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嘉庆的能力比哥哥差上百倍,为何聪明的乾隆还是选嘉庆为接班人?

守镯


所谓人老多情,选择禅让皇位给皇十五子永琰的时候乾隆已经是八十五岁的高龄了,都说人一老最怕的是孤死院落,曾贵为九五之尊的乾隆也是人,也会像大多数老人家那样极度缺乏安全感。



(乾隆)

这才是乾隆传位给半桶水的皇十五子永琰而不是才能卓著的皇十一子永瑆的最根本原因。

其实在永琰之前,乾隆曾经有过三次立储的经历,只是这三人都命运多舛,呜呼哀哉。

乾隆与原配皇后富察氏十分恩爱,诞下皇次子永琏,皇七子永琮。


(富察氏)

所谓爱屋及乌,又是嫡出,乾隆初定永琏为太子,奈何永琏不到十岁便因为风寒死去,再立永琮为太子,不料永琮又在两岁时候感染水痘夭折。后来,乾隆又看上愉妃所生的皇五子永琪。永琪可是他的心尖肉,不仅多才多艺,而且十分孝顺,甚至还在圆明园大火中救过自己的命。可惜的是,天不与愿,还没开始立永琪为储刚封为和硕荣亲王,不到一年永琪才25岁又死了。

(永琪)

前后相继三位皇储相继死去,乾隆一度伤心不已,深觉是自己德福不够,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此后几十年都不愿再立皇储。

终于熬到了乾隆38年,自己已经63岁高龄,按照满清大多数皇帝都英年早逝且死的蹊跷的惯例,列位臣工按耐不住了,就怕有一天乾隆也随先祖那样一个不济呜呼哀哉而皇储未定引起纷争,于是纷纷上书奏请立储。

乾隆虽然曾有17个儿子,但是到了自己63岁年龄,死的死,残的残,一眼望去,只剩下6位皇子了。其中有两位还已经过继给了兄弟,断无抢过来立储的道理,剩下的分别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这其中,永璇生得其貌不扬而且还有腿疾,走路一瘸一拐的,总不能让他做个拐杖皇帝,那样太有损大清威仪。

永璘年纪尚小,心气未定,而且整日里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放纵任性的很,如何让他以后克成大统,励精图治?

因此,最后在乾隆眼里的只有永瑆和永琰了。

永瑆能力不凡,机敏睿智,用乾隆的话说就是“深肖朕躬”,但是永瑆别的性格在当时权欲很重又老来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乾隆眼里却很要命。总一句话:永瑆感觉不孝顺,不好管教,会让自己退位后无所依靠。



(嘉庆)

我们知道乾隆在当了六十年皇帝后退位,因为他宣扬的虚伪仁孝,不能对当了六十一年皇帝的皇爷爷康熙不尊,于是皇位禅让给嘉庆又继续把持朝政四年。

乾隆为太上皇却把持朝政说明乾隆贪权,重用和珅是因为两人物以类聚,臭味相投,贪慕荣华。因此,他绝不希望自己退位后新皇不听话把自己给架空,并且让自己过着节衣缩食的穷苦日子,甚至推翻自己励精图治一生的政绩。而永瑆绝对会是让自己过上这种日子的人。永瑆为人太过小家子气,毫无自己大开大合的帝王气度,为人勤俭到文酸,最要命的是他时时处处不标新立异,宣扬革旧鼎新。

所以,选后继人要那么俭朴能干作什么?!自己养的大肥猪“和珅”就够大清朝吃好多年的。


思来想去,就只有永琰了。永琰虽然平庸,但是抵不住他孝顺听话。就是这一点好抵过他所有的缺点,更不用说永琰并没有什么出格要命的缺点,中规中矩的刚刚好。

因此,乾隆六十年退位,自己仍旧过了四年皇帝的日子,永琰也确实听话孝顺,事事都依着乾隆,乾隆也算是颐养天年安乐死了。


不书


嘉庆皇帝的能力确实要比他很多的哥哥要差不少,但聪明一世的乾隆老爷子也不得不选他来接班,为何?



