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牧野之戰真有其事麼?

滄桑的小老鼠


《牧野之戰雙方出兵150萬,夏商周時期最大規模的決戰!》

 

牧野之戰當然是真實的,不但有典籍的記載,還有殷墟遺址做考古證據。

 

華夏中國的總人口,從5000年前起就佔據全世界第一,並長期佔據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根據漢朝皇甫謐在《帝王世紀》的記載,距今4800年前,二帝炎黃時期,華夏總人口700萬;距今3700年前的夏商時期,華夏總人口1300萬;距今2400年的戰國末期,華夏總人口2200萬。

華夏中國的人口數量,一直是全世界最多的,因此,在夏商周時期乃至更早,在中國境內發生的戰爭,規模都是相當大的。一般的局部戰爭,都是上萬人的規模。最大規模的戰爭達到上百萬人,遠遠超出今天的人的想象。

《周易》:既濟卦第三爻,爻辭: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甲骨文卜辭:高宗伐鬼方,兵13000人。高宗伐鬼方的主將是婦好,鬼方不過是居住北方草原的遊牧部落。高宗伐鬼方共進行了三年,大量消滅了鬼方有生力量,僅一個戰役的戰俘就達上千人。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有大量的殺殉坑。

從炎黃二帝時代,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華夏中國共發生三次參戰人數超過百萬的戰爭。第一次是炎黃戰蚩尤,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統一。第二次是周武王伐紂牧野之戰,殷商滅亡周朝建立。第三次是秦趙長平之戰,奠定秦統一中國的基礎。

炎黃戰蚩尤和長平之戰,以後有機會再詳細論述,今天主要論證周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因為這場戰爭,一直以來都被後人誤解。一種錯誤認識是:“周武王僅50000人,怎麼打的過70萬殷紂聯軍?”一種錯誤認識是:“殷紂聯軍70萬,多是奴隸,奴隸起義了。”還有一種錯誤的認識是:“殷紂聯軍是17萬,被誤寫成了70萬。”

夏商周斷代工程,武王克殷這一年,確定在公元前1046年。

依據之一,就是考古學的成就,根據河南安陽殷墟、北京琉璃河晉候墓、陝西周遺址坑等考古鑑定。並且在西周早期北京琉璃河晉候遺址,出土的甲骨片中,發現了文字,解讀出“成周”二字。根據碳十字測定,把時間鎖定在公元前1020年至1050年之間。

依據之二,就是古代文獻對於天文曆法的記載。《國語·周語下》:(王將鑄無射,問律於伶州鳩。王曰:“七律者何?”對曰:“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月在天駟,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黿”。)

依據之三,陝西寶雞出土利簋銘文:“武王徵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歲在鶉火,歲鼎,都指的是木星的位置。經過天文學家,利用現代計算機的倒推計算,把武王伐紂這一年,鎖定在公元前1046年。

武王在“牧野之戰”兩年前,既公元前1048年,曾經在孟津會盟過諸侯,但是武王覺得時機還不成熟,就撤兵了。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還師歸。

《史記·周本紀》:“居二年,聞紂昏亂暴虐滋甚,殺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師疵、少師彊抱其樂器而餎周。於是武王遍告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誓已,諸侯兵會者車四千乘,陳師牧野。帝紂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距武王。”

 

武王出周師:帥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但是大家往往忽略了一個細節,諸侯兵會者車四千乘,史記沒有記載有甲士多少人。周初的軍隊規制,戰車一乘,從甲士150人。冷清個人認為,武王親帥的周軍,戰車三百乘,騎兵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此類推,諸侯軍車四千乘,有甲士就得六十萬人。武王伐紂的總兵力是六十五萬人以上,和紂王的七十萬人不相上下,旗鼓相當。

冷清先生認為,七十萬紂王軍,其中二十多萬殷朝軍隊,另五十萬是支持紂王的諸侯軍。武王伐紂向天下諸侯廣發請柬,集結65萬軍隊這麼大的事情,殷紂王必定會得到消息。獲得消息的殷紂王,第一時間就把征討東夷的殷軍主力調回來了;其次,殷紂王也向天下諸侯發佈命令,要求支持殷朝的諸侯軍來朝歌勤王,結果來了五十萬烏合之眾。

