軍北征,在臚朐河慘敗而死,時年六十七歲,朱棣下令奪去淇國公的爵位。

成國公硃能是懷遠人,他的父親和邱福一樣,是燕王府護衛軍的副千戶,硃能繼承父職,追隨朱棣起事,升任指揮同知。因為年輕,他在大戰中表現更為突出,曾率三十名敢死隊衝散數萬南軍,先後打敗過耿炳文、李景隆、平安等人,升任都指揮僉事。滄州之戰,斬首萬餘級。險惡的東昌之戰,朱棣陷入重圍,大將張玉戰死,硃能拼死護衛朱棣突圍。淝河之敗後,硃能堅決主張繼續南進,在靈璧之戰中生擒平安,升任右軍都督僉事。永樂四年七月,為徵夷將軍,率軍討伐安南,死於軍中,時年三十七歲。

到了永樂六年七月,因為平定安南的大功,朱棣又進封張輔為奉天靖難英國公,沐晟為奉天靖難黔國公。

所以,朱棣所封的四位奉天靖難國公分別是:丘福、硃能、張輔、沐晟。

此外,朱棣在建文四年還追封戰死的張玉為奉天靖難榮國公,陳亨為奉天靖難涇國公,永樂十六年姚廣孝死後,追贈他推忠輔國榮國公。

這類追封的爵位一般都不會讓子孫世襲,但也有例外。比如徐增壽,他是徐達的三兒子,官至右都督,朱棣起兵之後,他暗中支持,謀為內應,被建文帝親手處死。朱棣登基,先是追封他為武陽侯,第二年又追贈為定國公。徐增壽是徐皇后的弟弟,朱棣例外開恩,准許徐增壽的兒子徐景昌承襲這個爵位,但不是奉天靖難定國公,而是欽承祖業定國公。

那麼,朱棣一共封了五位國公,這裡為什麼沒有姚廣孝?

姚廣孝,僧名道衍,是朱元璋分配給朱棣的高僧,最早幫助朱棣下定決心起兵,並秘密籌畫。起兵之後,姚廣孝輔佐朱高熾留守北平,運籌帷幄,在戰事膠著的情況下,他敏銳發現南京空虛,建議朱棣揮師南下,不佔城池,直取南京。可以說,在許多關鍵的節點上,姚廣孝都給了朱棣非常重要的建言,所以《明史》中說,朱棣奪得天下,姚廣孝“論功以為第一”。

朱棣登基後,讓姚廣孝做了管理僧錄司的左善世。永樂二年,讓姚廣孝還俗,做了資善大夫、太子少師。

由此可見,朱棣對姚廣孝的評價很高,但根本沒有考慮過要給他進封公爵,原因應該是下面幾點:

第一,姚廣孝是世外的僧人,不適合封爵。

建文四年朱棣封賞功臣時,姚廣孝還是僧人,兩年後朱棣才要求他還俗。把一位僧人封為國公,驚世駭俗,極不恰當。所以一直等到姚廣孝死後,才追贈他一個推忠輔國榮國公。

朱棣死後,他的兒子明仁宗讓張玉、硃能、王真、姚廣孝四人配享明成祖廟廷。但是,後來的明世宗否定了這種做法,認為姚廣孝“系釋氏之徒,班諸功臣,侑食太廟,恐不足尊敬祖宗”,又把姚廣孝移出了太廟。這恐怕也是當初朱棣的想法。

第二,勳爵是對軍功的頂級獎賞,姚廣孝的資格不夠。

朱元璋封賞開國功臣時,因為太師李善長早早追隨自己,一直充當大管家,在明朝建國和制度設計等等方面有過重要的貢獻,所以封他為韓國公,軍師劉基封為誠意伯。

姚廣孝有功於朱棣,但這種功勞比起李善長、劉基的卓越貢獻,顯得過於單薄。給他封公太高,封伯又太低。而且姚廣孝一直隱於幕後,沒有像李善長、劉基一樣,在官員中積累公開的威望,現在突然封為國公,讓那些在戰場上拼殺的將士不服氣,所以乾脆不封。


於左


明成祖朱棣,於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發動靖難之役,歷經四年後成功成為明朝皇帝。坐穩皇位之後便要開始分封“靖難之役”的功臣們,一共冊封“奉天靖難”公爵四人,然而人稱“黑衣宰相”的靖難功臣姚廣孝,卻沒有在公爵名列之中,這究竟為何?

1402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一把火將朱允炆燒沒了,自此登上皇位,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終究以燕王朱棣獲勝而落下帷幕!局勢初定,朱棣便開始大封功臣。由於朱元璋早已有過相關規定,明朝的爵位中等級最高的稱號,前四等分別是“開國輔運”、“奉天靖難”、“奉天翊運”、“奉天翊衛”。“開國輔運”,顧名思義就是開國定鼎的元勳功臣。朱棣自詡為朱元璋的接班人,如果貿然冊封“開國輔運”稱號,豈不是昭告天下自己是謀朝篡位?所以在朱棣冊封功臣之時,“奉天靖難”成為最尊貴的稱號。

“奉天靖難”一共冊封有四人,分別是中軍都督府左都督、淇國公丘福;左軍都督府左都督、成國公朱能;榮國公張玉;英國公張輔。此四人都為“奉天靖難”公爵,他們也是朱棣從一開始起事便跟隨左右,南征北戰,建立下赫赫戰功者忠臣良將!

