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澤平:經濟第二次觸底可能會在2019年年中

“要對當前經濟、金融形勢的嚴峻有充分的估計。這次經濟L型的觸底會經過兩個底部,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下半年會第二次觸底,第二次觸底可能會在2019年年中。”11月13日,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兼恆大經濟研究院院長任澤平在“《財經》年會2019:預測與戰略”上表示。

任澤平:經濟第二次觸底可能會在2019年年中

是什麼造成了當前的形勢呢?任澤平認為原因是政策、形勢,出現了疊加。“外部有中美貿易戰,內部有財政整頓、金融去槓桿、環保、去產能,這些事對不對呢?都是對的,但疊加在一塊,再健康的企業面對所有的壓力都一起來的時候,也會無從應對。”

對於今後的改革,任澤平提出了幾點建議:

第一,最重要的是改革開放,尤其是要加大開放自信。我們現在要開放的領域非常多,千萬不要以為中國的開放已經成功了。比如,製造業領域,國有比重只佔10%,外資、民營企業的比重佔到了80%、90%,中國的製造業全球的競爭力非常強,為什麼?開放帶來的。但是我們的服務業,包括金融業,都是國有為主。

第二,宏觀調控不要擺動太大。 政策從制定到傳導,再到有效果是有一個過程的,如果想讓政策立馬見效,一定是力度過強了,所以我們對宏觀政策調控政策要有一個跟企業的互動和適應期,不要擺動太大。

第三,財政政策應該積極有所作為。不能把宏觀調控和供給側改革人為對立起來,也不能一味上調民間的赤字率,大規模減稅,不受3%的約束。目前,中國還有很大的投資潛力,不僅基礎設施有大規模的投資潛力,在高科技領域也有。開放會帶來投資潛力,減稅也會帶來投資潛力,鼓舞企業家的信心也會帶來投資潛力。

第四,對於貨幣金融政策,過去金融去槓桿取得了一些階段的成效,未來應該轉向穩槓桿。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區分這個槓桿的好壞,對銀行的表外、表內,不能搞一刀切,對確實能滿足中小民營企業融資需求的,要進行鼓勵。

第五,未來改革的方法論,可以考慮“頂層設計+漸進、增量和試點”。

以下為發言實錄:

任澤平:女士們、先生們,由於時間關係,我直奔主題。今天我給大家報告兩個觀點:第一,對當前形勢的看法。第二,提個建議。我們這個環節非常好,也非常切中當前的主題。今天我們的嘉賓也有分歧,比如高院長不建議上調赤字,姚首席經濟學家建議打破3%的教條。現在對於未來的形勢和政策究竟應該怎麼看?2015年我們提出一個很重要的判斷,就是中國經濟可能已經相當接近底部,我們提出經濟L型的判斷。2017年我們提出新週期,今年提出金融週期退潮。

這次經濟L型的觸底會經過兩個底部,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下半年會第二次觸底,第二次觸底可能會在2019年年中。現在的經濟形勢究竟怎麼樣?我給大家說幾個數據,大家感受一下當前形勢的冷暖。第一,GDP增速,我們三季度的GDP增速是6.5%,這是2009年一季度以來的新低。我們在過去的十多年,只有兩個季度的GDP低於6.5%,分別是2008年的四季度和2009年的一季度,原因並不複雜,就是因為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從此,我們沒有低於過6.5%,這次是第一次。

第二,外部環境。我們現在的出口,前段時間有的學校的教授用了很精妙的模型測算,說中美貿易站對我們的影響不大,事實呢,10月份我們的製造業新出口訂單46.8%,這是33個月以來的新低。更重要的是前段時間搶出口,進行了需求的透支,我認為後面出口的形勢是相當嚴峻的。再加上貿易戰,恐怕大家要做好長期的準備,就像基辛格這次訪華時講到的,恐怕我們要重新定義中美關係。我們今年對很多情況出現了一些誤判,其中中美貿易摩擦就算一個,有的認為,中美關係好也好不到哪兒去,壞也壞不到哪兒去,事實上是愈演愈烈,明年1月1日2000億美元的10%的貨物關稅就會上調到25%,如果雙方在此之前不能達成共識。所謂的三架馬車,中國經濟講宏觀形勢,一點都不復雜,所以我們要對當前經濟金融形勢的嚴峻要有充分的估計,因為從方法論的角度,只有我們對問題的嚴峻程度有了充分的估計,才可以有充足的準備。怕的就是你在那兒自得意滿,事情來了不知道如何應對。

我們的M2增速,9月份降到了8.3%,8.3%是過去20年以來的新低。我們的社會融資規模,金融機構向實體經濟提供的融資總量,今年1到9月份是15.4萬億,比去年淨減少了2.3萬億,為什麼剛才白老師講投資降到了5.4%,做歷史比較發現,我們1到9月份降到6.4%,這是亞洲金融風暴以來的新低。

