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任澤平:不要放過任何一次危機


任澤平:不要放過任何一次危機

近年中國在整頓吏治、治理霧霾、金融去槓桿、精準扶貧、對外開放等方面踏石留印,久久為功,政績卓著。


同時,經濟社會領域“疫”情頻發,經濟持續10年下行,先後遭遇2015年股災、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2019年民營經濟離場論、豬價大漲、2020年新冠疫情等重大挑戰。暴露出一些政策一刀切層層加碼、誤傷民企中小企業、部分領域改革進程緩慢、民生投入不足、科技創新短板、輿論監督缺位、社會治理無序等問題。值得深思,深層次體制機制改革的緊迫性提升,避免到處救火。


中國經濟正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公共政策正面臨重大抉擇。成,則偉大崛起時隔五百年重回龍座;敗,則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漫長黑暗。


01


一、從股災、民營經濟離場論、中美貿易摩擦到新冠疫情:反映的都是改革的緊迫性


2015年股災內爆型金融危機,暴露了我們在金融自由化過程中的大放大收,監管跟不上創新步伐。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大國復興路上遭遇了霸權國家的警惕和遏制,暴露了我們在對外開放、保護知識產權、降低關稅、科技創新等領域短板。


2019年豬價大漲,超過歷次豬週期,背後是豬瘟和環保層層加碼疊加。2018-2019年民營和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大增,“洗洗睡”“離場論”等沉渣泛起,則與部分地方去產能和環保督查一刀切、融資歧視、多層次資本市場不發達等有關。


2020年新冠疫情大面積爆發,暴露了信息公開、輿論監督、應急體系、社會治理等重大問題。


危機並不可怕,關鍵怎麼應對,能否化危為機。


比如中美貿易摩擦,雖然一開始是危機,但我們藉機推動了久拖不決的金融汽車開放、知識產權保護、營商環境改善、減少政府補貼等改革開放措施,必將是長期紅利,真正提振投資者信心。


中美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表面看美方以較少妥協換取中方較多承諾,但從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的自身需要、推動高質量發展和贏得更好外部發展環境方面看,中國化壓力為動力,大幅加快了久拖不決的改革開放進程,堅持了市場化方向,給保守派和意識形態左派以壓力,矯正了航線,為經濟社會轉型贏得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不要放過任何一次危機!1998年遭遇亞洲金融危機,隨後我們推動了國企改革和住房改革;2001年面對“狼來了”擔憂,我們主動擁抱全球化,加入WTO,極大地釋放了人口紅利,開啟了中國經濟高增長的黃金十年。


“良劍期乎斷,不期乎鏌鋣;良馬期乎千里,不期乎驥驁”。


當前中國經濟社會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在德日韓臺美英新等經濟體也同樣遇到過,讀史使人明智,我們系統研究了這些經濟體在供給側改革時期面臨的挑戰、應對及資本市場表現,對認識當前中國經濟社會問題及政策應對具有重要意義。


在這些國際經驗研究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轉型宏觀”分析框架。2010年參與研究提出“增速換擋”,2014年預測“新5%比舊8%好”、“5000點不是夢”,2015年預測 “經濟L型”、“房地產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2017年提出“新週期”,2019年提出“充分估計當前經濟形勢的嚴峻性”“拿掉豬以後都是通縮”“以改革的方式穩增長”“以第二次入世的勇氣推動改革開放”。


02


二、要充分估計當前經濟形勢的嚴峻性:拿什麼來拯救你,我親愛的中國經濟


2019年4季度GDP增速只有6%,創10年新低。三駕馬車全面放緩,2019年出口增速0.5%,基本零增長。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只有5.4%,實體經濟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只有3.1%。


廣義貨幣供應M2增速從前幾年的兩位數持續降至近兩年的8%左右。受豬價大漲和疫情影響,1月CPI同比大漲5.4%。


2019年7-12月工業品價格PPI連續6個月負增長,持續處在通縮區間。2019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3.3%,落入負增長區間。


當前經濟持續下行有外部和週期性因素,但主要是內部結構性和體制性因素。短期經濟的主要矛盾是總需求不足,長期經濟的主要矛盾是供給側改革不到位,未來關鍵是短期加大逆週期調節和長期深化改革開放相結合,提升市場資源配置效率,提振微觀主體信心。


外部和週期性因素主要有,中美貿易摩擦衝擊出口和產業鏈,金融週期下半場制約企業居民加槓桿空間。內部結構性和體制性因素主要有,人口紅利消退,人口老齡化加速到來,模仿式技術進步放緩,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


2019年底經濟初現企穩跡象,市場洋溢著樂觀的氣氛,我們多次提醒“經濟企穩基礎並不牢固”、“2020年中經濟面臨再度下行壓力”。


雖然不要過於悲觀,但經濟學家要客觀理性專業,這種時候尤其不能盲目樂觀,研究要實事求是,多做實證分析和交叉檢驗,獨立客觀,防止以偏概全和教條。不能閉門造車,要多接地氣,多為老百姓著想,為企業著想。


