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司马懿为什么等到曹睿死后才发动兵变?

七星印月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逝,十年后,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除掉政敌曹爽,掌握曹魏大权,架空魏帝曹芳。那么,为何司马懿要在曹叡死后十年,才发动高平陵之变呢?

个人认为司马懿之所以在曹叡死后十年,才发动政变,有三个原因,分析如下。

首先,司马懿在曹叡活着时,是一个大大的“忠臣”,安分守己。

曹叡是曹魏的第二个皇帝,于黄初七年(226年)即位为帝,年仅24岁。他在辅政大臣曹真、司马懿、陈群、曹休四人的辅佐下,励精图治,多次击退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进攻。由于曹叡目睹亲生母亲被赐死的过程,成长很快,他在即位后,大权独揽。此时,司马懿官拜骠骑将军,和大将军曹真一同抗蜀。他一心一意为曹魏办事,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大忠臣。

曹叡也对司马懿非常信任,将军队交给他,充分信任他。如擒杀孟达、平定辽东公孙渊,就是司马懿作为主帅,领兵远征的。因此,曹叡和司马懿配合默契,相互信任,是一对好君臣的典范。

其次,司马懿在曹叡死后十年内,一直被政敌曹爽压制,韬光养晦。

直到公元239年,曹叡病重,再一次面临他父亲的抉择,就是将小皇帝托孤给那些大臣,选谁为辅政大臣?刚开始,曹叡任命自己的叔叔燕王曹宇为大将军,想将自己的养子曹芳托付给他。后来,由于刘放、孙资的阻挠,曹叡才改变了主义,将托孤大臣改成司马懿和曹真。

在曹叡死后,曹芳登基为帝的十年内,大将军曹芳一直压制着另一个托孤大臣司马懿。如曹爽听从亲信丁谧之计,将司马懿由实权的太尉升为没有实权的太傅。司马懿看到曹爽如此对待自己,再加上年岁渐长,只能装病,回家养老。

实际上,他是暗中积蓄力量,联络朝中重臣,准备在关键时刻,给予曹爽雷霆一击,铲除权臣曹爽,还曹魏一个朗朗乾坤。如司马懿联络朝中另一位重臣四朝元老蒋济,结成反对曹爽联盟。因此,这十年期间,司马懿刚开始,还能参与朝政,勤勤恳恳与大将军曹爽一同辅佐魏帝曹芳,后来被曹爽架空。他只能退居二线。

《晋书·宣帝纪》中记载:帝不能禁,于是与爽有隙。五月,帝称疾不与政事。

最后,司马懿在曹叡死后十年后,才抓住机会,一举除掉政敌曹爽。

转眼间,到了公元249年,这一年,曹爽还和往常一样,陪着魏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给魏明帝曹叡扫墓。曹爽还不听劝告,他和曹羲、曹训兄弟三人都陪着曹芳出城了,这才给了司马懿千载难逢的机会。

其实,只要曹爽三兄弟中有一个在京城坐镇,在司马懿发动政变时,就不会那么被动了。当时曹爽等兄弟掌握曹魏军权,将京城洛阳牢牢掌握在他们的手里,不是那么容易能够被打下来的。当时司马懿赋闲在家,他的盟友蒋济也没有兵权,只能靠家族的力量发动政变。当时司马懿仅有3000死士,而曹爽兄弟掌握京城禁军及武卫军,最少数万。这实力相差太悬殊了。

《三国志》:十年正月,车驾朝高平陵,爽兄弟皆从。宣王部勒兵马,先据武库,遂出屯洛水浮桥。

如果曹爽一直防备司马懿,不给司马懿钻空子,再熬个几年,就可能把司马懿熬死了。当时司马懿已经70岁,他还能活几年啊。而曹爽正值壮年,还有大好时光,多等几年又何妨。

总结:司马懿在魏明帝曹叡时期,是一个恪尽职守的大忠臣,在曹叡死后的十年内,被曹爽架空,是一个退居二线的老人,在公元249年,司马懿才抓住机会,趁机发动高平陵之变,除掉政敌曹爽,夺取了曹魏大权。


