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寓意是什么?

实盘买卖日记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登乐游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至少有两层深刻的含义:

一以夕阳比人生的暮年。

李商隐在牛李党争的政治夹缝着生存,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一生抑郁不得志。

有一天黄昏,诗人心里不快,驱车登上古乐游原,他极目远眺。只见夕阳放射出迷人的余晖,夕阳是多么的美,然而这一切美景将转瞬即逝,不久会被那夜幕所笼罩。谁能让美好的夕阳永不落下?



越是美好的事物越容易消亡。所以有人说,花未全开月未圆,最美。因为花开全时绽放得最美,可花开意味着花落;月至十五(或十六)时最圆,可月盈意味着月缺。夕阳好,近黄昏;容颜美,叹迟暮。凡物盛极必衰。美好,往往伴随着破碎……

二以夕阳比衰颓的晚唐。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中唐文人士大夫们勤勉努力,还想复兴唐朝。“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途万木春”,诗人们没有感伤自身的不幸,而是对前途充满希望。


到晚唐,朝廷出现了宦官专权、朋党之争、藩镇割据等混乱的局面,唐王朝日薄西山,每况愈下。

面对政治上不可收拾的局面,晚唐文人们已深感无力回天,他们的诗歌蒙上一层暗淡、伤感的色调。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连绵的秋雨,阴冷的天气,诗人落寞感伤,而又失去希望。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道《后庭花》是亡国之音,那么听这首曲子的贵官贵人显然也不在意这是亡国之音。诗人杜牧借古讽今,就像南朝时的陈国,统治阶级骄奢淫逸,根本不管王朝已岌岌可危的局面。

大唐盛世已一去不返,晚唐风雨飘摇,谁能挽大厦之将倾?

这几句诗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样,奏出的是凄凉的晚唐哀音……


融融118


首先,“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出处。

会昌四、五年(844、845)间,正逢李商隐去河阳退居太原,往来京师,过乐游原登高望远有所感想,而作下此诗。

原诗如下: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首诗的意思就是:

傍晚时分,诗人心情不是很好,独自驱车登上了乐游原。登高望远,这里的夕阳晚景真是十分美好,只是遗憾的是已经临近黄昏。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中出现的地点古原即乐游原。

它处于当时的长安城南边,在秦代隶属于宜春苑的一部分,隋唐时代它是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后来得名于西汉初年,也就是汉宣帝时期。

根据《汉书·宣帝纪》中记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汉宣帝刘询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因为他的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就葬于此。

对此《关中记》有记载:

“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后来就被传为“乐游原”。此苑地处长安的东南方,一登古原,全城在览。

在古代,乐游原就是诗人词客,善感多思,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的地方。

第一种寓意——家国之悲

李商隐驱车登上乐游原,本为疏解心情,但是傍晚时分,只能看到满目辉煌的夕阳即将落下,由此更加引发了诗人的无限愁思。

“夕阳无限好”一句,根据借物抒情的手法来看,“夕阳”被认为是诗人对繁盛的唐帝国即将衰落之感叹。大唐王朝繁盛一时,可如今就如同这夕阳般西下,好景不长。故而这句诗长久以来是这样翻译的:“夕阳无限的美好啊!但是已经快要落下了。”

万物相生相长,盛极必衰。李商隐身处的晚唐,就有一种极致奢华过后的颓废感,在此(我们可以参照一下红楼梦中贾府由盛而衰的过程),故而此诗被理解为李商隐对晚唐帝国的感叹。这种美好事物即将消逝沉落的失落感深深地烙在晚唐的每一个诗人身上,因此晚唐诗人的诗作比起盛唐总少了那种英姿勃发的自信感,大多消沉颓丧、含蓄委曲。如同本诗,在带入李商隐所处时代之后,本是平凡朴实的语言,却带着一种隐隐的失落感,毕竟那是中国甚至人类历史上最繁盛的一个帝国,其衰败之境怎么可能不让人伤心?更何况是爱国诗人,怎么能不感慨悲恸呢?

故此有感而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第二种寓意——身世之感

在学历史和语文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李商隐在官场郁郁不得志的原因。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少年得志,结识了白居易,令狐楚等名人。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推举得中进士,不久后令狐楚去世,他得到了王茂之的器重,并娶了他的女儿。但是这其中牵扯了政治,也就是唐朝有名的“牛李党争”,这也是唐朝走向灭亡的一个原因。岳父王茂之与李德裕交好是李党的重要人物,而恩师令狐楚是牛党的一份子。一方面是恩师,一方面是岳父,李商隐被两座大山夹在其中,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这首《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他在感慨家国之悲的时候,更加对自己郁郁不得志所愤慨。

这里有程梦星《李义山诗集笺注》:

“此诗当作于会昌四、五年(844、845)间,时义山去河阳退居太原,往来京师,过乐游原而作是诗,盖为武宗忧也。武宗英敏特达,略似汉宣,其任德裕为相,克泽潞,取太原,在唐季世可谓有为,故曰‘夕阳无限好’也。而内宠王才人,外筑望仙台,封道士刘玄静为学士,用其术以致身病不复自惜。识者知其不永,故义山忧之,以为‘近黄昏'也。”

第三种寓意——理性认识事物发展。

近年来一些学术人士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只是”二字做了一番解读,认为“只是”是“因为”的意思,并非转折。而这句话的解释就是:“夕阳真是无限的美好啊,因为近了黄昏才能看到如此辉煌之景!”

