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我國城市化迎來拐點“有機更新”成未來發展關鍵

經過20餘年的提速急行,中國城市化率從1996年的30.48%攀升至2018年的59.58%,城鎮人口年增長超過2000萬,平均每年提高1.32個百分點,距發達國家及格線還差約15個百分點。 依照當前速度估計,我國尚有十年左右的城市化進程仍未走完。

這標誌著“城市化”仍將作為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公共資源。 也意味著城市人口及相關產業的承載力將持續增荷,亟待宏觀層面的空間規劃和戰略調整,以緩解當前部分矛盾交織並存的階段難題。 業內觀點認為,在此背景下,中國城市正迎來“有機更新”與“服務模式創新”的大轉折時期。

| 有機更新 緩解城市矛盾交織|

最近幾年,我國區域一體化發展熱度很高,“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長江三角洲一體化”為代表的中國城市群,在不斷刷新空間格局之餘,也以巨大的開放空間和發展能量引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

與此同時,新一線和二線城市也紛紛出臺兇猛的“搶人政策”。 自2017年,西安首發“人才引進”,成都 、武漢、石家莊、鄭州、杭州等超過100個城市相繼發佈相關新政,一時間風起雲湧,劍拔弩張。

在有形與無形的手聯合推動下,2018年,鄭州、西安常住人口首超千萬; 成都人口增量近30萬,較2017年增長倍餘; 重慶、長沙、寧波等眾多新一線城市,增量也均在20萬人左右。 人隨產業走,產業隨人行,由於城市圈的形成,商業文明的底層地貌亦被重新塑造,中國城市化特徵正在發生深刻改變。

人口和經濟愈益向大城市群集聚,也對城市發展水平與開放程度提出更高要求。 未來能走多遠取決於城市自身的創新能力,毋庸置疑的是,那些有均衡發展理念的城市必定排名更靠前,重視綠色發展的城市必定更具魅力,文化充實城市內涵會漸成新趨勢。

然而,這對城市的承載能力也提出了極大的考驗,許多原有的功能分區、產業模式、交通組織等逐漸與現代化進程脫節,與當下城市運營以及未來可持續發展需要不相適應。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幹部學院黨委書記宋友春指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城鄉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但也存在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傳統的城鄉建設方式未得到根本性轉變。

要解決發展中遇到的痛點難題,城市建設發展就必須轉型,中國建設報社社長王勝軍告訴記者,因為傳統的發展方式不符合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更不可持續,很多城市規模擴張速度趨緩,進入存量為主的階段。 基礎設施、公共空間等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交織並存,嚴重影響了城市的宜居性和競爭力。 因此,城市建設和發展要因勢而謀、因時而動。

不過,中國城市也無需重蹈歐美城市化舊轍,科技革命與新經濟正在迅猛地改變舊城市空間。 這其中,如何推動城市有機更新就成為擺在每一位城市工作者和億萬城市居民面前的大課題。

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4大一線城市紛紛出臺政策加快推進城市更新,西安、南京、杭州、長沙、佛山、東莞等區域性核心城市也競相發力,因地制宜加快城市更新進程。 對這些城市而言,更新不僅是重新賦能城市生命的過程,也是再造城市繁榮和活力的過程。

值得的是,目前我國的城市更新再也不是過去那樣簡單進行“拆舊建新”。 中國人民大學國發院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秦虹告訴記者: “我國城市更新已從傳統的物質層面、拆舊建新式的城市更新,發展到承載新內容、重視新傳承、滿足新需求、採用新方式的反映新時代要求的城市有機更新階段,‘拆改留’變成了‘留改拆’。 ”

