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城市系列(特別篇)- 成都與重慶到底誰更強?

成都、重慶這兩座位於中國西南的大型城市,自古以來便聯繫緊密,並稱巴山蜀水。以成都為代表的蜀文化和以重慶為代表的巴文化共同構成了在中國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的巴蜀文化。自公元前316年於同一年分別建城以來,兩城便開始了延續兩千多年的“情緣”。成都與重慶既有在方言、飲食等方面的諸多共同點,又有在地形、文化方面的明顯差異;兩城的人民既有悠久的共同記憶,也有迥然不同的性格特點。兩城既相互交流融合又相互競爭,可謂“愛恨交織”,共同演繹了一部精彩的成渝雙城記。

城市系列(特別篇)- 成都與重慶到底誰更強?

巴山蜀水

筆者出生於重慶,在成都長大,又在重慶完成了學業,在兩座城市都分別有十年以上的生活經歷,在成都和重慶都有許許多多的親朋好友,對於這兩座城市都有著深厚的感情。現在雖已離開二十多年,但始終以成渝人自居,時刻關注著留有我許多美好回憶的霧都和蓉城。

成都、重慶的地理環境概括

每一個城市都和他所在的地理環境精密相關,可以說,正是城市的地理環境為城市注入了其內在的基因,所以我們便從成都、重慶的地理環境說起(參見下面的“成渝地形圖”)。

四川盆地是中國四大盆地之一,總面積約26萬多平方千米,位於中國西南部,由青藏高原、大巴山、華瑩山、雲貴高原環繞而成。四川盆地自西向東分為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和川東平行嶺谷三個地理單元。

成都地處四川盆地西部邊緣的成都平原地區,地形平坦,水網縱橫,主要由平原、臺地和部分低山丘陵組成,海拔高度一般在750米上下;重慶坐落於四川盆地東南邊緣的川東平行嶺谷地區,處於四川盆地向盆周山地的過渡地帶,城市分佈在眾多走向一致、相互平行的山脈之間,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其山地佔76%,有“山城”之稱。

與成都、重慶緊密相關的水系由長江干流及其5條由北向南的支流—岷江、沱江(由於較短小下圖中未畫出,位於岷江和涪江之間)、涪江(嘉陵江左邊一條)、嘉陵江、渠江(嘉陵江右邊一條)以及由南向北的烏江(重慶右邊)組成。其中,岷江、沱江這兩條河的流域受成都影響較大,而嘉陵江、渠江流域以及烏江下游流域受重慶影響較大。

總而言之,成都地處成都平原腹地,境內地勢平坦、河網縱橫,又受惠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少有水旱之災,物產豐富、農業發達,自古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人民生活安逸富足。重慶地處嘉陵江,長江交匯處,不遠處又有烏江由貴州北流而來,東鄰湖北、湖南,南靠貴州,西接四川,北連陝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由於山多地少,農業不如成都平原發達,人民較為吃苦耐勞。

城市系列(特別篇)- 成都與重慶到底誰更強?

成渝地形圖

成都、重慶的歷史沿革

如果說地理環境為一個城市注入了內在的基因,那麼歷史沿革則塑造了一個城市的性格。

成都地區是古蜀文明的發祥地,三星堆、金沙遺址的考古發現證明了在三千多年前的成都地區已有高度發展的文明。至於成都城最早在何時建立,有多種不同的說法,比較確切的有文字可考的建城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張儀於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築成都城,由此算起,成都建城史約2300多年。成都在古代大多數時間段內均為蜀郡或益州治所。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設成都路,為四川行省首府駐地。明洪武四年(1371年),設四川承宣佈政司,成都為首府。有清一代,成都也均為四川省首府。

城市系列(特別篇)- 成都與重慶到底誰更強?

三星堆太陽鳥

三峽地區是中國主要岩鹽產區,由於鹽是古代重要的硬通貨之一,由此在商朝至西周時期巫山地區催生了巴國文明。戰國時期,巴國從漢水流域南遷至長江上游後,先後在枳(今涪陵區)、江州(今渝中區)、墊江(今合川區)建都。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國滅巴國後,屯兵江州,築巴郡城(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區長江、嘉陵江匯合處朝天門附近,是為史載重慶建城之始。重慶在古代曾有江州,楚州,渝州,恭州等不同名稱,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趙惇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明代以前,重慶的歸屬經常變化,曾先後隸屬益州、荊州、巴州、楚州、梁州、信州總管府、夔州總管府,西川路、峽西路、夔州路等不同行政區劃,(這些行政區的治所大多位於成都或奉節附近,代表的地理單元分別是四川盆地和長江三峽地區)。元代,至元十六年(1280年)分夔州路(今奉節)析置重慶路,屬四川行省。明洪武四年(1371年),復改為重慶府,隸屬於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有清一代,重慶也均屬四川省管轄。

城市系列(特別篇)- 成都與重慶到底誰更強?

