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为何西周的“国人暴动”事件听起来像古希腊的城邦政治?

用户76496406751


西周时期,基本上一个“国”确实也就是一个城邦的大小。其中周国是天子之国,其他的是诸侯国,诸侯国服从周国的领导。诸侯国有多少,在当时西周的疆域上,有几千之多。多数国的大小,无非如今一个县城之大。少数大国,会控制多个城邑。每个城邑都是大夫的领地,服从其上的诸侯管理。

正因如此,中国先秦时期,反而才是真正施行类似欧洲中世纪时期的“封建制”;秦以后“封建制”反而消灭了,改实行“郡县制”。认为秦以后的制度是封建社会,是以前历史学家的误读。

大体来看,西周总体统治疆域虽然已经不小,比现代世界多数国家的领土更大,但主要是由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联合起来的。这种“分封建制”的联合,颇有一点“联邦”的味道。

正因如此,周天子虽然能号令天下诸侯,但是直接统治的区域却仅仅只是周国。而周国虽然是大国,有多个城邑,但周天子实际直管的其实也就“王城”而已。

“国人暴动”是公元前841年发生在西周首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北)的以平民为主体的暴动。“国人”是指居住在国都之内,也即城墙之内的人;相对于“国人”的称为“野人”,那是一些在“国”中没有分得土地,只能在郊外进行耕作的农民。而“国人”主要是指依附大夫“家”的士阶层、农民与手工业平民。

西周厉王时期,发布诏令,将镐京内的山林湖泽收归自己私有,不准国人进入谋生获利。 周都镐京的国人因不满周厉王的政策,怨声载道。大臣召穆公进谏说:“民不堪命矣!”(人们忍受不了这命令了)周厉王不但不改,还变本加厉,又命令来自卫国的巫士负责监视诽谤者,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

在周厉王高压下,人们相遇,也只能“道路以目”。周厉王为此得意对召穆公说他能止谤了。

召穆公劝谏周厉王道: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周厉王对此却置若罔闻。于是在公元前841年,终于发生了“国人暴动”,把周厉王给杀死了。

周厉王死后,西周有一段时间是没有天子的。周国是由周公、召公等六卿共治的,也治理得不错。于是就将这段时期称为“共和”,公元前841年就是所谓的“共和元年”。


建章君


从理论上说,中国西周时期的封建制度,通过对土地的占有和转让实现了土地,分配了权力。但是呢,这也只是在理念上部分的实现了,将权力从人格转向土地,不能够真正建立起实质性的土地为支撑的国家,所以说并没有进入帝国时代。



然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基于现实的状况构建起来的这一层关系的封建制度,是后世家国一体的中华帝国制度的渊源。与此相比,同属城邦时代的古希腊,和中国的情况就很不同,古希腊城邦根本不存在具有统一外观形式的国家,他们之间彼此独立政治制度趋于多元化,更不存在浓厚的血缘色彩和宗法关系。

相比之下,中世纪西欧的封建制度在形式上与西周封建制比较相似,因为他有了统一的文明,基督教文明,就像中国西周时期有了统一的中华文明一样。在西欧封建制度下,政治权力的来源与分配依赖于土地,而不是宗教色彩,国王是封建形成的众领主中的一个人,可以说是一个大号的诸侯,并不拥有绝对的权力。国王分封的大领主,再分封小领主,小领主对大领主效忠,大领主对国王效忠,小领主并不对国王效忠,所以有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和西周时期的情况相似。所以说欧洲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建立起来的封建制度,才和中国西周时期的封建制度相似,欧洲的封邦建国的制度比中国晚了1500年。


历史中简堂谈古说金


这个问题非常敏锐,看到了一些早期历史的共性因素。试解答如下:

一,共和城邦是封建崩溃中的小概率事件

从各地历史来看,人类早期总是封建主义社会。因为血缘相近的人群生活在一起,无论是采集渔猎,还是游牧、农耕,「部族」总是基本组织。部族中的天然权威,往往会按照血缘亲疏关系进行基本统治。这就是早期封建。我国得早期封建始于黄帝,他「赐姓十四子」监临各地,又设置左右大监,形成一个上古时期的简易朝廷。

封建社会扩张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贵族与王权之间的紧张。这个时候,自由民阶层,也就是我们说的「国人」就会发挥关键作用。在一些本身就比较松散的王权体系里,贵族和国人有一定概率打破王权,形成共和主义。这种例子最典型就是希腊罗马,传说都是早期国王被驱逐或者杀掉了,贵族和国人按照「议事会」模式进行治理。其他可以确证的例子,还有斯拉夫人早期的「诺夫哥罗德城邦」,中亚中古时代的粟特人城邦,即中国史书的「昭武九姓之国」。总体来说,共和城邦是小概率事件。

二,西周国人暴动

西周作为封建主义,在某个时候发生贵族与王权的冲突事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发展到国人都不堪忍受,还是此件少见的。

从各种资料汇总来看,周厉王可能实施了侵犯贵族和国人利益的政策。可能主要是对一些城邑的山林、矿产等资源,实施王室直营;同时又绕过领主,对城市里经营工商和手工业的国人和采邑的自耕农直接征税。这些行为严重打破了各方面平衡,他又采取了高压政策,造成「道路以目」的恐惧。但有理由相信,这些事大约只会发生在「王齑」范围内。

于是,王齑的国人在贵族带领下冲进王宫,废掉了周厉王,实行「周召共和」。这里的共和也有另一种解释,即由「共伯和」来摄政。后者其实经不起推敲,因为「伯」一般是「卫邦伯」,通常都是在边境地区的封国。要说摄政,资格更老、合法性更强的贵族多的是,怎么也轮不到一个外藩。

三,西周王齑的体制

西周王齑实行的制度,按照通用语言来说,是一种【三戴君主制】。也就是周天子,同时兼领齑内封国的封君「公」,而且是一口气兼多个。这是因为即便王齑内,也要与各个封国一样,实行封建等级,不能由周天子自率一个另类邦国。

按照这个背景再看国人暴动,就会比较清晰。周厉王做的事情,很可能就是想要把王齑改成一个后世秦国一样的实体。攻打他的那些国人贵族,都是他自己的属民和领主。他们成功之后,自觉威信不足,于是邀请爵位更高、德高望重的大贵族出来主持局面。至于是周召二人,还是共伯一人,影响都不大。

所以,题主的观察是有道理的,国人暴动就是一次小概率事件,它最后没有把西周王齑变成雅典城邦,是因为文化。摄政后,周天子继承人推出来,一切就回归传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