《尚書·武成》:(武王伐殷。往伐歸獸,識其政事,作《武成》。

  

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於徵伐商。

既戊午,師逾孟津。癸亥,陳於商郊,俟天休命。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途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乃反商政,政由舊。釋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閭。散鹿臺之財,發鉅橋之粟,大賚於四海,而萬姓悅服。)

《尚書·武成》這篇文章,後來被亞聖孟子看到,孟子以儒家思想出發,武王以至仁伐紂王不仁,從這個角度來判斷說:“血流漂杵太殘忍了,武成是偽作。”但是,後來孔子家裡的一面牆倒了,人們從其中發現了《尚書》,其中就有《武成》,區別僅僅在於“血可漂杵”、“血可流杵”。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規模是空前的,雙方參戰的總兵力,達到一百四十萬人。大量的殺傷雙方的有生力量,那是毋庸置疑的。

武王伐紂帥戰車4300乘,65萬甲士,紂王出戰70萬人。“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途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什麼意思呢?甲子日,天矇矇亮的時候,雙方軍隊的戈矛就像森林一樣,會戰於牧野。紂王的軍隊抵抗不住武王之師,紂王陣營的諸侯軍紛紛倒拖著戈矛潰散逃跑,武王師一直攻擊到敵人後方以北,血都可以把盾牌漂起來。牧野之戰雙方戰死了多少人,並沒有詳細的交代。“血可漂杵”形容死的人非常多。

《逸周書·世浮》:“武王遂徵四方,凡憝(duì)國九十有九國,馘魔億有十萬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億萬有二百三十。凡服國六百五十有二。”翻譯過來:“武王隨後開始征伐四方諸侯國,凡是不順眼的方國滅掉了九十九個,陣斬十七萬七千七百一十九,俘虜三十萬零二百三十。總計征服六百五十零二國諸侯。”《世浮》中的億是十萬,十萬是七萬別寫。

牧野之戰紂王的總兵力是七十萬,紂王的軍隊遭受到武王軍隊攻擊之後,大部分倒戈了。以往的文史學家們,都解讀“倒戈”為“臨陣起義”。冷清認為“倒戈”的含義,是倒拖著戈矛潰散逃跑,而不是臨陣起義。根據《世浮》的記載,也就是說,助紂為虐的諸侯軍隊有五十萬,潰散逃跑了。牧野之戰之後,武王開始逐個剿滅他們。根據《逸周書·世浮》記載,在牧野之戰之後,武王開始征伐四方,陣斬十七萬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人,俘虜三十萬有二百三十人,滅國九十九個,降服方國六百五十二。

武王伐紂的戰爭分為兩部分:“牧野之戰”和“清剿諸侯幫兇”。牧野之戰“血可漂杵”,足見這場決戰是相當慘烈的,紂王的諸侯軍潰散逃跑了五十萬,殲滅紂王軍主力二十萬,紂王軍隊戰死的至少有十二三萬。牧野之戰後,紂王的幫兇諸侯們,又被斬殺了將近十八萬,俘虜了三十萬。在武王伐紂的戰爭中,紂王及其諸侯們的軍隊,總計陣亡了三十多萬人。根據冷兵器時代,戰爭勝利一方,殺敵三千自損八百的原則,武王的軍隊陣亡了七八萬人。

最後一個問題,70萬伐紂大軍,糧食和後勤保障是怎麼解決的。首先,周武王的軍隊和諸侯國的軍隊,都是自備20天以上的糧草,然後從各自的諸侯國出發,到達孟津集結地。其次,孟津是周武王建立的最大後勤保障基地,周武王在四年時間裡,在孟津囤積了大量的糧草。當70萬大軍都集結到孟津的時候,大家的糧草也就吃的差不多了,孟津囤積的糧草開始補給70萬大軍。

從孟津到朝歌城,大約有700公里,以步兵每天行軍50公里計算,需要15天左右的時間。而每個士卒揹負20斤乾糧,到達牧野的時候,乾糧還沒有吃完。當週武王的伐紂聯軍,在孟津集結的時候,支持殷紂王諸侯聯軍,也正在向牧野集結,殷紂王把進攻東夷的20萬精銳殷軍調回了朝歌。有人說殷紂王的滅亡,是因為沒有把進攻東夷的20萬精銳調回來有關,其實這不過是一個建立在周武王5萬人的基礎上的,一個看似理由充分的美麗假設而以。