魁哥说历史


曹睿的执政能力

曹睿为曹丕长子,226年即位,是谓魏明帝,即位时23岁,执政13年,239年去世,时年36岁。

曹丕担心自己的儿子年轻,为儿子安排了四个辅佐的顾命大臣:曹休、曹真、陈群、司马懿。可是曹睿非常聪明,擅长帝王之术,为了自己大权独揽,攘外必先安内。将曹休、曹真和司马懿三个掌握朝廷实权的人物,轮番调往与东吴和西蜀作战的前线,基本上在京城待的时间很短,根本影响不了曹睿掌握大魏的朝廷实际权力,而且也不能干预曹睿的执政。(曹睿剧照)

在对外作战中曹休和曹真相继病死,但是他们也抵御了吴蜀两国的进攻,并且平息了辽东公孙渊的反叛,可以称之为明君了。一个没有多少实权的陈群就没有调动,对权臣的控制可见一斑了。

曹睿无子,养子曹芳即位

曹睿虽然聪明,曾经有三个儿子,但无一例外都没有到成年就夭折了。无奈只好弄了两个养子:齐王曹芳和秦王曹询。(郭皇后剧照)

曹睿特别好色,大概是因为自己的儿子早早夭折,他拼命的行走于嫔妃的床笫之间,希望能够生下自己的嫡系后代,但事与愿违,掏空了自己的身体,后代的事情也没有解决。(曹芳剧照)

239年正月27日,36岁的魏明帝病故。病故之前,急招司马懿和曹爽(曹真长子)进宫,托付后事,曹爽和司马懿成为顾命大臣辅佐曹芳,这时的曹芳才7岁,是谓魏少帝。(司马懿剧照)

司马懿被废,曹爽专权

曹爽是曹真的长子,曹睿托孤时,他被封为大将军,假节钺,简单说曹爽掌握了曹魏的军事大权。

曹爽在曹芳刚刚即位时,凡事和司马懿商量,不过后来听了别人的计谋,尊司马懿为太傅,趁机剥夺了司马懿的军权。并将原来的禁卫军将领蒋济免职,各主要的军事位置都换上了自己的兄弟和亲信。(曹爽剧照)

244年,曹爽觉得自己是大将军,但是一点战功也没有。于是就起兵征讨蜀汉,司马懿劝阻,但是曹爽大权独揽,哪里肯听。结果曹爽被蜀汉的大将军费祎击败,并且造成很大的内耗,战争地区的人民怨声载道。

247年,曹爽兄弟将郭太后迁移出宫,架空了司马懿,专擅朝政,党羽遍布,并且排挤了大量的官员。在宫殿内,曹爽甚至带走曹芳的嫔妃出去玩乐,根本不把魏帝放在眼里,俨然有取代魏帝的苗头,因为曹芳不是曹睿的亲生儿子,继承帝位有瑕疵。

高平陵之变

曹爽对司马懿换是小心提防的,248年,曾派人试探司马懿的状态。当时司马懿应该啥病都没有,但是马上装病,垂垂老矣的样子,人都变得糊涂了,试探的人回去汇报给曹爽后,曹爽放心了。

司马懿在干什么呐?这些年来的征讨指挥,手下聚拢大批的将士亲信,并且暗地里培养了精锐的3000死士,寻找合适的时机发动政变。在朝堂上凡是曹爽排挤下来的军队人士以及朝臣,司马懿都倾心相交,拉拢到自己的阵营,壮大自己的力量。

249年,魏明帝曹睿已经去世10年了。曹爽兄弟陪着魏帝曹芳去拜谒曹睿的陵寝——高平陵。曹爽的主要班底都参加了拜谒活动,出城前,谋士桓范告诫曹爽,他们这些掌握军权的主要人物不能一起去参加这个活动,都城军队会失去领导,曹爽不以为然。

