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三国演义中蜀国灭亡的真正原因?

新江说历史


蜀国的灭亡是极其突兀的,恐怕是下令攻打蜀国的司马昭也没想到,邓艾率领两千兵马,就成功逼得后主刘禅投降。除了邓艾兵行险招以外,蜀国内部的衰落腐朽,是其中的最大原因。

邓艾偷渡阴平,当时掌权的诸葛瞻听说魏军进攻以后,急忙率领大军前去迎敌。诸葛瞻虽然是诸葛亮的儿子,但他的水平是远比不上其父的。所以诸葛瞻在战争一开始,便失去了据险而守的先机。绵竹一战,诸葛瞻父子血战沙场,双双为国捐躯,成全了诸葛亮一门忠烈的千古名声。而他在临时之前,曾说了这么一句话:“内不平黄皓,外不制姜维。”下面笔者便结合这句话,谈谈自己对蜀国灭亡的看法。


1、黄皓乱政,朝堂乌烟瘴气


黄皓,是一个太监,也是刘禅最为信赖的宦官。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皇帝的意志。也正因如此,当黄皓乱政之时,竟无一人出来阻止。那么当时的朝堂,是否有人能阻止黄皓呢?答案是肯定的,笔者认为有三个人有这个实力。

第一个人是姜维。作为蜀国军方的头号武将,姜维手中的权柄还是极大的。从他多次兴兵北伐来看,他完全掌握了蜀国的军权。而事实上,面对黄皓的荒唐之举时,姜维也做出过努力。他直言向刘禅上书,要求惩处黄皓这个小人。但后主刘禅给出的建议是,希望姜维能大人不记小人过,不要在意黄皓的小动作。


刘禅的这句话,其实在向姜维表明,黄皓是他的人。可见刘禅的本意是,扶植黄皓与姜维作对,以保证自己的权利。显然,刘禅是不信任姜维的。而姜维听说了刘禅的话之后,也颇为惶恐,竟然为了躲避灾祸,率军前往沓中种地。这样一来,黄皓便没了对手,自此开始了自己呼风唤雨的日子。


剩下两人,便是董阙和诸葛瞻了。董阙是诸葛亮一手提拔上来的良才,而诸葛瞻则是诸葛亮弟子。所以到了蜀国后期之时,这二人成为了蜀国政治方面上的一把手。但颇为可惜的是,诸葛瞻和董阙因为担心触怒刘禅,所以对黄皓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换句话来说,正是因为此二人的纵容,黄皓才肆意在朝堂之上作乱。正因如此,诸葛瞻在临终之前,会悔恨当初以为一己私利,没有做到阻止黄皓乱政,从而感到悲哀。


2、姜维兴兵,蜀国穷兵黩武


那么诸葛瞻的后半句,为何又指责到了姜维呢?这一点,倒是令人奇怪。因为姜维是诸葛亮的接班人,是后者的徒弟;而诸葛瞻更是诸葛亮的亲子。有这么一层关系在,两人之间应该是统一战线才对。可在事实上,诸葛瞻和姜维向来是有矛盾的。


上文中说,刘禅不信任姜维,其实有两方面原因在内。首先,姜维穷兵黩武,常年北伐空损国力。诸葛亮死后,姜维接替了蜀国的军权。在蒋琬、费祎在位时期,姜维的权利还是要受他们制约的。但到了蜀国后期,姜维为了完成诸葛亮交代给自己的业务,开始不计损失的发动北伐战争。据相关史料记载,刘禅在投降之时,蜀国的人口只有94万左右。而反观占据中原的魏国,大概有三四百万的人口。众所周知,战争本就是一场最为奢侈的消耗战。姜维屡次北伐,让蜀国人口锐减、经济上也得不到恢复,最终落入了穷兵黩武的境地。

而诸葛瞻看在眼里,心中也是非常无奈,因为他阻止姜维,便是在变相的反对自己的父亲。除此之外,这还与刘禅忌惮姜维的第二层原因有关。蜀国第三位丞相费祎,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


