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生育率持續走低,誰是罪魁禍首?

8月14日,江蘇省委機關報《新華日報》刊發題為《提高生育率:新時代中國人口發展的新任務》的署名文章,針對中國人口出生率面臨斷崖式下跌提出相應對策。其中,設立生育基金的建議引發關注。

文章建議,設立生育基金制度,儘量實現二孩生育補貼的自我運轉。40歲以下公民不論男女,每年必須以工資的一定比例繳納生育基金,生育第二胎及以上時,可申請取出並領取生育補貼,如未生育二孩,賬戶資金則待退休時再行取出。

總結後就是:40歲以下要交稅,生了二胎再退,如果不生,退休以後才能取出。

相關文章經各大媒體轉載後,很快引發輿論熱議。伴隨著媒體和網民的批評聲,二孩生育問題再次走向臺前。

生育率持續走低,誰是罪魁禍首?

近年來,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出臺,各地相繼推出產假延長、生育獎等二孩鼓勵政策,各領域專家也紛紛支招呼籲全面放開生育。快速增長的老齡化和逐年走低的出生率讓我們不得不正視即將到來的人口危機。

從官方公佈的數據可以看到,近20年來,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整體呈下滑趨勢。1997年,我國人口增長率約為10.06%,隨後的4年間,增長率按逐年下降1個百分點的速度持續走低;2004年至2008年,我國人口增長率進入一個平臺期,基本維持在5%以上;2009年至2013年,增加率基本保持在4.5%至5.0%區間內;2016年,受上一年提出的“全民二孩”政策影響,人口增長速度出現了一個短暫的爆發,當年人口增長率達5.86%,直追10年前。但好景不長,2017年,我國人口增長率再次進入下降通道,跌至5.32%。

生育率持續走低,誰是罪魁禍首?

具體到地方,根據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公佈的2017年人口出生率數據,沿海大省山東牢牢佔據榜首,出生率為千分之17.54;西藏、新疆、廣西和福建緊隨其後,出生率均在千分之15以上,這幾個省份少數民族居多,受生育政策影響有限,人口出生率較高也在情理之中。生育率排名靠後的省份中,東三省包攬了前三名,黑龍江、遼寧、吉林2017年人口出生率分別為千分之6.22、6.49和6.76,遠低於國家平均值。

生育率持續走低,誰是罪魁禍首?

生育率持續走低,各地出臺的二孩鼓勵政策也未見明顯效益,各領域專家提出的政策建議還頻頻遭懟。提高生育率難不成成了一道無法攻克的題目?

其實不然,“人口”雖是一個經濟學、社會學的概念,而“人”卻是有血有肉的。各路專家們提出的諸如“對丁克徵稅”、“設立生育基金”等建議,動不動就把人工具化、理想化,缺乏了對生存權利最起碼的尊重,自然得不到採納。

那麼在“找出路”之前,我們是不是可以從根源入手,問一問為年輕人,為什麼越來越不愛生孩子?

生育成本高

前一陣,“數據寶”給各地、各階段生育情況算了一筆賬。懷孕到出生階段,包括生產、產檢、營養、護理等費用總花銷在2.5萬元-32萬元不等;嬰幼兒階段花費約在5.54萬元左右……按照保守標準算,從懷孕到孩子大學畢業,一個家庭在經濟上至少要支出62.7萬元左右。當然這是在物價不漲得離譜,不通貨膨脹的前提下。

生育率持續走低,誰是罪魁禍首?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各項消費並未將住房成本這項“隱形成本”計算在內。實際情況卻是,中國的父母們為了讓孩子進入好學校,不惜花重金買下天價學區房;外加我國不少地方盛行的婚嫁風俗,房子成了嫁娶“必需品”。如此算下來,生育成本高了數倍不止。

晚婚趨勢明顯

除了高生育成本,與生育密切相關的另一個指標——結婚率也在不斷下降。

近日,民政部發布《2017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稱,各級民政部門和婚姻登記機構2017年共依法辦理結婚登記1063.1萬對,比上年下降7.0%。自2014年以來,中國結婚率連續四年出現下降情況。2017年的結婚率,只有2013年的77%左右。

《公報》中還有這樣一段表述:“2017年,25-29歲辦理結婚登記佔結婚總人口比重最大,佔36.9%。” 而這一年齡段人群出生於1988-1992年之間。根據《中國統計年鑑》提供的數據,在這段時間內,中國的整體出生率從1988年的22.37‰逐步至下降1992年的18.24‰ 可以看到,適齡生育的人口逐年減少,那麼有條件結婚的人口自然也會跟著減少。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2012年之前,中國新婚夫婦的主力軍,其實是20-24歲區間段內的人群。2013年這一年,25-29歲年齡區間的人群實現了對20-24歲年齡段人群的“反超”,貢獻了最多的新婚夫婦。

生育率的逐步走低和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必會導致“人口紅利期”過早結束。目前看來,如何適應社會發展變化,制定和完善相應的配套政策,顯得比較迫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