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晉城澤州南河底

晉城澤州南河底

南河底是澤州縣大箕鎮的一個行政村,距鎮政府東南僅有數公里。近年來,這裡的茶馬古道出了名,因此,與友朋一道前往探究。

晉城澤州南河底

南河底村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村南大槐樹掩映下的古閣樓了。閣門上方寫著“南鄰孔轍”四個楷書大字。據村裡一位老者介紹說,這裡歷史上曾經是晉豫古商道中的一站,從這裡往北通過坡頭、道口、茶元,就進了城;往南十多里就是天井關,是孔子回車的地方,再往南一直到河南的清化鎮。並說“古道為王泰來所修,青石上多來來深的騾蹄圪窩,現在還在。”

晉城澤州南河底

果如老人所說,穿過河橋,再向南行約百餘米,展現在眼前的,是一條由大大小小高低不平的青石塊鋪砌而成的茶馬古道。由於長年無人行走,石縫之中長滿雜草,堅硬的青石上,確如老者所說,留下了一個個深淺不一的坑窪蹄印。由於剛下過雨不久,坑中仍存有積水,看起來更為醒目。

晉城澤州南河底

民國《分省地誌·河南》一書,專門列出河南清化鎮至山西晉城縣之太行山道,所經道路和里程:“自清化起十里至許良鎮,十五里至新店口,二十里至山王莊,三十里至張老灣,四十里至常平,五十里至碗城村,六十里至大口,七十里至山澗村,八十里至攔車鎮,八十五里至晉廟鋪,九十五里至天井關,一百一十五里至河底,一百二十里至道口,一百三十五里至茶元店,一百四十五里至晉城。”河底為其中重要的一站。

晉城澤州南河底

古時的交通並不像現在這樣便捷。“往來負物,以騾為多,驢次之。又有轎窩,負以二騾,可坐二人。路多狹仄,不通車轍。惟自河底以北至晉城,則有新制之二輪小車。輪徑不足二尺,駕以一牛而行,亦有牛驢並用者;雖頗簡陋,運輸較馱負為便,故有車之道,運價較廉。”

晉城澤州南河底

清末民初,這條古道上往來所運貨物,由清化過來的多為竹器、紙、茶、糖、布、煤油等,而運往河南清化者,則為生鐵、鐵器、酒、麻、蛋粉等。可以想象,當年的古道,驢來騾往,蹄聲噠噠的繁忙熱鬧的景象。

晉城澤州南河底

從道口至河底一路下陡坡,從河底至下一個村莊李家莊,又是一路上坡。南河底處在深谷之中,又有一條大河從西往東流過,所以河底之村名真是名副其實,恰如其分。

晉城澤州南河底

古時,南來北往的客商來到河底,為使人畜獲得充分的體力和精力,迎接下一個挑戰,到此都要住店歇腳。因此,這裡市場繁華熱鬧,居民頗多。一街兩行都開的是店鋪。村民中至今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住不完的河底店,馱不完的清華貨。”

晉城澤州南河底

沿著古街,一路觀覽。直中帶曲的街道,現在看來不算寬,但在古代來說已經是很寬闊了。兩旁的房舍基本保持了歷史的風貌,幾乎沒有水泥、鋼筋的新建築。走在街上,恍惚回到了清代或民國時期。似乎聽到那一隊隊騾馬行走在街道上的噠噠蹄聲,還有店家招攬客人的熱情的吆喝聲。

晉城澤州南河底

街西一處門上刻著“惠迪吉”匾額的老宅,人稱郭家大院。寬敞的院落,高大的樓房,精美的木雕,無不顯示著當年的富有和氣派。住在院內的郭家後人講,老宅建於康熙年間,他的祖上是經商的,主要經營的就是鐵貨、麻皮、竹貨等,從河南清化到山西太原,沿途都有他們家的貨棧。言語間透著一種因祖先的輝煌而帶來的驕傲和自豪。

晉城澤州南河底

回到現實,乾淨的街道上顯得有些清冷,往日的繁華早已不再。徜徉在古街,只有那黑漆的大門,寫著“天下太平”的門飾,八卦形的天窗,形形色色的精緻的木雕、石雕、墀頭,似乎在極力訴說著昔日的繁華。

晉城澤州南河底

晉城澤州南河底

長達二華里的街道,被一條小河從中穿越,分割成南北兩段。南則為南社,北則為北社。就在這交界之處,據說歷史上曾建有雙閣,是南河底村標誌性建築,比現在的南閣還要高大華美。但是,在一九五八年大鍊鋼鐵時被拆除,如今只剩下街邊數株歷經數百年滄桑長滿癭瘤的老槐,風雨中見證著歷史的滄桑。

晉城澤州南河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