在他执政时期,蜀国实力蒸蒸日上。但好景不长,费祎遇刺身亡了。这个刺客,是魏国的降将,名叫郭循。而接受此人投降的,正是姜维。也就是说,姜维是唯一一个接触过郭循的人。而且从动机上来看,费祎是姜维北伐的坚定反对者,他死之后姜维自然不会有掣肘。所以这么来看,姜维在费祎之死中有很大的嫌疑。不难发现,这其实是诸葛瞻和刘禅共同忌惮姜维的一个原因。


3、诸葛亮的过失,亡国隐患


当然,蜀国的灭亡还有其他因素。在笔者看来,诸葛亮也要为蜀国的灭亡负上一分责任。诸葛亮有个最大的缺点,是喜欢任人为亲。他的嫡系,大多都是出身于荆州地界。而这种表现,正是古人常见的乡党情怀。比如袁绍更加偏爱于豫州出身的谋士,如郭图、许攸等人;而曹操最信任的臣子,除了曹氏宗亲以外,便是他麾下的同乡了,如他的贴身保镖许褚。因此不难发现,这是当时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即便圣明如诸葛亮,也无法跳出这个圈子。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看看他带的哪些人?无非是赵云、魏延、马谡这样的老臣子和荆州系官员。而出身于益州的李严、吴懿等人,一直是诸葛亮提防的对象。诸葛亮任亲为能,为蜀国带来了两大负面影响。首先,诸葛亮一时找不到接班人,所以他宁愿事事亲为。这就导致了蜀国后期人才凋敝,缺少扛鼎式的人物。看看诸葛瞻和董阙的表现,可以称作碌碌无为了。



其次,诸葛亮对益州本土士族的打压,造成了他们内心的不满。当邓艾兵临城下之时,益州本土士族便开始向刘禅劝说投降。后者之所以会答应,便是这些士族给他带来的压力。即便刘禅选择不投降,这些别有异心的本土士族,也会想方设法与魏军联系。由此可见,诸葛亮的决策失误,的确为蜀国灭亡带来了深重隐患。



畅you三国


我一个人吃饭旅行旅行到处走走停停……

大家好,我就是那个有时呼之即来;有时不请自来;一直坚持原创和厚着脸皮求赞求关注的小小三国迷——暮雨夜行归何处,大家也可以叫我归何处!

要谈蜀汉是如何灭亡的,就要从关羽失荆州开始谈了。刘备打败曹操,拿下汉中,是整个蜀汉政权的巅峰,从那之后,蜀汉便开始走下坡路了。

先是关羽一手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兵围樊城,威震华夏,一时风光无比;但之后,徐晃千里行军来救曹仁,打败关羽,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两路夹紧,打的关羽败走麦城,兵败身亡!蜀汉政权失去了重镇荆州,也失去了大将关羽和数万兵士,深受重创。

后来,刘备怒起伐吴,战争前半段,蜀军锐气正盛,吴军无力抵抗,节节败退;结果刘备发了个昏招——在山林里连营七百里。成就了陆逊的名声,火烧连营七百里,威震天下;使得刘备在白帝城郁郁而终。蜀汉经此一败,绝大多数的青壮劳力和精锐将士十不存一,已经算是丧失了争霸天下的能力。


刘备死后,托孤诸葛亮和李严,虽说两者一个管政治一个搞军事,但是到后期,诸葛亮慢慢的把李严挤了下去,军政大事儿一手抓,治理国家井井有条,使得蜀汉得以在三国乱世中延续国祚数十年,诸葛亮居功伟至!

诸葛亮对内遍布发令,治国以严,整个蜀汉被治理的井井有条。对外,一方面诸葛亮出兵蛮地,大战孟获,安抚蛮夷,使得南蛮此后数十年不在蜀汉南部作乱;另一方面,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虽然未获的什么实质上的好处,也有很多人指责他穷兵黩武,消耗蜀汉国力。

但是,我想说:诸葛亮北伐真的是不得已而为之!至于原因,之前我的问答已经详细回答过了,这边不多做解释,有兴趣的可以关注一下我,看一下我之前的问答,谢谢!

