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湘军名将刘长佑曾提出一项灭亡日本计划,为何不被采纳?

黄洁仪


说起刘长佑,很多人估计都没有怎么听说过,但其实,他不仅和曾国藩是老乡,而且还是可以和曾国荃并列的湘军将领,后来他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爬到直隶总督的位置。要知道,在湘军出身的将领中,只有曾国藩和李鸿章担任过直隶总督,由此可见刘长佑的本领之强。

后来在1879年,日本的明治维新刚走完十个年头,国家正展现出勃勃生气,国内的军国主义也开始抬头,他们表现出强烈的扩张和进取意志。于是在这一年,日本通过武力强行吞并了琉球王国。

消息传回来,中国朝野上下都没什么反应,甚至国内民众也对此漠不关心,因为琉球离距离清朝太远,而且又只是清政府的藩属国,大家对它的死活并不是太感兴趣,所以包括慈禧李鸿章等在内的清廷高层,态度都很无所谓。

但有一个人却不这样认为,他就是刘长佑。他通过多年来的战争敏锐嗅觉,感觉“此事定有蹊跷”。于是,在1879年之后的三年内,他不停的观察调查分析,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即日本正在酝酿一场战争,意欲征服朝鲜、侵略中国,最后称霸世界。



因此,在1881年,刘长佑正式上书朝廷,提出日本狼子野心,将来必定会吞并朝鲜,成为中国最大的威胁,所以不如乘其羽翼未丰之时,将日本扼杀于萌芽之中,即用武力攻灭日本。

另外,刘长佑认为自洋务运动以来,清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购买舰船、大炮,此时正是用武之时。一旦攻下日本,则威慑了企图蚕食中国藩属的西方列强,可以一举解决中国的边境危机。

最后,刘长佑向清政府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战略规划,即分兵三路灭日本:

第一路,命东三省的兵力出黑龙江,到库页岛,准备由北向南攻打日本。第二路,派遣军队由朝鲜出发,扼制日本西部。第三路,由定海、宁波出精锐水师登陆长崎,从南端攻取日本。

从战略层面上来说,很多人也认为刘长佑的计划有一定的可行性。毕竟在1881年时,日本的军力尚不是很发达,就整体军事实力要逊于清政府,尤其是它们的海军力量,当时还没有组建完成。而清政府的北洋水师虽然也没有筹建完成,但南洋水师已经拥有很强的实战实力。

再者,刘长佑曾参加过太平天国运动,拥有一定的实战经验,不可能信口开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意见肯定也有可取之处。但最终清政府并没有采纳刘长佑的战略计划,原因在于清政府当时处于前所未有的内忧之中。



当时,刘长佑是在1881年提出的灭日计划,但是在这一年之前,清政府刚结束了收复新疆的战役,因为这场长达数年的战争,不仅让清朝国库亏空,更欠着西方列强一大笔借款,清政府又哪里有钱发动新的远征战役?

再者,在这一年之前,清政府也才刚刚结束为期近五年的丁戊奇荒。这场旷日持久的大灾荒爆发于山西,之后横扫整个华北地区,包括直隶、山东、河南、陕西等数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

根据史料记载,这场灾难不仅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而且。饿殍载途,白骨盈野,饿死的人竟达一千万以上! 据《丁丑大荒》碑记载,到了灾荒的第三年,大部分村落只剩下十之二三的人口,一个十几口的家庭剩下两三人都是幸运的。

当时担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称之为“二百余年未有之灾”。为应付灾情,清政府在曾国荃的催促下,断断续续的给了山西近1300万两白银,130多万石粮食。后来曾国荃还向李鸿章讨要了10万两的北洋海军军费用来赈灾。

不仅如此,曾国荃还逼迫清政府卖出了2000多个官职,将换来的银子直接买了粮食赈灾,这才稍微控制住灾情。

但是,正当死里逃生的人们准备重建家园之时,一场新的灾难骤然而至,这就是7月1日发生在甘肃武都的震级达8级、烈度为11度的大地震。在地震中受到破坏或受到影响的地区,大部分在旱灾区域之内。

