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50多年!大半辈子!他是牟步善!为他点赞

流金铄石,蝉喘雷干。

午后的日照茶园,

年近期颐的牟步善拄着一根拐杖,

一边跟技术人员交谈,

一边向安东卫后合庄的茶园深处走去,

把陪同的一干年轻人甩在身后。


50多年!大半辈子!他是牟步善!为他点赞

1966年,也是一个焦金流石的季节里,时任日照县委书记的牟步善站在茶园夏管的人群中,目光如炬:从安东卫北山和双庙村的试验田出发,日照的茶叶种植由点到面、逐步铺开,渐成燎原之势……牟步善用尽半生心血,让“南茶”在“北境”日照扎了根。

喝茶大省的茶叶之殇


50多年!大半辈子!他是牟步善!为他点赞

1963年,刚刚就任日照县委书记的牟步善

山东一直是一个喝茶“大省”。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了满足并不产茶的山东对茶叶的需求,每年有数以万担(一担为50公斤)计的茶叶被从南方调入山东,却依旧供不应求。

在沿海地区,人们饮茶的习惯也十分浓厚。据牟步善回忆,彼时,日照地区茶叶物资短缺,有不少渔民为了喝上茶,甚至不计价格直接从南方购买茶叶。因此,“喝上山东本土茶叶”就成为当时不少山东人的共同心愿。

从1956年到1959年,山东省三次从南方引进茶叶,分配给日照等地种植。因为缺少种植经验,也没有认真管理,除青岛中山公园和莒县的部分茶苗破土出苗外,其余的大多数皆因冰冻、干旱而死亡。

仅存的硕果也难保住。寒潮突袭,成片的茶苗被冻死,加之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南茶北引”几乎彻底失败。

直到1965年,山东省委再次发起“南茶北引”,彼时的日照县被选为试点。在1963年新到任的日照县委书记牟步善看来,日照人喝上本地茶叶的最后一次机会,来了。

“进击”的“老牟”


50多年!大半辈子!他是牟步善!为他点赞

2014年,牟步善在一处茶园查看茶叶长势

不过,日照人喝上本地茶的夙愿要实现起来可谈不上容易。首先,日照人就要冲破自己“山东不能种茶”的旧观念。

几次三番的引种失败,让不少人对“南茶北引”的前景产生质疑。毫不意外的,当牟步善召开常委会对省委试种的部署进行研究时,反对的声音占了多数。反对者的论据有三:日照人已习惯外地茶口味,日照气候种茶难以存活,日照农民没有种植茶叶的技术。

牟步善边听边记,逐条反驳:日照气候湿润,雨量充足,适合种植茶叶;日照人喝茶的习惯也根深蒂固,很多人一天也离不开茶;至于“日照人不会种茶”的论调,牟步善直言:“不会可以学,没经验,可摸索,困难可以克服,任何事情不是生来就会的。”“南茶北引在日照试种是省委决定,是省委对日照人民的信任,我们应该拥护。”

牟步善的据理力争最终说服了大家,先小面积试种,成功后逐步铺开。后面的故事,日照人都很熟悉了:用于实验的八亩七分茶园越冬成功,先后有二十余个试点村开始种植。到1968年,植株成活率已过八成。

如今再回头看:当时的日照县里,那个在常委会上慷慨激昂,在试验田中挥汗如雨,走在所有人前面,想在所有人前头的“老牟”,无疑已经甩开了所有人。

半生绿茶缘


50多年!大半辈子!他是牟步善!为他点赞

一谈起茶,95岁高龄的牟步善显得更加精神了

“办法都是摸索出来的,在背风向阳的地块上培植矮蓬,在茶行的北面树起松枝和草帘子做的挡风障,在茶园周围种上松柏作挡风林,这才让茶叶过了冬。”身着一件洗得泛白光的衬衣,95岁的牟步善一提起当年种茶的经历就十分精神,嗓门也高了许多。

1987年,牟步善正式离休。但他却在这个年纪搞起了“再就业”:和几位同样关心日照绿茶的老伙计一起,牟老牵头成立了一支义务调研队,每年赶数百公里的路途看茶园、逛茶市,和茶农唠收成,和茶商唠行情。

2008年冬,日照遭遇冻害,大片茶叶被冻死。牟步善用手摸着冻脆的茶叶,比谁都心痛。“那些日子我天天泡在茶园里,东港、岚山的茶园跑遍了,看到一个没受冻的就帮着总结经验,找出防冻的办法。”之后,他亲自给市委写信,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市里为此还召开了全市茶叶现场会。

50多年!大半辈子!他是牟步善!为他点赞

2013年10月,牟步善在日照南茶北引的第一个试点村——安东卫北山

南茶北引已五十多年,如今“日照绿茶”这个孩子早已独立,甚至已然“知天命”了:截至2019年7月28日,日照市茶园面积已达到27.8万亩,日照茶年产量达1.55万吨,干毛茶总产值达30亿元,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山东省的60%以上和75%以上。

因为身体原因,

牟步善也极少再去茶园了,

可他还是时刻关注日照茶的动向,

一如当年在田坎里顶风冒雨、

悉心照料茶树的那个“老牟”。

让我们一起,

齐鲁晚报 齐鲁壹点综合大众网日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