诸葛亮北伐失败,在他死后,他知道没人有自己的能力能够军政一手抓,因此上把权利一分为二:政治交给蒋琬来搞;而自己的得意门生姜维则继承了自己的事业,九伐中原,坚定打魏,矢志不渝!

而到了姜维这时候,蜀汉的国力已经很弱了,许多人都是主张休养生息。因此上,在姜维想发动战争的时候,总是被姜维、费祎、董允等人掣肘,再加上自己对外战争不是很顺利,因此上,姜维在蜀汉的高层很受排挤和猜疑。

再加上曹魏内部矛盾差不多解决完毕了,那时候司马懿已经差不多扳到了曹魏宗亲势力独揽大权。而且成功的镇压了许多反抗司马家族、拥护曹魏的势力,搞定完内患,他们开始着手搞定外忧了。

孙吴多年未有大乱,百姓安乐,不好打;因此上,司马昭决定派钟会和邓艾打西蜀。

后来的事儿,我们都知道了,钟会与姜维对阵剑阁;邓艾兵行险着,偷渡阴平,直捣黄龙,打下了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说的不好,希望大家多多指正,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希望大家点一下关注,多多点赞,我会不定期的推送关于三国的小文章,谢谢!


暮雨夜行归何处


地处偏安,兵微将寡,国力孱弱都可以说是蜀汉灭亡的原因。

蜀国后期,宦官黄皓专权,想废黜姜维转而扶持右将军阎宇。姜维感到害怕,遂到沓中避祸。当他得知钟会在关中训练军队时,便上书后主说,钟会可能要讨伐我们,要赶快差人守卫阴平桥头和阳安关口,以做防备。而黄皓却相信巫师的话,要求后主压下姜维的书信。说魏国根本不可能进攻我们。就这样全朝文武都不知道钟会邓艾伐蜀,当大家知道的时候已经晚了。



后来就出现了钟会克汉中兵进剑阁,邓艾偷渡阴平取得成功,后主投降,蜀汉灭亡。这是蜀汉灭亡的客观情况。


当然,蜀汉的灭亡也不单是军事方面,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君臣不和。这主要体现在后主和诸葛亮以及后主和姜维的关系上。

一,后主和诸葛亮的关系。后主和诸葛亮的关系并不好。诸葛亮虽然鞠躬尽瘁,忠心耿耿,但是他独揽朝政,没有给后主一点权利,这让后主很不开心。以致在诸葛亮死后,全国各地都要求给诸葛亮立庙,后主都与拒绝。后在大臣们不断地要求下,在诸葛亮死后近30年,才同意在远离成都的沔水为诸葛亮立庙,立庙的当年,蜀汉也亡国了。这点可以看出后主对相父诸葛亮的成见有多大。



二,后主和姜维的关系。姜维是主动投降诸葛亮的,姜维来降时,诸葛亮因姜维心中属汉臣和其才能才收了姜维。后主是非常反对北伐的,但他没有什么权利,只能反对而不能制止。而姜维显然是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一心北伐。所以才出现了后来姜维沓中避祸的事情。这样一来,给司马昭伐蜀提供了机会。这是属汉灭亡的直接原因。


秦野雁


蜀汉的灭亡有着许多原因,比如人口数量、地理位置、蜀中内耗、人心向背等等,但我以为归根结底是因为蜀汉综合国力太弱。下面我们就以这些原因慢慢分析

人口及地理

对于蜀地我相信大家都听过李白的《蜀道难》,这首诗虽然有些夸张的成分,但也从侧面表现出蜀地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在这种崇山峻岭,交通十分不便的地方,也就有了人口短缺的问题。天府之土,守者守矣,要想攻取中原,难遇上青天,他的地理位置也从根本上限制了他的战争能力。在这两点上,曹魏集团就显得比吴蜀有很大的优势,魏国所占的位置多是富饶之地,人口自然比蜀吴要多,那么实力也就比吴蜀要强,简单的总结一下就是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人口吴蜀不能居其半。

