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美丽富饶的故乡武安市

武安春秋属晋,战国为赵之武安邑。秦灭赵后,武安属邯郸郡。王莽新朝时,改武安为恒安,东汉初复名武安。西汉初(前202—前195年)设置县,属魏郡。当时县城在今市区西南50里固镇。固镇位于?河北岸,西通秦晋,既为交通要道,又为兵家重地。“武安”一词,含“凭借武力获取安定”之意。隋代县城移至今地。

唐武德元年(618年)以来,武安先后改属紫州、慈州、磁州。元至元二年(1265年),武安并入邯郸县,明洪武元年(1368年)武安仍属磁州。清雍正四年直属彰德府。民国初废府置道,武安属河南省河北道。民国十三年道废,直属省政府。

1937年以来,先后改为武南县(1941年)、武磁县(与磁县一部分合并后1942年成立)、武东县(1944年)。1945年县城解放,原磁武、武东县撤销,设置武安县。1946年,恢复武安县原建置。1949年,武安县由河南省划归河北省邯郸专区。1958年,撤销武安县,西部并入涉县,东部划归邯郸市,称武安矿区。1961年,恢复武安县原建县。1988年10月6日,取消县建置,更名武安市,为省属县级市,由邯郸市代管,素有“太行明珠”之称。

美丽富饶的故乡武安市

武安市历史悠久。境内“磁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粟和鸡的炭化标本,是迄今世界上人类种植、养殖的最早实物证据,距今已有7500多年。战国纵横家苏秦和名将白起、李牧都曾被封为武安君。武安是著名的地方戏曲之乡,现留存黄河流域惟一的古傩戏,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拥有平调、落子两个地方剧种,在我国县(市)中极为罕见。近年来,该市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先后建成了文化馆、图书馆、剧场、体育场等较健全的文体基础设施。全市22个乡镇全部建起了文化站,其中12个乡镇建成了文化中心站,全市现有345个农村文化室,并广泛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全市的春节电视晚会、晋冀鲁豫武术邀请赛“东山文化杯”青年歌曲大奖赛、少儿艺术大赛等,均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同时,创作出一批弘扬主旋律的优秀文艺作品,出版文学作品20余部,有200余幅美术、摄影作品在省级以上获奖,有的还参加全国美展。武安落子小戏《送闺女》获得全国第一届“群星奖”金奖。

武安傩戏

武安市民间艺术。俗称“抓黄鬼”。相传这一民间活动始于明代,是武安西南山区一带在元宵节期间开展的一种大型民间艺术活动。“黄鬼”是指在人间行凶行恶,不忠不孝,甚至害死父母的孽狂。其表演角色百余个,分天下、人间、地狱三个方面。天神有玉皇大帝、判官、大鬼、二鬼、三鬼、探马等。“黄鬼”一般扮演为叫花子,身穿裤衩,头发和全身涂成黄色,四肢有插入肉中的刀,鲜血淋淋,哆哆嗦嗦,成为整场戏捉拿和行刑的对象。“捉黄鬼”表演自晨2时开始,先由大鬼、小鬼和探马巡逻开始。天亮后由玉皇大帝出场,布置各种任务。演至中午,阎王出场,布置审判堂,由大鬼、二鬼、三鬼将黄鬼捉拿刑场,处以抽肠剥皮之刑。整个表演一直进行到晚上。参加表演的各种人物达450人之多,还需马、骡近50匹,整个场面十分壮观。据专家考证,武安为黄河以北“傩戏”仅存地。

武安平调

武安地方戏曲,全国独有的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北省邯郸市的武安、涉县、磁县、邯郸县、永年、曲周、大名、临漳,邢台市的沙河、邢台、南宫,以及豫北、晋东南地区。传统剧目有200多出,多为反映历史故事、神话、民间传说的大型剧目。平调行当齐全,有“四梁八柱”和“十二行”之说。四梁指红脸、黑脸、旦角、小生。十二行即四生、四旦、四花脸。表演风格粗犷豪放,崇尚特技。唱腔属梆子腔系,板腔体,五声徵调,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二板、散板、垛板、倒三梆等,还有少量的杂曲小调,如〔一串铃〕、〔打枣干〕等。代表剧目 、 等。

武安落子

武安地方戏曲,全国独有的地方剧种。通常与平调同台演出,角色行当比较齐全,主要有小旦、青衣、小生、小丑、老生,缺少花脸,武丑,历史上小生、小旦戏分工不严格,常常互相兼演。传统程式很少,舞台美术服装道具较简单。落子戏的唱腔旋律简单,既能叙事又能抒情,使用武安方言,具有一股强烈的太行山区乡土气息。代表剧目。

武安快板

武安市民间艺术。是当地文艺园地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它语言通俗、诙谐、生动、活泼、形象,具有浓郁的武安地方特色和农民生活气息,为武安乃至邯郸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它诞生于解放初期,距今约有50多年历史。其以顺口溜的形式,长的二三十句,短的十来八句,配上板鼓、梆子、小锣来伴奏就象武安落子戏的数板,但说起来比数板节奏更加明快干脆,因为演说时用的武安方言,故取名叫武安快板。开始时单人演说,后来发展双人对着说,名曰对口快板。再此后又编成了带故事情节,象小戏一样的多人分角色演说的快板,取名快板剧。以后,武安快板、对口快板、多口快板、锣鼓快板、快板剧就在武安大街小会逢年过节和各种文艺活动中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演说形式。

折叠

小吃

武安拉面

武安市特色饮食。武安拉面是武安当地老百姓喜爱的一种面食,具有筋道有力,绵软爽滑的特点。起源于隋唐。做面时,在水里加少许盐搅匀,边到水,边和面,到软硬适中为宜。然后在面上盖一湿布放(醒)十多分钟。最后,开始绕面、使面光滑、均匀、软硬适中时用擀面杖擀成饼状,用刀切成条,可根据个人喜爱切宽一点或窄一点,然后把每条面拉开下锅即成。

折叠

传说

赵匡胤千里送京娘 武安市传说故事。京娘姓赵,是山西永济人,年方十七岁,随父去曲阳烧香还愿遭劫,幸遇赵匡胤拔刀相救,千里送其回家,一路上赵匡胤对京娘体贴关怀。途径武安门道川,京娘晨起,临渊梳妆,向赵匡胤诉说爱慕之情。匡胤踌躇满志,婉言回绝。是时,一轮朝阳喷薄欲出,赵匡胤作题于壁:欲出未出光辣挞,千山万山如火发。

后来京娘与匡胤言情的地方,已成为一座美丽的人工湖泊,人们将其称为“京娘湖”,由赵朴初、启功、杨成武题名。并有“搭衣岩”为京娘凉晒衣服处,“梳妆台”为京娘临湖梳洗时的岩石。另据冯梦龙记载,赵匡胤千里送京娘,京娘愿以终身相托,然而赵曰:“贤妹非是俺胶注鼓瑟,本为义气千里相送,今若就私情与那个响马何异?况施恩图报非君子所为”。京娘道:“恩兄高见,妾今生不能补报大德,死当衔环结草”。于是京娘投湖自尽(后被追封为贞义夫人),京娘湖亦由此得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