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八一式馬步槍的性能怎麼樣?

第一軍情


提起抗日戰爭,很多人都會想到我國士兵用的槍大部分都是繳獲得到的。要不然士兵用的是國產武器中正式步槍。然而,很多人都忽略了八路軍曾經還研製出過一款步槍,利用自己的軍工實力製造出了屬於自己的一款先進步槍,那就是“八一式步槍”。



“八一式馬步槍”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研製出來的,這款步槍的製造商是八路軍總軍工部第一所。“八一式馬步槍”要比一般的步槍短,因此才有“馬步槍”的稱號。馬步槍的研製成功後深受領導們的讚賞和嘉獎。這款槍很適用於游擊戰,並且以實用為主,沒有什麼多餘和累贅的設計。因此,這款槍不存在一些理論缺陷上的問題,是一款相當實用的步槍。正好這款槍的研製趕上8月1日,因此給這款槍正式更名為“八一式馬步槍”。


“八一式馬步槍”比普通的步槍要短,與其他槍相比更輕巧和靈活。並且,這款槍的壽命還很長,抗日戰爭正需要這種壽命長的槍。除此之外,“八一式馬步槍”在結構上,採用了更少的零件設計,槍瞄上的準星,還被彭德懷司令譽為“天下第一準星”。另外,該槍把三稜形的刺刀設計在了槍管的下方,只要拿著槍向前一甩,刺刀就會出來。這種刺刀的鋒利度很高,可用於緊急情況時。
在抗日戰爭時期,“八一式馬步槍”需要批量的生產,然而,要製造這麼多的步槍供士兵們使用,從取材和原料上來說都是非常困難的。由於沒有材料,只能靠繳獲來獲取原料。除此之外,製造這麼多的槍,還需要大量的生產成本。不僅如此,在當時還需要大量的手工操作。因而,每一支步槍都是用軍工戰士的心血換來的,同時他為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勝利立下了漢馬功勞。


軍武小咖


1939年五一國際勞動節這天,在延安舉辦了一場“陝甘寧邊區工業展覽會”,這次展會上出現了2460件各類武器,令人目不暇接。其中有一支我軍自主設計的第一款步槍非常吸人眼球,這就是邊區機械廠劉貴福等人制造的--無名式馬步槍。

該槍口徑為7.9毫米,槍管比較短,有點像馬槍,擁有摺疊式的三稜槍刺,在拼刺刀的時候只要甩動槍口,槍刺就會彈出來。該槍後坐力小,射擊準確,式樣獨特,這是在抗戰時期,非常簡陋的情況下,造出來的步槍,對於一些手持大刀片子跟日寇決戰的來說,助力非常的大。當時毛主席親自拿到手上,摩挲一番,讚揚道,終於用上我們自己造的槍啦,這槍造的很好嘛,要多多的生產,狠狠打擊日寇。

不過在製造這支步槍之前,面臨著很多困難,比如沒有技術人員,沒有優質鋼,加工槍械的設備也不齊全。但是面對這些困難,我軍工人員發揮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精神,硬是將落後的設備進行了改進,集思廣益之下利用鐵軌為材料,終於造出了這支步槍。而這支槍的發明者--劉貴福的待遇提高到每月津貼50斤小米,5塊大洋(5枚銀元)。隨後開始小批量生產該槍,月產量最高時達到70支。從1940年8月到1945年8月之間,八路軍共生產了8700多支該型步槍,在1940年的八一建軍節期間,被彭總取名為“八一式馬步槍”。不過可惜的是,由於這支步槍費時費力,要求還很高,不如製作擲彈筒性價比高,最終沒有大量列裝,如今我們只能在博物館看到一些文物了。


第一軍情


關於八一式步槍的誕生,網上看到過一個傳說,先將其搬過來,再評論其性能,當然,是用自己組織的文字概括了,原文特長學術論文似的。

1940年5月,八路軍副總司令員、副總參謀長、後勤部長等人,陪同劉鼎去軍工部上任部長,期間,4人4騎馬,在途中議論開了。

“日本人欺負中國,就憑武器好。”、“要戰勝日本,要有人有槍,有的戰士槍都沒有,怎麼打仗?”、“靠繳械,代價太大,也不可靠,還得自己造槍。”

軍工部長劉鼎,反覆琢磨著首長的話,深感肩上責任重大,唯有全力以赴,將軍工搞上去,才不辜負首長們縱馬送行一番情意。

劉鼎在一所視察時,劉貴福正在設計新槍,那把新槍頗具特色,是劉貴福在延安時設計,工展會上獲獎的產品,最高領導人指示延安兵工廠批量生產的“無名式馬步槍”。

在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時,劉鼎聽劉伯承說起過步槍,有些國家單純追求步槍的射程,把槍管搞得很長很笨重,結果射程越遠,命中率越低。劉伯承認為步槍是種近戰武器,只要能保證在200米以內射擊準確,越輕越靈巧越好。

