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特色產業成為華亭富民“金鑰匙”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通訊員王旭升

在脫貧攻堅進入攻城拔寨的關鍵時期,華亭市持續優化產業佈局、調整產業結構,努力把特色種植業和養殖業做特做精,使其成為助農增收的重要補充,各鄉鎮搶抓農村“三變改革”機遇,積極探索走出了特色產業發展新路子。

荒山變菜園 托起致富夢

據悉,西街村產業致富帶頭人王平流轉閒置荒山地一手搞起了規模達350畝的黃花菜種植區。鄉親們都很喜歡這個年輕人:“王平租了我們的地,還讓我們到地裡幹活,跟著年輕人幹,不僅掙了錢,還學了技術。”

在鄉、村兩級的支持下,王平籌措資金、註冊成立匯鑫塬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建成了面積500畝特色產業種植基地,種植黃花菜350畝、金銀花150畝,配套建成了1300平方米的黃花菜加工廠和殺青室、烘乾室,吸納40戶貧困群眾加入了合作社,實現了採摘、烘乾、加工、銷售“一條龍”的運作流程,打拼出了屬於自己的致富陣地。今年,預計畝產量將達2000斤,產值18萬元左右。輻射和帶動周邊群眾擴大了黃花、金銀花種植規模,有效拓寬群眾增收致富的渠道。

種植黑木耳 開闢增收路

“以前一到下雨天和農閒時節,村裡的人沒啥活幹。現在一年四季都能在黑木耳基地務工,掙錢補貼家庭經濟。”上關鎮半川村村民趙芳芸一邊裝菌袋一邊說。

“我們鎮搶抓農村‘三變’改革機遇,投資320萬元,建成佔地60畝的黑木耳種植推廣基地,引導當地群眾通過土地入股和到基地務工,增加家庭收入。”上關鎮副鎮長張曉剛介紹說,“今年基地黑木耳總產值60多萬元,可解決務工人員80人、帶動37戶貧困戶實現脫貧增收。”

據悉,上關鎮針對村集體缺企業帶動、缺產業支撐、缺收入來源的三大難題,學習借鑑農村“三變”改革經驗,確定了“創辦實體、抱團經營、入股分紅”的發展思路,引導半川村牽頭成立了華上產業發展公司,動員11個村集體投資106萬元入股,建成了綜合性車間1座、發酵棚、地栽棚、吊段棚和晾曬棚35座,引進週期短、見效快的黑木耳作為增收產業,有效解決了發展難題。目前,全鎮37戶貧困戶通過產業扶持資金入股合作社,預計年底可分紅4.6萬元,基地還吸納10名貧困戶務工,年可實現勞務收入1.2萬元,可使貧困戶獲得經營、務工、分紅三項收入。

土味農產品 走向大市場

“把瓶口斜一點,別把蜂蜜灑出去!”西華鎮灃西農業綜合開發公司負責人俞志斌一邊瓶裝蜂蜜裝箱,一邊指點同事們灌裝蜂蜜,幾名工作人員熟練地把大桶內的蜂蜜進行分瓶灌裝,忙得不亦樂乎。

“前幾天,煤業集團中煦公司電話諮詢我們公司註冊的隴灃西這個商標品牌以及旗下的農特產,還告訴我他們公司前幾次購買我們的蕎麥麵員工反映特別好,這次想訂購500公斤蜂蜜,不知有沒有現貨?”俞志斌樂呵呵地說。

據悉,灃西公司成立以來,以“黨組織+國有公司+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為平臺,大力發展農業產業,推出土蜂蜜、土雞蛋、苦蕎麵、蕎麥麵、玉米麵、洋芋粉等農產品,帶動了西華產業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合作經營的興民土蜂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養殖土蜂500餘箱、土雞1500多隻,待蜂蜜採割、土雞長大後,由灃西公司統一收購、集中加工、精心包裝、訂單銷售,初步形成了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條,助推西華優質土特產品“打開山門,走向更大市場”,有效帶動貧困戶增收、推動鄉村振興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