因为实在无人可选。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儿子虽然不少(一辈子生了17个儿子,在清朝皇帝里绝对是佼佼者),但是一者皇子夭折率太高(他原来属意的两个嫡子永琏、永琮都是早夭);二者乾隆寿命太长(活了89岁,是中国寿命最长的皇帝),导致很多儿子都熬不过他,让他这个“白发人”送走了一个又一个的“黑发人”。这样一来到乾隆三十八年他重新选择继承人的时候,除去过继出去的两个儿子(永珹、永瑢),乾隆膝下就只剩下永璇、永瑆、永琰、永璘这么四个儿子了。

八阿哥永璇



第八子永璇,为人轻躁,做事颠倒,故皇帝不以子待之。—《李朝正宗实录》

永璇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公子哥”,仗着自己皇子的身份懈怠公务,上班也是迟到早退,丝毫没有组织纪律观念,这让父亲乾隆对他日渐疏远。

十一阿哥永瑆



永瑆是有清一代著名书法大家,书法造诣非同凡响,但是有一个致命的毛病:抠门。

史书记载他连府里死了匹马都不准人埋,他要带着全家人吃马肉。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实际上他王府里还藏有数十万两雪花银!

这样一个小家子气的儿子,挥金如土的“乾隆大帝”自然瞧不上眼。

十五阿哥永琰

既没有像老十一那样杰出的艺术才华,也没有其他人的毛病,最大的特点就是中规中矩。

十七阿哥永璘



永璘生在乾隆三十一年,三十八年乾隆选接班人的儿子时候他才七八岁,这么小的孩子品德、才干根本无法考察,甚至连是否能够长大成人也是个未知数,因此他必然不在太子的候选人之列。

最后,“十全老人”乾隆也就只能无可奈何地选择平庸的嘉庆帝永琰来继承自己的万里江山了。



也许他在立储密旨上写下永琰名字的时候也在想:谁叫我不争气,生的儿子都是“废物”呢,哎!你们说呢?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晓史才能明事


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 是乾隆的第十五子《 还珠格格》中令妃的儿子。

这里先说一下嘉庆皇帝颙琰的生母,她便是十几年前热播剧《还珠格格》 中的令妃娘娘,也就是以后的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乾隆的第三任皇后,嘉庆的母亲,内管领、追封三等承恩公魏清泰之女。


乾隆十年年被封为魏贵人,同年被封为令嫔,乾隆十三年年被册封为令妃,乾隆24年被封为令贵妃 乾隆二十五年生皇十五子永琰后来改为颙琰,一共生了三子两女。

乾隆一共有十七个儿子,但是乾隆皇帝活的岁数太大 八十九岁高龄啊,他的好多儿子都已去世,永琰 前面的十四个哥哥有六个 在幼年年就夭折,皇长子永瑛 二十多岁就去世了,去世的还有皇三子永璋,皇五子永琪,到后来活下来的没有几个, 乾隆皇帝也是瘸子里的拔将军,再说永琰为人厚道 挑来挑去 觉得老十五合适,还有就是 前年说到他的母亲原来的令妃娘娘是乾隆皇帝最宠爱的妃子,所以永琰就成了继承人不二的认选,就这样 皇十五子永琰 在他三十六岁 登基做了皇帝,年号嘉庆。



嘉庆皇帝上台首先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扳倒大贪官和珅,所有家产全部充公 使国库充盈 也是一位干实事的好皇帝 只不过是接了一个烂摊子有心无力,嘉庆皇帝是清朝从鼎盛走向衰败的转折点,也主要是生不逢时。


佳宁说历史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高寿的皇帝,活了89岁。并且,乾隆也是实际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60年皇帝,3年又四个月的太上皇。



所以,尽管乾隆皇帝一生有17个儿子,但很可怜的一个事情是,大多都白发人送了黑发人。等到乾隆皇帝即将退位之时,17个儿子最后竟然只剩下了4个:老八永璇,老十一永瑆,老十五永琰和老十七永璘。

更为可怜的是,乾隆皇帝在前期想立哪个儿子为太子,哪个儿子就命不久矣。乾隆与富察氏皇后可谓是一对模范夫妻。富察氏皇后也与乾隆生有两个儿子:皇次子永琏和皇七子永琮。可惜永琏八岁就去世了,永琮更是连两岁都没活到。



