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書稿《董元奔史論集》共800餘篇,每篇1000-2000字,篇幅雖短但是容量很大,而且邏輯性強。本刊按歷史時序選發書稿中從戰國時期到民國時期的史論,戰國時期之前的篇章將在民國時期之後選發。本篇為漢宣帝時期(前74-前48)第七篇。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發行了一部十九卷本的《中國文學編年史》,其《周秦卷》在談到《墓主記》時,把這篇文字的創作時間定為秦昭王三十八年(前269)。這似乎有商榷之處。
《墓主記》見於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1號秦墓出土的竹簡,根據該記所述,墓主丹因刺傷他人被棄市後掩埋,三年後復活,又四年後能說話了,他便講述了自己在另一個世界的見聞,並聲稱自己本不該死,是被司命遣回人間的。該編年史認為這個故事跟《搜神記》中的“賈偊”和“李娥”等故事相似。為了顯示這個故事的真實性,該記說:“三十八年八月己巳日,邸丞赤謹向御史報告……”由於放馬灘古墓出土的器物具有戰國末期秦國或秦統一後原秦境的特徵,而秦統一後和統一前數十年間可稱“三十八年”的只有秦昭王時期,於是該文學史斷《墓主記》作於公元前269年。
從《墓主記》的內容看,很明顯,該文反映了很成熟的佛教輪迴思想。《搜神記》作於晉代,這個時期佛教已在中國廣泛流傳了。秦昭王時期尚處於戰國末期,佛教傳入中國了嗎?國學大師任繼愈教授曾經指出:“佛教傳入中國的可靠年代,是在西漢末年到東漢初年的時候。”(張豈之《中國思想學說史•秦漢卷》第567頁)秦昭王的時代距離西漢末年超過二百五十年,這個時期的秦國國內不可能出現如此完整的佛教輪迴故事。
我們不妨結合地理特點來思考。天水位於渭水上游,在戰國時期處於秦國的西部邊陲,屬於隴西郡。這裡在春秋時期屬於犬戎等少數民族遊牧區,後來秦穆公驅逐了犬戎,此後秦國在這裡先後設置邽縣(春秋時期)、綿諸縣(戰國時期)進行管理,其西南面的遊牧民族羌人難以破壞這裡,而其西北面的河西走廊裡則散步著西域諸國,這些國家攝於秦國、秦朝和後來西漢的國威,也幾乎未曾破壞過天水的寧靜。而秦國戰國時期漫長而激烈的兼併戰爭主要是向南方和東方進攻,劉邦項羽滅秦戰爭和接著的楚漢戰爭幾乎沒有影響到關外,天水仍然處於戰亂之外。西漢前期對匈奴的多次用兵,無論是向北直擊大漠北邊的龍庭,還是向西北從西域繞道攻擊匈奴,天水都至多是接近前線的後方。在沒有遭到戰爭破壞的情況下,加之位於邊疆,天水原生態的戰國後期的生活圖景應該可以保留相當長的一個時期,西漢代秦數十年甚至百餘年後,天水人的墓中有幾件秦國或秦朝時期的陪葬器物,是完全可能的事。
也就是說,放馬灘古墓可能是西漢中後期的,這個時候距離佛教傳入中原尚有數十年時間。佛教傳入中土的途徑有兩條。其一是海路,即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中國海-兩廣,這是直到六朝時候才有的路線。其二是陸路,即印度-中亞-西域-關中,佛教從陸路到兩漢之際傳入中原。緊挨著西域,作為西域與秦朝、西漢緩衝地帶的天水先於中原早一點接觸到印度的佛教思想,是能夠說得過去的,但是天水地區早在西漢末年之前超過250年的秦昭王時期就接觸到佛教卻又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姑且把《墓主記》的創作年代定為漢宣帝時期,至於所謂“三十八年”,那也許是《墓主記》的作者在編寫故事時為了強化真實性和引人入勝而杜撰的,如同我們講故事時常常會說“很久很久以前”那樣。
【作者簡介】董元奔,男,1971年9月生,江蘇宿遷人,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漢語言文學專業江蘇省知名輔導工作者。學業主攻古典文學及泛傳統文化,主要寫作文學論文、文史隨筆、詩詞等。
閱讀更多 董元奔古典情懷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