人心向背,根基不稳

刘备以汉室自居而建立的,可当时天下兴复汉室时机已过。刘备在夺取益州后在对待益州本土势力时一直都是采取打压的态度,而在蜀汉的发展中益州本土势力态度就显得有些冷漠,那么蜀汉政权的基础就显得有些不稳,但由于诸葛亮在时,以出色的政治能力和治国理念,在这个问题上显得不是特别突出,诸葛亮去世后,由于却少一个势力的结合点,蜀汉政权可以说得不到当地世家的支持,而由于当时社会的性质,决定世家对于资源的掌握比普通百姓要更有优势。这也就从侧面再次降低了蜀汉的综合实力,尤其是荆州丢失和夷陵之战的大败,不仅使蜀汉百姓多有怨言,还大大降低了蜀汉的地盘和人口,这对于蜀汉政权无疑是雪上加霜。

人才凋零,内耗不断

蜀汉政权内派系林立,摩擦不断,尤其是诸葛亮去世后,就立刻引发了魏延、杨仪、蒋琬等人的相位之争。当然这场争夺的结果是魏延以谋反罪诛灭三族,才干超群的杨仪遭到流放,这对实力较弱的蜀汉无疑又是一次重大损失。要知道蜀汉的人才一直都是不如曹魏的,尤其是诸葛亮等人去世后,在人才方面就显得更加突出,加上内耗,蜀国的实力就又要打一个折扣。



诸葛独政,架空皇权,主张北伐,耗尽国力

诸葛亮相信大家都知道,我认为诸葛亮在蜀汉政权里,最大的亮点不是北伐,而是治国,当然他的治国也是为了北伐。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在治理蜀国方面做的比吴魏要好许多,他积极鼓励农民屯田,减免农民大部分税收,保护农民土地所有,防止土地被地主剥削,为农民提供各种屯田便利,把蜀国治理的井井有条,相信三国里蜀地的百姓是比较幸福的,他们种地不仅有国家的支持,而且税收还很低,这无疑极大的提高了农民幸福度和种地的积极性。

诸葛亮做事事必躬亲这在当时是相当难得的,但也正是这种大权独揽,导致皇权被完全架空,执政但不篡位,国家领导大权由皇帝转移到丞相手里,也就是所为的“虚君实相”,也就是这种虚君实相加速了蜀汉的灭亡。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否定蜀汉这种权利分配,恰恰相反这种制度可以说是当时蜀汉最好制度,但他无法解决的问题重要在于,缺少民主基础,缺失势力结合点。相的产生只能由前任指派,但这种指派缺少了民主基础,无法信服众人,这也就导致在诸葛亮死后矛盾突出,蜀国内部立即就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相位争夺战。其次就是这个结构弱化了皇权,诸葛亮死后在文武之间却少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结合点,这也就导致了政权分裂,而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加强皇权,二是民主选举,但这在当时都是无法做到的。

再有就是诸葛亮提倡的北伐政策,从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内部矛盾,而且从根本上削弱了蜀国国力,北伐战争从一提出来时,就曾经遭到了以李严等人为首的阻止,而北伐战争消耗巨大也无疑再次加速蜀国的灭亡。当然这也是诸葛亮的无奈之举,北伐找死,不北伐等死,这一切都只是时间问题,而历史上诸葛亮以弱伐强,却是做的比较出色,他牵制了魏国的发展,又从一定程度上又延长了蜀国的灭亡,但还是无法改变蜀国的灭亡。



刘禅软弱,政策失误,陈祗乱政,黄浩弄权

姜维在诸葛亮死后,继续北伐,这个政策首先本身就是错误的,诸葛亮北伐是从全局考虑,而姜维则是从军事考虑,这两者有着天壤之别。许多人都以为执掌蜀汉政权后期的人是姜维,实际并非如此,陈祗的军方地位虽然不如姜维,但他的政治地位却远远高出姜维,在董允死后,他结交宦官黄浩,对刘禅投其所好从而受到刘禅的喜爱,不久就掌握了蜀汉大权,而陈祗掌权期间无视宦官干涉朝政,而在陈祗死后黄浩弄权,多尽谗言,蜀汉最终以刘禅的投降而结束,可以说在蜀汉灭国上陈祗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可刘禅呢,将陈祗当作忠臣,甚至在陈祗死后追封为忠侯,竟然将陈祗地位提到与诸葛亮并立,读史如此,不得不由人感叹。