司马懿培养的死士和拉拢的被曹爽排挤的大臣将领们纷纷出动,占据了曹爽及其兄弟的军队驻地,打开武器库,迅速装备起来一直大军,并将郭皇后搬了出来。然后他们认为曹爽兄弟有篡位夺权之意,下令免去曹爽兄弟的官职和军职。谋士桓范逃出都城,建议曹爽携皇帝曹芳到许昌,号令天下讨伐司马懿。(桓范剧照)

曹爽就是个没什么本事的家伙,遇到这样的事情马上慌了,他仍旧留恋家族和安逸的生活,愿意投降,继续他的富贵人生。桓范悲痛地哭泣道:

“曹子丹这样有才能的人,却生下你们这群如猪如牛的兄弟!没想到今日受你们的连累要灭族了。”

曹爽回到都城后,家族被软禁看管。司马懿很快找了一个曹爽谋反的事件,将曹爽家族及其党羽诛灭三族,5000多人受到牵连。司马懿从此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


穿越再现彼岸


我个人觉得有三点原因:

1、曹睿不是小屁孩

司马懿主要是依靠曹丕上位的,曹丕死后,曹睿继位时,已经二十多岁,是一个心智完全成熟的年轻人。而且从曹睿之后执政的手腕来讲,绝对称得上是一位颇有才干的皇帝,尤其对于底下大臣的驾驭堪称一绝。

2、能臣仍在,权利制衡

曹丕死后,以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为基础成立了领导班子。当时,曹操时期的能臣干将虽然大多凋零,但曹真、曹休仍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电视剧中很多都在贬低他们)。陈群算是这里唯一的文官,他是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创始人,“九品中正制”虽然在后世饱受诟病,但在当时可是最受士族阶级欢迎的制度,陈群在士族集团颇有威望。司马懿和他们相比并没有什么绝对的优势,自然不敢轻易造次。

3、司马懿太忙

翻看历史,司马懿在曹睿执政时期,基本都在对外作战,而且曹睿对其看的很紧,国家的权利都集中在曹睿手里,从对抗诸葛亮到平定辽东,司马懿一直很忙,而且司马懿手里的军队远达不到发动兵变的实力,不过,这些年的征战,让司马懿在军中颇有威望,为其之后发动高平陵之变提供了一定的军事基础。

司马懿最后的成功,恰恰印证了郭德纲的一句调侃:“等你把他们都熬死了,你就是艺术家了”。司马懿在嘉平元年(249年)发动高平陵之变。已经70岁了,他一生熬死了曹操、曹丕、曹睿、曹真、曹休、陈群、诸葛亮等众多豪杰,小孩子曹芳和匹夫曹爽怎么是他的对手?


黑水布衣


没有证据表明司马懿在魏明帝曹睿时代有政变的企图。为什么司马懿在曹睿活着时没有政变,而到后来却发动政变,为司马氏取代曹氏奠定基础呢?

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魏明帝曹睿雄才大略

魏明帝曹睿是个被严重忽视的人物,他其实是个很厉害的角色。


曹睿刚上台时,魏国名臣刘晔对他有个评价,称他是秦皇、汉武一类的人物。这个评价是相当高,说明曹睿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在魏国历代皇帝中,曹睿是最出色的一位,他为人果敢坚强,有非凡的判断力与决断力,特别在军事战略上有高人一等的见解。

比如说诸葛亮发动北伐,兵出祁山,确实出乎曹真、夏侯楙的意料之外,三郡随之叛乱,关中震动。关键时候,曹睿表现出一位皇帝应有的从容与镇定,他满不在乎地说:“诸葛亮本来有险峻山地为依托,现在却自投罗网,犯了兵家之忌,这次定要击破诸葛亮。”后来诸葛亮果然失街亭,兵出无功。

曹睿在国家重大军政问题上,是有主见,有眼光,多识善断,实有明君之风范。《资治通鉴》这样说:“行师动众,论决大事,谋臣将相,咸服帝之大略。”像司马懿、曹休、曹真、满宠等久经沙场的将领以及刘晔、蒋济等谋臣,都从心底佩服曹睿的英明。

