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5.7%,“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於近日公開發布了《考試藍皮書:中國高考報告(2019)》(下稱《報告》)。在這份報告中,來自全國多地的專家學者對高考政策、高考要點、高考改革趨勢等熱點問題進行了解讀。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5.7%,“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


《報告》顯示,改革開放以來,高等教育快速發展,從1960年出生的人口開始計算,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快速上升。1990年出生的人口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適齡人口接受高等教育。

根據教育部公佈的數據,2018年全國普通高考報考人數約有975萬人,錄取約715萬人,錄取率約為73%。從數字上看,40年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局面大為改觀,“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

就教育規模而言,全國城鄉共有51萬所學校,在校學生達2.7億人,專任教師有1600萬名。從教育普及水平來看,我國2017年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高達79.6%,超過中高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小學學齡兒童淨入學率高達99.9%;初中階段毛入學率高達103.5%,全國義務教育普及程度達到高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8.3%;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5.7%,超過中高等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報告》認為,自2014年開始的高考改革是恢復高考以來規模最大、涉及面最廣、任務最艱鉅的一次改革。

《報告》指出,上海市的“6選3”模式會出現20種組合;浙江省的“7選3”模式會出現35種組合,這種組合方式使學生的教育選擇權得以彰顯,但也使走班製成為常態,成為高中學校日常管理內容的一部分。這種模式衝擊現行傳統的行政班管理模式,並且對學校的師資力量、教室規模、管理制度等軟硬件設施提出了挑戰。

在選科走班模式下,新教學班的增加,要求學校增加相應的師資配置。另外,還要培訓和引進能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和選科以及制定生涯規劃的教師。同時,選科走班制還會導致在學科之間產生師資需求不均衡現象,相應地對學科教師的需求產生“潮汐”現象,這嚴重考驗各地教師隊伍的動態調節機制。

除了師資之外,選科分層走班教學,對學校教室等硬件設施提出更高、更多需求。《報告》明確指出,當前高中學校的硬件設施難以滿足該需求。

此外,新高考綜合改革還使得學校管理工作面臨更多的挑戰,包括學生管理工作難度加大,教學管理工作日趨複雜,教學評價體系重構等問題。

同時,《報告》認為,在新高考制度下學業水平考試科目採用等級制,與分數制相比,對考生的離散效果將有所減弱,後續招生錄取過程中可能出現學生分數拉不開差距、一分之差天壤之別的現象。

《報告》解釋稱,作為統考科目、分值不變的語文、數學、外語三科中,數學由原來文科數學、理科數學兩份試卷變為文理不分科的一份試卷,外語由一年一考變為一年兩考,考生選擇兩次得分中的高分計入總分。這種情況下,高考語文區分功能不佳的問題將凸顯。因此《報告》建議,可以通過評分方式改善這一情況,例如提高分值高達60分的作文區分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