后来,乾隆皇帝比较欣赏的儿子是皇五子永琪,此子不但多才多艺,而且十分孝顺,还曾经在圆明园的一次火灾中救了乾隆的命。也因此,乾隆封其为和硕荣亲王。可惜永琪也只活了26岁,死于乾隆31年。

于是,到了乾隆选接班人的时候,能够资格的儿子只有成亲王永瑆和嘉亲王永琰了。成王多才多艺,其中诗词书画作品堪称一绝。然而,乾隆最不喜自己的皇子沾染汉人书生的陋习,对于永瑆与人诗词唱和,书画往来颇为不满。



因此,永瑆就失去了继承权。尽管永琰各个方面都很平常,也不得不将皇位给他了。


傅斯鸿


一句话,虚伪的乾隆老儿并非如世人传颂的那样是神明的君王,他个人的自私自利、昏庸腐朽导致了这个结果.


1.决定将皇位传给皇十五子永琰的时候乾隆本人早已耄耋之年,达八十五岁的高龄了,纵观古今中外,这样贪恋皇位的帝王可以说屈指可数,寥寥无几,浑浑噩噩的状态下选定的接班人,能有很大的作为吗?尤其是自称十全老人的的乾隆虚荣心极强,生前风光无限,死后也要尽享虚荣,生怕孤死院落.在自私自利的邪念驱使下,他实质上是为自己选择料理后事、送葬的人,而不是为天下百姓着想,选择能力卓越的执政者;所以,绝不会传位给英明果断的永瑆.

2.众所周知,在朝臣的鼓噪下,乾隆有过三次立储的经历,但由于命运多舛,天不延年,都呜呼哀哉了。乾隆与原配富察氏感情极深,乾隆初定继承者为永琏(富察氏所生,乾隆第二子)为太子,不曾想永琏病逝于风寒,再立永琮(富察氏所生,乾隆第七子)为太子,永琮在两岁时夭折于水痘。后来,愉妃所生的皇五子永琪,才华出众、礼仪有加、知识丰富、涉猎广泛、懂得孝道,曾经在圆明园大火中救过自己,可惜乾隆刚封永琪为和硕荣亲王(进一步,再立太子),不到一年,年仅25岁的永琪也死掉了。

3.乾隆38年,自己已经63岁了,清朝文武按耐不住,纷纷上奏请乾隆再立储君。尽管乾隆有17个儿子,但时至今日(自己63岁年龄时),排除死去的、残疾的、过继给的兄弟,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只有皇八子永璇(永璇有腿疾),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骄奢淫逸的主,众臣子不看好).所以,对皇位有竞争力的,在乾隆眼中只有永瑆和永琰这哥俩了。

4.永瑆果敢坚决,思维敏捷,能力卓著,乾隆有评“深肖朕躬"。但乾隆要得接班人首选条件是孝道,显然以追求能力与治国方略为目标的永瑆,在表孝顺、温和、谦逊方面表现差强人意,而且永惺向来脚踏实地、勤劳俭朴,一旦登基,根本不会支持自己奢侈浮华的生活,这是不要脸的乾隆最忌讳的地方,思虑再三,最终淘汰了永瑆.



5.乾隆曾经假惺惺地说,坐满了六十年皇后立即退让,否则,就是对当了六十一年皇帝的爷爷康熙的“大不敬”!可事实是:自己禅让后,又在太上皇的位置,实际把持朝政四年。也就是说他要为自己养尊处优的太上皇的生活早作安排.而永琰,才能平庸,但孝顺听话。听话意谓能为我所用,能支持我继续为所欲为,挥霍浪费,倒行逆施.所以,永琰这位不能当班干部的三好学生,阴差阳错地当了班长,成为乾隆老儿的接班人.


个人悲剧最终演化成民族悲剧,中国近代史的各种丧权辱国的行为确实是乾隆老儿埋下的伏笔.