第二,曹睿对司马懿有知遇之恩

司马懿虽然崛起于魏文帝时代,但是直到魏明帝曹睿时,才有了独当一面的军事生涯,这与曹睿的识人有很大关系。

司马懿先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孟达叛乱,这一巨大战果让曹睿刮目相看。他曾对司马懿说:“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把抵挡诸葛亮入侵的重任,交给司马懿。从此,司马懿便成为魏国军界的一哥。

在对付诸葛亮上,曹睿与司马懿的观点如出一辙,他认为:“一定要坚壁清野,采取守势以挫敌之锋芒。敌人进攻不能得逞,撤退也捕捉不到战机,时间长了粮食就会耗尽,又不能抢掠到物资,势必要退走。等他们撤走时,再去追击,这乃是全胜之道。”这个主张与司马懿的主张不谋而合。他对司马懿的才能深信不疑,曾说:“司马懿的军队足以战胜,我不必担忧了。”后来果然如其所言。

司马懿两次挫败诸葛亮后,曹睿又把平定辽东的重任交给他。在辽东战况因为天气原因而受挫时,朝臣们也纷纷上书皇帝要求司马懿退兵。曹睿毫不含糊地说:“司马懿临危制变,擒住公孙渊指日可待。”他对司马懿的信任,由此可见。

曹睿在临死前,把曹爽与司马懿指定为辅政大臣。他病重之时,急切地盼着司马懿赶紧回来。当司马懿风尘仆仆地回到洛阳时,曹睿已经奄奄一息了。当他终于看到司马懿时,紧握着司马懿的手,用尽全身之力说:“我把后事托付给你,你与曹爽共同辅佐少子。死,是可以忍的,我忍住不死就是为了等你。现在看到你了,我死无恨了。”

可以说,曹睿对司马懿是极为信任的,对此,司马懿也心怀感激。当时司马懿既悲戚又感动,眼泪不禁哗哗直流。我认为这是司马懿真情的流露,并非装出来的。因为没有曹睿的提拔与重用,就没有司马懿如今的地位。

第三,司马懿为什么在曹睿死后要发动政变?

司马懿发动政变,是有原因的。

曹睿死后,司马懿与曹爽便成为新皇帝曹芳的辅政大臣。从地位上看,曹爽是大将军,司马懿是太尉,以汉魏传统看,大将军权力要比太尉大。起初,曹爽不敢独断专行,有事都得跟司马懿商量。

然而,不久后,曹爽在心腹丁谧等人的鼓动下,把司马懿提为太傅,实际上剥夺其军权。面对曹爽咄咄逼人的进攻,司马懿全面防御,夹起尾巴做人。他大权旁落十年,为了避开曹爽的迫害,他索性从政坛上隐退,他以身体有病为由,不再打理任何政务。甚至装作中风的模样,让曹爽完全失去戒备。

此时司马懿已经七十岁,留给他的时间很少了。他决定利用曹爽毫无戒备的机会,发动政变,夺回大权。

公元249年,皇帝曹芳与曹爽等人前往高平陵拜祭魏明帝。司马懿乘机发动政变,一举消灭曹爽集团,从而控制朝廷。没有迹象表明司马懿有篡位夺权的打算,在发动政变推翻曹爽时,他已经七十岁,很难想象这种年龄他还有当皇帝的雄心壮志。他或许只是给自己的儿子开路,或许只是以他自己的方式为曹魏皇帝保驾护航。

以评点《三国演义》闻名的毛宗岗虽抱“尊刘黜曹”主旨不放,对司马懿却有较为公允的说法:“今人将曹操、司马懿并称。及观司马懿临终之语,而懿之与操则有别矣。操之事,皆懿之子为之,而懿则终其身未敢为操之事也。操之忌先主,是欲除宗室之贤者;懿之谋曹爽,是特杀宗室之不贤者。至于弑主后,害皇嗣,僭皇号,受九锡,但见之于操,而未见之于懿。故君子于懿有恕辞焉。”他认为,后来司马氏僭位夺权,只是司马懿儿子们干的事。司马懿发动政变,是为要杀“宗室中的不贤者”。

