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2018年07月31日 小麥市場陷入停滯 多地價格下跌

小麥市場陷入停滯 多地價格下跌

市場分析

近段時間,隨著各級輪換收購的結束,小麥市場陷入停滯階段,貿易面臨出貨難的局面,麵粉企業目前收購質量要求愈加嚴格,小麥價格呈下跌趨勢。

2018年新小麥價格出現兩個極端,不達標小麥價格處於低位徘徊,而達標小麥一路猛漲。最近一段時間面企及貿易商收購回歸理性,麥價弱勢整理。中長期來看,優質小麥價格或將高位運行,但整體麥價將面臨回調,對於面企來說,按收購、利息、倉儲等成本計算,後期價格勢必高於臨儲小麥拍賣價格,所以面企收購價也將有所下調。

質量提醒:進入8月份天氣炎熱,小麥保管難度較大,加上糧食經紀人、糧莊或貿易商儲存條件有限,可能出現黴變現象。持糧看漲的貿易商務必做好質量安全。

普麥價格整體趨穩,優麥價格延續漲勢

7月份,由於擔心後市市場風險,一些貿易商繼續追漲的情緒不斷降溫,小麥出售積極性增加,各地新普麥價格大多趨於穩定,價格波動的幅度較6月份明顯縮窄。

7月27日,山東德州地區麵粉企業普通小麥進廠價格為2470元/噸,河北衡水地區麵粉企業普通小麥進廠價格為2460元/噸,河南鄭州地區麵粉企業普通小麥進廠價格2430元/噸,江蘇徐州地區麵粉企業普通小麥進廠價格為2400元/噸。部分地區小麥價格雖仍有所波動,但波動幅度收窄,基本在10—20元/噸。

7月份,主產區優質小麥價格整體延續上漲態勢,下旬價格逐步止漲趨穩。7月27日,山東菏澤地區濟南17優質小麥進廠價格為2680元/噸,山東濰坊地區為2690元/噸;河南鄭州地區鄭麥366優質小麥進廠價格為2700元/噸,河南新鄉地區為2700元/噸;河北石家莊地區藁優2018優質小麥進廠價格為2690元/噸;較上月同期價格大多上漲了20—60元/噸。

7月份,由於普通小麥價格基本穩定,而優麥價格維持漲勢,優普小麥價差繼續擴大。當前華北地區優普小麥平均價差為265元/噸,較新小麥上市初期擴大98元/噸。

新麥收購不溫不火,進度大慢於上年

由於今年國家政策性收購力度減弱,夏收以來市場的收購主力基本由市場化收購擔當,小麥收購進度較上年同期大幅偏慢。

截至7月20日,主產區小麥累計收購3229萬噸,同比減少1727萬噸。其中河北收購283萬噸,同比減少42萬噸;江蘇收購853萬噸,同比減少255萬噸;安徽收購350萬噸,同比減少419萬噸;山東收購549萬噸,同比減少64萬噸;河南收購678萬噸,同比減少874萬噸;湖北收購108萬噸,同比減少91萬噸。

就目前主產區整體收購狀況看,小麥收購進度較上年同期下降了34.16%,而政策性收購數量同比出現大幅下降則是收購進度偏慢的主要原因。據瞭解,目前託市收購中江蘇安徽是兩大主力,其中江蘇收購力度最大,目前有消息顯示已經突破100萬噸。

從近年數據來看,每年我國小麥主產區託市收購均值大約為2000萬噸左右,由此也直接對小麥收購市場構成強力的需求支撐,但今年收購狀況並不盡人意。有市場人士認為,按照當前的小麥託市收購進度,預計今年的小麥託市收購數量將會大幅低於上年。

購銷相對平緩,8月小麥價格難漲

按照一般規律,小麥夏收四個月的集中收購期其購銷高峰基本在6—7月份之間。目前南方麥區部分地區收購已基本進入尾聲,北方麥區市場化收購雖仍在進行,但購銷依舊不溫不火。由於主產區小市場購銷基本處於一個相對平緩的時期,預計8月份的小麥市場很難發生大的變化。

一是政策性收購難有明顯放大。由於今年國家小麥收購政策變化較大,政策性收購力度明顯偏弱。再加之部分地區小麥因災質量不高,相當數量小麥被拒之託市收購之外。雖然國家有關部門再度出臺了超標小麥收購政策,主產區部分地區實施了激勵收購的措施,但對市場的整體收購大局影響不會很大。預計小麥市場的收購將會緩慢增加,但收購的高峰仍很難出現。