淇國公丘福

丘福是“靖難之役”第一功臣。在靖難之役發生後,他先是同朱能、張玉一同奪下了北平九門,誅殺明朝派去監視朱棣的官員,將北平城牢牢地控制在了朱棣手中,使得朱棣站穩了腳跟。而後一直跟隨朱棣南下作戰。早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丘福先拔頭籌,擊敗駐守淮河的平燕將軍盛庸,取得了對抗南明朝廷的決定性的勝利。朱棣方才直搗黃龍,一舉拿下南京。

此後,丘福被朱棣授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封淇國公,獲賜鐵券,子孫世襲,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一功臣!

成國公朱能

如果說丘福是朱棣的猛將,那麼朱能絕對是朱棣的奇兵!同樣是最下參與“靖難之役”,一舉奪取北平九門的功臣,其後在北平周圍展開廣泛戰鬥,奪取薊州,攻破遵化、雄縣。在真定戰役中,朱能一馬當先,率領三十餘名死士,一路追擊南軍主帥耿炳文。敵兵戰戰兢兢,朱能勢如破竹,以三十兵力嚇倒三千餘人,成為廣為流傳的傳奇戰績。

朱能的特點在於敢兵行險招,奇兵致勝。建文四年,燕軍在淝河戰敗,大將王真戰死。此時的燕軍顯現出前所未有的餒氣,眾將領紛紛勸說朱棣先行後撤。結果朱能不以為然,他認為不能因為小敗而挫傷戰鬥意志,而且舉出劉邦十戰九敗還能奪取天下的例子。朱棣同意了朱然的觀點,駁回了退兵的請求。命令朱能為先鋒南下,最終在靈璧之戰中收復南軍十萬,俘虜南軍將領平安。

朱棣稱帝之後,朱能被授為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左軍都督府左都督,封成國公,獲賜鐵券,位列功臣第二。

榮國公張玉與英國公張輔

之所以將他二人放到一起,是因為二人為父子關係。父親張玉,早年為元朝樞密使後來投降明朝,在駐地收下做事。“靖難之役”發生後,張玉連同丘福、朱能率先發難。後來出任燕軍先鋒,大敗南軍主帥耿炳文。建文二年的東昌之戰,朱棣深陷重圍,張玉為解救朱棣力戰而死。在永樂年間追封榮國公。

張玉之子張輔,早年跟隨父親參加“靖難之役”,父親戰死後,他繼承父親職位,英勇異常,在朱棣攻破南京等戰役中屢建戰功。朱棣稱帝之後,張玉被冊分為奉天翊衛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信安伯。永樂三年,在丘福與豬呢個的推薦之下,張輔奉天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新城侯。此後張輔忠心為主,南下平定安南,受封英國公。後參加隨徵漠北等重要戰役。

姚廣孝的避而不就

“黑衣宰相”姚廣孝,堪為“靖難之役”第一人。姚廣孝在建文帝削藩之時就密勸朱棣起兵,為朱棣訓練甲士,修築地穴,打造兵器,姚廣孝本人足智多謀,為了掩蓋打造兵器和建築施工的聲音,他便在府中養很多鸚鵡而掩人耳目。

姚廣孝作為朱棣的智囊,常常在關鍵時刻提出建設性意見,朱棣出征後,姚廣孝與世子朱高熾留守北平。東昌戰敗之後,朱棣本打算稍作休整,姚廣孝認為此刻敵軍正好懈怠,可以出擊。朱棣採納意見繼續進軍,擊敗盛庸。這時的姚廣孝又建議朱棣不要攻佔其他城池,而是要直搗黃龍。結果是京師大破,其於城池盡皆歸降。

朱棣稱帝之後,是要封姚廣孝為“奉天靖難”,只可惜此時的姚廣孝還是和尚,他毅然選擇侍奉佛祖,整日以青燈黃卷為伴。朱棣沒有辦法,只能拜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並複姓為姚,賜名廣孝。人們出於對他的尊重,都會稱之為少師,而不會直接喚起名諱。

後來的姚廣孝蓄髮還俗,明成祖抓住機會,此昂要封他高官,姚廣孝仍然拒絕。朱棣只能安排他一些事務性的工作。姚廣孝也常常是上班穿朝服,下班穿僧服的做派,朱棣賜給的官邸、美女全部避而不就,仍舊住在寺廟。此後姚廣孝都留在南京,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永樂五年,姚廣孝又奉命教導皇長孫朱瞻基。可見,朱棣是把姚廣孝當做心腹重臣,以姚廣孝之能力地位,絕對值得“奉天靖難”的稱號,只是人各有所志,不可強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