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著名語文教育家於永正的作文教學觀

著名語文教育家於永正的作文教學觀

一、作文課要上得有意思。

老師要把作文課上得有意思而不是有意義。作文課有意思必定有意義,而有意義未必有意思。對於小學生來說,作文課一定要使他們感到非常有意思。今天的課很簡單,就是搞那個所謂的“知識淵博型的小學生知識測試”。這個測試主要看學生的審題有沒有細心,能不能按要求去做,正如一個同學所說的:“這個測試是個另類的考試。”於老師覺得應該為這個同學鼓掌,因為這個同學的思維深度和廣度遠遠超過他的同伴。對於這樣的同學,於老師就當著大家的面,把這個同學的優點和閃光點講清楚——“這就是同學們的榜樣”。課很簡單,目的在於讓孩子們都有感受,有了感受,才能寫出好文章。這個課上得有意思,除了設計以外,還包括素材。老師要選擇學生熟悉的、喜歡的素材,比如報刊上的漫畫、一些同學們喜歡的動物、喜歡的花草等都是好的素材。老師還要善於創設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素材。例如很多歇後語就是好的素材。大家想一想:“黃婆賣瓜——自賣自誇”中的黃婆長得是什麼模樣的?可能她已經年過五十了,還塗脂抹粉,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大家又想象一下,她是怎樣誇自己的瓜的?她怎樣把自己的瓜由次說成好的?學生對於這樣的故事非常感興趣。上課時,老師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心”字,然後讓學生組詞,老師把詞板書上去:愛心、關心、恆心、同情心……,然後老師的話題一轉:“請大家在黑板上選一個詞作為作文的題目。這麼多的選擇,總有一個話題作為題目吧!”又如,老師在黑板上板書一個“書”字,讓大家想想:假如你是老師,圍繞這個“書”字,可以出什麼課題?你買過書嗎?可以寫“買書”;你借過書嗎?可以寫“借書”;你還過書嗎?可以寫“還書”;讀書對你有什麼好處?可以寫“書是我的好朋友”……同學們可以擬訂很多好的課題。請同學自己選擇其中最感興趣的內容寫。再如寫“我”,這個“我”字比較簡單,可以加幾個字,變成:“我這個人”,這就開竅了。再在它前面加上一個“嘿”字,同學們看看這個題目有什麼想法?我這個人怎麼樣?我這個人一定有值得肯定的、驕傲的地方,說不定還有兩下功夫的呢!——“嘿,我這個人”。老師改一下,變成“哈,我這個人”,如果選這個作題目,作者一定是比較滑稽、比較快樂、比較幽默的。老師又改為“唉,我這個人”,同學們讀一讀,有什麼感受?如果某同學用這個做題目,他肯定有某方面的不足,或者做了什麼後悔的事。這樣,同樣是寫“我”,由於題目的不同,題目可擴展的空間相當大,使得題目有意思,孩子寫起來就感到很容易。

二、作文教學要“放長線,釣大魚”。

作文教學要“放長線,釣大魚”是什麼意思?老師要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不在於作文課上,而在於課外、在於閱讀、在於積累生活、積累感受。於老師所說的“長線”就是三個“積累”。第一個是積累語言。說到底,同學們的寫作能力不是老師教出來的,是他們自己讀書讀出來的。因此,我們要注意、注重同學們課外的閱讀,課外要少做題,多讀書。於老師主張不做題目,如果要非做不可,老師要有選擇地指導同學去做題目。比如對於成績暫時落後的同學可以做些基礎題,比較難的題目就不要做了;對於成績優秀的同學應該把重點放在閱讀上,就不用做這些基礎題了。於老師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這是語文教學的真諦啊!老師們,放心地把時間留給孩子去讀課外書吧!一個人如果讀的書多了,有了語感,作文自然寫得好了,就不怕考試的。相反,如果讓孩子在一年級時只做練習題,不讀課外書,成績也提不上,自然越來越怕作文了。第二個是積累生活。我們要使孩子的生活豐富多彩,可適當開展些班級活動,比如猜謎語、拔河比賽、籃球比賽、觀察一棵植物的生長、記錄一種小動物的生活習性等,這些都可以作為孩子作文時很好的素材,使他們有話可寫。第三是積累感受。同學有感受,才能寫出有真情實感的作文。文章不在於長短,在於它有沒有東西,是不是言之有物,是不是真情實感。寫作文,需要同學去真正地觀察,真正地認識社會,“感之於外,受之於心”,這樣才能寫好作文。如果學生能夠做到了這三個“積累”,那麼他的作文一定會好,你不教,他也會。