这样的解释,理性自然。

自明清开始,对于这句话的解释就有所不同。而且关于“只是”二字的用法,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在晚唐时期都有“因为”的意思。比如他自己的诗《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就可以当作“因为”的意思。

况且此诗只是诗人游玩时一时兴起所做,未必能刻意将“夕阳”这一意象比作晚唐,只不过是当时情于境合、自然而然罢了。而这种理性的解释自然而然让全诗脱离了家国之悲,身世之感解释的伤感与消极,反而赋予了此诗一种赞叹大自然之美景的壮怀之感。虽近黄昏,但是却依然能感受到美,这种情感积极向上,与之前的解释截然相反。

正如事物都有两面性,“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也可以有两种寓意。一个可以是积极的感叹大自然的壮观,另一个是对美好事物即将消逝的惋惜之情(更深的寓意是家国之悲,身世之感)。

但是我个人以为,前面两种解释更符合当时诗人的境遇,因为李商隐的诗,大多以善感多思,多愁多感为主题,诗中寓意深厚,经常贴合当时的家国境遇,和自己的身世之感所发出的共鸣之作。

而后人所认为的积极理性解释,也颇有道理。也可能只是感叹大自然的壮丽景象。

不管怎么说,一千个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至于真正的寓意,只看个人见解。


扁担圈读书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寓意是什么?

欲知这句诗的寓意是什么,首先要知道这句诗的意思。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登乐游原》。这句诗的大致意思是:夕阳放射出迷人的晖光,景色无限美好,只是再美好,也已接近黄昏时刻。眼前的这一切美景也将转瞬即逝,被那夜幕所笼罩。



这句诗写出了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同时笔锋一转,转到无限的感伤之中。

因此,我认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也可以理解成:人到暮年,曾经的美好时光早已远去,不禁叹息光阴易逝,抒发了对美好人生的眷念,有感于生命的伟大与不可超越,和内心的无奈感受。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寓意是:感慨无能为力挽留住美好事物的无奈,而提醒自己要爱惜一寸光阴一寸金。



李商隐的诗,读来易懂,又令人感动,细细品味,又富含极深的人生哲理。例如:“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同样表达了类似的情绪。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常用来形容繁华虽在,但好景不长。这句诗有消极的一面,但也有积极的意义。它会常常提醒我们,在得意之时不要为胜利冲昏头脑,越是追求“圆满”的状态,就越是接近“缺失”的边缘。就如同,我们努力攀上了人生的顶峰,不要因此而沾沾自喜,因为即将面临的转折,就是走下坡路的开始。反之,我们在人生的谷底,也不要因此而痛苦绝望,因为不久就会面临着出其不意的反弹。


在此,我祝愿读我文字的友人能够不被世事所迷,不被成败所扰,能够静观潮起潮落,坐看云展云舒。



昨夜星辰昨夜风jk




记得,就为义山这脍炙人口的诗句,便和师兄争论了一整晚,想来那时也实在幼稚。但其也引证了一个观点,同一句诗词,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心境,便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解读。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无限,指没有穷尽,在此谓程度极深,这并没有什么异议,我们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结句。

师兄的观点,也是现在对此句子的普遍解读:夕阳多么美好,只可惜已经接近黄昏了。表达一种对人生,对时势的无奈和感叹。就正如清.纪昀的评点:

百感茫茫,一时交集,谓之悲身世可,谓之忧时事亦可。



而我当时的解读,是结合义山之际遇认为:夕阳最美丽的那刻,便是在最接近黄昏的那刻。本以为只是一己之感,不曾想到,周汝昌先生也有同感,他说此两句:

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

同样十个字,解读的反差竟然有如此之大。但还是那句老话,只是感触的不同,无所谓对错。



但我,则仍愿意相信自己的感触是对的。要结文的时候,突然想起了朱哲琴在《天唱》里的一句歌词:“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样,都是太阳辉煌。”

而你呢?对这句诗又有何感触呢?


