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太平天国为何败给了曾国藩的湘军?

南山农场主


太平天国的失败,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而且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会失败,也并不完全是军事作战、战略部署上的失误,更不是曾国藩自己打败了太平天国。

(上图为曾国藩)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说的就是太平天国

1853年3月下旬,太平军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开始对当时的江宁,也就是南京发动总攻。清军毫无斗志,防线也一触即溃,太平军彻底攻占南京,并改南京为“天京”。

打下了南京之后,太平天国的前途可谓一片光明,北伐可以乘胜追击,趁清军还未组织反击,一鼓作气打垮清政府。西征也可以进军河南、四川,平定西南大后方,巩固后方稳定。

其中一线猛将罗大纲提出的上中下三条在当时堪称是完美的战略计划:

上策是洪秀全“御驾亲征”,河南位居中原,只有在在河南指挥接下来的战斗,才能表明太平军并非乱国贼寇,只是想驱除鞑虏,建立一个汉人的江山,以此获得民心,博得广大老百姓的支持,只有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除此之外,也可以一鼓作气,直接北伐,目标直指北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荡平京畿地区的清军势力,一鼓作气打垮清政府。

中策就是先稳住自己的大后方东南各省,建立一个稳固的根据地。然后再分兵三路,一路进入中原心腹之地,二路遡江北上,打下四川、陕西,三路是沿着华东几省的路线,进入山东,随后三路大军会攻北京。

下策就是按着杨秀清、洪秀全的意思,划江自治。以南京为首都,大力组建海军,将长江牢牢地控制住,彻底形成与清廷分庭抗礼的新兴政权。

与雄心壮志、打算一展宏图的太平军诸王不同,天王洪秀全似乎在打下南京后,就失去了斗志和初心。他开始变得喜怒无常、并且骄奢淫逸。

在南京,洪秀全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建造了天王宫,并专注神学,设立“圣库”,并将“圣库”充作自己骄奢淫逸的钱囊,由此逐渐脱离了革命群众队伍,为后来的天京事变埋下了祸根。

洪秀全每天的时间,除了浪费在管理后宫上面,其他的时间大部分都浪费在了自己的“神学”上。洪秀全每日都要专注自己的神学。从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一直到1864年洪秀全兵败自杀,洪秀全在温柔乡中足足生活了十一年。在这十一年中,洪秀全专注神学,努力神化自己,逐渐脱离了群众队伍。在这十一年间,洪秀全从未走出城门一步,也从未认真理会过太平天国的“朝政”,对于前线的战事、清军、太平军的战争走势,洪秀全也从来都不过问。而洪秀全在做的,只有专注神学,并发布所谓的“天父指示”,努力神化自己。写了一堆毫无文采、摆不上台面的“天父诗”,在这十一年间,洪秀全仅仅发布过二十五篇诏书。

想来,乐不思蜀,也不过如此。

(洪秀全雕像)

对于太平天国运动,西方列强的态度也很重要

1860年初春,十二万勇敢的太平军开始兵围上海,上海俨然成了一座死城。

咸丰皇帝尚且自身难保,可上海的官绅可不想成为帝国的殉葬品。在上海道台吴煦、苏松粮道杨坊的带头下,上海官绅斥重金招纳了一批西洋雇佣军,这无疑让上海租界里的一群西洋流氓、浪人、兵痞找到了用武之地,这个就是我国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华尔洋枪队”。

当听说上海官绅我行我素的搞起了洋枪队,一向痛恨洋人的咸丰皇帝当然不会同意,他一次又一次的下令解散所谓的“洋枪队”,上有政策,下就有对策。吴煦等人也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每次解散都是走个过场而已。一直到咸丰皇帝病死在热河后,辛酉政变爆发,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訢着手参与帝国军政大事。这时候的清政府高层才一改先前咸丰皇帝排斥洋人的态度,开始联合国外势力,以及西方列强组成的雇佣军。

按照奕訢等人的看法,英法列强闹腾起来不过是为了钱,但是太平军不一样,太平军的目标很明确,他们要的是清朝的老命。就算是攘外,也必须先把太平军铲除。眼下朝廷驻防军战力不足,不如用夷制贼,花钱雇佣西方的雇佣军。

