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4 民族英雄林则徐彪炳史册,为啥有人却说李鸿章就是第二个林则徐?

说起林则徐(1785~1850),多数人就会想到虎门销烟,个别人会想起“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甚至还会有人想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诗句来。

不可否认林则徐是民族英雄,但被范文澜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则大可商榷了。

说起近代史,许多人尚是一头雾水,且听小编为诸君一一讲来。

可以这么说,中国的近代史是从一道圣旨开始的。

道光十八年(1838)十月初七日,在湖北武昌湖广总督任上的林则徐接了一道圣旨:“林着来京陛见,湖广总督着伍长华暂行兼署。钦此。”

林则徐办完相关交接,即刻动身进京,他是十月十一日出发的,十一月初十到北京,长途跋涉足足走了一个月时间。

等的心焦难奈的道光皇帝,第二天早上六点就接见了他,此后十几天时间内,一口气召见林则徐八次。

道光急着召见林则徐干嘛呢?热恋中的男女也未必有这么热乎啊。

史料记载,任命林为钦差大臣,“驰驿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该省水师兼归节制”。其实,林则徐此行的任务现代人都知道,他是去广东禁烟去了。

林则徐禁的烟是鸦片烟。鸦片只是个俗称,它的学名比较高大上,叫做“罂粟”。

罂粟原产于希腊,早在七世纪的时候就由印度传到了中国。先民给它起了个更具诗意的名字——阿芙蓉!

民族英雄林则徐彪炳史册,为啥有人却说李鸿章就是第二个林则徐?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它的药性做了介绍,只是它始终默默无闻,养在药房无人识。

乾隆年间,一个尼姑因吸食鸦片治好了她的瘫痪。

很快,阿芙蓉之名声振大江南北。

一个尼姑站起来了,大清王朝却瘫痪了。

有了它,烦恼忧愁都和你无关,有了它,快活似神仙。

乾隆三年,输入中国的鸦片是1000箱。

嘉庆二十二年,3698箱。

道光元年,4770箱;七年,10025箱,到道光紧急召见林则徐的时候,输入中国的鸦片已经猛增至28307箱。

有关资料显示,从道光元年至道光二十年间,大清王朝白银外流一亿两之巨,平均每年五百万,相当于清政府每年财政收入的十分之一。

大清国内四处鸦片烟缭绕,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为此,道光皇帝急得肝阳上亢、夜不能寐,老脸上都生出了青春痘。

常言道“君忧臣辱”,皇帝不急太监都急,更何况皇上都急成了这样,朝臣们看在眼中,如果不有所动作岂不是没心没肺?

很快,就有太常寺卿许乃济食君之禄,为君分忧。他给道光出了个主意:

鸦片这玩意,咱们已经禁了一百多年了,越禁吸食的人越多。索性不去禁它。反正吸鸦片的不是什么好人,吸死了活该。只要禁止官员、兵丁、士子吸食就可以了。

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只允许易货贸易。

既然鸦片利润这么大,干脆咱们自己种得了。

道光读了奏章,面上表情如何史家没有记载,只知道在许乃济的折子上朱笔批了四个大字——“所奏甚是!”

道光圈阅后,又将许的折子转给广东地方官员,鸦片基本上全是从广东走私入境的,关于鸦片的事情,地方官员自然最有发言权。

民族英雄林则徐彪炳史册,为啥有人却说李鸿章就是第二个林则徐?

皇上见识不凡,自然是洞烛千里,两广总督邓廷桢、海关监督文祥等官员自然不敢有异议。这时一个读书人对邓廷桢说,老板你可得慎重啊,最好是考虑一下身后名。

邓廷桢毕竟是个文化人,而且已是年过花甲之人,到了不得不考虑身后名的年岁,听了劝告,当时就惊出了一身冷汗,连呼好险、好险。立即改变主意,上疏称,先严禁三年,三年后,再开禁不迟。

与许乃济主张完全相反的是时任鸿胪寺卿的黄爵滋。

他认为,禁鸦片必须用重典,给所有吸食鸦片的人一年时间戒烟,如果一年之后,还在吸食则格杀勿论。

搞互保连坐制禁烟,一人吸烟,五家连坐。客商吸烟,店家连坐;官员吸食,加倍处置,累及子孙,官员家属吸食,处置官员本人。

黄爵滋虽然主张严禁,但是根本不具备可操作性。道光看了他的折子,只能是摇头苦笑。

当时,大清朝吸食鸦片的人已经不下于四百万。

科学证明,强制戒毒成功后复吸的,高达90%以上。就算是大清人民意志力强悍,有一百万人成功戒了烟瘾,其余三百万吸食的话,既不可能杀这么多的人,也不可能让一千五百多万人连坐。如果这样搞的话,监狱根本都不够使。

远在武昌忧国忧民的林则徐也上折子称:“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不股栗?”