尽管曹氏最终被司马氏所取代,但这似乎并非司马懿的本意。不过,不可否认,司马懿对曹爽集团斩草除根、逼死曹彪、软禁曹氏亲王贵族等一系列打击,已是掏空曹魏帝国大厦的根基,帝国轰然倒塌只是时间问题。


君山话史


司马懿一代权臣,精于谋略,善于用兵,深谙韬晦,谋略才能与诸葛亮不相上下。他是曹魏的三代托孤大臣,又被人称之为: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

曹丕在位时,司马懿成为托孤辅政大臣,也是曹丕对抗曹氏宗亲的主要工具。曹睿继位后帮助其四处征战,抵御诸葛亮的北伐,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却在曹睿去世后,发动高平陵政变,窃取大权。

司马懿想篡权的话,为什么要等到曹睿去世后发动政变呢?首先,曹丕去世后将曹睿托孤于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四位大臣,让司马懿好好辅佐曹睿,同时曹丕还告诫曹睿要防着司马懿,曹操还在世的时候就曾说过司马懿此人有狼顾之相,告诫后人一定要提防此人。曹睿继位后,司马懿也成为牵制曹魏宗亲的工具。曹睿在位时,司马懿开始并没有任何的实权,只是一个文官。后来诸葛亮北伐,而曹真屡战屡败,曹睿不得不起用司马懿为大都督抵御诸葛亮。虽然此时大权在握,但由于长期在外征战,还有大将军曹真的牵制,并没有机会造反。而且曹睿确实是聪慧过人、很英明的一位君主,司马懿被其牢牢的控制在手里。曹睿死后,将其养子齐王曹芳托付于司马懿,于是司马懿和曹爽成为托孤大臣。此时曹睿、曹真都不在世,就变成曹爽和司马懿之间争夺最高权位了。曹爽乃是一位公子哥,喜欢附庸风雅、饮酒作乐,将朝中之事全都推给司马懿处理,虽后来经人提醒设计夺取了司马懿的兵权,但其远远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司马懿利用曹爽带着亲信大臣陪曹芳去高平陵祭拜明帝机会,发动了政变。

司马懿可以成功,也是源于曹爽乃是无能之辈,不敢破釜沉舟与司马懿一战,接受了司马懿的条件,回到了洛阳交出大将军印,被软禁起来,后来被杀。


微视集中营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在三国这个群雄争霸的年代,不但出现了很多的武将,更是出现了很多的谋士,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而今天我们只谈司马懿,司马懿可以说一生都是足知多谋,为了曹家三代是尽心尽力,但是却在曹家第三代继承人曹叡死去后突然发生政变,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了曹家王朝的权利,成为了晋朝的开拓者。

那么为何司马懿一定要等到曹叡死后才发动了政变呢?

在我看来主要的有以下二点:

原因一

司马懿自认为只有在曹叡死了以后才算是自己最好政变最好的时机,因为这个时候的司马懿已经是朝中的三朝元老了,自己手下的势力分布众多,加上这时候因为年纪问题当初跟着曹操一起创业的大部分元老都已经去世,此时的朝廷中可以说以他说了算了。在当初曹叡在世时此时的司马懿虽然是有着自己的野心但是也不敢付出行动,因为这时候朝廷中还有另外的二位重臣在世“曹真”与“陈群”不过在曹叡去世后这二位大臣也是相继离去,朝中再也没有可以压制司马懿的人了,此时的司马懿才开始一步步的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夺得了实权。