面对清政府暧昧不明的态度,西方列强也一改之前冷眼旁观的态度。

1860年,曾国藩的湘军收复了南京以西的安庆,整个战局陡然逆转,之前一直掌握着战争主动权的太平军由攻势转为了相对被动的守势,整个战争的走势对太平军已经非常不利,西方列强敏锐的觉察出这是一次获取利益的机会,于是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的态度完全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开始对太平军实行了包括经济、军事、禁止军火贸易等等一系列强硬的政策,并公然组成联合干涉军。

天京事变,一场大清洗使得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太平军将领人心惶惶

太平天国高层拉帮结伙、争权夺利,相互攻讦。天京事变就是一个导火索,事件根源就是藩王对待权利的追逐。再加上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整日钻研神学之事、且贪图享乐,压根不理朝政。所以这才给了东王杨秀清太大的权利,导致了天京事变。

早在1851年太平天国立“永安建制”时,洪秀全就曾命其他四王统归杨秀清节制。冯云山和萧朝贵死后,杨秀清大权独揽,党羽遍布太平军,再加上杨秀清多次假托“天父下凡”传令,导致洪秀全在某些时刻也要服从杨秀清的命令。杨秀清做人做事非常嚣张跋扈,对于异党和反对者,杨秀清多次无诏擅杀、先斩后奏,这让太平军早期的几个诸王敢怒不敢言,各个背地里都恨杨秀清恨得咬牙切齿。韦昌辉就曾请求天王洪秀全诛杀杨秀清,但洪秀全否决了韦昌辉。

1856年6月,太平军攻破清军的江南大营,清军主力全线战败,钦差大臣向荣见清军防线兵败如山倒,深感无法面对皇帝,竟愤而自杀。

清军的江南大营被打垮,标志着彻底清除了清军势力对南京的威胁。东王杨秀清将战胜的功劳全部归纳于自己,这更加引起诸王的不满,北王韦昌辉、朝内官领袖佐天侯陈承熔早就与杨秀清不合,二人见杨秀清“居功自负”,佐天侯陈承熔恨得咬牙切齿,心里也多了份计划。他与韦昌辉、秦日纲等人秘密请求天王洪秀全诛杀“逆贼”杨秀清,理由是杨秀清图谋不轨、有弑君篡位之企图。

对于陈承熔等人的不满,显然杨秀清早已知情,但摄于韦昌辉、石达开等人手中的兵权,只得借前线战事吃紧将二人调离了南京。

与此同时,洪秀全听完陈承熔的告密后,果然勃然大怒,他迅速密诏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燕王秦日纲率兵回京勤王。

就在1856年9月4日夜,韦昌辉亲率三千亲兵与秦日纲在南京城外汇兵一处,早就等的不耐烦的陈承熔指挥兵将迅速打开城门接应韦昌辉、秦日纲的“勤王之师”。凌晨,韦、秦、陈三人率军突袭东王府,还在睡梦中的东王满门被屠杀殆尽。随后,北王韦昌辉借“搜捕东党”为由,捕杀异己,对于已经投降缴械的东王党羽、士兵,哪怕是手无寸铁的平民,韦昌辉也毫不手软,一夜血洗南京城2万多人,顿时南京城内浮尸遍野、血流成河。

当石达开回到南京后,他曾厉声问责北王韦昌辉滥杀无辜之事,二人不欢而散,石达开恐已经杀红眼的韦昌辉加害自己,就连夜逃出南京。韦昌辉未能捉住石达开,恼羞成怒之下,将石达开一家全部杀净,并清洗翼王余党。石达开回到安庆之后,迅速点兵征讨北王韦昌辉,并联合其余几王请求洪秀全处决韦昌辉,韦昌辉一时间身处舆论漩涡中心,恼羞成怒的韦昌辉情急之下调兵攻打天王府,失去了支持的韦昌辉最终兵败被杀。

而天京事变的另外两个罪魁祸首燕王秦日纲及陈承瑢也在几日后被处死,天京事变最终以杨秀清、秦日纲、陈承瑢、韦昌辉等人被杀而告一段落。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事变的发生大大削弱了一线太平军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并减缓了前线对于清军的攻势,同时也为清军整军备战提供了宝贵的时间。