秦虹還指出,真正的有機更新,是變與不變的內在統一、新與舊的完美結合。 既有建築美觀的增加,更有內容提升,還包括產業共生、業態共享、多元化的資本參與、優秀的資產管理等。 在具體實踐上,由於不同城市的基礎不同,歷史積澱不同,城市有機更新的方法和路徑也因此各有差異,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城市環境變得更宜居,讓城市生活變得更美好。

| 多維發力 再造城市新活力|

儘管未來我國城市有機更新的空間和市場機遇很大,但由於其主體是存量市場,因此面臨的挑戰也不小。 對於人口占世界近五分之一的大國,相對於那些成功實現城市化的國家,中國城市化似乎還要經歷漫長的過程。

不過,城市有機更新已被社會各界並願意潛心調查研究,從概念、理念、目標、內容,到方式、方法、體制、機制,探索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見和建議。 不少城市也相繼出臺專門政策,引導多方參與,有序推進城市更新,不僅收到了盤活存量資源、再現人文記憶、推動轉型發展、增進民生福祉等多方面效果,還探索創造了很多好的經驗和做法。

就實踐而言,秦虹認為,要推動城市有機更新向更好方向發展,一是要注重城市遺產的價值,二是要平衡好政府、投資人、民眾三者之間的需求,三是多借鑑國際城市有機更新制度創新的經驗。 通過挖掘建築的歷史文化價值,同時引入現代商業元素,提升建築和社區的功能,使城市更新後依然呈現較強的歷史感,同時又激發出新的活力。

作為新一線城市,杭州城市的美譽度是其中的佼佼者,從五千年前走來,婉約、精緻、底蘊深厚的杭州正在加速邁進科技感十足的新時代。 古老與新生交織,傳統與開放共存,不斷孕育出新的夢想。

歷史上,杭州更像是一個後花園式的休閒城市,閒情逸致的文人墨客較多。 新中國成立初期,杭州經濟發展水平跌至低谷,人均GDP還不足百元。 但隨著改革開放深入,很多人都未曾想到杭州在新經濟地理上異軍突起,成為新經濟發展的策源地。

首佳顧問董事長高喜善表示,其實現代社會,人與城市的關係就是一個生態系統,是人的聚集,從這裡誕生出巨量的需求、滿足,發展出來大量的產業、創意與各種觀念。

在新一輪城市化發展中,杭州採用了城市發展帶動經濟發展的模式與政策機制,致力於有機更新與服務模式創新,最終藉助互聯網的興起,培植起一批諸如阿里、網易、吉利、海康等所屬行業的領頭羊,最終實現2018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13509億元的龐大經濟體量。

通過脫胎換骨的經濟轉型,杭州成功融入民間文化+互聯網+IP的模式,拉動民營經濟快速發展,讓浙江文化進入全球視野與全球文化產業接軌。 包容大氣、宜居時尚、魅力精緻,已成為杭州新的身份標籤。

正如杭州一般,城市有機更新應該從更多層面進行長遠考慮,以助力城市整體實現可持續發展。 英國Arup城市創新中心總經理張祺表示,這就需要我們從歷史足跡中尋找城市更新的脈絡,從城市的歷史中尋找對城市活力、價值再實現的出發點,探尋價值實現的機會和路徑; 從物理空間尋求城市價值的實現; 同時在體制、機制上實現所有利益相關方的共贏。

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是古今如一的美好向往。 作為人的重要生存空間,城市有機更新始終離不開“人性化”原則。 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建築師胡寶哲認為,城市有機更新要充分考慮和滿足人類生存、發展需求的意向及特性。 在滿足市民物質生活需要的同時,還要重視和滿足人們在社會生活、精神、心理等方面的精神生活需求。 此外,無論是新區建設還是舊區改造,整體化、系統化的規劃設計理念和方法,對營建宜人、高雅和舒適的城市環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城市有機更新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多緯度發力、多方市場主體共同參與早已成為共識。 對參與城市有機更新的各類市場主體而言,不僅要具備產業導入、產業佈局、生態環境、人文理念等方面的全面把握能力和綜合運營能力,同時還需發揚協作精神,共同推動城市有機更新的發展。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