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那些抗擊侵略的巾幗女傑告訴你:臺灣從來沒有自外於中國

“一棟林家宅,半部臺灣史”,臺灣霧峰林家大院,這座最早建於十九世紀中期的大宅子,集閩南、蘇式、北京、日本、西洋各類建築風格,被譽為“臺灣傳統建築的百科全書”。然而,這若大的林家大院記載的何止是林家在臺灣的興衰,它更是林家乃至臺灣人民創業臺灣心系祖國的象徵。

在林宅“宮保第”第二進的大門上方懸掛著一塊“春秋又八千”金色牌匾。這是1928年,林家老太太、林朝棟夫人楊水萍80大壽時,臺中中華會館送的賀匾。楊太夫人出身漳州富家,20歲時嫁入正在落難中的林家。人們只知道1884年林朝棟自備糧響,率領被稱為“棟軍”的鄉勇,協助劉銘傳抗擊法軍侵臺有功,很少有人知道,這位楊水萍更是一位穆桂英式的巾幗英雄,在林朝棟戰線吃緊時,率領家丁鄉勇,助夫守住獅球嶺防線。

1884年9月,法國海軍遠東艦隊挾在福州馬江一舉消滅南洋海軍之勇,在孤拔指揮下進攻臺灣。法軍以一部進攻基隆,一部窺視滬尾(淡水)。劉銘傳在基隆取得反擊勝利後,主動焚燬基隆15000噸儲煤,拆毀礦井機械,撒出基隆,僅留林朝棟的500義軍駐守獅球嶺,主力回師淡水,取得抗法戰爭中“滬尾大捷”,保護了臺北城。在其後近半年的北臺灣守衛戰中,林朝棟率棟軍在獅球嶺月眉山一線與法軍反覆拚殺。1885年3月,法軍截斷清軍防線攻佔月眉山頂,以大炮轟擊林朝棟陣地,在清軍潰退之際,楊水萍率家丁、傭人等義軍殺到,棟軍士氣大振,迅速穩住陣腳,將法軍殺下山去。此後,直到1885年6月法軍撤離臺灣,林朝棟與清軍一起牢牢守住了防線。

那些抗击侵略的巾帼女杰告诉你:台湾从来没有自外于中国

在這次抗擊法國侵略的戰爭中還有一位梨園英雄。淡水之役中,有一位叫張李成的梨園花旦,在法軍登陸後,率土勇三百截其後路。是時,張李成率眾埋伏在炮臺附近的草叢中,他們一部分人用長柄鐵鉤鉤住法軍衣服擊殺之,一部分人用長槍瞄準射擊敵人,法軍陸戰隊司令方丹就被他們割下了首級,為“滬尾大捷”立下大功。“李成小名阿火,為梨園花旦,姿質嫵媚,顧迫於義憤,奮不顧身,克敵致果”。後授千總,以功至守備。

臺灣軍民的抗法行動是1880年代中法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越南戰場清軍失利,福建南洋海軍幾被全殲的時候,臺灣抗法戰爭的勝利,有力打擊了法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把法國遠東艦隊牢牢地牽制在臺灣海峽,減輕了大陸沿海的壓力。

臺灣抗擊法國侵略的勝利,是清軍與臺灣人民同心協力共同戰鬥的結果。沒有張李成的義軍配合衝殺,清軍的淡水保衛戰可能打得更加艱苦。沒有林朝棟、楊水萍的棟軍,清軍很可能守不住獅球嶺月眉山一線。

其實,在中國近代史上,每一次抗擊外敵侵略的戰場上,臺灣人民都沒有缺席過,第一次中英鴉片戰爭中,臺灣軍民就大敗侵臺的英國艦隊,臺灣軍民“三戰三捷”,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唯一不敗之地。中法戰爭,臺灣軍民血戰大半年守住臺灣本島。甲午割臺,臺灣更是犧牲20萬軍民,抗擊日本佔領臺灣,其間,湧現出無數的張李成、楊水萍,真是可歌可泣。所以,臺灣從來就是與大陸一體的,那些先烈先賢們從來沒有自外於中國,他們就是中國人,在他們心裡,保臺灣就是保大清,保臺灣就是保中國。

現在,臺灣有些人,否認自已是中國人,甚至把中國人與臺灣人變成互不相容的兩個選項,歷史教科書也把中國史併入東亞史。他們假裝不知道那個養育了他們的祖先,管理了他們幾百年的大陸與他們的關係,然後就真的與大陸沒了關係一樣,這種掩耳盜鈴的做法實在是幼稚可笑。

霧峰的林家花園已成為一處遊人如織的景點,人們在這裡感受“國比家大”的林家家訓,欣賞那幅“春秋又八千”金色牌匾。我不知道,沒有了中國史,臺灣如何介紹這座百年巨宅,如何說清楚這個百年世家?

其實,那些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的“臺獨”分子,你們誰不是中國人養的?想背祖棄宗?難!世界上有哪個民族不珍惜自己的來處?背祖棄宗,沒有善果!

那些抗击侵略的巾帼女杰告诉你:台湾从来没有自外于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