不論是誰,當聽到周武王70萬大軍集結的時候,都會從外地把自己的精銳部隊調回來,而且還必須調動一切可以拼湊的力量,必須湊夠六七十萬人,自己才會放心的在牧野和周武王決戰。殷紂王沒有想到的是,牧野決戰開始後,臨時拼湊的50萬諸侯軍,在第一衝擊面前就土崩瓦解,倒戈(拖著戈)潰散了。倒戈的最初意思是潰敗潰逃,後人理解歪了,錯誤的認為是奴隸臨陣起義。

 

 

 

 

 

 










冷清先生


看完我的回答大約需要3-4分鐘,希望您覺得值得,謝謝。

牧野之戰的歷史情況大致如此,看官聽我一說

前1050年前後,周文王病逝,武王繼位,以承文王之天命,從商朝內亂之契機,號令伐商朝。在舉起伐商大旗之前,武王早就聯絡好了商朝的敵人,羌、戎諸部落,這是一場有規模,有預謀,有決心的貴族內亂。

此時的商朝什麼情況?簡言之是一片混亂,紂王雖強悍而勇武,但是治理天下終究不是靠一勇之力,紂王的統治集團內部內耗極其嚴重,紂王的伯父比干被殺,同為伯父的箕子被紂王囚禁,貴族首領微子為了自保,無奈之下投奔了周。

對於周、商兩國而言,微子的“棄暗投明”是決定性的,微子帶去了商朝內部的各種情報信息,帶來了錢財兵力,帶來了民心向背,也給了武王極大的鼓舞。

武王伐紂的進攻策略就是“閃電戰”三個字,讓自己的精銳部隊直插商朝的統治心臟朝歌,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擊潰朝歌的商朝守備,然後再把觸角伸向商朝統治的其他區域,一一壓服。

具體的戰鬥過程大致如此,首先,武王進行了戰前的總動員,相當於閱兵誓師之類,史學家稱為“牧誓”。然後由呂尚(也就是姜子牙)帶領精英部隊作為前鋒出戰,呂尚出色的完成戰鬥任務,強有力的衝擊讓敵人陣腳大亂,然後武王親自帶領主力出擊,擊潰敵軍辛苦佈置的陣形。

商軍一邊如何?由於商朝的主力部隊都在東南方作戰,不及回撤,所以紂王無奈之下,只能派遣奴隸和戰俘應戰,然後再用自己的護衛隊在後方掠陣。作為主力的奴隸和戰俘,一方面未經任何軍事訓練,一方面人心不定,於是在周朝軍隊強有力的衝擊之下,立刻潰散、投降,甚至倒戈相向。

戰場幾乎是沒有經歷相持階段就立刻呈一邊倒的趨勢,紂王的護衛隊是有戰鬥力的,仍然在負隅頑抗,敵眾我寡之際堅持了一天,但是敗局已定,即便是勇武聞名天下的紂王也無力迴天,他返回朝歌,自焚而死。

牧野之戰的過程大致如此,接著來聊史料。

先秦的歷史研究,最權威的必然是《史記》,但是由於司馬遷寫作的《史記》成書於西漢,距離牧野之戰的時間已經過去了近一千年,由於時間漫長,所以很多歷史真實都很難真正還原。

比如司馬遷說道周武王“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做伐商的戰前準備,但是我們根據先存的一些甲骨文的辨識得知,武王的出兵是早有預謀的,關中和江漢間的許多方國都有參與。當然由於年代久遠,司馬遷即便是走遍山川,尋訪故事,也肯定有許多歷史真實會在漫長的時間中被遺忘。

牧野之戰見於《史記》、《詩經》、《周書》的共同記載,全方面來看,應當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事件,但是這場戰鬥的規模史學界是沒有定論的,即便是兩千年前後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也無法明確。

雙方具體的參與兵力?具體的古戰場位置?發生的具體時間?都是存疑的歷史問題,尚需要一些出土文物作為輔證。

多說幾句,關於罪大惡極的商紂王

由於時間久遠,史料記錄的不足,在周朝的渲染,後世的附會之下,商紂王從一個有性格缺陷的英雄好漢,成為了一個罪大惡極的人民罪犯,他身上的髒水越潑越多,越描越黑,最終成為了糟糕君王的代表。我們後世的歷史學習者,歷史愛好者應該客觀來看待這個問題。