希望星晨58298869


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就已经秘密立储。当时,乾隆生过的十七个皇子,有十个已经去世。生下的七个里面:

四阿哥永珹被乾隆过继给和硕履懿亲王胤裪,六阿哥永瑢被乾隆过继给慎靖郡王允禧。因此,这两位皇子也没机会拿到夺嫡的的入场劵。

十二阿哥虽然起初是嫡子,是热门候选人,但却是那拉皇后所生,也就是被乾隆废掉的皇后,因此他不在皇帝的考虑范围之内,也就失去竞争资格。

嘉庆皇帝是十五阿哥,他的哥哥里面,只剩下八阿哥与十一阿哥,在理论上有希望角逐储君。

八阿哥永璇,年龄最长,文采也不错,但是他为人轻浮,做事颠倒黑白,行为怪异,颇有几分“荒唐王爷”的作风。再加上他从小就身体残疾,因此希望不大。

十一阿哥永瑆,很有文艺天分,是一位大才子。他诗文精洁,特别擅长书法,创“拨镫法”,与刘墉、铁保、翁方纲并称“乾隆四家”,但永瑆的武功骑射不行。

乾隆要求接班人文武双全,他很讨厌满清贵族中沾上浓浓汉文化气息的人。整天舞文弄墨,只能成为像曹植一样的文人,不适合治国理政,因此永瑆的希望不大。

所以继位希望最大的,就只剩下十五阿哥永琰。

永琰出生于1760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岁那年。他的母亲魏氏,出生汉军,是内务府包衣,身份并不高贵。但永琰身上有几个其他皇子没有的优点。

永琰“以勤学而闻名”,学习起来非常刻苦,三九寒冬,深更半夜,还经常手不释卷。而且他品行端正,情商比较高,待人处事方面做得不错,朝野上下很少有他的负面新闻,连东北邻国的使臣都对他赞不绝口。

和其他皇子对比起来,永琰不是最聪明的一个,却是缺点最少的一个。所以,六十三岁的乾隆选择了他。

秘密立储之后,乾隆还在一直观察永琰,看看他能不能挑起大清的千钧重担。随着时间的推移,永琰的表现也越来越受乾隆的肯定。

永琰让乾隆满意的地方主要有四点:

第一,从外表看,永琰是清代帝王中长相最端正、相貌最好的一位。从永琰画像上可以看出,他不高不矮,中等身材,不胖也不瘦。他皮肤白皙,骨肉均停,一副雍容华贵的相貌。脸介于圆和方之间,显示了他个性的理智和平衡。

第二,从学业上看,永琰是标准的“学霸”。他的武功骑射虽然比康熙和乾隆差点,在兄弟中却是出类拔萃。

第三,永琰的人品气质“端淳”,富有同情心,待人友好,善于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

第四,从性格上看,永琰少年老成,有恒心和制止力,严于律己。这是乾隆最欣赏永琰的一点,他要的是少犯错误、不出格的守成之君。

观察了二十多年,乾隆最终做出决定,在活着的时候就将皇位传给嘉庆。

当了皇帝的永琰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定位,恪守本分,除了例行公事,他不做任何判断,不做任何决策,不发任何政令。他将自己摆在“实习皇帝”的位置,专心做乾隆的秘书。所有的事情,永琰只有一条原则,听皇帝处分。

永琰越“懂事”,乾隆就越放心,越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秋媚读史


乾隆皇帝选接班人的标准很简单:只要身体足够健康,品行方面也还说得过去,他就很知足了。毕竟他老人家活了将近九十岁,截止至秘密立储时,他一共经历了十次丧子之痛,这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感觉,让乾隆对继承人已经不可能有什么高要求了。

同样的,对于乾隆的儿子们来说,他们最大的考验并不是如何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取悦父皇的欢心。而是要比父皇活得更长,别在父皇闭眼之前自己就先咽了气。



一、乾隆命中“克儿子”

关于乾隆帝的皇子,有一个错误印象——就是感觉乾隆的儿子有很多。

如果只从数字上来看,乾隆有17个儿子,确实是很多。但是这17个儿子,绝大对数都没有活过乾隆。从乾隆三年开始,几乎每平均两年,乾隆就要克死一个儿子。

1738年——嫡长子永琏夭折;

1747年——皇七子永琮夭折;

1749年——皇九子(未取名)夭折;

1750年——皇长子永璜病逝;

1753年——皇十子(未取名)夭折;

1755年——皇十三子(未取名)夭折;