古今注


大家都知道。蜀汉的灭亡,再所难免。因为蜀国是三国当中最弱的国家。在刘备还活的时候,还能维持三国鼎立的局面。但是在刘备去世前两年,却把蜀国的元气给伤透了。刘备为了弟弟报仇。出动的蜀国所有的精锐部队讨伐东吴。结果被东吴的名将陆逊火烧连营。把刘备打的大败。从此刘备一病不起,病逝在白帝城。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掌管蜀汉军国大事,辅左幼主刘禅处理国家政务。刘禅接手的蜀国已经,可以说是千疮百孔,烂摊子一大堆。蜀汉的国力也是一日,不如一日一直在走下坡路。虽然有名相诸葛亮的辅佐,但是苦于蜀川两地的局限性,再加上刘备把精锐尽失掉。让诸葛亮也无计可施。只能勉强的维持蜀国的最后一点脸面继续死撑着,但是诸葛亮明白,蜀国的灭亡迟早的会到来。因为蜀国已经人才凋零,国力耗尽。剩下的只是空壳子的蜀国景象而已。想要继续维持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经不太可能了。,诸葛亮在怎么?能干化腐朽为力量,也无法让蜀国重振当年的雄风呢?面对日薄西山的蜀国国力。诸葛亮虽然选择了主动出击。但是结果大家都知道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后来他的继任者姜维九伐中原也是无终,而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蜀国受到两川之地的极限性无法提供充足的兵员以源源不断的物资支持,无法战胜魏国与吴国。只能在几个文臣武将的维持下,苟延残喘而已。无法实现恢复汉室的宏图伟业。只要蜀国没有能干的文成武将维持局面,蜀国的灭亡将会到来。结果大家都知道邓艾从阴平小道偷袭成都获得成功。就是因为蜀国后主刘禅听进小人谗言,把姜维调到踏中去屯田,错失了最佳的反攻时机。造成了两面受敌的困难局面,在钟会与邓艾的两面夹击之下。使得姜维没办法,首尾兼顾。错失了拯救蜀国的最后局面,最终刘禅选择了投降蜀国加速了灭亡。


铁木真165163663


《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从分裂到统一,是必然趋势。不出于魏,就出于蜀,或出于吴。有人说,正是因为蜀汉的连年征伐,才导致其及早亡国。也许有些这方面的因素,但作为三国中最为弱小的一国,蜀汉如果不以攻代守,恐怕亡得更早。对立统一,是矛盾世界的特性。如果一个事物没有对立面,那它自身就会将自身灭亡。当苏联解体后,美国急于找一个假想敌,为什么?就是因为如果美国没有了假想敌,美国就会放松神经,不思进取,就会自消自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当一个人没有了人生目标,没有一定的生活压力,没有一定的生存竞争,那这个人的一生也就会混沌沉沦,一事无成。因此只有有了奋斗目标,才能有压力,有了压力,也就有了动力。对一个国家也是这样,没有一个宏伟目标,就没有拉动国家前进发展的动力。在三国时期,蜀汉就提出了“汉贼不两立”、“恢复汉室”的目标,内修政治,发展经济,治军备,南平南中,东和孙权,等等国策,都是为了征伐曹魏,克复汉室打基础,创条件的。如果没有这一宏伟目标,蜀汉甘心偏居西南一隅,那它就会安居忘危,不思进取,就会被有进取心而强盛起来的曹魏或东吴灭亡。因此,三国鼎立,相互对立,相互警惕,相互成长发展。但对立的结果是统一,因此,三国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水平都不分伯仲,在这种形势下,相对于人力物力基础条件好的一方早晚会突显出来,必定会战胜另两方而一统天下。蜀汉灭亡的真正原因是自身本来基础条件差,但诸葛亮之后再没有继续高举克复汉室的大旗,内修政治,发展经济,修养生息,扩大地盘增多人口,完善军备,储蓄人才,强军锻军,尽快使自己的综合国力强起来,优势明显超越其他两国,最终在三国对峙中败下阵来,走向灭亡的境地。


