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苏军坦克装甲部队发展,战前的T-26轻型坦克,吃力生产却并不讨好

T-26坦克是在英国维克斯—阿姆斯特朗有限公司6吨重的E型轻型坦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维克斯E型坦克于1929年5月28日由卡哈勒普斯基领导的苏军机械与摩托化部向英国购买,1930年抵达苏联。在开始生产之前,苏联设计人员受命以英国设计为基础,发展自己的原型坦克。

苏军坦克装甲部队发展,战前的T-26轻型坦克,吃力生产却并不讨好

维克斯MK.E型坦克

苏联生产了两辆坦克样车——TMM-1和TMM-2型,并在莫斯科附近的库宾卡试验场进行了与维克斯E型坦克的对比试验。结果性能优越的英国设计被选中, 并根据与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早期达成的许可协议进行生产,编号定为T-26。1931年11月7日,新坦克在红场首次大规模公开亮相。

苏军坦克装甲部队发展,战前的T-26轻型坦克,吃力生产却并不讨好

T-26B-2 1933型坦克在红场参加五一劳动节阅兵

1931—1933年,T-26型坦克的设计根据其安装武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比较引人注目的是大部分都采用双炮塔。早期的T-26支援坦克装备有2挺7.62毫米DT机枪,但指挥型坦克的右炮塔上安装的是1门37毫米火炮,而不是机枪。

苏联还获得了生产阿姆斯特朗—西德利汽油发动机的授权(改名为GAZ T-26)。这种发动机可使T-26坦克的道路行驶速度达32千米/小时,道路行程达140千米。采用双炮塔构造部分限制了坦克作战效能的发挥,两名炮手的座位不能随炮塔自动旋转,而必须手动旋转。为了避免相互碰撞, 炮塔上安装了锁扣装置,使其旋转角度限制在265度以内。

苏军坦克装甲部队发展,战前的T-26轻型坦克,吃力生产却并不讨好

T-26S 1939型轻型坦克

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采用多炮塔仍然是苏联坦克设计的一个显著特征,但对于T-26及后续的轻型坦克而言,早在1933年就摒弃了多炮塔设计,改为单炮塔设计。最初的单炮塔坦克是通过将右侧的炮塔拆掉这种低劣的技术改装而成的,但实践证明,这样的效果无法令人满意,因为其有限的空间内很难安装被选中的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生产的37毫米火炮。在火力更猛的火炮后坐力冲击下,炮塔座圈也有可能断裂。

为了解决安装大口径火炮带来的这一问题,苏军设计了一种更坚固的专用炮塔,这种炮塔由布尔什维克列宁格勒工厂和哈尔科夫工厂联合设计,能够承载新型的45毫米1932型火炮。经过进一步改进后,这种炮塔和火炮成为T-26 1933型、BT-5和T-35坦克系列的标准生产设备。

苏军坦克装甲部队发展,战前的T-26轻型坦克,吃力生产却并不讨好

T26S轻型坦克

在该坦克系列中,T-26 1933型坦克是生产数量最多的类型,到1937 年,共生产了5000余辆。但是,由于其装甲薄、发动机功率低,这种坦克并没有受到普遍欢迎。1934—1935年,在与日本发生的冲突中,该型坦克的机枪火力造成装甲铆钉断裂,使驾驶舱内部歪斜,并导致了致命性后果。

此后,苏军坦克装甲就不再使用铆接方式,全部改为焊接。1931—1941年,苏军对发动机设计也进行了反复改进,但收效不大,仅从67千瓦提升到72千瓦。苏军还试图给所有的坦克装上马蹄形(U形)无线电天线,但由于资源不足没能实现。而实践也表明,这些暴露在坦克外面的大型天线也很脆弱, 极易被炮弹裂片炸断,最后,苏军只好弃之不用。

苏军坦克装甲部队发展,战前的T-26轻型坦克,吃力生产却并不讨好

被击毁的T-26坦克

1936年生产的最后一批T-26 1933型坦克加装了两挺DT机枪:一挺位于炮塔后部,另一挺位于顶部,作为防空武器使用。20世纪30年代末期,T-26坦克在一些冲突中的使用受到限制,在与新型直接火力武器对抗时的生存能力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