而且事变发生后,对内,洪秀全开始变得疑神疑鬼,不相信任何人,他重用自己的心腹牵制石达开,而石达开一怒之下,率军出走,更使得太平天国雪上加霜。

石达开出走使得太平天国朝政混乱不堪,天王洪秀全虽然掌握了实权,但他压根也不理朝政,还是潜心搞他那套神论,天国覆灭,近在眼前。

正因为洪秀全的“乐不思蜀”,直接给了清政府喘息的机会

由于洪秀全不理朝政、加之太平军内部矛盾重重,前线战事往往一再错失良机,而天京事变之后,洪秀全那套宗教神论完全破灭,太平军将领们各个都人心惶惶,有意降清的将领比比皆是。

太平军内部的同室操戈、兵戎相见,无疑给了清政府宝贵的喘息之机,所以李鸿章的淮系势力、曾国藩的湘系势力如雨后春笋一般,茁壮发展。成为大清帝国热兵器武装下的新式陆军典范。

落日余晖,不断反水的太平军将领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由于太平军兵源的劣根性,太平军内部充斥着大量的市井、投机之人,他们就像蛆虫一样不断腐蚀着太平军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

太平军将领们见天国大势已去,再加上天京事变的大清洗后,太平军内部人心惶惶,盘算着投清。

所以在苏州,以纳王郜云官为首的八员降将带着部队成建制的投了李鸿章的清军。

实际上后期投降清军的太平军官兵多如牛毛,郜云官为首的八王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上图为李鸿章)


青衫素人


太平天国是晚清时期最为严重的一次农民起义运动,它席卷了大清帝国的东南半壁,致使原本的鱼米之乡一片荒芜。但是,仅仅十数年太平天国就被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击败,这个国家崩溃四散,除了少量逃到境外几乎被全部消灭。其原因主要如下:

1、太平天国能够席卷江南的原因是利用了底层百姓对于清王朝的不满。但太平天国在战争获得阶段胜利后,去并没有提出切实可行的国家政策和国家规范。他们所沿用的依旧是在起义初期为了收敛人心而提出的带有神话色彩的政策,根本就不切实际。并且没有适当提出正确的经济制度。致使一切财物归圣库,民间的生产积极性自然消退。男女营分立更是违背基本人性。这些政策上的疏漏主要与南王冯云山中途战死有关。

冯云山是太平天国的智囊,是早期拜上帝教的实际建立者。洪秀全其人文恬武嬉,只是善于造势以迷惑人心。从他前后的众多言行都可以看出,他对于政治外交经济军事都没有什么明确的概念。国家不是军事产物而是政治产物,太平天国的军事上有杨秀清,但是在政治上却没有出色的代表人物,一昧地固守起兵时的拜上帝教教条,却不将其转换为切实可行的国家政令条款。百姓在清王朝的统治下,小农破产食不果腹,底层手工业者面临洋货的入侵也在为口奔命。只要提出切实的惠民政策,安抚百姓的生计,太平天国的支持声浪才会一浪高过一浪。

2、太平天国树敌过多。在拜上帝教的早期教义中只是规定了以洪秀全冯云山为首的核心是天父的“五子一婿”,斥清廷为妖,儒家对于他们起兵并没有影响和妨碍。对于礼教的打击只是因为洪秀全屡试不第的泄愤,其实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懂得结合社会力量,团结儒家势力。

曾国藩的湘军与其说是效忠清王朝,不如说是效忠儒家思想名教的军队。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挽救纲常名教,曾国藩的《讨粤匪檄》说的也非常明白。“吾孔子孟子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乌能束手安坐?”换言之,如果太平天国不毁坏儒家礼教,那么湘军就不会出现,曾国藩等人很有可能会坐观成败。因为当时的汉人士大夫也看出了清政府的腐败,乐见王朝更迭,世道转换,但前提是要留给儒家子弟一席之地。所以说,洪秀全的部队最终不是湘军的对手,就在于此。

