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我国城市化迎来拐点“有机更新”成未来发展关键

经过20余年的提速急行,中国城市化率从1996年的30.48%攀升至2018年的59.58%,城镇人口年增长超过2000万,平均每年提高1.32个百分点,距发达国家及格线还差约15个百分点。 依照当前速度估计,我国尚有十年左右的城市化进程仍未走完。

这标志着“城市化”仍将作为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公共资源。 也意味着城市人口及相关产业的承载力将持续增荷,亟待宏观层面的空间规划和战略调整,以缓解当前部分矛盾交织并存的阶段难题。 业内观点认为,在此背景下,中国城市正迎来“有机更新”与“服务模式创新”的大转折时期。

| 有机更新 缓解城市矛盾交织|

最近几年,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热度很高,“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三角洲一体化”为代表的中国城市群,在不断刷新空间格局之余,也以巨大的开放空间和发展能量引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与此同时,新一线和二线城市也纷纷出台凶猛的“抢人政策”。 自2017年,西安首发“人才引进”,成都 、武汉、石家庄、郑州、杭州等超过100个城市相继发布相关新政,一时间风起云涌,剑拔弩张。

在有形与无形的手联合推动下,2018年,郑州、西安常住人口首超千万; 成都人口增量近30万,较2017年增长倍余; 重庆、长沙、宁波等众多新一线城市,增量也均在20万人左右。 人随产业走,产业随人行,由于城市圈的形成,商业文明的底层地貌亦被重新塑造,中国城市化特征正在发生深刻改变。

人口和经济愈益向大城市群集聚,也对城市发展水平与开放程度提出更高要求。 未来能走多远取决于城市自身的创新能力,毋庸置疑的是,那些有均衡发展理念的城市必定排名更靠前,重视绿色发展的城市必定更具魅力,文化充实城市内涵会渐成新趋势。

然而,这对城市的承载能力也提出了极大的考验,许多原有的功能分区、产业模式、交通组织等逐渐与现代化进程脱节,与当下城市运营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需要不相适应。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党委书记宋友春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乡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也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传统的城乡建设方式未得到根本性转变。

要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痛点难题,城市建设发展就必须转型,中国建设报社社长王胜军告诉记者,因为传统的发展方式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不可持续,很多城市规模扩张速度趋缓,进入存量为主的阶段。 基础设施、公共空间等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交织并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宜居性和竞争力。 因此,城市建设和发展要因势而谋、因时而动。

不过,中国城市也无需重蹈欧美城市化旧辙,科技革命与新经济正在迅猛地改变旧城市空间。 这其中,如何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就成为摆在每一位城市工作者和亿万城市居民面前的大课题。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大一线城市纷纷出台政策加快推进城市更新,西安、南京、杭州、长沙、佛山、东莞等区域性核心城市也竞相发力,因地制宜加快城市更新进程。 对这些城市而言,更新不仅是重新赋能城市生命的过程,也是再造城市繁荣和活力的过程。

值得的是,目前我国的城市更新再也不是过去那样简单进行“拆旧建新”。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秦虹告诉记者: “我国城市更新已从传统的物质层面、拆旧建新式的城市更新,发展到承载新内容、重视新传承、满足新需求、采用新方式的反映新时代要求的城市有机更新阶段,‘拆改留’变成了‘留改拆’。 ”

秦虹还指出,真正的有机更新,是变与不变的内在统一、新与旧的完美结合。 既有建筑美观的增加,更有内容提升,还包括产业共生、业态共享、多元化的资本参与、优秀的资产管理等。 在具体实践上,由于不同城市的基础不同,历史积淀不同,城市有机更新的方法和路径也因此各有差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城市环境变得更宜居,让城市生活变得更美好。

| 多维发力 再造城市新活力|

尽管未来我国城市有机更新的空间和市场机遇很大,但由于其主体是存量市场,因此面临的挑战也不小。 对于人口占世界近五分之一的大国,相对于那些成功实现城市化的国家,中国城市化似乎还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不过,城市有机更新已被社会各界并愿意潜心调查研究,从概念、理念、目标、内容,到方式、方法、体制、机制,探索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不少城市也相继出台专门政策,引导多方参与,有序推进城市更新,不仅收到了盘活存量资源、再现人文记忆、推动转型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等多方面效果,还探索创造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

就实践而言,秦虹认为,要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向更好方向发展,一是要注重城市遗产的价值,二是要平衡好政府、投资人、民众三者之间的需求,三是多借鉴国际城市有机更新制度创新的经验。 通过挖掘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引入现代商业元素,提升建筑和社区的功能,使城市更新后依然呈现较强的历史感,同时又激发出新的活力。

作为新一线城市,杭州城市的美誉度是其中的佼佼者,从五千年前走来,婉约、精致、底蕴深厚的杭州正在加速迈进科技感十足的新时代。 古老与新生交织,传统与开放共存,不断孕育出新的梦想。

历史上,杭州更像是一个后花园式的休闲城市,闲情逸致的文人墨客较多。 新中国成立初期,杭州经济发展水平跌至低谷,人均GDP还不足百元。 但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很多人都未曾想到杭州在新经济地理上异军突起,成为新经济发展的策源地。

首佳顾问董事长高喜善表示,其实现代社会,人与城市的关系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是人的聚集,从这里诞生出巨量的需求、满足,发展出来大量的产业、创意与各种观念。

在新一轮城市化发展中,杭州采用了城市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与政策机制,致力于有机更新与服务模式创新,最终借助互联网的兴起,培植起一批诸如阿里、网易、吉利、海康等所属行业的领头羊,最终实现201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509亿元的庞大经济体量。

通过脱胎换骨的经济转型,杭州成功融入民间文化+互联网+IP的模式,拉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让浙江文化进入全球视野与全球文化产业接轨。 包容大气、宜居时尚、魅力精致,已成为杭州新的身份标签。

正如杭州一般,城市有机更新应该从更多层面进行长远考虑,以助力城市整体实现可持续发展。 英国Arup城市创新中心总经理张祺表示,这就需要我们从历史足迹中寻找城市更新的脉络,从城市的历史中寻找对城市活力、价值再实现的出发点,探寻价值实现的机会和路径; 从物理空间寻求城市价值的实现; 同时在体制、机制上实现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共赢。

遇一人白首,择一城终老,是古今如一的美好向往。 作为人的重要生存空间,城市有机更新始终离不开“人性化”原则。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建筑师胡宝哲认为,城市有机更新要充分考虑和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求的意向及特性。 在满足市民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还要重视和满足人们在社会生活、精神、心理等方面的精神生活需求。 此外,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区改造,整体化、系统化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方法,对营建宜人、高雅和舒适的城市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城市有机更新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多纬度发力、多方市场主体共同参与早已成为共识。 对参与城市有机更新的各类市场主体而言,不仅要具备产业导入、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人文理念等方面的全面把握能力和综合运营能力,同时还需发扬协作精神,共同推动城市有机更新的发展。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