1760年——皇三子永璋病逝;

1760年——皇十四子永璐夭折;

1765年——皇十六子(未取名)夭折;

1766年——皇五子永琪病逝;

截止到1773年,乾隆秘密立储时,当时乾隆自己都郁闷了。一共17个儿子,夭折加病死者就有十人。还健在的只剩七位:

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如果把立储之后病死的老四、老六、老十二也加上,乾隆只有四个儿子活的比他久。



二、乾隆的选择并不多

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乾隆皇帝决定秘密册立储君。当时乾隆健在的儿子只有七个人,看起来也不少了。但是有两位皇子已经自动失去了继承权,有四位皇子因各种原因不讨乾隆的喜欢。实际上乾隆只有一个儿子可以选择,这个儿子就是嘉庆。

那么相比于嘉庆,他的六个皇兄弟是如何在竞争过程中输给他的呢?

首先是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他们分别过继给了履亲王和慎郡王,由皇族的大宗过入小宗,自动失去了继承权。除非乾隆的所有儿子全部死绝了,否则轮不到他们继承皇位。(履亲王是康熙第十二子胤裪,慎郡王是康熙第二十一子胤禧。)

并且皇四子永珹去世于1777年,皇六子永瑢去世于1790年,这两位都没有活过乾隆。甚至连乾隆退位都没有熬到。即便他们没有被过继,皇位一样与他们无缘。

剩下的四位当中,原本皇十二子永璂继位的可能性最大。因为他的额娘是乾隆的继皇后乌喇纳喇氏,按照法理,他属于嫡子,在继承的顺位上,要远高于当时其它六位还在世的皇兄。

然而好死不死,乌喇纳喇氏在1765年与乾隆闹掰,乾隆盛怒之下想把她废掉,虽经群臣苦谏未废。但皇后已名存实亡。随后乾隆帝尚余怒未消,迁怒于皇十二子永璂,而且永璂本身也没有众才能。因此在1773年的秘密立储时,永璂自动失去了继承权。

并且永璂病逝于1777年,同样没有熬过乾隆,即便没有继皇后的拖累,皇位一样也与他无缘。(永璂就是还珠格格里面的那个歹毒皇后的儿子)


刨去永璂,剩下的就只有四位了: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皇八子永璇的问题是,他的德行不好,并且还有点残疾。乾隆骂他:“沉湎酒色,又有脚病,素无人望”,“性行乖戾,屡失上意”。这样的恶毒评价,实际上就已经与继承人无缘了。除非其它皇子都死绝了,否则皇位轮不到他来继承。

皇十一子永瑆的优点很多,比如他文才较优,尤善书法,与刘墉、翁方纲、铁保并称清中期四大书家。但他的这个优点,同时也是他的缺点。因为他的文采太好,以至于他不重视骑射,乾隆认为他浑身有一股汉人儒生酸味,因而对他很反感,也曾对其严厉的申斥过。但是永瑆改不了,始终沉迷于汉文化而不能自拔。最后乾隆也就只能放弃他了。

皇十七子永璘是嘉庆帝的亲弟弟,额娘都是令妃。他的性格和皇八子永璇很像,也是一个二流子性格。不过这并不是当时乾隆不选他的原因。1773年乾隆立储君时,永璘只有七岁。他的年纪太小了,乾隆认为他不合适继位,也就没选他。

以上三位都比乾隆活的长,如果嘉庆也死在乾隆前面,皇位倒是有可能在三位当中产生。

三、嘉庆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相比之下,也就只剩下皇十五子永琰最合适继位了。他不像皇八子那么流里流气,不像皇十一子那样浑身一副酸腐文人气,不像皇十二子那样有个烦人的额娘,不像皇十七子还是个小孩子。

他已经十四岁了,文韬武略都有所长,虽然各方面都不优秀,但没有短板。属于典型的中庸之人。

而没有短板的这个特点,正好就是当时已经年满63岁,性格趋于保守的乾隆帝,最看重的一点。(年纪越大的人,就越保守,就愈加强调中庸之道,不喜欢走极端,不喜欢犯错误)