這是當前的形勢,為什麼造成了當前的形勢呢?有幾個原因:第一,有些政策,包括有些形勢,出現了疊加。搞宏觀形勢的人都知道,我們什麼都不怕,最怕事情都趕到一塊。外部,中美貿易戰,內部,財政整頓、金融去槓桿、環保、去產能,這些事對不對呢?都是對的,但都疊在一塊,再健康的企業面對所有的壓力都來的時候,無從應對。而且這幾年我們政策的擺動太大,緊的時候有點過緊,松的時候有點過鬆,好的經濟環境一定是春風化雨。

我提幾點建議:第一,說一千道一萬,最重要的是改革開放,尤其是要加大開放自信。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和奇蹟,但是從2000年加入WTO以來,要客觀承認,我們在開放的進程當中,有點吃老本了。80年代,我們設立開放的試點,沿海城市,到了加入WTO,我們都是大力度、大尺度的開放,2000年以來基本上都是零打碎敲。事實上是什麼呢?我們現在要開放的領域非常多,千萬不要以為中國的開放已經成功了,我認為這是一種誤判。比如,製造業領域,國有比重只佔10%,外資、民營企業的比重佔到了80%、90%,中國的製造業全球的競爭力非常強,為什麼?開放帶來的。但是我們的服務業,包括金融業,都是國有為主。為什麼中國的基礎的要素成本過高,是跟競爭不充分有關,競爭不充分的原因就是開放不足帶來的。我們要有開放自信,大家一定要留意,中國、德國、日本、韓國,是天然的受益於全球化的,受益於市場的一體化和貿易全球化的。

第二,宏觀調控不要擺動太大。其實邏輯並不複雜,因為政策從制定到傳導,再到有效果是有一個過程的,如果想讓政策立馬見效,一定是力度過強了。美聯儲加息,從引導預期到最後加息用了很長一段時間,所以我們對宏觀政策調控政策要有一個跟企業的互動和適應期,不要擺動太大。

第三,財政政策應該積極有所作為。為什麼?現在對於財政政策有幾個誤區:一是把宏觀調控和供給側改革人為對立起來。改革是管長期經濟增長,宏觀調控管短期經濟週期波動,為什麼要把它對立起來,大家管的事不一樣。長期的改革也需要一個穩定的宏觀環境,如果未來穩定的宏觀環境越來越惡劣,怎麼搞改革呀。二是上調民間的赤字率,大規模減稅,不要受3%的約束。現在搞財政的人要澄清一個問題,究竟要平衡財政還是要功能財政,政府在經濟不好的時候,還要保自己的財政平衡,讓企業怎麼過,難道要等經濟好的時候再減稅嗎,已經沒有必要了。反而經濟不好的時候,擴大赤字,擴大減稅,這就是功能財政熨平經濟週期的波動。三是中國現在人均GDP美國的1/6都不到,我們怎麼就沒有投資潛力了,不僅基礎設施有大規模的投資潛力,在高科技領域都是幾百億美元的大投資,可以自己投,也可以通過減稅讓企業去投,我們的投資潛力非常大,不是我們沒有潛力,是有些同志沒有思路。開放也會帶來投資潛力,減稅也會帶來投資潛力,鼓舞企業家的信心也會帶來投資潛力。

第四,對於貨幣金融政策,我的建議非常簡單。客觀地講,過去金融去槓桿取得了一些階段的成效,未來應該轉向穩槓桿。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區分這個槓桿的好壞,銀行的表外,包括影子銀行業務,大量的滿足了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的融資需求,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如果能從銀行的表內拿到貸款,為什麼要到表外去呢。我們不能一刀切,銀行的表外,通道,包括影子銀行業務,確實有炒錢的,這確實要打擊。但有些是滿足了中小民營企業融資需求的,我們要進行區分。現在的政策已經開始往這個方向去轉。

最後一條建議,我們過去比較強調頂層設計,頂層設計是對的,因為我們搞了40年的改革開放,大的方向,市場導向更加開放的經濟體制是我們的戰略,這已經非常清楚了。但是,我們過去40年改革開放改革的方法論上,還有很多傳統的智慧不要丟了。我認為關鍵就是六個字:漸進、增量、試點。因為它符合人的認識論,我們都不是神,我們都需要在摸索的過程當中找到什麼是正確的解決方案。所以說,未來改革的方法論,可以考慮頂層設計+漸進、增量和試點。

女士們、先生們,虛心萬事能成,自滿十事九空。我認為這次中美貿易摩擦,對我們不一定是壞事,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在改革開放、在經濟發展、在社會發展上還有巨大的差距,巨大的差距意味著巨大的潛力,我們深信,經過改革轉型之後的中國經濟前景將更加光明。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