sunjin72976689


三国中最先灭亡的就是蜀国。魏国被权臣篡位。吴国最后被晋灭,魏蜀吴争汉鼎。最终谁也没有成功。三国归晋。蜀国的灭亡是多方面的。下面就从战略。政治,军事几个方面来谈谈。

可以说蜀国最先被灭首先是蜀国实力最弱。无论从国土面积,经济水平,军事实力。人才储备都不如另外两国。汉代十三州,蜀汉只占一州。从人口、文化、资源、军力、人才先天条件都差的很多。根本没有争夺天下的资本。诸葛亮六出祁山应该只是以守代攻。西川地处闭塞,难以发展和吸引人才和进取天下的能力。

诸葛亮死后,蜀汉政策转为彻不再对外用兵,彻底的闭关死守。一副混吃等死的架势。再就是曹魏战略方针一直都是先吴后蜀,所以蜀汉对于曹魏的突然大规模入侵确实是没有做准备。所以钟会,邓艾两路伐蜀。蜀国可以说是惊慌失措。还有就是蜀国后期已经腐败。蒋琬、董允和费祎先后去世之后,姜维又长期带兵在外主持北伐曹魏,朝廷中已经没有帮扶刘禅和执掌朝政了。刘禅作为皇帝,无人制约。同时开始独立处理朝政,也是庸臣与奸臣遍布朝堂,最后造成宦官黄皓窃权的局面。

蜀国虽然没有魏国的权臣的专权,也没有吴国的朝臣乱政。但蜀汉政权政治矛盾其实非常激烈了,实际上就是益州土著势力和外来势力之间矛盾。刘备在占领益州以后,带来的是荆州军队和人才,自然的就形成了外来势力。刘备和诸葛亮在平定益州后为了安定当地的人心,也起用了部分益州本地人才,但只是担任一些散职,实际上根本无法担任高级职务和军职。但等到蜀汉后期,外来集团人才的开始凋零,益州本土实力开始上升和强大了,进一步加剧了矛盾。当邓艾的攻打到成都的时候,蜀汉政权本土投降派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这时候蜀国外来势力也只有同意。司马昭在蜀汉政权灭亡之后,把所有的外来势力都迁出了益州,以巩固对益州地区的统治,这说明司马昭也是很清楚的看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的。

作为掌握蜀国实际军权的姜维在和曹魏的作战中,出现了战略性失误。汉中地区是益州北方最重要门户。汉中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当年刘备和曹操为汉中也是争夺一番。刘备和诸葛亮都把军事主力布置在汉中。曹爽曾经亲自率领十多万大军攻占蜀国,蜀国大将王平当时以不满三万守兵镇守守汉中。阻挡了曹魏的进攻。致使曹爽伐蜀失败。但姜维掌握了蜀汉的军政大权之后。却放弃汉中作为西川门户。姜维的战略思路就是典型的重攻不重守。导致西川门户洞开。曹魏大军长驱直入。再加上曹魏两路伐蜀。姜维首尾难顾。邓艾又巧渡阴平。直抵成都。蜀国败亡。

可以说,即便是诸葛亮复生。在这种情况下也难以保住蜀国江山。主要是先天不足造成蜀国的灭亡。


清水空流


诸葛亮的《隆中对》:待天下有变,分别从荆州,汉中两路出击,攻打曹操。这里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天下有变,即曹操(或曹操的儿子)篡位,汉朝亡,那时出兵攻曹出师有名,刘备称帝继汉统名正言顺;二是从荆州出宛洛直取曹魏许都(前提与孙权搞好关系,维持荆州现状)。不成想出了意外,关羽性情弧傲与孙权闹彊,大意失荆州,刘备发动彝陵之战大至想要回荆州挽回局面,只可息利令智昏,过于极端导致失败,从两翼进攻无望;刘备急于攻误,攻敌目标错误,违背了战略方针,错失了攻曹的正当理由。