劉貴福以前只是憑經驗設計,不明白其中的理論依據,從劉鼎口中聽說了第129師師長劉伯承對步槍的設計要求,感到獲益匪淺,對新槍的最終設計定型和量產充滿了信心。

於是,劉貴福夜以繼日地開動腦筋,加緊新型步槍的設計工作,劉鼎部長建議,與中正、三八、漢陽造等步槍進行仔細比對,從中再挖掘其他步槍的優點,並特地送來上述樣槍,供劉貴福作為參考,並特別指出,刺刀很重要,肉搏時易操控。

劉貴福就設計了雙翹形不易碰撞刀刃的加長三菱刺刀,增加了步槍的保險裝置,簡化了工藝,減少了零部件,且縮小了零部件尺寸,減輕了全槍重量,保證了步槍性能優越,輕巧可靠。

8月1日,建軍節那天,在射擊場上,新槍連續打了200發子彈,全槍沒有發現任何問題,副總司令員接過槍,拉槍栓比劃刺殺動作,連說是把好槍,由於準星可以調結射擊偏差,副總司令就脫口而出:“天下第一準星”。

八一式馬步槍,誕生在太行山,從此人民軍隊有了自己的第一把制式步槍,採用了7.9毫米口徑,槍長尚不足1米,比一般步槍短100-200毫米,槍重3.36公斤,近似馬步槍,射擊時後坐力較小。

但槍身加上軍刺時,長度卻超過了三八式步槍,有利於我軍拼刺刀展開白刃戰。槍托用核桃木製作,表面塗清漆,嶄新美觀。

槍托內可以存放小型修理工具,有通條插在槍身內,金屬零件經過烤藍處理油黑錚亮,且準星可以調結射擊偏差。

此槍共量產7918支,對於八路軍來說可謂杯水車薪,但對於我軍軍工領域來說,卻是歷史性的進步。因此,八一式馬步槍,在我軍步兵槍械裝備史上,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綜上,八一式馬步槍,是旋轉後拉式槍機5發栓動步槍,由於八路軍自用為主,因此在設計時就強調實用,不存在理論上的缺陷,輕巧靈便。

加長的三菱軍刺非常有特色,裝上軍刺時槍長不足1米的八一式馬步槍,長度竟然超過了上軍刺的三八式步槍,有利於八路軍與日軍展開白刃戰。

在艱難困苦的歲月,缺軍工人才、缺機械設備、缺原輔材料、缺優質鋼材,且面領日軍掃蕩的背景下,八路軍軍械所竟然能設計並製造了7918支八一式馬步槍,真的非常不容易,感動了國內軍迷,可謂可歌可泣。


國平軍史


#盤點退役裝備#

1939年,被胡宗南大軍圍困在陝北邊區的八路軍,竟然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自己造出了一款名為“八一式馬步槍”的步槍。這也是在抗戰之後我軍首次自行研製的一款步槍。

根據《兵器知識》中的相關介紹,我們可以大致瞭解到八一式馬步槍的誕生背景和生產情況。但是在記載中,卻僅有一段很簡短的對於槍械性能的描述:打完200發後應該還能繼續射擊。

似乎,八一式馬步槍的性能成了一個謎。其實不然,我們可以通過某些細節來分析,八一式馬步槍的實際性能究竟如何。

首先,根據相關資料記載, 當時邊區的各項材料都非常匱乏,幾乎達到了入不敷出的境地。首先是奇缺能夠熟練製造、維修槍械的技師;其次,就是缺乏生產槍械所必須的模具等工具;第三,就是缺乏足夠的優質軍械用鋼材。

大家都知道,因為槍械在射擊中會承受極強的膛壓,所以對鋼材的要求也很高;不僅如此,戰場上士兵經常會出現粗暴使用槍械的情況,必須要選用優質的鋼材。但是由於敵人封鎖了我們的補給線,如果是零件或者技術人才還可以通過引進或者夾帶等方式進來的話,大塊的型材、鋼錠可是沒辦法夾帶進來的。

我軍當時鋼材的主要來源,還是得靠扒日本鬼子的鐵路。但是鐵路用的鋼材,顯然是不達標的,只能通過反覆淬火,來達到足夠高的硬度。這也是無奈之舉。

根據史料記載,八路軍在抗戰期間,一共生產了仿三八式步槍和八一式馬步槍共7918支(還沒國民黨控制下的兵工署一個廠每月的產量多)。八路軍能在如此困難的條件下生產這麼多武器,實屬不易。但是產量較少,也反饋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某些問題反應不出來。

一般來說,武器的生產一般都是試產-小規模生產配發部隊-大規模生產這個流程。但是由於八一式馬步槍的產量極低,最多隻能做到小規模生產配發部隊,既無法滿足需求,很多潛在的問題還沒有被發現。所以自然的,八一式馬步槍的性能不可能很好。畢竟,一把好槍,永遠都是永遠都是改出來的!