宏觀上是數據,微觀上是多少家庭的悲歡離合。研究的價值是對社會有用,為民生鼓呼。


03


三、三大政策建議組合: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大力度的改革開放,以六大改革為突破口


多難興邦,改革戰疫。生於憂患,面對內憂外患,短期應加大逆週期調節促進經濟平穩運行,長期則通過改革開放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建議2020年財政政策更積極。平衡財政轉向功能財政,上調赤字率和專項債發行規模,支持減稅和基建,放水養魚,擴大內需。


財政政策應承擔更大責任,且解決貨幣政策難以解決的結構性問題。


第一,適度擴大赤字尤其是中央財政赤字,赤字率可突破3%,為減稅降費和增加支出穩基建騰出空間。當前人口流入地區的交通、教育、醫療、5G、工業互聯網等基礎設施投資可以適度超前,既能穩增長,也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啟動“新基建”。

第二,增加專項債額度,從2019年的2.15萬億上調至3.5萬億。


第三,優化減稅降費方式,從當前主要針對增值稅的減稅格局轉為降低社保費率和企業所得稅稅率,提升企業獲得感,真正讓企業和老百姓得實惠。

第四,增加國有企業利潤上繳比例,避免財政收入增速下行背景下地方政府出現“亂收費”等惡化營商環境的行為。

第五,削減民生社保之外的開支,精簡機構人員,優化支出結構,提高財政支出效率。

第六,改革財政體制,給地方放權,穩定增值稅中央和地方五五分成,落實消費稅逐步下劃地方。


建議2020年貨幣政策適當降息降準。不要把正常降準降息的宏觀逆週期調節簡單等同於大水漫灌,通過小幅、高頻、改革的方式降息,引導實際利率下行。


疏通利率傳導機制,改善流動性分層,提高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在貸款中的比重。應通過降準降息解決總需求不足、PPI下行、實際利率上升問題,通過通脹預期管理、財政定向補貼、增加生豬供應等解決CPI上漲對低收入人群產生的負面影響。


當前的降息是新型降息,力度節奏都和以往有所不同,是“改革式、市場化、漸進式、結構性”的降息。當前中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偏高,基礎貨幣投放方式不太合理,適度降準可以降低商業銀行和實體經濟資金成本。


建議2020年房地產政策中性穩定。中央的定調是“三穩”,不是“三松”也不是“三緊”。


老成謀國是時間換空間,既不要刺激,也不要刺破。房地產一半是金融,一半是實體經濟和製造業,帶動的上下游產業鏈條較長、解決就業規模大、國民經濟佔比高,有必要推動改革更多地發揮其實體經濟的功能,迴歸居住屬性和製造業屬性。


不要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利用時間窗口推動住房制度改革和長效機制,關鍵是金融穩定和人地掛鉤,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治大國若烹小鮮,宏觀政策要把握好“度”,過猶不及,“用力過猛”和“用力不足”都會適得其反。


貨幣政策大水漫灌將導致通脹上升、匯率貶值、資產價格暴漲、金融風險積聚;財政赤字貨幣化會造成惡性通脹、居民儲蓄財富蒸發、擠出私人投資等嚴重後果。


但當經濟週期性下行,如果不能有效實施逆週期調節,經濟將陷入“債務-通縮”、“資產負債表衰退”等螺旋式下降通道,面臨失速風險。短期宏觀調控政策旨在對沖經濟下行壓力,為長期改革營造穩定環境。


建議以六大改革為突破口,大力度地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營造一個萬馬奔騰、千帆競發的嶄新局面。


1,放開汽車、金融、能源、電信、電力等基礎領域及醫療教育等服務業市場準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2,深化國企改革,以黑貓白貓的實用主義標準,落實競爭中性和所有制中性,消除所有制歧視;


3,建立居住導向的新住房制度和長效機制,關鍵是人地掛鉤和金融穩定;


4,中央政府加槓桿、轉移槓桿,讓微觀主體輕裝上陣,大規模減稅,基礎設施建設;


5,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從間接融資到直接融資,發展PE、VC等;


6,當務之急是調動地方政府和企業家積極性,給地方官員新的激勵機制,給民營企業家吃定心丸。


當前一些地方政府幹部和民營企業家的積極性有所下降,與官員激勵機制及所有制中性落實不到位有關,部分政策在執行過程中存在層層加碼、一刀切等,挫傷了基層幹部和企業家的積極性。