欢迎下方评论,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看不见的角落


太平天国没有拉拢地主,官员,读书人,商人,农民等还把他们往满清那边推,当然就败了。满清后期也是不拉拢这些人把它们往外赶,自然也败了。清朝末年面临的最根本问题,表面看是它是否顺应民情,实行宪政,本质上却是满洲贵族如何继续维持满蒙对绝大多数汉人的联合暴力统治的问题。清朝的政治体制,是不平等的体制,一切权势向满洲倾斜,对汉人、汉官、汉军(绿营)始终是防范的,自康熙后非常的成熟,但是太平天国打破了这个机制,太平天过灭亡后,江南有无数个汉族实权军官,刺马案,就表明江南的汉族地主阶级不允许政府插手,后来东南互保基本上就是形容独立了,名义上归属于清政府。为了维护满清自己统治,满清后期昏招迭出,首先皇族内阁,基本宣告了立宪失败,再加上废除科举,基本上士商得罪干净了。最有名的比如实业家张骞,是官又是商,立宪派的主力,即使是立宪失败依然为满清着想,到了北京后见了摄政王,提出了很多干货,可满清摄政王打个哈哈就完了,张骞本跟袁不好,后来因为立宪失败两个人回复联系。自皇族内阁后,这些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的汉族政治人物以及工商界等各方面的名人,其政治取向开始发生根本的转变,从反对革命转向支持革命或同情革命。


华为专卖店四眼


太平天国是发生于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从1851年坚持到1864年,十多年的时间里太平军对封建清政府和西方列强造成了严重打击。其反击反封建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但太平天国最终还是失败了。失败的标志是曾国藩的湘军攻占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天京陷落不仅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标志,还是中国反列强反封建的遭遇重大挫折的表现。这次发生于南方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为什么会失败呢?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民为什么不能消灭那一小撮的封建势力和列强侵略势力?作为革命主力的农民阶级为什么不能完成反列强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真的是曾国藩的湘军战斗力远远超过在平均的战斗力吗?还是有别的原因?

经过详细分析,我认为太平天国之所以败于曾国藩的湘军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太平天国上层的极速腐化和频繁内讧严重的削弱了这一农民政权的进取精神。

太平天国的上层基本上来说是由六个人构成的: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再加上翼王石达开。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太平天国上层迅速腐化,天王洪秀全竟然有81个老婆,整天过着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活;其他太平天国上层也大概如此。这样的统治者怎么能治理好国家?统治阶层的腐化是灭亡的开始。在定都天京形成与北方的清政府对峙的局面以后,没有远大战略眼光的太平天国上层就开始了权力和利益的争夺;尤其是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的矛盾极其严重,瞧不起洪秀全的杨秀清为了夺权经常上演天父附体的把戏来压制洪秀全,不甘心的洪秀全指使韦昌辉屠杀了杨秀清并发展成了对太平天国上层的大清洗,这就是所谓的天京变乱。天京变乱后的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太平天国力量的不断削弱导致了其最终的灭亡。

二,太平天国的政治制度落后和经济发展模式严重落后,甚至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太平天国政权建立以后,其实行的制度本质上仍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是不适应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要求,是一种应该被淘汰的制度;因为这种制度不仅不会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反而会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我们应该建立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应该发展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太平天国建立以后,其所发展的经济仍然是小农经济,这就严重的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是当时世界发展的潮流,只有符合这个潮流才能获得成功。说到底还是因为太平天国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虽然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但这并没有构成完整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理论。没有明确而正确的理论指导的革命行为是要失败的。

三,太平天国太过于理想化和不切实际的施政纲领,不仅没有获得民心,反而使其失去了民心。

太平天国建立以后,也实施了一些政权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措施。不可否认,这些措施有其积极的一面,例如《天朝田亩制度》里“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的规定就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把太平天国运动推向高潮;但同时也实行绝对平均主义并实施圣库制度,这就严重的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致使农民对太平天国政权的支持度下降。洪仁玕提出的《资政新篇》里虽然最早提出了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但并不重视农民阶级的利益,无法获得农民阶级的支持,最终未能实施。失掉大多数农民支持的政权最终必然灭亡。