三、作文教學一定要激發興趣。

作文教學重在激發興趣,一定要讓每個同學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這個同學作文最差,只要他有一句話寫好了,老師應該立刻在這句話下畫上波浪線,批註:“這句話寫得非常精彩。”老師把他的這個優點放大,哪怕只寫好一個開頭,哪怕只寫好一個結尾,哪怕這篇作文沒寫錯別字,老師也應該表揚學生,因為學生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於老師舉了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講他曾經教過一個叫張軍的三年級的學生寫作文,發現這個同學的作文只寫了三行,但是那篇作文一個錯別字都沒有,於老師非常高興,把全篇作文都畫上了波浪線,整篇作文都沒有改,並且當著全班同學讀出來。於老師表揚他:“張軍的作文有兩個優點:第一,它沒有一個錯別字,第二,它不用我修改字。這兩個優點是非常難得的。下次作文,如果張軍還能沒有一個錯別字,句子又寫得通順,那全班同學為他唱一首歌。”呵,張軍激動啊!作文課下課了,可他不休息啊,跪在椅子上寫。於老師勸他休息休息,他卻堅持不肯,還請於老師幫他檢查一下這篇作文有沒有錯別字,並接受於老師的意見——再多寫兩句,把作文寫詳細點。於老師又當著全班同學讀了他的作文,並表揚了他。張軍非常激動。從此以後,他每次作文都讓於老師看,每次作文都是那麼用心去寫,而於老師在每次作文上都發現張軍的一些閃光點。孩子寫作的積極性是被表揚出來的,是鼓勵出來的。第二個例子是於老師回憶自己上初中一年級時寫了一篇作文,被李老師看中了,批了一句話:“此文有老舍風格,可試投《中國青年報》!”於老師感覺這句話的鼓勵太大了,心裡興奮得不得了,於是買來了稿紙,平生第一次一絲不苟地抄寫,很小心地把裝著稿紙的信封投入郵箱裡,盼啊……盼啊……至今末發表。但是,李老師那句話激勵了於老師一輩子。從此以後,於老師把老舍的書都借來,認真地看,看完了,明白了“老舍的風格”原來是幽默、平實。因此,於老師寫文章,努力向老舍先生學習,用大家都懂的話,顯淺的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這都歸功於李老師對他的鼓勵。老師上課時一定要把學生的優點放大。這節作文匯報課上,於老師對同學寫得好的地方加分就是把同學的優點放大,這對於全班同學來說,是最好的引領。我們想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具體嗎?我們就用這個事例告訴他——這就是具體;什麼是真情實感?這些話就是真情實感。這種情感使孩子的感受最深、接受最快、受的影響最大。老師修改幾個同學的作文,受益的是全班同學。老師激發學生興趣的最好方法是表揚,是激勵。當然,在把同學的優點放大的同時,也要把他的問題善意地、有針對性地提出來,問題也不要放過。優點要放大,讓每一個孩子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因為興趣的真正產生,並且要持久,就必須要讓孩子們感到成功。

作文教學一向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在同學寫作過程中,老師要善於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使同學習作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得以糾正。所以,在批改作文這個的環節要使孩子受益,老師就要有比較好的語感,有一定的寫作技巧。正因為如此,作為語文老師應該平時多動筆寫作,並且要持之以恆地寫。如果老師的語感比較好,又喜歡寫作,那麼老師的批改對學生的幫助一定是很大的。於老師的作文匯報課對於我們的作文教學起了很好的示範作用,企盼著我們的作文教學能在一個新的起點上取得更好的成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