在这场救灾中,清政府所耗费掉的白银那是巨大无比。事实上可以想象,能逼得清政府卖官赈济灾民,足以见得清政府财政已经入不敷出。与此同时,因为这长达五年的灾荒,让清政府的大部分省的税收也收不上来。

在这种背景下,清政府根本没有能力挑起任何战争。再加上当时清政府因为收复新疆的问题和沙俄关系异常紧张,沙俄根本不可能同意清政府从黑龙江出兵到库页岛,因为这块地方早已经被沙俄占据,所以当时出兵灭亡日本也就只能停留在想象之中,根本无法付出实际行动。


我是赵帅锅


刘长佑是陆军将领出身,有一定战略眼光和敏锐性,能预感到日本对大清的潜在威胁,提出先发制人,待其羽翼未丰之时,先攻灭之。总体来看,灭日计划不可行,刘长佑的计划是清廷经略东北三省,以朝鲜为前出战略基地,集中兵力登陆日本,尔后陆上作战灭亡日本,以当时的清朝国力根本难以实现。

清朝要想灭亡日本至少要投入30万军队,这个数量也并不占优势,而且要跨海攻坚,运兵运粮十分困难,很难速战速决,很可能打成况日持久的战争,要比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艰难得多。会拖跨清朝政府,甚至造成日本没攻下,朝廷被推翻的可能。

今天来看(当一次事后诸葛),如果修改一下刘长佑的计划,改灭日为弱日,改陆攻为海攻,以歼灭日本海军为作战目标,先发制人,达成目的后,以海困岛,锁住日本对外发展的空间,渐渐削弱日本实力,是值得冒险,而且较为可行的。

1882年北洋水师刚刚完成五年整军计划,有9000吨级巡洋舰两艘,7000吨巡洋舰一艘,3000吨级巡洋舰两艘,2000吨级巡防舰两艘,1000吨鱼雷舰和巡防舰八艘,实力足以战胜日本海军(当只有2000吨级以下战舰,数质量都不高)。

如果清朝确有胆略,可将作战时间定在1886年或1887年左右,再用四、五年进行作战准备,努力再增添六艘大型巡洋舰,配套部分保障舰船,先发制人,直扑日本,围堵消灭日本海军,并实施有限局部登陆作战,以夺占日军海港炮台为目标,配合海军攻击行动,只要达成消灭日本海军的目的,即可实现制海困日的局面,挫败日本海外扩张的能力和本钱。至少五十年内日本难以对中国构成实质威胁。这要比灭亡日本的计划更加有效。


静水深行


刘长佑那个灭亡日本的计划纯属脑洞大开的产物,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人都不会采纳,被否决了很正常。

刘长佑是湘军名将,参加过镇压太平军、张锡珠、宋景诗等义军的战事,后来曾经历任广西巡抚、两广总督、直隶总督、广东巡抚、云贵总督等职。1881年,刘长佑在西南任职期间,恰逢法国加快了侵略越南的步伐。为了震慑法国,刘长佑突发奇想,认为趁着日本吞并琉球的机会,主动对日宣战,以炫耀武力,让其他国家不敢挑衅中国。

然而刘长佑的这个计划可谓漏洞百出,按照他的计划,清军将兵分三路:一路从东北出发,出松花江攻占库页岛,一路过鸭绿江攻击日本西部,另外一路由宁波、舟山出发,以水师攻打日本长崎。

简大臣宿将有威望者起东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临库页岛;别命一军出朝鲜,以扼其西;而后选明习韬略、熟习水师之将,由宁波、定海率舟师趋长崎,以攻其南。