二是市場化收購趨於相對理性。目前各級儲備企業輪換收購任務基本完成,麵粉廠經過前期的收購也有了一定的自有庫存,再加之三伏天氣高溫多雨,麵粉消費處於淡季,終端需求疲軟,在高成本、低利潤的狀態下制粉企業收購積極性不是很高。

三是市場的供需狀況將會維持充足。由於今年夏收小麥收購進度緩慢,且市場預計收購總量將會低於上年。即使考慮到今年局部地區小麥產量因災有所減產的因素,市場仍將會有大量的糧源滯留於流通領域。按照市場運行規律,流通糧源的放大,便於調節市場的供需,這將會抑制小麥價格出現大幅波動。

如截至7月20日,主產區小麥累計收購量為3229萬噸,按照1億多噸的產量預估,當前的收購量僅佔到預計產量的三成左右。大量的糧源滯留於流通領域,市場的壓力顯得偏重。文章來源:中華糧網

今年小麥普遍出現了減產、質降,糧戶賣個小麥還提心吊膽!

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目前正是小麥銷售的旺季,很多主產區的新小麥正逐漸進入市場。據統計,2017/2018年度全國小麥產量12985萬噸,較上年度增加100萬噸;消費量10370萬噸,減少401萬噸;供大於求376萬噸。面對這種情況,今年小麥收購呈現兩級分化現象,從走村入戶的糧食商人開始就對優質小麥更加青睞。

時下正是夏糧收穫的季節,一大早,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焦家村一家小麥收購點門前,已經排滿了要前來賣糧的車輛。種糧大戶劉功臣排在第一位,正焦急的等待檢驗員測水分、評等級。檢驗員王秀萍認真的跟老劉檢查小麥:

王秀萍:你看你這麥子不太行,裡頭還有小白粒,這是三等麥。

儘管被評為三等麥,劉功臣還是鬆了一口氣,今年4月,一場倒春寒使當地小麥減產三成左右,同時品質也有所影響。劉功臣對自家小麥質量十分擔憂,因此收割完就趕緊出貨,慶幸的是他的小麥以每斤1塊18的價格出售,這比近幾年的最低收購價還高三分錢。他覺得自己及早出手,主動推銷糧食也值了。

2018年07月31日 小麥市場陷入停滯 多地價格下跌

劉功臣:今年的收成有點不好,自己過來能多賣2分錢。基本上算比較滿意。

比劉功臣出手更早的是十幾公里外的李家坊村村民李其峰:一個半月前,他正在為自家140畝小麥減產而發愁。可這幾天他的心情好了許多。

李其峰:我賣掉了。當時賣的時候,很多農戶把好的存著不賣。我這個品質差的賣的還能好點。我就趕緊賣了。

當地糧食貿易商說,今年山東小麥普遍出現了減產、質降的問題。很多農民都急著出貨,但多為三等和三等以下的小麥,一等二等的小麥佔比不到三成。天氣原因造成今年小麥減產和收購難的關鍵因素。但還有一個原因和農民惜售有關,品質不好的小麥農民急著出手,品質好的卻一麥難求。從事糧食收購貿易的姜芸芸,這半個月天天出現在陵城區東姚村的村頭巷內,他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上門收購優質麥。

姜芸芸:因為優質麥大家都搶購,一是麵粉廠、一是國庫,好東西大家都搶著要。

姜芸芸口中的好東西,就是當地農民今年試種的優質麥。這些優質麥比普通小麥,顏色偏黃、顆粒飽滿,儘管也遭遇了天氣災害,但是優質麥的抗風險能力更強。單產量比普通小麥高出10%以上。而市場收購價格也比普通小麥每斤高出一兩毛錢左右。這讓少部分試種的農戶一下子成了香餑餑,貿易商競相上門收購,但他們還在等待價格的攀升。陵城區東姚村村民姚家東:

姚家東:現在不賣,過了十天半個月再賣。

姚家東覺得自家的小麥價格還能漲,現在才每斤1塊3,他的心理價位至少每斤1塊4。記者瞭解到,有此心理預期的小麥種植戶不在少數,今年山東德州小麥分化的現象還是很明顯的,優質麥的市場表現讓很多農戶看到了希望。未來優質麥的種植預期大為增強。山東德州東姚村是去年開始推廣優質麥種植的,很多農戶都是報著試試看的態度小面積種植,沒想到到收穫期,普通小麥與優質麥的市場價格差距這麼大。村民姚廣平:

姚廣平:產量比普通麥高點,價格比普麥貴,還統一回收,知道多種點好了。

李其峰也和村民商量要多種點優質麥,他決定要將自家140畝普麥全都換成優質麥。

李其峰:我必須選擇這個方式進行種植,下一步大戶再像傳統模式種植,我覺得不行,所以說我必須跟上國家的形式。

不過市場分析師劉棟也提醒,優質麥未必就能優價。

劉棟:優質麥首先不能盲目擴種,要根據當地的情況和優質麥的品種進行種植。

業內人士介紹,小麥品種分類較細,優質麥主要用於麵包、蛋糕等專用麵粉,而普麥用於麵條、饅頭等傳統麵食。適用範圍相對更廣。一些地方由於土壤、水量等條件限制,並不適宜種植優質麥。目前優質麥收購一般以訂單農業為主,很多加工廠沒有優質麥加工條件,如果農民盲目種植優質麥可能達不到預期。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所研究員李國祥:

李國祥:由於現在專供體系沒有形成,還有很多小加工企業沒有優質優價的營銷能力。如果農民盲目擴種,就會遇到市場風險了。來源:三農中國

奇臺縣冬小麥單產724公斤刷新全疆最高紀錄

“每塊田都達到了600公斤以上,最高的一塊摺合畝產是724公斤。”國家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成員、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湯永祿在奇臺縣半截溝鎮腰站子村豐裕合作社現場宣佈。眼下正是夏糧收穫的季節,在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奇臺縣,101萬畝的小麥收割工作已全面展開。在這喜獲豐收的時節,7月23日,奇臺縣冬小麥單產最高紀錄在該縣半截溝鎮腰站子村誕生,首次突破700公斤大關,並刷新全疆最高紀錄。

當天上午,由新疆農業廳和新疆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邀請的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和國家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專家組成的小麥高產驗收組,在半截溝鎮腰站子村豐裕合作社三隊片區小麥綠色栽培模式高產攻關田,按照農業部的高產創建的測產程序,隨機選取了三塊田,進行現場實產驗收,經過嚴格的面積核實、機械收穫脫粒、稱量、扣除水分和雜質後,測出其中一塊3.208畝的試驗田,實收畝產達到724公斤。新疆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黨支部專職書記、研究員吳新元說:“從我們新疆的冬小麥的高產紀錄看由農業部專家指導組的專家測出來的產量,今天測出來的724公斤這個產量是目前我們新疆冬小麥的最高產量,那麼今後,我們要更加加強跟奇臺縣的小麥生產上的合作,尤其是在品種和技術上面。”

此次實產驗收的小麥品種為新冬41號,今年奇臺縣種植冬小麥面積48萬畝,其中新冬41號推廣面積達到11萬畝。與其他冬小麥相比,該品種畝穗數、穗粒數、千粒重三要素優勢明顯。而對這塊小麥的栽培,技術人員堅持實施的是“綠色”方式,如何在肥料和農藥的用量不增的情況下還要實現高產,優良的品種再加上農業技術的創新是關鍵。在加大種子包衣、精量播種、種肥分離和高效節水灌溉、綠色防控及統防統治等新技術應用的同時,還主要採取了早播、精準施肥和勤澆少澆的技術,對以往的傳統田間管理措施做了很大的改進。奇臺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馬兆亭是負責這塊地的技術人員,他介紹說,“去年9月21號開始播的,在小麥孕穗、成穗的最佳時期,小麥灌漿最需要肥料的時候開始施肥,澆了14次水,每次澆水的時間最長4個小時左右,最短1個小時,所以今年的冬麥比以往的冬麥都要成熟晚7到8天,為我們今年的產量提高打下了基礎。”

國家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成員、四川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湯永祿說:“從實際情況的籽粒來看,籽粒很乾淨,角質率很高,還有比較大的空間,從品種和水肥一體化管理更加優化,我們產量還可以提高一大步。”

據瞭解,自2016年奇臺縣成功實施了國家級小麥綠色高產高效創建項目以來,落實關鍵生產技術措施,搞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正以培育壯大集綠色高質高效栽培實用技術推廣、種植管理和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為一體的新型經營主體為主線,推進小麥標準化生產,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和效益。2017年,全縣建設整縣制綠色高產高效小麥基地100萬畝,平均單產達到430公斤以上。奇臺縣農業局副局長路建閣說:“繼續深化小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進適合我們奇臺縣的中強筋小麥品種,狠抓小麥綠色、有機的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實現整縣制的推進小麥的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自治區的糧食安全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