四,太平天国没有科学理论和先进阶级的领导。

太平天国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阶级,农民阶级虽然是占人数最多的一个阶级,但农民阶级并不是一个先进的阶级;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非常明显,那就是没有知识。一个没有知识的群体,是无法提出长远而科学的革命纲领的,实际上中国的农民阶级只在乎眼前的利益。无论是《天朝田亩制度》还是《资政新篇》都是不太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的,也就是说太平天国既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也没有长远的战略目标;全是走一步看一步。理论上的缺乏和政权建设目光的短浅就已经决定了太平天国最后灭亡的命运。

五,人口的大规模死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

太平天国之所以发生,是因为鸦片战争激化了本来就已经很尖锐的社会矛盾;这种尖锐的社会矛盾就是人民的生活水平降低,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条件。为了生存下去,中国的农民阶级不得不起来反抗。也就是说,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力就是那些失去了基本生存条件的人。这样的失去基本生存条件的人虽然很多,但并不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所以从数学的方面说,只要这些失去最基本生存条件的人逐渐减少,那么对清政府的反抗也会逐渐减弱。随着战争的进行,这种失去最基本生存条件的人的确是在减少的;而随着反抗人数的减少,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清政府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掠夺是波浪式的,每一次大规模的掠夺之后必然会出现强烈的反抗,掠夺的高峰过去了就意味着反抗的高潮也就过去了。鸦片战争是一次掠夺的高峰,太平天国是一次反抗的高潮。

最后,太平天国的力量要弱于清政府和西方列强的合力,最终在清政府和西方列强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

建立封建政权和发展小农经济的太平天国也许在军事上一时强盛于清政府,但这种强盛并不能持久下去。不能持久强盛的太平天国是战胜不了清政府和西方列强侵略势力的。太平天国不仅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还损害了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利益;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西方列强支持下建立了以华尔为首的洋枪队配合清政府绞杀太平天国。在这种联合围攻和绞杀下,政治、经济和军事完全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且没有先进理论指导的太平天国最终还是失败了。

启示:只有从根本上维护人民利益且符合潮流的革命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太平天国虽然有局限性,但不能否认它的革命性;这是代表农民起义最高峰的太平天国运动让我们认识到农民阶级是革命的主力,但必须获得先进先进的领导才能走向胜利。历史告诉我们,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只有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联合起来建立工农联盟,才能实现革命的最终成功。在一次次的掠夺和反抗的斗争中,中国人民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历史纬度


探历史风云,悟在世人生

太平天国运动为何洗卷大半个中国,又如何走向衰亡!!!

太平天国以1951年的金田起义为标志至1964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南京)陷落为终结。


从时间上来看正处于第一次雅片战争后,清政府战败需要大量赔款,加之国外大量商品倾销囯内手工业破产,人民遭到清政府的严重剥削,加之自然灾害,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地起义不绝。

太平天国用拜上帝会使平民看到希望,打岀保护农民利益的口号,使得太平天国一呼百应,纷纷响应,而且太平军将火器武器大量远用到军队。



清朝初期对太平军的轻视,并没有集结大量军队剿杀,并且忙于与列强进行两次雅片战争,清八旗兵与绿营兵在清未年间战斗力低下,且调动兵力速度慢不利机动作战。

太平军攻破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并将天京作为都城后,太平军就停止大规模进攻,一直停止不前给清庭喘息之机,而且太平军内部大肆挥霍修建宫殿,建立严格的等级制度,诸王妻妾成群,许多太平军的追随者由此而失望脱离太平军。

清朝见八旗与绿营兵无力震压,便允许地方自主建军,李鸿章的淮军与曾国藩的湘军是其主要代表,曾国藩建立湘军,湘军响金丰足超过了绿营兵甚至是八旗所以进入湘军不仅可以糊口还可以养家所以很多人进入湘军,湘军召兵有严格的可要求,多推举保证兵源的纯洁性一战斗力十分强大。

太平军内部矛盾重重相互攻伐,后期太平军派系众多,而湘军号令统一,在解天京之围的雨花台战役太平军十五万人对湘军三万人以失败告终就是实例。



历史军武研讨员


一场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不是单单一方面。太平天国可不光是敗于湘军。

清末时期,政治腐败,贪官污吏横行,水旱蝗灾不断南方百姓苦不堪言。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加剧了矛盾的激化。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实行加税,不堪忍受煎熬的劳苦大众纷纷起义。这是太平天国兴起的前提因素。