即便乾隆认为他也有些不足,但是乾隆认为嘉庆年纪还小,还有提升的空间

于是,没什么特点,也不是很聪明的皇十五子永琰,就这么被乾隆秘密立为储君了。


总的来说,嘉庆能继位,首先第一点就是他活得足够长,如果他没有活过乾隆,皇位也轮不到他继承。乾隆死的时候,已经89岁了,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这么能活。如果嫡长子永琏还活着,此时也已经69岁了,比康熙驾崩时的年纪都要大几个月。即便永琏没有夭折,他也很难活得过乾隆。(这里替倒霉嫡的嫡长子永琏和皇五子永琪默哀三秒钟)

第二点是嘉庆年纪不大,被秘密立储时,嘉庆只有十四岁,可培养的潜力很大。不像老八永璇和老十一永瑆那样,已经20来岁,性格已经成型,很难纠正了。

第三点是他足够的中庸,乾隆立储时,已经年逾六旬,不喜欢走极端。嘉庆这种中庸气质的皇子,是乾隆比较喜欢的类型。虽然后来乾隆也想过换掉嘉庆,但是无奈没有更优选择,最终还是传位给了嘉庆。


Mer86


虽然满清皇帝嘉庆的能力似乎平庸了一点,但是与乾隆皇帝其他的皇子相比也没有差到哪里去,百倍的差距似乎过于夸张了。当然,嘉庆皇帝的能力确实不怎么样,不过为什么乾隆要选择他继承皇位呢?



首先乾隆皇帝当时可以选择的人选不是很多了,所以就选择了各方面看起来都比较平庸的嘉庆。

乾隆皇帝这个人可能养生做得特别好,实在是太长寿了,一共活了89岁,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寿命都是排名前几位的。在做了60年皇帝之后,乾隆皇帝已经85岁了,这个时候要从皇子中选择继承人的时候,还健在的皇子已经不是很多了,因为很多皇子都在之前已经去世了。

还活着的4个皇子分别是八皇子永璇,十一皇子永瑆,十五皇子永琰,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十七皇子永璘。综合比较之下,最终乾隆皇帝将皇位传给皇十五子永琰。至于题目所说的比嘉庆强百倍的哥哥应该指的是十一皇子永瑆,乾隆开始考虑过他,不过后来放弃了,而且他和嘉庆比起来也就是水平相当而已,并没有什么地方表明他比嘉庆强很多。

其次,嘉庆皇帝母亲的地位比较高。


因为在清朝的时候,传统上是子以母贵,母亲的地位对皇子有很关键的作用。清朝初年的时候,皇太极的儿子豪格就是因为他母亲的地位比较低,多尔衮抓住攻击这个点,结果豪格与皇位失之交臂,而年幼的顺治因为母亲地位高最终登上了皇位。

而十五皇子永琰的母亲是孝仪纯皇后,在乾隆三十年就已经被立为皇贵妃,那是很高的位置,在后宫中仅次于皇后。而十一皇子永瑆的母亲地位低多了,开始只是内务府包衣,而且死得比较早。既然永琰的生母要比永瑆的生母地位要高,他的机会自然就会更大一些。

还有,十一皇子永瑆喜好文学,不好骑射,令乾隆所不喜。

在考察继承人的时候,乾隆主要是考虑十一皇子永瑆和十五皇子永琰。十一皇子永瑆非常喜好文学,而并不喜欢骑射。这一点如果在汉人王朝中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满清以骑射得天下,所以对这些非常重视,每年清期的皇帝都要到承德去围猎。虽然乾隆时代,满清立国已久,对这些东西的重视不如以往,但是有很多人依然很看重这个东西。永瑆这方面做的不好,自然令乾隆皇帝感到不喜欢,而永琰这方面至少做的中规中矩,所以最后是永琰胜出。

当然,嘉庆皇帝登基之后,各方面确实是比较做得比较平庸。那并不是他本人的问题,而是当时的清朝已经立国已久,各方面弊病积累的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显出衰退的趋势。这些是历史的大势所趋,并不是嘉庆皇帝一个人所能解决的,即使是永瑆登基,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