原因二

曹叡在死去的时候自己的还并没有成年的儿子,只有自己收养的孩子曹芳,可是这时候的曹芳才年仅8岁丝毫没有能够当好一个皇帝的能力,并且他还不是嫡系继承人。这个时候司马懿看出来了是绝好的时机,发动政变架空了曹芳自己成为了实权的获得者。

可以说司马懿在后期他所有规划努力都是为了自己的后代在着想,经过他们后代的努力,最终在孙子司马炎的手中夺取了皇帝自己改国号为晋。也可以说司马懿在三足鼎立中才是真正的赢家,虽然赢得了当时但是在后世中人们谈到三国人物首先想到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而提到司马懿却想到只有是老奸巨猾,可以说司马懿在历史的人物形象是非常的糟糕的。


谈谈历史中的那些事


古典君认为原因有三:

一,曹睿死后,便是少主曹芳即位,因其年幼而无法自己掌管朝政,故而需要辅助大臣,这是司马懿的机会之一。

二,曹爽与司马懿同为托孤大臣,而曹爽骄纵奢靡,怀有不轨之心,因而不得人心。司马懿功劳卓著,保持谦逊,深得人心,这是司马懿的第二个机会。

三,司马懿是三朝元老,功高震主,威望遍及朝野,平时又保持谦恭的态度,自然能一呼百应,这是曹操的第三个机会。


由此三机,司马懿当然要果断出手,一举拿下政权。

当初曹睿死后,年幼的曹芳即帝位,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佐朝政,但曹爽的权利更大,逐渐排挤司马懿,司马懿为了保全自己也有意退让,隐忍不发。 于是曹爽更加的肆无忌惮。

爽饮食车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妻妾盈后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将吏、师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为伎乐。诈作诏书,发才人五十七人送邺台,使先帝倢伃教习为伎。擅取太乐乐器、武库禁兵。作窟室,绮疏四周,数与晏等会其中,纵酒作乐。

曹爽僭越本位,根本不把皇帝看在眼里,各种强取豪夺,简直把皇帝的后宫当成自己的家,家里放满了奇珍异宝,后庭充满了妻妾舞女,擅自将武库的兵器据为己有,日日在豪华的窟室中饮酒作乐。而且还纵容属下在外为所欲为,擅用职权,军民百姓无不痛恨。

这个时候司马懿已经暗自做着准备了。

在正始十年(249)正月,皇帝离开京都前往高平陵,曹爽兄弟跟随在一起,宫中空虚。司马懿趁此良机,一举占领皇宫。让太后下诏罢免曹爽兄弟的官,消息传到曹爽那里,曹爽竟不知所措,犹犹豫豫,最终投降了司马懿,最终被诛灭三族。从此司马家族掌控了朝政,最终统一了三国,建立晋国。

欢迎评论留言!


古典君000


曹叡(叡同睿)是曹丕的长子,他是魏国的第二代皇帝,二十四岁继承皇位,三十六岁去世,曹家短命,几代人都没有熬过司马懿,最后让司马懿得了江山。

司马懿为什么等到曹叡死后10年才叛变,这里边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可以说明这个事情:

第一在曹睿时期,司马懿还不具有可以兵变的实力,虽然有这十万魏兵,是他们的大都督。但是司马懿还在雍凉一带抵御诸葛亮,要是司马懿带领着魏兵杀进长安,很可能收到诸葛亮和魏国将领的包夹,要知道,诸葛亮可是很想除掉司马懿这个心头祸患。司马懿是不管在曹魏还是在外面,都有人憋着劲要对付他,他双拳难敌四手,所以只有静静的等待。

第二,曹叡去世后,辅国大臣曹爽架空了司马懿的权利,让他变成了一个虚有其表的空架子,但是即便是这样,曹爽还是没有放过司马懿,时不时的要对付他,只要一看司马懿不顺眼曹爽就要派兵围剿他,司马懿在曹爽面前如坐针毡,夹着尾巴做人,他早想造反,只是时机不成熟,所以司马懿在等候。