因为南方百姓苦不堪言日久,初期太平天国能团结一心,齐力对敌,攻城拔寨,胜仗连连,初期湘军势力也弱。

然而太平天国取得南京后,高层开始不思进取,争权夺利,腐败享乐,内讧不断,相互猜忌。最终爆发了“天京事变”,严重的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实力,与此同时湘军实力显著提高,打的多了经验丰富嘛。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实力都不断增强。又加上国外的势力打击。

最终太平天国败于多方联合势力的绞杀下。但是湘军是太平天国的劲敌,也是几个中最大的势力。同时也是敗于自己的内斗内讧离心离德,没有好的战略方向,同样也政治腐败。据说太平天国攻占一地后也是滥杀无辜的,砸毁孔庙和关帝庙。










披坚执锐K


太平军席卷江南半壁江山,打得八旗军和绿营军溃不成军,于是新型的地方武装湘军应时而生,之后一直就是太平军最大的敌人,直至太平天国被湘军最后剿杀。

一开始,新生的湘军并不是太平军的对手,曾国藩甚至差点兵败自杀,但随着太平军的老营兵北伐西征死伤惨重,内部又分裂之后,从战争中学会战争的湘军这才越战越勇。

湘军一开始的状况和太平军后期的状况很像。首先就是令出多门,比如曾国藩只是几十个团练使之一,处处受到上级甚至平级的掣肘。而后期的太平军,洪大教主王爷就封了二千多个,各自握有兵权,很难让麾下军队劲往一块使。但是湘军在不久之后就统一到了曾国藩一人手中,“兵为将有”,湘军在一定意义上属于私兵,全军都听从曾国藩一人之命。

从兵员素质上看,湘军是“忠义血性”的文人和朴实能吃苦的山民的组合。不能忽视的一点就是,不像现在大学生满街,读书人在那个年代是稀缺物,在乡土间是很有威信和号召力的,而且湘军各营兵都是本乡本土人组成的,最初对“湘军”的称呼,就是指湘乡一县之军队。一开始湘军又是为了保卫家乡作战,凝聚力自然强大。而太平军把各地百姓都填充到了军营之中,是个人都算一个兵,到了后期,基本上就是裹挟百姓号称数十万的乌合之众。

在待遇上,湘军的兵饷是绿营军的三倍之上,而且湘军军纪很差,也就是出本土作战,劫掠是常态,这也算是一种经济上的刺激。反观太平军,洪秀全自己后宫佳丽三千,而一般人夫妻都要分开,所有财产更都是天王的私有,连军饷都没有,以至于后期的太平军根本不知道打仗是为了什么。

再有就是,太平天国的所谓拜上帝教属于四不像的舶来品,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根本没有太大吸引力,形成不了信仰上的凝聚力。

另外一点,就是太平军与西方列强彻底决裂,太平军是很重视火器的,常规军中火器与冷兵器是一对一的比例,后来西方列强即便是卖给太平军武器大多是残次品,曾有记载,说西方人说,这些(残次品)武器给使用者制造的危险,要比给敌人的更大。而湘军后来不仅是得到了清政府的大力扶持,西方列强甚至也派军协助作战。


辽风物语


是有些令人费解,从各方面情况分析判断,湘军从诞生之日就有着蓬勃发展的生命力。

曾国藩的湘军都来自于湖南乡村,以乡邻亲戚为纽带编练成军,相互之间帮扶互助凝聚力非常强,湖南本身就民风彪悍好斗,这是湘军战斗力强悍的根源。

太平天国方面主要是因为发生了天京事变,天王洪秀全密招北王韦昌辉和冀王石达开回京诛杀东王杨秀清,韦昌辉又诛杀了忠于杨秀清的部属两万多人,这些人都是从广西一路跟随过来的太平天国骨干力量,自相残杀的内讧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实力,太平天国逐渐走向衰亡。

