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语音版」村宴上的勺勺客文




「语音版」村宴上的勺勺客文/秦延安

蓝田人有个称谓叫“勺勺客”,意思就是掌勺的厨师。蓝田为中国四大厨师之乡(广东顺德、河南长垣、陕西蓝田、安徽绩溪)之一,自古名厨辈出。据唐李肇《国史补》载,唐长安“两市日有礼席,举铛釜而取之”,而“礼席”的“行厨”便多是蓝田人,所谓“要找蓝田乡党,大小衙门厨房”。明清两代,宫中御厨亦有不少蓝田人。慈禧太后避难西安时,蓝田勺勺客深得其赏识,从而大出风头,名扬京城,此后亦占据了西安的“熟食行道”。

  蓝田勺勺客“一勺走天下”,多在外地工作,但只要村里老乡一声招呼,不管红白喜事还是亲朋聚餐,他们都会如期而至。村宴酒席一般都在二三十桌,多的更达四五十桌,所以来的勺勺客通常在两人以上。过事那天一大早,勺勺客们就提着专用的长勺赶到村上,他们先检查提前下单的菜和调料是否到位,一切就绪后,便系上围裙、戴上袖套,忙活开了。

  勺勺客的临时厨房是一间用塑料布搭起的帐篷,里面用四条板凳支起两张长案,两个菜墩子上还扎着几把刀,明晃晃得耀眼。帐篷的一角摆着一个铁皮油桶改做的炉子,还有一个像楼梯一样连着四五个锅的吸风灶,前者作为炒菜用,后者主要用来烧水、热馍和炖菜。

  村宴食材用量很大,备菜任务繁重。村里的妇女们为勺勺客打下手,她们主要负责择洗菜,切的功夫勺勺客完全看不上。同样是把豆腐切成块、萝卜切成片、白菜切成四棱子、红薯切成丁,勺勺客切菜的手法却和一般主妇完全不同。仅听那刀声,时而“咚咚”,如高声喧哗;时而“哐哐”,铿锵有力;时而“吱吱”,似慢声细语……转瞬间,便是一大盆切好的菜和肉。细瞅,条是条、丝是丝、块是块,匀溜得像一个模子印出来似的;特别是那肉片,薄厚均匀、肥瘦适当,足见刀下功夫了得。

  在勺勺客的指挥下,吸风灶已经开烧,一把把麦秸如长龙接尾般塞进灶口,长长的火舌吐到六七米之遥。吸风灶上,第一口锅里总是不停地变幻着内容:先是开水焯菜,接着是过油锅,最后是炖烩菜;勺勺客手中一会是笊篱,一会是漏勺,沸水焯料,热油炸制,忙得不亦乐乎。需要炒的菜最后都集中在炉子前,趁着火刚猛,一大盆切好的菜被倒进大铁锅里。只见勺勺客一手用抹布衬着锅柄,一手挥着大勺,旺火急炒,勾芡收汁,盐、味精、酱油、料酒纷纷在勾舀下进锅,顿时热气氤氲,香味四溢。勺勺客不时将大铁锅抓起前后摇动,一锅的菜便如鲤鱼打挺般跃起翻身……这需要多大的力道我不清楚,但是能让扔到半空中的菜不洒丁点地落回锅内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最后,炒好的菜都会倒进一个大盆里,旁边放着一摞盘子。盛菜时,一勺子一盘菜,勺勺客打得恰到好处,各个满满当当又不见溢出洒落。随着盘子铮铮作响,一道道菜被端走。

  我曾怀疑勺勺客一勾一舀咸淡是否适宜,但宾客们竖大拇指称赞完全打消了我的疑问。这些看似平常的食材,经过勺勺客的精心烹调,竟然衍生出色香味俱全的“九大碗”“十三花”以及“十六碟子”等菜品,让人眼花缭乱,大饱口福。

  勺勺客们只顾做菜,不尝一口;只待酒席结束,宾客散去,他们方才上桌,吃些残羹冷炙。事后核算,一场酒席在勺勺客的掌控下既没出现欠缺,也没出现浪费。勺勺客帮主家待好了客人、给主家长足了脸面,但他们仅收取主家一点薄礼(通常是一个礼馍、一瓶酒、两盒烟)作为报酬,之后便又提着长勺行走四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