而再看牧野之戰,實際來看這應當是統治集團內部奪位統治權力的爭奪戰,我們把牧野之戰當作一場正義的反壓迫的偉大之戰,則大可不必了。

附上《史記》中司馬遷評點紂王的原文,大家有個全面瞭解——

帝辛“資辯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但“好酒淫樂,嬖於婦人”。

原創碼字著實不易,你的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歡迎跟我一起讀詩書,學歷史。點個贊,就像是跟我擊個掌。


魚包同學


有關周武王伐紂的故事雖然流傳了下來,但是其中的真實性,亦或牧野之戰的慘烈程度一直都存在著爭議。首先,牧野之戰應當是真實存在的,1976年在陝西省臨潼縣挖掘出來的青銅器利簋就是一個可靠的實證,因為上面清楚的記載了武王伐紂的過程,雖然只有短短的4行33個字:“武王徵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彝。”利簋銘文內容與中國古代文獻記載完全一致,由此可見牧野之戰應當是真是存在的。

公元前1046年周曆一月癸巳,周武王率軍從鎬京出發,行軍二十五天到達了孟津,也就是現在河南境內的孟州,渡過黃河。接著與前來襄助的諸侯國軍隊匯合,一起想商朝的都城朝歌出發。經過了懷、共、戚和百泉,六天後到達朝歌郊外的牧野。二月甲子日的清晨與商紂王的軍隊展開了決戰。根據利簋上的銘文所記載的,武王早晨討伐商朝,晚上就已經獲勝,戰鬥是在一天之內就結束了,由此可見,過程應當並非有的歷史說法中渲染的那麼慘烈。有一種說法是戰鬥激烈,血流成河之類的。

商王朝的滅亡是從內部的,早在武丁之後統治階級就開始走向衰敗,到了商紂王時期更是天怒人怨,怨聲載道。紂王不僅任用奸臣還陷害忠良,對於民間疾苦不聞不問,整日沉醉於酒池肉林的奢靡生活之中,因此早在周武王討伐之前,就已經有底層人民開始反抗商朝統治階級的暴政。進入朝歌之後,周武王舉行了儀式,宣佈接受天命代商而建立周朝。


國家人文歷史


混沌初分盤古先,太極兩儀四象懸。子天醜地人寅出,避除獸患有巢賢。

燧人取火免鮮食,伏羲畫卦陰陽前。神農治世嘗百草,軒轅禮樂婚姻聯。

少昊五帝民物阜,禹王治水洪波蠲。承平享國至四百,桀王無道乾坤顛,

日縱妹喜荒酒色,成湯造亳洗腥羶,放桀南巢拯暴虐,雲霓如願後蘇全。

三十一世傳殷紂,商家脈絡如斷絃:紊亂朝綱絕倫紀,殺妻誅子信讒言,

穢汙宮闈寵妲己,蠆盆炮烙忠貞冤,鹿臺聚斂萬姓苦,愁聲怨氣應障天,

直諫剖心盡焚炙,孕婦刳剔朝涉殲,崇信奸回棄朝政,屏逐師保性何偏,

郊社不修宗廟廢,奇技淫巧盡心研,暱此罪人乃罔畏,沉酗肆虐如鸇鳶。

西伯朝商囚羑里,微子抱器走風湮。皇天震怒降災毒,若涉大海無淵邊。

天下荒荒萬民怨,子牙出世人中仙,終日垂絲釣人主,飛熊入夢獵岐田,

共載歸周輔朝政,三分有二日相沿。文考末集大勳沒,武王善述日干幹。

孟津大會八百國,取彼兇殘伐罪愆。甲子昧爽會牧野,前徒倒戈反迴旋。

若崩厥角齊稽首,血流漂杵脂如泉。戒衣甫著天下定,更於成湯增光妍。

牧馬華山示偃武,開我周家八百年。太白旗懸獨夫死,戰亡將士幽魂潛。

天挺人賢號尚父,封神壇上列花箋,大小英靈尊位次,商周演義古今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