太平天国也曾经重创过湘军,湘军名将塔齐布、江忠源、李续宾都死于疆场,曾国藩本人也被打得三次自杀。

发生天京事变以后的太平天国逐渐走上了下坡路,石达开率领十万人出走进一步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力量,太平天国后期的两大支柱忠王李秀成和英王陈玉成也越来越不会打仗了,后期太平军战斗力奇差无比,陈玉成三万人在挂车河打不过多隆阿一万人,陈玉成十万人在安庆打不过曾国荃一万湘军,李秀成率领十三王雨花台救驾,三十万人打不过曾国荃三万湘军。

从历史事实来看,既使不发生天京事变,太平天国也斗不过湘军,难逃覆灭的命运,太平天国最高领导层水平能力太差,战略规划和战术水平都不行,从广西、广东、湖南、湖北跟随而来最忠诚最有战斗力的老兄弟们都在外战内讧中凋零了,从江南地区招收的新兵和帮忙的天地会都是毫无战斗力的乌合之众,无法挽救太平天国。


西贼闻之心胆摇


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南京,短短的两年时间内便席卷大清帝国的东南半壁江山,历史上从来没有哪支农民起义军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

这着实令人惊叹不已。

可也着实令人惊诧不已,正如一首歌里唱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声势浩大,发展迅猛的太平天国却又很快就从历史舞台上消失,说没就没了。

既然题主归结为太平军没干过湘军,那么我们不妨从这个角度谈起。


先看看双方主教练

洪秀全,一个连秀才都考不上的半吊子读书人,因缘际会得了一本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突发奇想创立了一个拜上帝会,又碰巧搭上了清王朝的矛盾爆发的大帆船,于是叱咤风云,逐鹿中原,好像一个英雄似的。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人正学问高,自从咸丰三年(1853)出山办团练以来,其在军事上的支撑是湘军,在精神上的支撑乃名教。


再看看战术思想

1、太平天国的建国理论是拜上帝教。

所谓的拜上帝教,就西方基督教教义在中国的变种,经过洪秀全改造过的基督教已经面目全非。

拜上帝教的最大弊端就在于它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伦理观念格格不入,它不可能被知识分子接受,当然建立的政权也就得不到知识分子的支持和拥戴。

太平军千不该万不该,最不该把士绅们的精神图腾——孔子,打翻在地。

把孔子放在了自己的对立面,相当于把士绅们放在了自己的对立面。而满清,虽然是异族,却仍然把儒教奉为国教的。从信仰的角度来看,汉人士绅当然站在清廷的一边。

2、湘军信奉的是儒教理学

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并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之根。知识分子是儒家文化的当然继承者和传播者,是中华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并最终傲视全球的最大贡献者。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如果得不到知识分子的拥戴,任何政权都将无法长期生存,元朝是第一个,太平天国是第二个。

太平天国极端偏激的文化政策使得知识分子大为不满,尤其是湖南的知识分子更是积极厌恶,没有人去拥戴太平天国政权。

以民族主义为旗号去进行反清斗争,这本是对太平天国是极其有利的一面,也是争取汉人知识分子进入天国政权服务的最佳旗帜,但是毁坏传统文化的做法导致了知识分子站到了清政府这一边,并成为天国最强劲的对手。

湘军的构成其实就两部分:书生为将,农民为兵。一帮读书人为了拯救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团结在曾国藩的周围,在维护传统文化的旗帜下,他们主动招募本地农民进行文化与乡土的保卫战。

这帮读书人,如罗泽南、彭玉麟等都是出身比较贫寒的家庭,但却恪守着理学经世致用的思想,在国家、社稷、文化受到外来挑战之时挺身而出。

尊奉拜上帝教,崇尚“一神崇拜”的太平天国虽然兴起之时声势浩大,但是其破坏传统文化的行为却为读书人所不能容忍,最终一帮读书人带领着一群老农把“天国”送上天了。


最后看看双方阵容

太平军三大昏招

太平天国前期的三个重大错误——封王、定都南京和孤军西征北伐

1、封王

使领导集团过早地封建化和分裂,早期所形成的较坚强的领导集体未能保持始终

起义之初,太平天国形成了以洪秀全为核心的,由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所组成的比较坚强团结的领导集团。

但太平天国领袖们过早地封建化和腐化。早在广西武宣,洪秀全就登极称天王,到了永安,又封了东、南、西、北、翼五王,并随即颁布《太平礼制》,规定了较封建王朝更为烦琐的礼节和等级制度。