寂寞沙洲6202552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蓬,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七分史实,三分传奇,再加《三国志》参照,为我们展示了那个风云变幻,英雄丛出的历史画卷。

《三国演义》开篇便有“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合纵连横,纵横捭阖的英雄史诗。

单说刘备,起自微未,投身时局,结交关张,割剧城池,得徐州,交曹操,依袁绍,结刘表,在军阀割剧时代,居无定所,东奔西逃,至刘表让他北拒曹操定军新野才得以喘息。时叹脾肉纵生,感叹时光如水,屈据人之下,英雄无用武之地,不得时局要领,虽有关张赵万人敌大将,又有简雍,糜竹之辈,但羽翼未丰,抑郁不得志。后得徐庶始站稳脚跟,不意又被曹操挖走,徐庶走马荐诸葛,司马微又推举卧龙,风雏,刘备三顾茅庐屈身访贤相,千古传奇。

诸葛亮一篇《隆中对》鼎足三分,使刘备顿开茅塞。

随后刘备集团,败曹操,联孙权,据荆襄,占益州,春风得意。

北向以取汉中,关羽与刘备互为倚角,关羽起兵水淹樊城,夲来态势极好。

时马超守西凉,张飞守阆中,刘备帅诸葛亮,黄忠,赵云,颜严,魏延,兵锋逼近魏都。

关羽则帅荆州之军,所向披糜,声势大掁。

不意由于关羽的刚愎自用,善攻,而不善略,与孙权反目成仇,被孙权袭其老巢。

一着棋错,满盘皆落索,如米骨牌一样,蜀汉刚刚起色的大好局面,随着关羽人头的落地,开始了。

荆州已失,张飞被杀,刘备顿失两臂,他恼羞成怒,挟私愤,报义仇,不顾苍生,不听劝阻,冒然起兵。尽举国精英,七十余万,夹江而下,连绵乏七百余里,意欲一举吞吴。

但却犯了兵家大忌,孤军深入,两傍及他方没有策应,天高气燥,被陆逊一把火烧得片甲不留。

他羞于回国,恼羞成怒,一病不起,六十三岁死于白帝城。

举国托孤与诸葛亮。

时局艰难,外有大敌虎视觑觑,内有南方诸郡叛乱,国内精锐尽失,人心浮动,大有灭国之虞。

诸葛亮不愧是一代名相,他泰山崩于前而不惊,运用谋略,不动声色,智退五路敌兵,修书孙权,与东吴和解,北据险隘,使魏国不敢轻动,西倚马超,以镇西凉,整顿内部,清除内奸,重用人才,提拔后生,奖励耕战,减低税赋,交通内外,与民休息,数年间,政通人和,一片欣欣向荣局面。

内部己稳于是举兵向南,釆用了马谡之策,抚为上,剿为下,以剿安抚之策,南方望风归顺。

南方已定,决计北伐,凡六出祁山,终因粮草不继,时局已失,道路艰难,而无功而返,实现了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病死于五丈原。

诸葛亮死时安置相帅之权,一分为二,内用忠诚老臣蒋琬费讳,外依姜维执掌帅印,初时尚可,后内宦为祸,纳权受贿,政局混乱。

诸葛亮在时尚能制约黄皓,诸葛亮一死,他飞扬拔扈,把持朝政,时局直转而下。

姜维避祸,将兵在外,虽有连年征战,但国内空虚,精兵良将,消耗殆尽,他把重点放在与郭淮对峙上,在险要内腹不设精兵,被邓艾偷袭成功,此时的蜀汉早已名存实亡,内无可调之兵,外仅有的兵力在前线,邓艾等如无人之境,少有抵抗也无济于事,刘禅出降,蜀汉灭亡。

究其失败的原因:

一用人不当,用刚愎自用的关羽守荆州,东不能和东吴,内不能用良将,骄横自大焉能不败。

二刘备顾小义,弃大义,置国家安危于不顾,报私仇,泄私愤,自以为事,无恢宏大度之量。

三诸葛亮将相权一分二,使内竖干预内政,祸国殃民,而不早治,此其一失。

四蜀汉国狹民少,关隘重重,屡起大军,劳民伤财,却不见功效,精神可嘉,实不可取。

四宦官掌权,而不能治,这也是蜀汉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刘禅无能,内不能控制宦官,外不能听政于朝廷,完全是一个庸君。

六历史的发展规律在起决定性作用,事物的发展总是由盛到衰,由衰到亡,这是历史规律的惰性抛物线,如处于社会未期,即使诸葛亮在世,也难以挽回,因为这是大势所趋,时代潮流不可阻挡,好比后来的三国归晋,晋分南北朝,又复归于隋,隋归唐,唐分十国,十国归宋,宋归元,元归明,明归清,清归民国,民国归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样,这是历史周期律在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狼烟一九三一


后来的史书多把蜀国灭亡的原因归为刘后主昏庸,其实蜀国灭亡,关键是经济因素、军事因素、文化因素等原因,与刘后主关系并不大。

首先看经济因素。在三国中,蜀国经济最差。魏国地盘大、平原多、人口多。经济学中,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动力、技术、资本。当时三国的技术水平差不多,所以经济的发展取中,劳动力数量起到了关键因素,据《三国志》记载,三国末期,魏国人口有103万户,军队约50万人,吴国有52万户,军队约23万人,蜀国有28万户,军队约10万人,劳动力少,导致蜀国的经济水平是最差的。况且,魏国有西域可以贸易,吴国可以发展海外贸易,而蜀国地处四川盆地,在外贸方面没有优势。众多周知,国力的较量,很大程度上与经济水平有关,打仗打的都是钱,当年美苏争霸,苏联最后就是被经济拖垮的。而蜀国在诸葛亮在世时连年征战,国力耗损太大,诸葛亮死后,刘后主就放弃了主动出击,也与经济难以支撑有关。

其次是军事因素。在经济因素中已经分析过,蜀国军队的人数只有约魏国的五分之一、吴国的二分之一。在冷兵器时代,打仗就是拼人数,在人数上看,蜀国军事实力其实是最弱的。对此有人会有疑问:这么少的军队,诸葛亮为什么还能六出祁山北伐,还能打不少胜仗?其实,诸葛亮北伐是一种不得已的策略,在人少国弱的情况下,与其被动等着魏国进攻,不如主动出击还能掌握一些战争主动权,所谓“以攻为守”、“攻敌之不得不守”。而且,诸葛亮作为一名出色的军事发明家,发明了连弩、木牛流马等军事器具,加上诸葛亮治军有方,使得蜀军有极强的野战能力,适合主动出击。但是,人少无论如何是硬伤,诸葛亮在世时,尚可勉力维持,在诸葛亮去世后,蜀国人才凋敝,实力太弱的缺陷全面暴露。反观魏国,军队人数多,人口多因而的人才也多,经过连年征战,魏国有一大批诸如邓艾、钟会之类的优秀军事人才,蜀国则沦落到“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局面,其灭亡也是必然了。

最后是文化因素。在古代,得中原者得天下,大多时候都是北方统一全国,这与文化不无关系。因为地理因素,北方的大平原多,北方的文化较为统一,而男方因为山川河流的阻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现象十分突出,如现在蜀国所在的西南地区,还是民族众多、文化多元化的情况。文化统一,自然向心力强,有较强的资源动员能力。文化多元化的情况下,资源动员能力也较差,还可能添乱,如诸葛亮当年为什么会七擒孟获,就是基于此。所以,文化上不如北方统一,也是造成蜀国灭亡的原因之一。

综合以上种种情况,蜀国的灭亡是必然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后主刘禅可能是个大智若愚者,因为灭亡是必然的话,抵抗是没有意义的,不如投降保全富贵,而以后的那些“乐不思蜀”的典故,可能也是装糊涂,让司马氏放心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