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寓意是什麼?

實盤買賣日記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李商隱《登樂遊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至少有兩層深刻的含義:

一以夕陽比人生的暮年。

李商隱在牛李黨爭的政治夾縫著生存,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一生抑鬱不得志。

有一天黃昏,詩人心裡不快,驅車登上古樂遊原,他極目遠眺。只見夕陽放射出迷人的餘暉,夕陽是多麼的美,然而這一切美景將轉瞬即逝,不久會被那夜幕所籠罩。誰能讓美好的夕陽永不落下?



越是美好的事物越容易消亡。所以有人說,花未全開月未圓,最美。因為花開全時綻放得最美,可花開意味著花落;月至十五(或十六)時最圓,可月盈意味著月缺。夕陽好,近黃昏;容顏美,嘆遲暮。凡物盛極必衰。美好,往往伴隨著破碎……

二以夕陽比衰頹的晚唐。

“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中唐文人士大夫們勤勉努力,還想復興唐朝。“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途萬木春”,詩人們沒有感傷自身的不幸,而是對前途充滿希望。


到晚唐,朝廷出現了宦官專權、朋黨之爭、藩鎮割據等混亂的局面,唐王朝日薄西山,每況愈下。

面對政治上不可收拾的局面,晚唐文人們已深感無力迴天,他們的詩歌蒙上一層暗淡、傷感的色調。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連綿的秋雨,陰冷的天氣,詩人落寞感傷,而又失去希望。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商女不知道《後庭花》是亡國之音,那麼聽這首曲子的貴官貴人顯然也不在意這是亡國之音。詩人杜牧借古諷今,就像南朝時的陳國,統治階級驕奢淫逸,根本不管王朝已岌岌可危的局面。

大唐盛世已一去不返,晚唐風雨飄搖,誰能挽大廈之將傾?

這幾句詩與“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一樣,奏出的是淒涼的晚唐哀音……


融融118


首先,“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出處。

會昌四、五年(844、845)間,正逢李商隱去河陽退居太原,往來京師,過樂遊原登高望遠有所感想,而作下此詩。

原詩如下: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這首詩的意思就是:

傍晚時分,詩人心情不是很好,獨自驅車登上了樂遊原。登高望遠,這裡的夕陽晚景真是十分美好,只是遺憾的是已經臨近黃昏。

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詩中出現的地點古原即樂遊原。

它處於當時的長安城南邊,在秦代隸屬於宜春苑的一部分,隋唐時代它是長安城內地勢最高地,後來得名於西漢初年,也就是漢宣帝時期。

根據《漢書·宣帝紀》中記載,“神爵三年,起樂遊苑”。漢宣帝劉詢立樂遊廟,又名樂遊苑。因為他的第一個皇后許氏產後死去就葬於此。

對此《關中記》有記載:

“宣帝許後葬長安縣樂遊裡,立廟於曲江池北,曰樂遊廟,因苑(《長安志》誤作葬字)為名。”

因“苑”與“原”諧音,樂遊苑後來就被傳為“樂遊原”。此苑地處長安的東南方,一登古原,全城在覽。

在古代,樂遊原就是詩人詞客,善感多思,登高望遠,送目臨風,更易引動無窮的思緒的地方。

第一種寓意——家國之悲

李商隱驅車登上樂遊原,本為疏解心情,但是傍晚時分,只能看到滿目輝煌的夕陽即將落下,由此更加引發了詩人的無限愁思。

“夕陽無限好”一句,根據借物抒情的手法來看,“夕陽”被認為是詩人對繁盛的唐帝國即將衰落之感嘆。大唐王朝繁盛一時,可如今就如同這夕陽般西下,好景不長。故而這句詩長久以來是這樣翻譯的:“夕陽無限的美好啊!但是已經快要落下了。”

萬物相生相長,盛極必衰。李商隱身處的晚唐,就有一種極致奢華過後的頹廢感,在此(我們可以參照一下紅樓夢中賈府由盛而衰的過程),故而此詩被理解為李商隱對晚唐帝國的感嘆。這種美好事物即將消逝沉落的失落感深深地烙在晚唐的每一個詩人身上,因此晚唐詩人的詩作比起盛唐總少了那種英姿勃發的自信感,大多消沉頹喪、含蓄委曲。如同本詩,在帶入李商隱所處時代之後,本是平凡樸實的語言,卻帶著一種隱隱的失落感,畢竟那是中國甚至人類歷史上最繁盛的一個帝國,其衰敗之境怎麼可能不讓人傷心?更何況是愛國詩人,怎麼能不感慨悲慟呢?