2、金陵建都

封建专制主义更恶性膨胀,洪秀全营造宫殿,深居简出,盛置妻妾,倦于政务,军政民务一概委之于杨秀清。

而杨秀清虽无文化,但富权谋,在前期的领导活动中,显示出杰出的军政才能;但他自居功高,专横跋扈,不知自忌,以致发展到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的地步。

对于这些内部矛盾,洪秀全又不善于妥善化解,终于采取阴谋手段将杨秀清杀害;后来在石达开起兵靖难的情况下,又将韦昌辉处死。

作为一个领袖,也不可能是全才,关键的一条,要善于团结和使用人才。而洪秀全恰恰未能做到这点,他早年所形成的领导集团成员,牺牲的牺牲,被杀的被杀,这是洪秀全作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领袖的致命缺陷,也是太平天国战争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

3、西征和北伐

当时,太平军的队伍虽号称百万,但真正能战之兵至多十余万人。这十余万人用之于对付江北、江南大营(当时两个大营各有一万四五千人)无疑处于优势地位,逐一将其歼灭或击败是完全可能的。

然而,太平天国的领导者计不出此,在留一定兵力保卫天京的情况下,又分别派遣二三万兵力进行北伐、西征。

这样这支十余万人的太平军遂不得不一分为三,无论在北伐或西征的战场上,抑或是在天京周围,对当地的清军不仅不占优势,反而处于劣势了。

北伐、西征都是孤军远征,与天京战场相距都在千里之外,作战地域遍及9个省,这三支部队既难实施统一指挥,更谈不上相互间实行战略协同,这无异于在全国范围内给了在总兵力上尚处于优势地位的清军以各个击破的良机。


湘军三大法宝

1、乡土性

湘军湘军,自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将卒是湖南人。

老乡观念,用到极致。湘军将校之间盘根错节,同学、同乡、同年、同宗,或师生,或姻亲,上下固牢,枝攀藤缠。

仅以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乡里乡亲,血缘相通,自然是在关键时刻施以援手,相互忘死救护,而太平军往往胜不相让,败不相救。

2、私人性

最高首长方面,自然是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这样的人,他们这几个大魁目手下辖“统领”。

“统领”皆是在清政府有官职的人,他们在政府的级别差异甚大,但在湘军地位一律相等,各领一军。

每军置若干营,营下有哨,哨下有百长,百长下有什长。而募兵之法,自上而下,先择将“,而后有营官,有营官而后有百长,有百长而后有什长,有什长而后有散勇,逐加遴选,递相钤制”。

如此一来,下级只对自己上级负责,私人性极强。

3、理学性

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罗泽南等人,他们本人都是理学大儒,特别强调“伦理纲常”,常常在演兵场亲自演讲君臣父子之理,要求士兵背诵《爱民歌》、《得胜歌》等歌谣。

王鑫的“老湘军”营中,几乎就是“军校”,平常小兵也要在打仗之余背诵四书、五经和《小学集注》这样的“大书”,诵声朗朗,终日不倦。


有信仰、有理想的新式“湘军”,自然不同于腐朽的不堪一击的清朝政府军,拿下太平军顺理成章。



值此国足逼平菲律宾之际,采取足球的方式回答这个问题,贻笑大方了。


覌海听涛


太平天国运动,或者说太平天国起义,兴起的原因主要是清政府为支付鸦片战争赔款,转嫁到人民的负担,加上严重自然灾害影响。

一方面也反映中国儒、释、道与西洋教义之间的博弈。另一方面客观上也反映汉族人不满满清八旗统治。

失败于湘军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太平天国领军人物均为农民,一开始由于气势勇猛,压倒湘军斗志,时间一长,训练无素,战斗力不强显现;

二是曾国藩深入研究阳明心学,稳步治理湘军同时,善于瓦解太平军内部团结;

三是太平军内部争斗,唯小利是图的农民心态,不能维系长久的战力;

四是太平天国假借西洋教义,一开始洋人势力未参与,时间一长威胁传道和自身利益,洋人先进军事思想和武器的帮助,也助长了湘军的战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