这个计划一看就知道,刘长佑完全就把日本当成了太平军之类的流寇,大笔一挥就起草了这个方案,根本没用心研究当时的国际形式和日本的实力。

早在1875年,日本和俄国就签署了《库页岛千岛群岛交换条约》,约定库页岛归沙俄所有。按照刘长佑的计划从东北出兵库页岛,等于是向沙俄宣战,而不是攻击日本。

而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已经建立的近代化的陆军和海军。陆军方面,日本参照西方模式,建立了参谋部,组建了7个装备西式武器的常备师团,还建立了动员机制,战时可以动员几十万军队。而海军日本已经有了3艘铁甲舰和其他西式军舰,实力远远超过了清朝。

日本的扶桑号铁甲舰

以西南战事为例,日本出动了8个旅共计6万多的军队,海军也派出了各类军舰19艘。在决定性的田原坂战役中,11000人的政府军伤亡达到了4165人,但是依然有能力发起进攻,这个战斗力和战斗意志根本不是清军所能比拟的。

相比之下,此时的清军虽然装备了一些西式武器,但是其编制还是传统的勇营体系,缺乏统一指挥,装备也混杂不堪,不仅冷热兵器混用,装备的步枪不同部队之间也不一样,后勤供应复杂。至于战斗力就更差了,连对付国内的农民起义军都常有败绩,刘长佑在直隶总督任上就因为被农民义军击败而被免职过。

而海军此时超勇、扬威两舰尚未回国,还没有形成战斗力,真正能用的不过几艘蚊子船,实力和日本相差甚远。而且此时清朝的海上运输力量薄弱,根本无力运送大规模的军队前往日本。

在这种实力对比下,刘长佑的计划完全是一个不切实际的计划,不被采纳也是很正常的结果。


不沉的经远


刘长佑在1881年时,曾经提出过一项计划,希望能够避免日本的侵略战争,此计划若能够实现,相信也不可能会有后来的日本侵华,不管是一战又或者是二战,根本就不会有日本人的事,但是为什么当时的清朝政府没有选择接纳这个主张呢,背后又是有着什么样的原因呢?

为什么提出这个计策

为什么刘长佑为什么当时会提出这一个主张,主要就在于日本确实比较不懂事,毫无理由的选择强占琉球群岛,这本身来讲琉球群岛的归属问题自然是没有任何争议,一直都属于中国。1372年开始就一直向中国进贡,但是日本在1872年时就直接宣布琉球属于日本,认为这是他们的国土,很显然这是极不可理喻的行为,1875年时直接就废除清朝年号,更是选择通过武力威胁,强制性的大清年号改为日本年号。

由于琉球的国力远不及日本,所以只能够依赖清朝,也派出很多人去出使清朝,希望能够为他们讨回公道,抵抗日本的侵略。但是清朝在面对日军的如此紧逼,只是口头选择抗议,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实际性做法,导致当时的局面无法有效改变,所以最后刘长佑才提出一个计划,希望能够强硬的回击,从而彻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刘长佑的计划是怎么样的

在这一次的计划上,他打算由北及南准备三支不一样的军队,北方的军队就会从松花江出发开始朝着日本进攻,中部的军队会选择攻击日本的西部,南部的军队就会从宁波方向出发,直接就攻打日本的长崎。如果这三个军队真的能够同时夹击,会形成非常强大的战斗力,根据当时两国军事力量的分析,很有可能就会战胜日本。

其实在这一次的计划中,也分析灭亡日本的可行性,认为日本当时根本还没有雄厚的资源,所以很有可能会被击败,尽管他多次选择上奏,可是清政府却不知如何,一直都没有胆量和日本一战,最终这一计划并没有通过,无奈之下还是选择谈判的方式。

当时的情况如何

清政府在1897年时,曾经也建议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部分,靠近日本方面的大岛可以直接归属于日本,本岛还有周边的小岛屿,就应该属于中国,南边的群岛就属于清朝的国土,可是日本人怎么会这样想呢,日本可是想要占领更多的领土,所以当时非常明确的一个态度根本就不同意清政府的方案,而清政府也不愿意选择在对方的方案上签字,这件事情直接就选择搁置下来,也就是说最终琉球群岛直接就归属日本人。