故此有感而發“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第二種寓意——身世之感

在學歷史和語文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李商隱在官場鬱郁不得志的原因。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谿生,又號樊南生。少年得志,結識了白居易,令狐楚等名人。二十五歲時由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綯推舉得中進士,不久後令狐楚去世,他得到了王茂之的器重,並娶了他的女兒。但是這其中牽扯了政治,也就是唐朝有名的“牛李黨爭”,這也是唐朝走向滅亡的一個原因。岳父王茂之與李德裕交好是李黨的重要人物,而恩師令狐楚是牛黨的一份子。一方面是恩師,一方面是岳父,李商隱被兩座大山夾在其中,從此陷入牛李黨爭不能自拔,在官場之中異常失意,這首《樂遊原》正是他心境鬱悶的真實寫照。

他在感慨家國之悲的時候,更加對自己鬱郁不得志所憤慨。

這裡有程夢星《李義山詩集箋註》:

“此詩當作於會昌四、五年(844、845)間,時義山去河陽退居太原,往來京師,過樂遊原而作是詩,蓋為武宗憂也。武宗英敏特達,略似漢宣,其任德裕為相,克澤潞,取太原,在唐季世可謂有為,故曰‘夕陽無限好’也。而內寵王才人,外築望仙台,封道士劉玄靜為學士,用其術以致身病不復自惜。識者知其不永,故義山憂之,以為‘近黃昏'也。”

第三種寓意——理性認識事物發展。

近年來一些學術人士對“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只是”二字做了一番解讀,認為“只是”是“因為”的意思,並非轉折。而這句話的解釋就是:“夕陽真是無限的美好啊,因為近了黃昏才能看到如此輝煌之景!”

這樣的解釋,理性自然。

自明清開始,對於這句話的解釋就有所不同。而且關於“只是”二字的用法,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在晚唐時期都有“因為”的意思。比如他自己的詩《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就可以當作“因為”的意思。

況且此詩只是詩人遊玩時一時興起所做,未必能刻意將“夕陽”這一意象比作晚唐,只不過是當時情於境合、自然而然罷了。而這種理性的解釋自然而然讓全詩脫離了家國之悲,身世之感解釋的傷感與消極,反而賦予了此詩一種讚歎大自然之美景的壯懷之感。雖近黃昏,但是卻依然能感受到美,這種情感積極向上,與之前的解釋截然相反。

正如事物都有兩面性,“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也可以有兩種寓意。一個可以是積極的感嘆大自然的壯觀,另一個是對美好事物即將消逝的惋惜之情(更深的寓意是家國之悲,身世之感)。

但是我個人以為,前面兩種解釋更符合當時詩人的境遇,因為李商隱的詩,大多以善感多思,多愁多感為主題,詩中寓意深厚,經常貼合當時的家國境遇,和自己的身世之感所發出的共鳴之作。

而後人所認為的積極理性解釋,也頗有道理。也可能只是感嘆大自然的壯麗景象。

不管怎麼說,一千個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至於真正的寓意,只看個人見解。


扁擔圈讀書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寓意是什麼?

欲知這句詩的寓意是什麼,首先要知道這句詩的意思。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詩句出自唐代詩人李商隱的《登樂遊原》。這句詩的大致意思是:夕陽放射出迷人的暉光,景色無限美好,只是再美好,也已接近黃昏時刻。眼前的這一切美景也將轉瞬即逝,被那夜幕所籠罩。



這句詩寫出了對夕陽下的景象熱烈讚美,同時筆鋒一轉,轉到無限的感傷之中。

因此,我認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是詩人無力挽留美好事物所發出深長的慨嘆。也可以理解成:人到暮年,曾經的美好時光早已遠去,不禁嘆息光陰易逝,抒發了對美好人生的眷念,有感於生命的偉大與不可超越,和內心的無奈感受。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寓意是:感慨無能為力挽留住美好事物的無奈,而提醒自己要愛惜一寸光陰一寸金。



