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任澤平:對中國未來中長期發展樂觀

□本報記者 張煥昀

8月18日,由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證券報主辦、南方基金承辦的“2018年基金服務萬里行——建行·中證報‘金牛’基金系列巡講”佛山專場活動順利舉辦。在活動中,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任澤平指出,今年宏觀層面的基本邏輯在於流動性層面;綜合來看,對中國未來中長期發展保持堅定樂觀;從短期來看,下半年財政政策或助力基建回升。

今年流動性變化影響大

“我認為今年宏觀與市場最主要的邏輯是在於流動性,而不是基本面。”任澤平說。

近期,土耳其匯率變化受到市場強烈關注,任澤平分析,美聯儲加息導致在強美元週期的背景下引發全球資本回流,帶來的影響是全球性的流動性退潮,全球的新興市場都出現了匯率和股市的調整。這是全球的流動性在收縮,主要原因即美聯儲加息,美聯儲掌握著全球流動性的總閘門,因為美元佔全球外匯儲備的一半以上。

從國內情況來看,今年上半年GDP增速6.7%-6.8%,比去年同期略微下降0.1%-2%,本質上而言,國內經濟基本面並沒有大幅變化。任澤平強調,今年最重要的變化,無論是全球還是國內都是“流動性的變化”,這是核心的現象。金融去槓桿的推進導致國內整體信用收縮,比如去通道等,使過去的通道業務受到擠壓。所以才由此引發現在的風險逐個出清,例如P2P、大股東的股權質押風險等。

“最好的投資機會在中國”

對於近期外部因素擾動,任澤平表示,最好的應對是以更大決心與勇氣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同時堅定不移推動供給側結構改革,更大力度建立高水平的市場經濟和開放體系,保障民生。

“我對中國未來的中長期發展是堅定樂觀的。”任澤平表示。

他闡釋道,首先中國潛力非常大。以城鎮化進程為例,現在的比例是58.52%,而發達國家全部是80%以上,這意味著中國未來城鎮化的空間與時間還很充足。從人均GDP角度而言,目前是人均9000美元,而發達國家門檻是1.26萬多美元,美國、日本是5萬多美元,因此中國的潛力很大。其次,這一輪供給側改革找到了問題的癥結。他表示,供給側改革的大方向,包括“三去一降一補”的五大任務是正確的。

近期匯率波動牽動著投資者的心。任澤平表示,每當有身邊的朋友問起當前是否需要配置一些美元資產時,任澤平始終強調,“放到全世界來看,最好的投資機會在中國。”

原因在於,首先中國具有龐大市場與規模效應。中國有14億人口,美國3.2億人口,整個歐元區5億人口,日本是1.3億人口,而第八大經濟體韓國是5000萬人口,歐洲最大的經濟體是8000萬人,中國的市場實際上是非常大的。

任澤平指出,最近人民幣調整是在正常範圍的調整,並且從全球來說,貶值也並不算多;其次,長期來看,人民幣在過去20年處於升值態勢,貶值只是階段性的。他闡釋道,匯率是兩國貨幣的比較,投資者願意持有某一種貨幣資產,是因為他們認為該類貨幣的資產可以帶來長期的回報率,是一種資產配置的需要。當前,中國以6%以上的速度在增長,遠高於美國增速,哪個經濟體帶來的收益更高,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我對中國經濟前景和人民幣資產超越美元資產,抱有堅定的信心。”任澤平說。

下半年財政政策或助力基建回升

任澤平指出,當前國內經濟正在步入消費主導的經濟發展階段,服務業佔GDP比重已超過50%;消費增速已超過固定資產投資。消費升級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溫飽問題,第二階段是上世紀90年代耐用品問題,第三階段是2000年以後住行消費升級,而當前需求則在於美好健康生活的需求,未來第四波消費升級就是在該領域。

對於當前國內的經濟形勢,任澤平表示2015年提出的“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中國經濟呈現L型走勢”的判斷依然有效。他指出,2016年到2018年經濟是L型走勢,即在底部波動,基本面沒有太大變化。變化可能出現在今年下半年,經濟或有一定的下行壓力。

任澤平表示,從當前時點來看,下半年為了應對經濟下行和外部的複雜多變形勢,主要是基於財政政策發力。基於財政政策主要是兩方面,一個是基建,一個是減稅,今年下半年首先發力的是基建,未來減稅力度也值得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