后来在甲午战争中清朝失败,日本获胜,因此就算想要再实行这一个计划,早就已经没有能耐,其实不管刘长佑的计划到底能不能够成功,但是主动攻击的结果应该会好于被动挨打。


旧时楼台月


清末太平天国起义之时,满洲的八旗兵和绿营军早已经腐败不堪,根本无法对付声势浩大的太平军,清廷只能将希望寄予地方队伍,便下令让曾国藩(时任礼部右侍郎)与张亮基(时任湖南巡抚)进行团练。曾国藩见团练不足以抵抗太平军,便决定组织一支湖南本地的队伍,这便是清末著名的一支军事势力——湘军。

我们要说的刘长佑,便是湘军中的一位重要将领。刘长佑是湖南新宁人,他与湘军名将江忠源交情颇深,两人还是老乡。公元1851年(咸丰元年),刘长佑和江忠源为了镇压天平军便一起去了广西,初次出师便获得大捷。随后几年,刘长佑一直跟随的江忠源四处镇压起义军。然而在泸州作战时,江忠源不幸战亡。江忠源死后,刘长佑便接手了原属于江忠源的手下。他带着这些部下,多次作战中给予太平军重击,最后联合其他将领合力歼灭了太平军,他也因屡建战功而连连升迁。1864年平定太平天国起义之后,刘长佑历任广东、广西巡抚、云贵总督等封疆大吏。

当时,东方的日本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声势浩大的明治维新运动,对外扩张的趋势愈加明显。刘长佑敏锐地发现,一旦日本完成了“维新”事业,早晚必会对中国开战,其侵略性将不会弱于西方列强。

1879年日本吞并中国的属国琉球王国,将琉球改为冲绳县,囚禁了琉球国王,但作为宗主国的清廷对此事保持了沉默。时任云贵总督的刘长佑听闻此事之后,于1881年向朝廷递上了一份名为《熟审边情敬陈管见疏》的奏折,主张对日本开战。

刘长佑在奏折中提出:日本狼子野心、贪得无厌,如今置国际法于不顾,公然侵占我琉球群岛,若不加以遏制,恐怕将来还会失去朝鲜。所以为今之计,不如乘日本“维新”未成、羽翼未丰的良机,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倾中国之全力一举将其击灭。况且,自实行洋务以来,中国的军事实力大增,正是其用武之地。

与此同时,刘长佑还在奏折中提出大致的作战计划,包括:首先向国际社会揭露日本违反国际法、非法吞并琉球的罪状,呼吁西方列强断绝与日本的经贸往来;派名将从东三省出兵,顺松花江出海,兵临库页岛,从北面袭击日本;驻军朝鲜南部,从西面遏制、威胁日本;派水师由宁波、定海出发,从南面进攻日本的长崎等地,以此来形成三面夹击之势。

从当时的形势看,清朝的洋务运动已经卓见成效,在平定太平军事业中锻炼成才的名将大部分还在,经验丰富、善打硬仗的精锐之师也不在少数,若能趁此良机跟日本开战,日本基本上没有胜算。如果这一计划真得实施了的话,那么不仅中国,甚至整个东亚的历史将会被改写。

然而清廷或许是不想生事,或许是觉得刘长佑夸大了日本的威胁,始终未有采纳这项计划,从而白白的错失良机。

次年,壮志难酬的刘长佑因病开缺回籍,但在家中依旧牵挂边疆的防务,1885年听闻中法之战中,清廷在取得谅山大捷之后仍然签订了卖国条约,他痛心疾首,气得咯血数升。1887年,刘长佑在老家病逝,终年69岁。他死后仅仅七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朝惨败于日本,应验了刘长佑生前的预言。等到清廷反应过来,为时已晚。​