李商隱的詩,讀來易懂,又令人感動,細細品味,又富含極深的人生哲理。例如:“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同樣表達了類似的情緒。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常用來形容繁華雖在,但好景不長。這句詩有消極的一面,但也有積極的意義。它會常常提醒我們,在得意之時不要為勝利衝昏頭腦,越是追求“圓滿”的狀態,就越是接近“缺失”的邊緣。就如同,我們努力攀上了人生的頂峰,不要因此而沾沾自喜,因為即將面臨的轉折,就是走下坡路的開始。反之,我們在人生的谷底,也不要因此而痛苦絕望,因為不久就會面臨著出其不意的反彈。


在此,我祝願讀我文字的友人能夠不被世事所迷,不被成敗所擾,能夠靜觀潮起潮落,坐看雲展雲舒。



昨夜星辰昨夜風jk




記得,就為義山這膾炙人口的詩句,便和師兄爭論了一整晚,想來那時也實在幼稚。但其也引證了一個觀點,同一句詩詞,不同的際遇,不同的心境,便可能會產生不同的解讀。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無限,指沒有窮盡,在此謂程度極深,這並沒有什麼異議,我們爭論的焦點主要在於結句。

師兄的觀點,也是現在對此句子的普遍解讀:夕陽多麼美好,只可惜已經接近黃昏了。表達一種對人生,對時勢的無奈和感嘆。就正如清.紀昀的評點:

百感茫茫,一時交集,謂之悲身世可,謂之憂時事亦可。



而我當時的解讀,是結合義山之際遇認為:夕陽最美麗的那刻,便是在最接近黃昏的那刻。本以為只是一己之感,不曾想到,周汝昌先生也有同感,他說此兩句:

正是詩人的一腔熱愛生活,執著人間,堅持理想而心光不滅的一種深情苦志。

同樣十個字,解讀的反差竟然有如此之大。但還是那句老話,只是感觸的不同,無所謂對錯。



但我,則仍願意相信自己的感觸是對的。要結文的時候,突然想起了朱哲琴在《天唱》裡的一句歌詞:“最後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樣,都是太陽輝煌。”

而你呢?對這句詩又有何感觸呢?


詩詞書院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寓意倒底是什麼?目前爭論很大,爭論的焦點無非兩點,一是該詩所表達的是消極的情緒;二是積極的態度。那麼,二者之中,究竟哪一種更貼近作者本意呢?我傾向第一種,就是說,詩人所表達的是一種比較消極的思想情緒。

別忘了,該詩還有前兩句,“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什麼是意不適?就是說心情不好嘛。我們可以還原一下作者當時的情景: 嗨,這幾天心情糟糕透了,怎麼辦?坐上車子出去散散心吧。傍晚的景色確實很美麗,夕陽給周邊的景物鍍上了一層金輝。哦,夕陽真好哇!可惜的是,這種美景不會存在多久了,夕陽很快就會落下山去,眼前的美景都將不復存在。

人的情緒是個很奇怪的東西,高興的時候你看什麼都好。不高興的時候,好的東西你也認為不好。一切都被情緒所左右了。杜甫有一句詩,想必大家都會記得吧。“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什麼意思?感嘆時局動盪,看到花,也會落淚;與親人和朋友離別時,聽到鳥兒的叫聲也會感到心驚肉跳的。鮮花和鳥鳴,這本來都是美好的事物,應該引人高興才是。但是偏巧情緒不好啊,好的事物也會走向它的反面。箇中原因,皆因情緒所致。

再回到“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詩句上來。向晚意不適,本來今天傍晚的情緒就不好,你偏要讓我表達出積極的情緒來,這怎麼可能呢?


徐文樞


沒有時間寫長文章,也用幾句詩回答問題,以明吾之見解:

夕陽落日雖然好,看盡晚霞天便昏。

自然世界有明日,人死歸西有再生?