诗词书院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寓意倒底是什么?目前争论很大,争论的焦点无非两点,一是该诗所表达的是消极的情绪;二是积极的态度。那么,二者之中,究竟哪一种更贴近作者本意呢?我倾向第一种,就是说,诗人所表达的是一种比较消极的思想情绪。

别忘了,该诗还有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什么是意不适?就是说心情不好嘛。我们可以还原一下作者当时的情景: 嗨,这几天心情糟糕透了,怎么办?坐上车子出去散散心吧。傍晚的景色确实很美丽,夕阳给周边的景物镀上了一层金辉。哦,夕阳真好哇!可惜的是,这种美景不会存在多久了,夕阳很快就会落下山去,眼前的美景都将不复存在。

人的情绪是个很奇怪的东西,高兴的时候你看什么都好。不高兴的时候,好的东西你也认为不好。一切都被情绪所左右了。杜甫有一句诗,想必大家都会记得吧。“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什么意思?感叹时局动荡,看到花,也会落泪;与亲人和朋友离别时,听到鸟儿的叫声也会感到心惊肉跳的。鲜花和鸟鸣,这本来都是美好的事物,应该引人高兴才是。但是偏巧情绪不好啊,好的事物也会走向它的反面。个中原因,皆因情绪所致。

再回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句上来。向晚意不适,本来今天傍晚的情绪就不好,你偏要让我表达出积极的情绪来,这怎么可能呢?


徐文枢


没有时间写长文章,也用几句诗回答问题,以明吾之见解:

夕阳落日虽然好,看尽晚霞天便昏。

自然世界有明日,人死归西有再生?

——古绝 贱人之悲

20200115






用户60397079085


黄昏是指日落以后到天还未完全黑的这段时间,现代一般指19:00-21:00,近黄昏,夕阳落下去,就是黄昏了。用这样一个时间概念来表达对“夕阳无限好”这样美景的不舍,近黄昏即是李商隐表达对美景的不舍之情,更衬托了他的第一句“向晚意不适”的心情。乃点睛之笔。

李商隐才学八斗,可惜一生不得志,抑郁寡欢,最终也逝于疾病。



王超80971


此句是李商隐对晚唐国势下滑却感到痛心伤感。今日用在这里真实抒发了夕阳染大地,红遍山山水水,又返影入村林。这红红的美景谁不惋惜?恳求夕阳浸点儿,别下山,永留灿烂的时光。再者有他的引深意,激励人们珍惜观有的黄金时代,不要虚度年华,让时间白流过去。我们要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积极工作,努力奋进,锐利进取。在有生之年展放美丽们光彩,为党为国为民留下流芳百世之事!












陕安汉大同镇陈长东


这两句诗出自李商隐的《乐游原 / 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意思是,“向晚”,天色快黑了。“不适”,是心情不好。傍晚的时候心情不怎么好,驾着马车去登上古原,登高望远,看到天边夕阳磅礴美好,只是马上就到黄昏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在我看来有三个寓意:


家国之悲


李商隐所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唐朝由盛转衰,可以说也是唐朝的“夕阳,近黄昏“时候,昔日的繁华盛景已不在,身处这样的时代,李商隐登高望远,独对夕阳,苍茫中不免忧国忧民,生出悲国之情。

身世之悲


李商隐的一生,用一句诗概括,那就是”身世浮沉雨打萍“,他十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后遇着李处士,认定学而优则仕的到路,潜心学习,考取功名。命途多舛,仕途不顺,虽然颇有才华,伯乐难求,他的一生可谓壮志难酬。到他人生的”向晚“,就不得不感叹时光易逝,壮志未酬了。

美在瞬间


夕阳很美,但是如同世界上其他的美好的事物,转瞬即逝。也许世间许多东西,正因为出现迅疾,所以才更显的美好。”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包含着这种哲理性思考与感叹的。美是瞬间的,抓不住的,多少有些无奈的。只是这美好,是遇见的了,多少又是带着点欣喜的。


李知月


我认为,要了解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两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需要结合全诗来考虑。


李商隐 《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1. 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登上它可望长安城。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后被传为“乐游原”。

  2. 向晚:傍晚。

  3. 不适:不悦,不快。

  4. 古原:指乐游原。

  5. 近:快要。


李商隐虽然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但其在官场上并不得志,所以平时难免有很多愁思。另外,自古以来,文人骚客登高望远时,都容易引发很多思绪。相反,在有很多忧思的时候,文人骚客也爱去游山玩水来排解愁绪。

在这首诗中,我认为李商隐就是属于第二种,先有不快乐的情绪,然后想通过登高望远来舒缓排解。

有了这个前提,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含义。夕阳是灿烂的,是辉煌的,从高处望下去,夕阳洒下满地金黄,在黄昏这一时刻,满眼都是让人只想醉在其中的美!

我认为,这首诗是先情后景,后半段只是单纯的赞美大自然,并没有别的太多的含义。

当然,这两句有好多人解读为,夕阳无限美好,只是快要落下了!把它理解为李商隐对晚唐帝国的失落,对自身不得志又好景无多的感叹。

在这一点上,我有不同意见,因为诗中的“只是”在现代的含义是“只不过”、“但是”的意思。但是,在古代或者说在李商隐所处的时代,“只是”是“仅是”、“就是”、“正是”的意思。词语的意思不同,诗的含义也就不同了。

其实,我觉得,有时候诗人的某首诗并没有太多的含义,只是我们后来人想多了而已!

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里指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