狼居高阁


刘长佑虽然是湖南新宁人,但他率领的乡勇多是楚军。刘长佑帮助曾国藩训练湘军,他的亲军吃湖南的军饷,但在派系上仍然属于楚军,并不服从曾国藩的调遣。刘长佑曾建议清朝主动进攻日本,但他的建议并不成熟。

1,曾国藩评价刘长佑

曾国藩的湘军是在刘长佑的楚军训练和帮助下成长起来的。

《湘军记》:

“刘长佑攻泰和,罗泽南攻安福,悉破平之。于是,湘勇渐习战阵,与楚勇埒矣。”

曾国藩评价刘长佑:

此老胸中甲兵,吾不能窥测。

2,刘长佑针对日本的奏折

1881年光绪七年九月十七日,刘长佑正担任云贵总督,老干部非常关切法国和日本对中国藩属国的侵略,于是上呈了一份奏折《熟审边情敬陈管见疏》。

刘长佑痛斥日本比法国还可恶,“同治之末,弄兵台湾”,“光绪二年,遂灭琉球,夷其宗社”。“国家既不问灭琉球之罪,则必不问灭越南之罪”,法国人有日本这个坏榜样就更嚣张了。

刘长佑建议趁法国大军还没有出动时(中法战争爆发于1883年12月),先讨伐日本,恢复琉球。

刘长佑认为当时的日本贸易主要依靠中国,不如先中断中日贸易,在经济上打击日本。

刘长佑还提出具体的三路进攻日本的设想:

1),“起东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临库页岛”。这是北路军。

2),“别命一军出朝鲜以扼其西”。这时西路军。

3),水师“由宁波、定海率舟师趋长崎以攻其南”。这是南路军。

刘长佑认为,日本人“必当自溃”。

3,刘长佑的方案其实有很多漏洞

看上去方案很美好。

日本虽然开始了明治维新,但还没走上正规,政局复杂而混乱。

日本虽然废除了世袭武士,在农民中征兵,但还没来得及实现军队的近代化。

日本近代化第一师团又名东京师团,是1888年5月14日由东京镇台编组而成。

刘长佑上呈日本奏折时,日本军队还是半近代化的,与清军的湘军、淮军、楚军相比,战斗力并不占优势。日本的倒幕运动的战斗力度和持续时间都无法和清军与太平天国、阿古柏军战斗相比。

清军的湘军、淮军、楚军虽然也没有近代化,但购置了大量的西方先进武器,经历了太平天国、捻军、阿古柏军的锻炼,战斗力还有一些。

清朝从同治以来,实施洋务运动,购置和仿造枪炮,买了铁甲舰,经济实力远超日本,军事装备比日本要强。

刘长佑对陆军的认识基本正确,当时的清军在陆地上可以打败日军。

但刘长佑对海军认识不足,当时的清朝海军虽然买了几艘铁甲舰,但没有力量把大量陆军运到日本。

截止1881年,北洋海军购买了10艘军舰,大都是300多吨的蚊船级。当时清朝最先进的扬威号,排水量1350吨,由邓世昌接舰回国,于1881年11月22日到达天津大沽。

另外东北也无法取道松花江、黑龙江,运输陆军到库页岛,因为1860年,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以东和库页岛已割让给沙俄了。

刘长佑的这些信息非常闭塞,连一些基本国情的改变都不知道,或疏忽了。作为一个封疆大吏,这一点真是让人不可思议。

由于越南问题,清朝和法国在1883年爆发了战争。

清朝根本没有力量同时对日本和法国开战,按刘长佑的计划,必须对日本速决速决,至少要在1882年底击败日本。

因为清朝的海军力量不足,只能骚扰日本的海岸,无法运输陆军登陆日本。而日本可以在港口修建炮台固守,势必成为持久战。

对日本和法国两面开战,是极其危险的。

清朝的军机处也知道不可两面作战,海军还是幼稚园水平,贸然出击日本,很有可能变成忽必烈第二,所以没有采纳刘长佑的建议。

但清朝的军机处并没有意识到军队全面现代化的问题,还沉浸在中体西用的美梦中,认为只要采购洋枪洋炮就行了。

这一点,日本人却认识到了,十几年后就彻底击败了清朝。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1879年,日本侵占琉球。1881年,刘长佑上书朝廷,预测日本要发起侵略战争。刘长佑分析,日本会先吞并朝鲜,然后以朝鲜为跳板入侵中国。建议主动讨伐日本,他认为胜算很大,原因如下:

一、琉球属大清藩属国,日本侵略在前,大清兴兵讨伐,出师有名,世界各国也无话可说。


二、倭寇侵略成性,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灭之后快。

他还客观分析了大清军事力量:朝廷兴洋务,建水师,修炮台,购铁船,造枪炮,已颇有成效,大清军力在日本之上,灭掉尚未完全崛起的日本是有把握的。


为此,他还拟定了具体讨伐方案。兵分三路:北路集东三省之兵力,经松花江至日本北部的库页岛,封住日本北部门户; 西路经朝鲜过朝鲜海峡向日本发起进攻;南路则由宁波、定海在日本南部登陆,进攻长崎。三路合围,则日本必亡。

然后清廷没有采纳刘长佑的建议,一是未觉察到日本的狼子野心,再则认为日本就一弹丸小国,不足为虑。直到日本入侵,清政府才如梦方醒,再度翻出刘长佑的奏折,后悔不迭。

清政府没有采纳刘长佑远见卓识的建议,失去了一次中兴自保的机会。在各列强的欺辱下,不断割地赔款,逐渐走向末路。

我是小熙,欢迎批评指正!请下方留言。


小熙为人人


中日两国可以说是世仇,唐朝白江河口之战,明朝万历抗倭援朝战役,清朝甲午大战,二战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在这四场战争中中国人打赢了三场,但是最后一场抗日战争虽然我们打赢了,但是付出的代价惨重,日本人在我国领土上,犯下的罪行可以说是罄竹难书!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在这四场战争中我们发现一个共同点,都是在日本境外作战,如果我们有机会进攻日本本土会是怎么样呢?   

这一点,清朝的刘长佑曾经提出过一个完整的计划。  

刘长佑何许人也?他是湘军著名将领,打过太平军,干过法国人,可以说是军事经验非常丰富,当过几任地方督抚,对于民政也有一定的经验,他提出的灭亡日本的战略颇有几分让人心动。 



他提出利用日本侵略琉球这一个时间窗口,发动对日本的攻略。  

他的战略分四步,首先,向世界列强宣告,日本吞并琉球不合法,大清王朝决定武装干涉!保护自己的属国!

这叫做先声夺人,在道义上取得优势,获得西方列强的支持,师出有名。   

在前期的宣传攻势奏效之后,清军将以雷霆万钧之势分兵多路进攻日本!   

首先从东三省抽调有力的一部进入库页岛准备攻击北海道,同时另选一员大将进入朝鲜,在日本的西侧伺机而动,选择合适机会进入日本。

最后则是杀招,用中国海军直驱长崎打一场登陆战!

当我军开辟了登陆场之后,我军大批陆军以及物资都能够顺利上岸,这样就能够在战役初期形成局部上的兵力优势,能够大踏步的向日本纵深推进。同时另外两路大军登陆日本,分散日军的兵力,为主力部队提供支援,直到打到江户,灭亡日本!   


刘长佑的计划,其实可以分成大中小三个目标。

最低目标就是恢复琉球,这是本次作战的底线,如果连这点都没有达到的话,那就不要说扬我国威了,这简直就是把清政府的脸送给人家去打。

中等目标就是占据长崎,等于在日本的南部开一道口子让清军能够自由地出入日本,保留对日本的军事压力。

终极大目标自然就是灭亡日本!   


这个计划看上去很美,但是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嗯,打不过。   

打仗尤其是灭国战争所牵扯的东西很多,并不是单纯依靠士兵的精锐程度,武器的先进与否就能决定的,否则二战的赢家应该是德国,这一点朱总理也曾在答记者问的时候提到过,兵马未到粮草先行!打仗很大程度就是拼后勤!