林则徐的话,并非危言耸听,兵与饷,实实在在是大清王朝的命根子。如果对鸦片走私不管不顾,听任发展,大清王朝既无“御敌之兵”,且无“充饷之银”,非但是林则徐“股栗”,道光更得“股栗”了。

林则徐不但支持黄爵滋从重从严禁烟的建议,而且在任上禁烟成绩斐然。

民族英雄林则徐彪炳史册,为啥有人却说李鸿章就是第二个林则徐?

严刑峻法可以令人“怀刑畏罪,先时虽有论死之法,届时并无处死之人”,即便有“处死之人,而此后所保全之人且不可胜计”。林则徐相信以刑止刑,可以达到令行禁止的效果。

而且,与黄爵滋一味急酷不同,林则徐主张在严刑竣法的同时,也给予吸食鸦片者“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自新机会,从而达到永久禁烟的目的。

林则徐自掏腰包,研究配制戒烟药方,设官制断瘾丸,在他的垂范下,武昌汉口等地的药房都有戒烟药物出售。短短数月时间内,湖北地区的禁烟工作即卓有成效。

干得漂亮,林则徐的奏章,令焦头烂额的道光不禁眼前一亮,如果将成熟的湖北模式推广用于广州,岂不妙哉?

想到这里,道光皇帝兴奋的手舞足蹈,于是紧急召林则徐入京,授以钦差大臣之职,委以禁烟重任。

只是令道光皇帝始料未及的是,此一时、彼一时,到了广州后的林则徐又不按套路出牌了。林则徐在广州的一系列动作,更是令所有人措手不及。

身处内地的林则徐,只琢磨着如果无人吸食,鸦片就会禁绝,根本没有想过英国人贩卖的不是鸦片。当他到达广州后,才明白之前将禁烟的事情想的简单了。

林则徐到广州后,雷厉风行展开了声势浩大的禁烟运动。在勒令英国商人交出鸦片的同时,要求他们签下保证书,声明“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

然而,就是这样一纸声明,大多数的英国商人也不愿意合作。林则徐发来文书中的天朝上国给藩属下命令的措词,令他们大为光火。

虎门销烟是大快人心了,却将政治外交解决鸦片问题的大门关上了。林则徐也没有料到,名正言顺轰轰烈烈的禁烟,结果却换来了英国远征军的到来。

正义,在强权面前不堪一击。

民族英雄林则徐与同时代的大清精英一样,对整个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所谓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之说完全就是个笑话。

昧于世界大势,才是真的林则徐。

他不知道,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在不断膨胀扩张,甚至是迫不及待的寻求原料产地与市场。闭关锁国,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大清帝国这个庞大市场需要开拓,不远万里的英国商人来此,不是为了环游世界,他们需要的是市场,追求的是财富与利润。

一直以来,国人都不曾反思,鸦片战争为什么会爆发?英国人就如此强横不讲理?

说句不怕得罪人的话,鸦片战争与大清国民自身有关。

本来,鸦片只是做为药材在贸易的,英国人也没有意识到它会有如此大的毒害。所以,鸦片贸易在全球没有受到任何的限制,之所以在大清国泛滥成灾,是因为有需求的缘故。

不论贫富,中国人都将吸食鸦片玩成了一种行为艺术。躺在榻上,架支烟枪,惬意的吞云吐雾,活神仙不过如此了吧?

说来脸红,正是因为鸦片在华夏大江南北的泛滥,才使大清王朝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禁毒的国家。二十年后,美国才立法禁止鸦片在其本土的贸易,鸦片战争后,美国排华法案的出台,其中就有与华工在美吸食鸦片的因素。

民族英雄林则徐彪炳史册,为啥有人却说李鸿章就是第二个林则徐?

当然,这些事实,历史老师是不会告诉你的。

英国人不会因为倾销鸦片到大清而内疚,为了打破一直以来的贸易不平等,他们是不择手段的。走私鸦片,是为了减少巨大的中英贸易差;不允许他们贩卖鸦片,他们就会贩卖其它的,甚至包括用坚船利炮敲开大清国门的战争。

表面上,鸦片战争是走私贸易引发的,实际是迅速膨胀的英国人在全球的扩张,两种文明不同文化间的对决。

虎门销烟后,林则徐也意识到了战争的不可避免。但他误以为,英夷并不足惧。

当英国远征军乘风破浪直扑大清沿海之时,林则徐上了一道折子,安慰道光皇帝:“彼之所至,只在炮利船坚,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制其死命。”