——古絕 賤人之悲

20200115






用戶60397079085


黃昏是指日落以後到天還未完全黑的這段時間,現代一般指19:00-21:00,近黃昏,夕陽落下去,就是黃昏了。用這樣一個時間概念來表達對“夕陽無限好”這樣美景的不捨,近黃昏即是李商隱表達對美景的不捨之情,更襯托了他的第一句“向晚意不適”的心情。乃點睛之筆。

李商隱才學八斗,可惜一生不得志,抑鬱寡歡,最終也逝於疾病。



王超80971


此句是李商隱對晚唐國勢下滑卻感到痛心傷感。今日用在這裡真實抒發了夕陽染大地,紅遍山山水水,又返影入村林。這紅紅的美景誰不惋惜?懇求夕陽浸點兒,別下山,永留燦爛的時光。再者有他的引深意,激勵人們珍惜觀有的黃金時代,不要虛度年華,讓時間白流過去。我們要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積極工作,努力奮進,銳利進取。在有生之年展放美麗們光彩,為黨為國為民留下流芳百世之事!












陝安漢大同鎮陳長東


這兩句詩出自李商隱的《樂遊原 / 登樂遊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意思是,“向晚”,天色快黑了。“不適”,是心情不好。傍晚的時候心情不怎麼好,駕著馬車去登上古原,登高望遠,看到天邊夕陽磅礴美好,只是馬上就到黃昏了。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在我看來有三個寓意:


家國之悲


李商隱所處時代是國運將盡的晚唐,唐朝由盛轉衰,可以說也是唐朝的“夕陽,近黃昏“時候,昔日的繁華盛景已不在,身處這樣的時代,李商隱登高望遠,獨對夕陽,蒼茫中不免憂國憂民,生出悲國之情。

身世之悲


李商隱的一生,用一句詩概括,那就是”身世浮沉雨打萍“,他十歲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艱難度日,後遇著李處士,認定學而優則仕的到路,潛心學習,考取功名。命途多舛,仕途不順,雖然頗有才華,伯樂難求,他的一生可謂壯志難酬。到他人生的”向晚“,就不得不感嘆時光易逝,壯志未酬了。

美在瞬間


夕陽很美,但是如同世界上其他的美好的事物,轉瞬即逝。也許世間許多東西,正因為出現迅疾,所以才更顯的美好。”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包含著這種哲理性思考與感嘆的。美是瞬間的,抓不住的,多少有些無奈的。只是這美好,是遇見的了,多少又是帶著點欣喜的。


李知月


我認為,要了解李商隱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兩句有什麼深刻的含義,需要結合全詩來考慮。


李商隱 《登樂遊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註釋:

  1. 樂遊原:在長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長安城內地勢最高地。漢宣帝立樂遊廟,又名樂遊苑。登上它可望長安城。因“苑”與“原”諧音,樂遊苑後被傳為“樂遊原”。

  2. 向晚:傍晚。

  3. 不適:不悅,不快。

  4. 古原:指樂遊原。

  5. 近:快要。


李商隱雖然是晚唐著名的詩人,但其在官場上並不得志,所以平時難免有很多愁思。另外,自古以來,文人騷客登高望遠時,都容易引發很多思緒。相反,在有很多憂思的時候,文人騷客也愛去遊山玩水來排解愁緒。

在這首詩中,我認為李商隱就是屬於第二種,先有不快樂的情緒,然後想通過登高望遠來舒緩排解。

有了這個前提,我們才能更好的理解“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含義。夕陽是燦爛的,是輝煌的,從高處望下去,夕陽灑下滿地金黃,在黃昏這一時刻,滿眼都是讓人只想醉在其中的美!

我認為,這首詩是先情後景,後半段只是單純的讚美大自然,並沒有別的太多的含義。

當然,這兩句有好多人解讀為,夕陽無限美好,只是快要落下了!把它理解為李商隱對晚唐帝國的失落,對自身不得志又好景無多的感嘆。

在這一點上,我有不同意見,因為詩中的“只是”在現代的含義是“只不過”、“但是”的意思。但是,在古代或者說在李商隱所處的時代,“只是”是“僅是”、“就是”、“正是”的意思。詞語的意思不同,詩的含義也就不同了。

其實,我覺得,有時候詩人的某首詩並沒有太多的含義,只是我們後來人想多了而已!

如有不同意見,歡迎在評論裡指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