那大清朝的后勤补给能力怎么样呢?

说好听点,叫做不怎么样,说的直截了当些,就是失败中的失败!

在刘长佑提出这个疯狂的计划的时候,大清刚经历了著名的丁戊奇荒,整个北方中原诸省粮食欠收,而作为财赋重地的江南诸省则由于太平天国的破坏,连地主家都没有余粮了,国内老百姓尚且无法吃饱的情况下,跨海远征,粮草如何保证?


或者我们换一种思维,我们从泰国,越南引进廉价的大米,充作军粮,是否可行呢?

答案依然是不可行,首先第一点,这些国家未必愿意将粮食大量的出口中国,越南也好,泰国也好,他们处于汉文化圈中,深受中国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对于粮食有着一种天生的喜好,出口粮食不合祖制!

其次,大清朝的面子问题,大清朝天朝上国物产丰富,这么舔的下脸去向曾经的属国购买粮食呢?我们不恩赐一点东西给你已经很不错了!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钱从哪里来?

经历的丁戊奇荒,经历了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争,大清朝的国库空虚的可以饿死老鼠,户部的官员可以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有72般变化也变不出钱来。

所以大清朝从海外进口大米的计划几乎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还有一个问题,兵力如何投入?

这次跨海作战,其实对于清政府而言是一个新命题,大清朝没有海战的经验,而且,大清朝对于海军的建设,在此之前并不非常的重视,如果要进攻日本本土,我们需要多少运兵船,需要多少战舰护航,如何与日军海军主力对决这都是问题,大清朝没有那么大的运载能力。

那就需要运兵船来回往复多次!这就大大降低了第一批登陆部队的数量,也使得整个后续兵力的运输充满了风险,被日军阻击的风险。

登陆作战历来是难度最大的,被大家津津乐道的诺曼底登陆,以及仁川登陆,都是在一方占有海上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才实施的,请问我大清有海上的绝对优势吗?

有优势,但不绝对!

我们的海军还要兼顾运兵船的话,这么丁点的优势很有可能在无形中就被对方拉平了,那么,这场登陆战很有可能成为一场大悲剧,可能第一批兵力投送上去了,但是后续部队由于遭到对方的阻击,再也无法登陆,那么整个战役就有可能向金门战役那个方向发展。



 我们退一步讲,不考虑粮草问题,单纯从军事角度上讲,有没有希望打赢?

答案还是没有希望!首先没有将领!在刚刚平定了太平天国战役中确实涌现出了一批能征善战的湘军将领,比如刘长佑本人,可是他们都是汉人,大清朝皇帝敢用他们吗?大清朝的皇帝历来保守,不信任汉人,只有在生死存亡之刻比如太平天国作乱,洪秀全要抢他的江山,才会如同赌博一般的启用汉人将领,操练团勇。

很明显,跨海远征日本并不属于这个范畴,别忘了,甲午战争时日本人打着旗号还是为崇祯皇帝报仇呢,如果手握重兵的汉人将领投靠了日本人玩反清复明那一套怎么办?

再来一个儿皇帝石敬瑭把中国领土割让一部分给日本,利用日本作为后方,反攻中国,反清复明这如何是好?

所以大清朝不会使用诸如刘长佑汉族官员去打一场进攻战。

那大清朝“自己人”中还有哪些将领呢?人称败保的胜保?还是骑兵统帅僧格林沁?显然这几个人都不是优秀的选择,一个是常败将军,一个兵种专业不对口,所以在满蒙军事将领中也挑不出合适的人才。


我们再退一步,我们有了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能否实现刘长佑的军事战略?答案仍然是不能!

日本人在经过明治维新之后,军队迅速近代化,战斗力蹭蹭的往上涨,再加上日本人原有的野蛮嗜血,早已今非昔比!而清军战斗力哪怕就是湘军淮军都是老式军队,战斗力都很难与日本人一对一pk!   