成都和重慶與同一年正式建城,可謂真正的孿生兄弟。從古代到近代,成都的發展軌跡相對清晰和簡單,其城市中心、城市名稱自建城以來,2300多年均未變化,這在中國的大中城市裡是獨一無二的。成都的行政隸屬關係也沒有大的變化,由蜀郡,益州,到四川一脈相承。這是由成都的地緣定位明確所決定的,成都所代表的地理單元始終指向川西平原,從未改變。而反觀重慶,其城市名稱時常變化,直到800多年前的南宋才最終定為重慶;重慶的行政隸屬關係也長期在蜀郡-益州-四川和巴郡-信州-夔州路之間變動,直到元明清三代,才 穩定地隸屬四川。這和重慶地處四川盆地和長江三峽這兩大地理單元交匯處有關,其地緣定位位始終在偏向四川盆地和偏向長江三峽之間搖擺不定。

民國以後,重慶迎來了其歷史上最高光的時刻。民國十八年(1929年),重慶正式建市,編制為國民政府二級乙等四川省轄市。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1月,中華民國政府頒佈《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重慶成為“戰時首都”。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9月6日,國民政府發佈命令明定重慶為中華民國陪都。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結束,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在其後的制憲國大中,以法律形式規定重慶為中華民國永久陪都。而成都在整個民國時期,相對默默無聞,完全為重慶的光芒所掩蓋。

新中國建立後,成都保持了其一貫的穩定風格,於1952年9月1日成為四川省首府,其後在定位上再無大的變化(1994年5月成為副省級城市,但基本定位依然是四川省首府)。重慶也延續了其一貫的多變風格,解放後首先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為西南大區代管的中央直轄市;1954年7月,重慶直轄市被撤銷,重慶與四川合併,重慶從直轄市降為副省級市;1997年6月18日,重慶再次成為直轄市。重慶直轄市的轄區和宋元時的夔州路有高度的相關性,這似乎代表著重慶的地緣注意力再次轉向了長江三峽地區,由此也幫助成都對剩餘的四川地區具有了絕對的影響力。

城市系列(特別篇)- 成都與重慶到底誰更強?

抗日戰爭中的精神堡壘-重慶解放碑

巴將蜀相 - 成都、重慶的文化

巴蜀文化作為一種內涵豐富、特色獨具、影響深遠的區域文化,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構成中處於重要地位。相對於中原文明來說,巴蜀文化是一個整體的概念,但具體分析,巴文化與蜀文化又有著各自不同的特色。重慶的城市性格是巴文化的傳承,而成都的城市文化也是蜀文化的光大,重慶和成都的文化差異以及重慶人和成都人的性格差異正是來源於巴文化和蜀文化的差異。

自古以來,便有“巴將蜀相”之說。“巴有將,蜀有相”,最早記載見於《華陽國志》,指四川盆地東西的巴地和蜀地因地形文化等因素,造成人材上的差異,巴地民風彪悍,多出將領,如巴蔓子、甘寧、秦良玉、劉伯承、聶榮臻等;蜀地文風興盛,多出相才等文人雅士,如司馬相如、蘇東坡等(巴蜀自西漢到清代,共有51人成為宰相或相當職位,其中45人出自蜀文化區)。

“巴將蜀相”很好地概括了巴蜀文化的差異。巴地山脈與河流相間分佈,自然條件惡劣,農業開發難度較大,經濟不發達,且位於四戰之地。這一切造就了巴文化原始樸素,直爽勇武,為人耿直,最講義氣的特點。巴地自古多出強兵,“巴之勁卒”在周滅商,秦滅楚以及楚漢之爭中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蜀地地處平原,水源充足,氣候宜人,物產豐富,農業經濟極為發達,蜀人不會像巴人那樣為了基本的生存而進行艱苦的鬥爭,故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追求形而上的人生目標。這一切造就了蜀文化兼容幷包,溫婉精緻,為人隨和,不走極端的特點。

作為巴文化的繼承人,重慶人最大的特點是耿直,講義氣,有時候又不免過於粗獷,重慶更多地具有北方城市的氣質。作為蜀文化的繼承人,成都人最大的特點是溫婉包容,善於享受,有時候又不免過於慵懶,成都更多地具有南方城市的氣質。而作為一個整體,外界對重慶成都的最大印象則應該是以麻辣火鍋為代表的川渝美食。

重慶所代表的巴文化有如山一般粗獷豪邁,成都所代表的蜀文化猶如水一般溫潤靈動。正是這粗獷豪邁與溫潤靈動的交相輝映,構成了巴山蜀水間的巴蜀文化。

城市系列(特別篇)- 成都與重慶到底誰更強?