平安读历史


首先我们来数一下嘉庆的兄弟们有哪些。

皇长子永璜,1750年就死掉了,那一年乾隆39岁。次子永琏死得更早,1738年,皇三子永璋活到了1760年,皇四子永珹坚持活到了1777年,五阿哥永琪活到了1766年,皇六子永瑢活到了1790年,皇七子永琮1747年就去找他的哥哥们,皇八子永璇活得久一些,到了1832年才去世,皇九子和皇十子连名字都还没取就夭折了。皇十一子永瑆活到了1823年,十二子永璂活到了美利坚合众国建立的那一年,也就是1776年。皇十三子永璟,幼殇,皇十四子永璐1760年去世,皇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嘉庆活到了1820年,皇十六子也是没名字就死掉了,皇十七子永璘跟嘉庆同一年去世。

乾隆老爷子很能生,一辈子生了十七个儿子,但是,真正活到他退位的只有永璇、永瑆、永琰、永璘四个人而已。

乾隆继位不久,就学他老子“秘密立储”,先后立嫡子永琏、皇七子永琮、皇五子永琪为太子,然而立一个死一个,这个太子名分就跟催命符似的。

硕果仅存的四个儿子中,老八永璇年龄最长,活的也最久,但是这个人怎么说呢,举止轻浮,做事不得体,人缘也不好,曾经受到过乾隆的公开斥责,而皇十一子永瑆,文才比较好,很优秀,书法很厉害,是清朝著名的书法家,创了“拨镫法”,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列“乾隆四家”。但是历来书法皇帝,基本政治水平都很臭,对于乾隆而言,这个儿子太过于沉迷于书法收藏,而荒废了家传骑射手艺,仿效汉族儒生的文人习气这一点尤其让乾隆反感,所以也没少被老爷子严厉申斥。

而皇十七子永璘是个小透明,史书上几乎都很少提及这个人,据说是最不成器的,整日四处游荡,明哲保身,从其死后的谥号为”僖”,就可见这个人是多么的不着调。

四个人中,唯有嘉庆皇帝永琰在当时的诸皇子中算是才德较优的一个。在乾隆后期的朝臣口碑中,嘉庆是最好的,称其“饬躬读书,刚明有戒,长在禁中,声誉颇多”,又说他“勤於学业,而人望所在”,“为人沉重,处事刚明,皇帝宠爱,朝野想望”,还有说他“度量豁达,相貌奇伟,皇上以类己,最爱,中外属望焉”

相比较“沉湎酒色,素无人望”的老八,“为人恺悌,最著仁孝”但“柔而无断”的永瑆,嘉庆在政治上的表现,可谓是最优秀的人了,人缘也好,评价多是正面的,乾隆不选他还能选谁?

说到底,乾隆是没得选,他活得太久,儿子们又死得太早,比他能活的没几个,有政治才能的更是只有嘉庆一个,难不成不选嘉庆选一个沉湎酒色的永璇、还是给大清王朝培养一个南唐后主或宋徽宗一般的文艺皇帝,或者说四处游荡不着调的典型八旗子弟永璘?

所以,到底嘉庆的哪个哥哥才能比他好上百倍,整个乾隆朝,最得乾隆喜欢的儿子大概就是五阿哥了,骑射好,政治才能也不错,且据说博学多才,比较嘉庆大概要优秀些,但也不至于优秀一百倍那么厉害,可问题是他啊,嘉庆才五岁大的时候,这位优秀的皇子就追随他的兄弟们去了。

或许,乾隆命中克子吧,或者说皇家的医疗水平还是太差了,养不活儿子。


江畔初见月


传位给嘉庆, 也是乾隆皇帝的无奈选择。

嘉庆帝,生母魏佳氏,父亲是内务府管领,汉军旗人,乾隆十八年(1753年),魏佳氏被选入后宫,封为贵人,魏佳氏长得非常漂亮,有沉鱼落雁之美,而且精通琴棋书画,乾隆很是喜欢。

魏佳氏先后为乾隆生育了四子二女,是乾隆所有后妃中为其生育最多的妃嫔,由此可见,乾隆是多么喜欢魏佳氏,后来被册封为皇贵妃,但由于乌拉那拉皇后失宠,魏佳氏实际上就掌管着后宫。 我们都知道,乾隆皇帝,一生风流倜傥,妃嫔众多,当然儿子也不少,乾隆光儿子就有十七个,其中嘉庆帝颙琰是乾隆的第十五个儿子,在他之前有十四个,怎么轮也轮不到他。