还有一点我们对日本知之甚少,我们就算攻入了日本本土,日本的山川地形怎么样,有哪几处兵家必争之地,我们都是两眼一抹黑,我们如何因地制宜指定策略呢?

别忘了我们国家的军队是没有参谋部的,都是靠几个文人的参赞以及主帅的军事天赋指挥作战的,这样的组合在陌生的地方如何开展作战计划与实施?

所以,刘长佑的计划根本没有可操作性,仅供娱乐!   


历来现实


刘长佑湖南新乡人,湘军主要将领。与湘军名将江忠源交情深厚,两个人还是老乡(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两人奉命去镇压太平天国,初次出征就取得大捷。在随后的几年间刘长佑一直跟随江忠源四处剿灭起义军。然而在攻打泸州城的时候,江忠源不幸阵亡了。江忠源死后,刘长佑接手了他有的部下,他屡屡重创太平军,最后联和湘军其他将领剿灭了太平天国。他也因屡建战功而连连升迁。

太平天国灭亡后,他要镇压了不少农民起义。刘长佑这个人可以说是靠镇压农民起义发迹的。但他并不是不懂民间疾苦,当他任封疆大史时,在自己的辖区内,整顿史治,加强生产,在他的努力下,百姓的生活有了一定的好转。他的功绩不仅当地百姓称好,朝堂上也对他赞赏有加。由此可以看出刘长佑不仅军事上有过人的本领,政治上也是不错的。在那个相对封闭的年代,他却有着不同常人的眼光,(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刘长佑向光绪皇帝提出一个在当时来说非常大胆的建议。先发制人攻打日本。

他对光绪皇帝说道:日本已将琉球王国用武力吞并,已经开始对我朝的藩属国动手了,他日必犯我中华。趁他现在羽翼未满先发兵消灭他,当时清朝的北洋水师在亚洲范围内实力还是相当强的。如果举全国之力攻打日本,必定能消灭日本。也不会有后来的甲午战败,可惜刘长佑的这个建议没有被光绪皇帝采纳。由此可见刘长佑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他已经料定日本以后是我中华之大敌。


飞飞读史


刘长佑确实是相军的重要将领,并且眼光非常的长远,从这一方面来看,是晚清时期非常难得的一名将领,只可惜没有得到重用。

刘长佑的主要观点,是通过讨伐日本,展示清军的强大战斗力,制止法国侵略越南为之后入侵中国的行为。

可以说是深谋远虑,并且可行性非常高。

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刘长佑的建议并没有得到皇帝的信赖,也没有得到当时朝廷大臣的看重与理解,而是抛之脑后。

洋务运动的口号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清廷因为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发动的。

在当时,洋务运动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建设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和陆军。但是,新军队并没有经过战争的考验。

所以,在日本侵占琉球的情况下,刘长佑提出来的讨伐日本,既能够达到练军的目的,又能够重振军威,非常的合算。

甚至,刘长佑已经提出了具体的讨伐日本的计划。

兵分三路,一路从库页岛进军日本,一路从朝鲜兵临日本,水师从长崎进军日本。

1881年,在刘长佑的奏折上,已经将国际社会上各国的反应、琉球臣民的反应,甚至将来日本侵略成性、会吞并朝鲜的反应,进行了一一分析。

哪怕是在140年后的今天,刘长佑当时的计划也是非常完美的,对于日本的侵略更是早有预料,只可惜是对牛弹琴啊。

总有人对北洋水师甲午海战的战败耿耿于怀,但是一支强大的军队,却从来没有打过仗,能算是一支强军吗?有怎么可能经受住考验?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可以说是中日两国几乎同一时期进行的强国运动,但是日本却是“豁出一切”从上到下都支持“维新”。

反观清朝,有反对的,有支持的,更有从中拖后腿的,失败可以说已经成为了必然。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