成渝人的共同愛好-麻辣火鍋

成都、重慶的今生

首先,從縱向來說,自改革開放以來,成都、重慶的經濟、城市建設和人民生活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兩城的GDP均由數十億發展到了萬億的量級,在中國經濟版圖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如果從橫向來看,兩城的相互比較又如何呢?下面京叔便用具體的數據來做一個對比以作為本文的終結。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口水戰,京叔均選用由政府發佈的權威數據,並均標明出處(在下文中未標明出處的數據,均來自《2018年成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或《2018年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城市面積和總人口

  • 城市面積(據百度百科):重慶/8.24萬平方千米;成都/1.43萬平方千米
  • 2018年常住人口:重慶/3101.79萬人;成都/1633.00萬人

城市總體經濟實力指標

  • 2018年GDP總量: 重慶/20363.19億元;成都/15342.77億元
  • 貨物進出口總額:重慶/5222.62億元;成都/4983.2億元
  • 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重慶/2265.5億元;成都/1424.2億元
  • 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重慶/36887.34億元;成都/37825.7億元
  • 全年旅客運輸週轉量:重慶/905.50億人公里;成都/1115.3億人公里

城市教育科技實力指標

  • 985大學數量(據百度百科)
    :重慶/1所(重慶大學);成都/2所(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
  • 211大學數量(據百度百科):重慶/2所(重慶大學,西南大學);成都/4所(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西南交通大學)
  • 2018年專利授權量:重慶/獲得專利授權4.57萬件;成都/專利授權57370件

人民生活水平指標

  • 2018年人均GDP:重慶/65933元;成都/94782元
  •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重慶/34889元;成都/42128元
  • 人均期望壽命:未查到重慶數據,據重慶市制定的《健康中國重慶行動實施方案》指出的目標是在2030年達到80歲;據《成都市2018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齡健康事業發展狀況報告》,2018年成都人均期望壽命80.54歲。

以上四類指標中,表徵城市規模的兩項指標(城市面積,常住人口)上,重慶均大幅領先,表明重慶相對成都應該有更大的潛力(至少在理論上)。表徵城市總體經濟實力的五項指標中,重慶在三項(2018年GDP總量,貨物進出口總額,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上有較大領先,成都在另外兩項(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全年旅客運輸週轉量)上小幅領先,但優勢不大,表明重慶相對成都在經濟總量上還是有一定的優勢。表徵教育科技實力的三項指標(985大學數量,211大學數量,2018年專利授權量)上,成都均有不同程度的領先,表明成都相對重慶在科技軟實力上有一定優勢。表徵人民生活水平的三項指標(2018年人均GDP,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期望壽命)上,成都均有較大幅度的領先,表明成都人相對重慶人總體上有更高的生活水平。

總而言之,重慶由於具有更大的城市規模,所以在經濟總量上相對成都還是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成都人擁有比重慶人更高的人民生活水平,而且成都在教育科研上也有一定的優勢。其實這種情況和自古以來蜀文化區相較巴文化區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和更好的人文教育是吻合的。這讓人不得不感嘆地緣力量的強大,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成都作為古蜀文化區的傳人,在和平時期有比重慶更好的經濟人文表現,一點也不讓人奇怪。“蜀有相”一向使成都地區在和平時期有更大的優勢,比如在盛唐時期,成都便是天下聞名的“花重錦官城”,有“揚一益二”之說,是當之無愧的“一線城市”。而重慶作為古巴文化區的傳人,在戰爭時期往往會有上佳的表現。“巴有將”一向使重慶地區在戰爭時期有更大的優勢,除了前面提到的周滅商,秦滅楚之外,還有在合川釣魚城擊斃蒙古大汗蒙哥,使“上帝之鞭”折於嘉陵江畔的壯舉,更別說抗日戰爭中中國陪都的光輝歷史。

不管成都、重慶有多少的恩恩怨怨,也不管成都人和重慶人打了多少的口水賬,做為和成都、重慶都有很深淵源的筆者都始終堅信,這只是兄弟之爭。如果中華再有危難之時,成渝兄弟一定會攜手共赴國難,再現當年數百萬川軍出川抗日的壯舉!

城市系列(特別篇)- 成都與重慶到底誰更強?

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