第三:司马懿年轻的时候就跟着曹操,他辅佐了曹操,曹丕,曹叡,还经历了两次临终托孤,虽然曹操早就觉得司马懿有反叛之心,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对付他,司马懿事情证明,他用50年的时间证明自己是一个忠臣,但是却用一刹那的时间反叛了曹家。


司马懿就是能忍,能熬,他忍住了一切甚至连诸葛亮给他送女人衣服羞辱他,他都能忍,最后把诸葛亮气死的五丈原,他呕死的曹操父子,熬死了曹家三代,熬死了诸葛亮,熬到没有人与之抗衡的时候,他拿起了剑。

在司马懿的人他没有敌人,他视诸葛亮为朋友,他视曹操为师长,甚至诸葛亮去世后,他并没有欢欣雀跃,而是痛哭流涕,觉得他失去了一个让他仰慕的良师益友。


佳宁姐姐说历史


在曹叡面前,司马懿就是一个孙子

同志们,自古以来造反都是一件危险性极高的时期,不是每一个权臣一开始就想着去造反的,大家最初都想做忠臣,例如魏武帝曹操、宋武帝刘裕、明成祖朱棣,这些起初都不敢谋反。但随着自己实力的增长,这才萌生了造反的念头,而这个过程是比较漫长的,绝非一蹴而就。

司马懿作为曹氏父子的谋士,在曹操、曹丕、曹叡时期都非常老实,毕竟上述这三位大佬都是历史上雄主,尤其是曹操,司马懿在曹操手底下混得时候绝对没想过造反的事儿,借他一万个胆子他也不敢。(曹操活着的时候,司马懿就是个孙子)

司马懿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他年轻时便名声在外,曹操在掌权后派人征召他。但司马懿认为曹操是阉宦之后,不耻于与其为伍,他借口生病婉拒了曹操的邀请。

在第一次邀请被拒后,曹操没有说啥,直到曹操担任丞相后,他再度征召司马懿,这一次曹操威胁司马懿,若是不从则逮捕他。司马懿非常恐惧,他只得放下架子,前往朝中任职。

司马懿这个人确实是非常厉害,他的眼光也非常卓越。早在曹操降服汉中之时,司马懿就建议曹操趁机南下进攻尚且立足未稳的刘备,一鼓作气拿下益州。

然而当时曹操年事已高,在经历了赤壁之战的失败后,曹操已经无心统一中国,曹操当时的重心在于安顿后方,为曹丕接班做铺垫,于是扔下句“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之后便东撤返回许都。

曹操主力的撤退给了刘备以可乘之机,刘备随即率主力北上夺取汉中,曹操闻讯后虽然亲自带兵反扑,但最终还是被刘备击败,丢掉了汉中。

拿下汉中使得诸葛亮获得了北伐中原的前进基地,此后诸葛亮北伐都是以汉中为基地,给曹魏造成了极大的困扰。而如果当时曹操能够执行司马懿的建议,立即南下攻击刘备,说不定就不会有三分天下了。

曹操死后,司马懿作为曹丕的心腹,地位得到了进步一提高,甚至成为曹丕的托孤重任。曹丕临终前曾任命曹真、陈群、司马懿为辅政大臣,曹丕为此还专门告诫太子曹叡:“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意思是这个人你千万不要怀疑。

而到了曹叡上台后,司马懿被封为舞阳侯,更是被委以重任。在曹叡时期,司马懿晋升为肱骨之臣,他领兵在外相继在东线和西线击退了孙权和诸葛亮的北伐,又平定了辽东,深受曹叡的器重。

不过即便是位高权重,司马懿在此期间仍旧没有造反的念头,因为此时他并非一家独大,曹真和陈群都不是好惹的主儿。虽然在曹叡时期,曹真和陈群都接连去世,但魏明帝曹叡也是一代雄主。(当时的人对曹叡的评价很高,认为他的能力不在秦皇汉武之下)

《三国志》中对曹叡的评价是:

即位之后,褒礼大臣,料简功能,真伪不得相贸,务绝浮华谮毁之端,行师动觽,论决大事,谋臣将相,咸服帝之大略。

司马懿在曹叡手底下是老老实实的,不敢有一点非分之想。(在曹叡面前,司马懿也是个孙子)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公元239年,年仅35岁的魏明帝曹叡驾崩,整个曹魏的局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曹叡生前曾有过三子,分别是:

清河王曹冏

繁阳王曹穆

安平王曹殷

可不幸的是,这三个儿子全部都早夭了,这让曹叡十分苦恼。

由于自己的儿子都夭折了,对于继位人问题,按理说曹叡应该首先从自己的兄弟中挑选。但是曹叡并不想把皇位传给兄弟,于是他收养了两个远房宗室之子——曹询和曹芳。后来曹询也早夭了,只剩下了曹芳一人。

对于曹芳到底是谁的儿子,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曹芳与曹叡之间应该隔着很远。

其实立曹芳为储君也是可以的,只是曹叡死的太早了,曹叡驾崩时曹芳才刚刚七岁,虚岁也就是八岁,就是一个小孩子,主少国疑,碰到诸葛亮这样的忠臣还好,可问题是司马懿并非忠臣。

而更重要的是,自从曹丕上台后,为防止兄弟威胁自己,曹丕严重削弱宗室力量,使得夏侯家和曹家都远离了朝廷的政治中心,对权臣起不到制约作用。并且在曹叡驾崩后,受命与司马懿一同辅政的大将军曹爽又是个不折不扣的废物。此时的司马懿环顾四周,发现周围之人都是一群鼠辈,夺权之心渐起。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三族,此后他又平定了淮南的叛乱,彻底掌握了曹魏的朝政。

司马懿在掌权之后非常克制,拒绝了朝廷的一切爵位和封赏,甚至比当年的曹操还要低调。曹操虽然没有直接代汉称帝,但至少也被封王。而司马懿连个郡公的爵位都不要,试图想向世人证明,他仍是大魏的忠臣。

但是此时的司马懿确实已经有了夺权之心,司马懿只不过想给自己留个好名声,在加之当时司马家族尚且没有完全做好立即推翻曹魏的准备,因此司马懿所要做的就是给司马昭和司马师铺路,让这俩兄弟完成代魏称帝的大业。


千佛山车神


司马懿的个人野心也是随着实力增长和形势演变而变化的。

司马懿一开始应该并没有篡位的野心。曹操时期他的职位还不高。曹操要任用他,他还不肯去。不论他是想摆谱还是真不想去,总之这个时候不可能有篡位野心。

曹丕以后,司马懿逐渐成为当朝名将,积累了大量的资源。在这个时期,司马懿越来越表现出秀出群伦的能力。克日平辽东之类的举动可以说已经展现出了超凡脱俗的能力。率先在关中屯田则从战略上一举奠定了胜局。特别是曹睿时代前后,他的地位得到了两次关键提升:他两次成为了辅政大臣。



到了曹芳时代,高平陵事变之前曹爽的飞扬跋扈成功地将名声太盛的司马懿塑造成了被压制打击的老臣。这在高平陵事变的关键时刻可以说产生了极大影响。正是在处理这一事件的过程中,司马懿实际掌握到了曹魏王朝的至高权力。

在处置高平陵事变时,司马懿大肆处决曹魏宗室、形成与曹魏彻底决裂、势不两立的局面,才是关键的转折点。

在此之后,司马懿不是篡位不篡位的问题,而是篡位不篡位都已经贴上牌子了。



骑虎难下。

可以说,即便到了这个时候,司马懿家族也不过就是自古以来常见的权臣模样。霍光,梁冀,废立皇帝的权臣多了去了。

然而时代不同了。司马懿家族生活在董卓、曹操之后。自从曹操把持朝政数十年最后成功篡位之后,司马懿站在权臣的位置上,已经自然而然地贴上了篡位者的标签。



可以说,实力让司马懿具备了政变推翻曹爽的能力,形势让司马懿走上了篡位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