但是,历史有趣的地方就在这里,最终继承皇位的却是这位排名十五的阿哥,那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早先乾隆立的太子并不是永琰。

最初,乾隆想立嫡长子,孝贤皇后富察氏所生之子永琏。永琏自小就聪明可爱,不仅乾隆,就连雍正皇帝也很喜欢这位皇孙,乾隆即位后将当时只有七岁的永琏的名字写在的密匣之内,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永琏却没有做皇帝的命,九岁那年就病死了,永琏的死对乾隆打击很大。 汉人传统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乾隆也受此影响,改立皇长子永瑛为太子。

永瑛忠厚老实,为人小心谨慎,但是乾隆疑心很重,经常对其责难,使得太子精神的压力很大,乾隆十三年(1748年),皇后富察氏病逝,永瑛在迎丧时未能尽哀,乾隆十分生气,说此人不可以承大统,永瑛受此打击,一病不起,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三月病死,死时只有23岁。永瑛死后,乾隆也感到后悔,觉得自己对永瑛过于苛刻,一直心存内疚。

此时,死去的皇后富察氏还留有一个儿子叫永琮,是死去的嫡长子永琏的弟弟,也算是嫡子,乾隆准备立他,但永琮还没有活到两岁,就出痘而死。 到了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皇十五子永琰出生时,乾隆虽然已是儿孙满堂,但是最终能活下来的并不多。

在永琰之前的十四个皇子中,六个在很小时就夭折了,前面说过,皇长子永瑛已经去世,皇三子永璋,他也犯了永瑛同样的错误,在皇后富察氏的葬礼中表现不佳,遭到乾隆的批评,26岁时就死了。皇九子和皇十子,分别在一岁和两岁时连名字都还没来得及取就死了。

皇十三子永璨,在三岁时也死了,皇十四子永璐,是永琰的同母兄弟,在四岁时夭折。到永琰出生时,活着的兄长只有六位,分别是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二子永璂,还有就是比永琰小的两个亲兄弟,其中一个皇十六子在四岁时就死了,剩下一个皇十七子永璘,是最小的一个皇子了。

其中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瑢被过继出去了。 这样排下来,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皇五子永琪,就是《还珠格格》里的五阿哥,永琪很为其父皇赏识,会骑射,精通汉、满、蒙三种语言,真可谓是文武双全,乾隆三十年(1765年)十一月,永琪被封为和硕荣亲王,可惜啊,第二年,26岁的永琪因病去逝。

接下来就是皇八子永璇,此人整日沉溺于酒色之中,好诗文,性情古怪,而且脚也有毛病,经常私自出宫游玩,曾多次被乾隆指责,但仍旧不改,不得乾隆皇帝喜欢。

再后面是皇十一子永瑆,此人天资聪慧,在书法上有很深的造诣,但他有一个缺点,就是吝啬,永瑆娶了大学士傅恒的千金做福晋,可他却每天以薄粥度日,将女方的陪嫁之物全都藏于府库之中,傅恒家人也向乾隆反映过此事,乾隆也批评过他,但他仍就我行我素。

还有一次,永瑆家的马死了,永瑆竟然下令将马杀了,煮来吃掉,结果一家人全天除了吃马肉,什么菜都没有。这样的人,如何能君临天下? 再接下是皇十二子永璂。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们介绍过,永璂是被废皇后乌拉那拉氏所生,由于父母关系的不和,也影响到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乾隆根本就不将其放在考虑范围之内。永璂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正月去逝,死时只有25岁,死后没有封号,也没有赐谥。 皇十七子永璘虽和永琰是一母同胞,可是二人性格相差甚远,从小就不爱读书,四处游荡,惹是生非,乾隆对这个最小的儿子也是最为头痛。

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现在就剩下皇十五子永琰了。永琰性格内向,做事稳重,平日里读书勤奋,也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才,尤其是仁孝。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天,乾隆将永琰的名字写在了木匣之内,藏于“正大光明”匾后,就这样,一半机缘,一半奋斗,永琰成为了储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