在林则徐眼中看来,英兵简直就是不堪一击,不但随便一个清兵就可以收拾几个,就连乡勇民兵都可以毫不费力的干翻他们。

洋人的膝盖不会打弯,跌倒了就爬不起来,在今天看来是无稽之谈的事情,在彼时却是对英夷的共识。

这个梗许多人都知道,但它的来历却鲜有人知。

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来华,拒绝向乾隆行跪拜礼,负责此事的官员见陷入了僵局,经过一番外交斡旋,最后双方达成妥协,英使只行了单膝跪地礼。害怕乾隆皇帝责罚,于是自欺欺人地说英国人膝盖不能打弯,双膝着地的话,就摔倒爬不起来了。

在现代人眼中看来,林则徐的这种认识非但是盲目乐观,简直就是无知者无畏了。

这样说,既有马后炮之嫌,且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不负责。清末国人对世界的蒙昧,是从上而下的,即便是林则徐这样的清官忠臣也不能做到世人皆醉我独醒,更遑论高瞻远瞩了。

就在道光在为虎门销烟的事情提心吊胆之际,林则徐的又一道折子彻底打消了他的不安情绪。

1839年11月3日发生的穿鼻海战中,清军船只除了三艘还可以勉强挪动之外,其余都损毁严重。清军阵亡十五人,英军无一伤亡。

然而,在林则徐的折子中,却描绘成了一场大捷,清兵士气如虹,奋不顾身,直打得英军“帆斜旗落,且御且逃”。

加上之前与英军的几次交锋,“旬日之内,大小战六次,俱系全胜。”

对于这段历史,林则徐在与友人林昌彝的书信中,不无得意的写道:“弟在粤东时,五围夷鬼,三夺夷船,其两次夷船退出港外,不敢对阵。”

正在心中打鼓的道光见了林则徐的奏折,如同打了鸡血,亢奋到精神抖擞,就差手舞足蹈了,当即态度强硬的下谕旨,与英夷永远断绝贸易往来,“所有该国船只,尽行驱逐出口,不必取具甘结。”

有如此英勇之兵将,还怕英夷个锺子,还写个屁的保证书,直接撵他们滚蛋得了。

民族英雄林则徐彪炳史册,为啥有人却说李鸿章就是第二个林则徐?

至于真正的战事如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相关文章阅读,此处略过不提。

就在道光皇帝憧憬胜利的时候,英国人已经挥师北上,侵战定海后,兵锋直指北京门户大沽口。

连吃败仗的英夷,居然胆敢来帝国腹心之地?

道光的愤怒可想而知,于是以“办理殊未妥善”为由,将林则徐革职,发配新疆。

当林则徐离开广州的时候,当地商民纷纷送来牌匾,扶老携幼的为他送行,正是自这一刻起,林则徐民族英雄的地位从此再也不可撼动。

晚清的外交、军事,都是一部屈辱史,说多了都是泪。

按清王朝第一任驻英公使郭嵩焘的总结,清王朝的外交政策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字:一味蠢、一味蛮、一味诈、一味怕!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国力大张,在强行吞并了琉球之后,又开始觊觎台湾,1874年清日战争一触即发。驻台清军为日军的三倍,即便如此,巡阅台湾的沈葆桢仍恐有失。

也算是苍天开眼,侵台日军因水土不服,营上热疫流行。眼见战斗力下降,将领西乡从道见无必胜把握,也不敢率先发难。日本国利用外交斡旋逼迫清政府,借此良机掩护其军事侵略活动。

清廷针锋相对,调兵遣将严阵以待,双方剑拔弩张形成了对峙。一时双方骑虎难下,色厉内荏的清政府明明理直气壮,却不敢武力解决,而是希望和平解决争端。

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受命于危难之际,与日方展开了外交谈判。

在西方列强面前,李鸿章在保持倨傲的同时,还是有些敬畏心的;而面对日本人,李中堂无论在身高上、气势上、心理方面都是碾压对手的。

对日本人的入侵台湾李鸿章主战,暗中积极整军备战,在谈判桌前表现的则不卑不亢、胸有成竹。

坐在谈判桌前的李中堂,旁若无人的叼着水烟袋吞云吐雾,对眼前的日使柳原前光根本懒得理睬。

柳原前光被烟呛得一直猛咳,还没等他开口,李鸿章清咳一声,一口浓痰就吐到了他的脚前。

柳原前光自话自说了半天,李鸿章只是疾言厉色表示,要钱没有,要打奉陪!

李鸿章在谈判桌上表现出来的强势,消息传出人心大快。总理衙门大臣文祥却惊得面无人色,大骂李鸿章要做第二个林则徐。

很显然,彼时的清廷大员认为,林则徐的销烟就是鸦片战争的祸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