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50多年!大半輩子!他是牟步善!為他點贊

流金鑠石,蟬喘雷幹。

午後的日照茶園,

年近期頤的牟步善拄著一根柺杖,

一邊跟技術人員交談,

一邊向安東衛後合莊的茶園深處走去,

把陪同的一干年輕人甩在身後。


50多年!大半輩子!他是牟步善!為他點贊

1966年,也是一個焦金流石的季節裡,時任日照縣委書記的牟步善站在茶園夏管的人群中,目光如炬:從安東衛北山和雙廟村的試驗田出發,日照的茶葉種植由點到面、逐步鋪開,漸成燎原之勢……牟步善用盡半生心血,讓“南茶”在“北境”日照紮了根。

喝茶大省的茶葉之殤


50多年!大半輩子!他是牟步善!為他點贊

1963年,剛剛就任日照縣委書記的牟步善

山東一直是一個喝茶“大省”。

新中國成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為了滿足並不產茶的山東對茶葉的需求,每年有數以萬擔(一擔為50公斤)計的茶葉被從南方調入山東,卻依舊供不應求。

在沿海地區,人們飲茶的習慣也十分濃厚。據牟步善回憶,彼時,日照地區茶葉物資短缺,有不少漁民為了喝上茶,甚至不計價格直接從南方購買茶葉。因此,“喝上山東本土茶葉”就成為當時不少山東人的共同心願。

從1956年到1959年,山東省三次從南方引進茶葉,分配給日照等地種植。因為缺少種植經驗,也沒有認真管理,除青島中山公園和莒縣的部分茶苗破土出苗外,其餘的大多數皆因冰凍、乾旱而死亡。

僅存的碩果也難保住。寒潮突襲,成片的茶苗被凍死,加之連續三年自然災害,“南茶北引”幾乎徹底失敗。

直到1965年,山東省委再次發起“南茶北引”,彼時的日照縣被選為試點。在1963年新到任的日照縣委書記牟步善看來,日照人喝上本地茶葉的最後一次機會,來了。

“進擊”的“老牟”


50多年!大半輩子!他是牟步善!為他點贊

2014年,牟步善在一處茶園查看茶葉長勢

不過,日照人喝上本地茶的夙願要實現起來可談不上容易。首先,日照人就要衝破自己“山東不能種茶”的舊觀念。

幾次三番的引種失敗,讓不少人對“南茶北引”的前景產生質疑。毫不意外的,當牟步善召開常委會對省委試種的部署進行研究時,反對的聲音佔了多數。反對者的論據有三:日照人已習慣外地茶口味,日照氣候種茶難以存活,日照農民沒有種植茶葉的技術。

牟步善邊聽邊記,逐條反駁:日照氣候溼潤,雨量充足,適合種植茶葉;日照人喝茶的習慣也根深蒂固,很多人一天也離不開茶;至於“日照人不會種茶”的論調,牟步善直言:“不會可以學,沒經驗,可摸索,困難可以克服,任何事情不是生來就會的。”“南茶北引在日照試種是省委決定,是省委對日照人民的信任,我們應該擁護。”

牟步善的據理力爭最終說服了大家,先小面積試種,成功後逐步鋪開。後面的故事,日照人都很熟悉了:用於實驗的八畝七分茶園越冬成功,先後有二十餘個試點村開始種植。到1968年,植株成活率已過八成。

如今再回頭看:當時的日照縣裡,那個在常委會上慷慨激昂,在試驗田中揮汗如雨,走在所有人前面,想在所有人前頭的“老牟”,無疑已經甩開了所有人。

半生綠茶緣


50多年!大半輩子!他是牟步善!為他點贊

一談起茶,95歲高齡的牟步善顯得更加精神了

“辦法都是摸索出來的,在背風向陽的地塊上培植矮蓬,在茶行的北面樹起松枝和草簾子做的擋風障,在茶園周圍種上松柏作擋風林,這才讓茶葉過了冬。”身著一件洗得泛白光的襯衣,95歲的牟步善一提起當年種茶的經歷就十分精神,嗓門也高了許多。

1987年,牟步善正式離休。但他卻在這個年紀搞起了“再就業”:和幾位同樣關心日照綠茶的老夥計一起,牟老牽頭成立了一支義務調研隊,每年趕數百公里的路途看茶園、逛茶市,和茶農嘮收成,和茶商嘮行情。

2008年冬,日照遭遇凍害,大片茶葉被凍死。牟步善用手摸著凍脆的茶葉,比誰都心痛。“那些日子我天天泡在茶園裡,東港、嵐山的茶園跑遍了,看到一個沒受凍的就幫著總結經驗,找出防凍的辦法。”之後,他親自給市委寫信,反映情況,提出建議,市裡為此還召開了全市茶葉現場會。

50多年!大半輩子!他是牟步善!為他點贊

2013年10月,牟步善在日照南茶北引的第一個試點村——安東衛北山

南茶北引已五十多年,如今“日照綠茶”這個孩子早已獨立,甚至已然“知天命”了:截至2019年7月28日,日照市茶園面積已達到27.8萬畝,日照茶年產量達1.55萬噸,幹毛茶總產值達30億元,面積和產量分別佔山東省的60%以上和75%以上。

因為身體原因,

牟步善也極少再去茶園了,

可他還是時刻關注日照茶的動向,

一如當年在田坎裡頂風冒雨、

悉心照料茶樹的那個“老牟”。

讓我們一起,

齊魯晚報 齊魯壹點綜合大眾網日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