04


四、疫情的人心拐點正在出現,深層次改革亟待破局


疫情的拐點什麼時候出現尚難預料,但人心的拐點正在出現。大家感覺最近一些舉措更及時更有力更科學了,有希望了。


全國醫務戰士馳援武漢,都是精兵強將,致敬!武漢關鍵功能臨時軍管,紅十字會被社會力量接管,效率大幅提升。火神山醫院火速建成,體育館、賓館等緊急徵用,方艙醫院,救死扶傷,應收盡收。湖北臨陣換帥,由公安政法衛生工作經驗豐富的接任前線總指揮。


火線提拔,激勵將士。湖北以外的省市新增病例持續下降。全國儘可能恢復生產保障關鍵物資供應和民生。貨幣財政政策緊急出臺紓困企業,各地密集出臺政策。2月12號政治局開會,實施分區分級,兼顧疫情防控和生產恢復,矯正有些地方“一刀切、層層加碼”現象。


當然,形勢仍然十分嚴峻,不能掉以輕心。坦率地說,即使在美國,出現這麼大規模的疫情,也會短期出現物資緊缺和人員緊缺。


新冠疫情是很好的清醒劑,與中美貿易摩擦一樣,對此前流行的全面超美、“厲害了”等過度膨脹言論是很好的清醒劑。


經此一疫,讓我們更加理智、客觀地反思中國在軟硬實力上的差距,更清醒深刻地認識到在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的真實差距。未來我們應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到更多關注民生和人民幸福。此次疫情中暴露的體制機制問題,應以改革的方式予以解決,讓悲劇不再重演。


希望我們經過此疫以後,大力改革輿論監督、信息公開透明、加大教科文衛民生投入、應急體系建設、吹哨人保護法案、依法治國,化危為機。


我們大部分人都將世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希望這個國家好,希望社會進步,讓我們的子孫後代更幸福,呼吸到自由、安全的空氣。


第一、強化信息公開透明,實施政府信息公開清單管理和政府信息定期披露機制。


加強輿論監督,充分尊重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對重大公共事件的知情權,避免公權力被濫用。儘快建立《吹哨人保護法案》,保護公民為維護社會公正和公眾利益的有事實依據的報料行為,吹哨人不會受到洩密或傳播謠言等指控。


第二、強化社會治理體系和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建設。


一是治理理念上,實現從管理到服務的轉變,從傳統“堵”的思路轉移到“疏”的思路。


二是完善治理主體,推動政府、社會和公眾公共參與的協商,在信息共享、情況通報等層面加強合作。


三是暢通信息溝通渠道。


四是打造智慧政府,深化政府與信息技術融合發展。


五是強化官員問責體系,表彰抗擊疫情戰鬥英雄,正反兩方面實施激勵約束。


第三、大力補齊醫療短板,改革醫療體制,放開市場準入但強化事中事後監管,提高醫務人員薪酬水平和改善工作環境,提高財政支出中醫療等民生支出佔比。


第四、加強應急醫療體系建設。


一是要落實醫院、疾病控制機構、衛生監督機構應急工作規範,明確應急響應、現場組織、工作流程、處置措施等操作規範和流程。


二是加大政府對應急醫療人才、設備經費的投入與支持;組建各級應急醫療救援機動隊伍,人員由臨床救護、流行病學、特種醫學、實驗室檢測、消殺滅等方面專家和工作人員組成,不定期開展培訓和演練,確保衛生應急救援隊伍的穩定性。進一步健全急救人才引進和分配激勵機制、完善績效考核辦法。


三是建立應急物資儲備庫,強化衛生應急儲備物資動態管理,健全物資儲備和調用制度。


05


五、相信未來:改革戰疫,最好的投資機會就在中國


放眼全球,中美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經濟體,歐洲日本人口老齡化,拉美民粹盛行,俄羅斯封閉僵化,中東戰火紛飛,非洲尚未開啟現代之旅。雖然歷經曲折,但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2019年中國人均超過1萬美元,14億人口的超大型經濟體邁入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GDP規模達14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為那些有才華的年輕人提供了實現夢想的廣闊舞臺。


鄧公當年講過,“中國要防右,但主要是防左”,只要大方向不犯錯,中國有很大希望轉型成功。


我們深信市場經濟的理念已經在這個國家紮根,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展現了推動改革的勇氣和決心。


在這片我們深愛的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新一輪改革開放正史詩般展開,這是一場自由市場經濟對通往奴役之路計劃經濟的最後一戰,是人民呼喚自由現代開放、反對愚昧落後封閉的偉大思想解放。


在這場史詩般的改革戰役中,推動改革的政治家必將贏得英雄般的榮耀,阻礙改革的舊勢力必將成為時代的棄兒。經歷過改革轉型洗禮後的中國經濟,前景將更加光明,最好的投資機會就在中國。


展望未來,我們選擇深信時代的進步,深信夢想的力量,深信自由的光芒。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不放棄底線和夢想。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也要勇敢前行。


相信夢想,即使它給你帶來悲傷,也要相信。有時候夢想不是因為看到了才相信,而是因為相信才看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