我是戰甲裝研菌,喜歡我的回答請關注!


戰甲裝研菌


此八一式馬步槍(短槍身適合騎兵使用為馬步槍)非八一式自動步槍,而是抗戰時期八路軍黃崖洞兵工廠自行研製生產的我軍第一款制式步槍。在抗戰初期,八路軍的武器型號五花八門,加大了後勤保障的難度,也很難保證槍支的仿製質量,最主要的還是這些槍都是從國民黨和日軍手中繳獲,難以適應八路軍游擊戰的需求。


(八路軍繳獲日軍裝備)

在1937年10月22日,偉大領袖毛主席發出自造步槍的指示,軍工局的同志們在學習了《持久戰》理論以後,認識到必須打造一把適應游擊戰的八路軍自己的步槍。於是在捷克式zh-29半自動步槍(卡賓槍,槍管長545毫米)的基礎上,槍械所負責人劉貴福同志大膽簡化了槍支部件和構造,製造出了第一把樣槍,這把樣槍隨後於1935年5月參加了延安的“五一”展覽會,並且獲獎,那時正值朱總司令55歲生日,於是大家將此槍命名為55式步槍,後來又取了個正式名字叫79式步槍。
(東北軍裝備的捷克式卡賓槍)

1940年劉伯承將軍指示:許多步槍單純的追求射程,把步槍槍管搞的很長,很重,不實用,我軍在山地游擊戰中特別是伏擊作戰中,戰鬥往往都是在200米距離內解決,所以只要在保證200米以內的射擊準確度和殺傷力前提下,儘可能的讓步槍更加輕便即可。根據這一指示,劉貴福開始著手對79式步槍進行進一步的改進。(劉貴福同志)

在參考日軍三八式、國軍中正式、漢陽造以及捷克式步槍的優點後,劉貴福終於打造出全新的步槍。該槍口徑定為7.9毫米,槍管縮短至570毫米,全重僅僅3.36千克,非常適合遊擊作戰。雖然槍身短,但是為了在與日軍肉搏戰中取得優勢,步槍上的三稜刺刀被特意加長(槍加刺刀比三八式更長),並且採用了門扣自鎖裝置,將槍一甩刺刀就能自動展開扣牢,十分方便刺殺。該槍還採用了當時比較少見的可調節準星,能夠根據作戰環境手動調整偏差,增加了射擊準確度。另外為了防止誤傷,該槍還增加了保險裝置,整體技術性能超過了當時國軍的中正式和日軍三八式步槍。

(八一式馬步槍)

該槍在1940年八一建軍節當天進行了實彈射擊,不僅準確度很高,而且連打200發槍管都沒有炸膛(當時八路軍普遍採用鋼軌造槍管,壽命往往只有幾十發)!彭德懷司令在觀看了該槍的試射後,誇讚槍的準星為“天下第一準星”,當時的軍工部部長劉鼎想到今天是八一節,就將該槍命名為八一式馬步槍。

八一式步槍後來被統一配發給八路軍和新四軍部隊,成為抗日戰爭期間我軍產量最大的制式步槍!八一式步槍上獨有的可彈出自動鎖緊三稜刺刀設計一直影響戰後幾十年,新中國成立後製造的53式步騎槍、56式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63式自動步槍等都延續了這一經典設計!


(八一式馬步槍的刺刀設計)

八一式馬步槍雖然好,但是背後卻是付出了根據地軍工人員的萬分心血,特別是槍管和金屬部件是冒著生命危險從日佔區扒下的鋼軌制造而成的。而鋼軌鋼雖然韌性不錯,但是屬於低碳鋼,強度不夠,為了增加槍管強度,劉貴福親自把關淬火環節,反覆試驗後才將槍管壽命提高到200發以上。而槍管的加工則難度更大,沒有合適的機器,他們直接在車床使用深孔鑽加工,沒有拉膛線機,他們自己發明了冷擠壓法拉出膛線,克服了千難萬險,最終才換來了經典的81式馬步槍!

(簡陋的黃崖洞兵工廠)


軍武吐槽君


八五年去北京在軍事博物館看到過八一式馬步槍,印象深刻而一六年和一八年兩次去北京,軍事博物館只開放地下展廳的坦克大炮,和一樓展廳的飛機和一艘魚雷艇,而二樓輕武器展廳不知為什麼不對遊客開放,但是對小學生開放,難道怕有人偷展品?


大爺6840


研製完畢時八路軍在打游擊,沒辦法上規模,總共只生產了八千支。據彭總說是最好的栓動步槍。但是等五十年代有和平環境能大規模生產了它又過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