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8 敬亭山,為什麼知道李白的孤獨?

「 學習,是 一 輩 子 的 事 兒 」

敬亭山,為什麼知道李白的孤獨?

全文約700字,預計閱讀時間3分鐘

獨坐敬亭山

李 白

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為什麼知道李白的孤獨?

敬亭山,為什麼知道李白的孤獨?

敬亭山,為什麼知道李白的孤獨?

① 敬亭山:位於安徽省宣城區北郊,中國歷史文化名山之一;

② 閒:形容雲彩飄來飄去,悠閒自在的樣子;

③ 厭:滿足。

敬亭山,為什麼知道李白的孤獨?

敬亭山,為什麼知道李白的孤獨?

天空中的鳥兒飛得沒有了蹤跡,

雲朵也悠閒自在,獨自飄向遠方。

只有我看著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地看著我,誰也不覺得滿足,

能理解我孤獨的心情,也只有這高大的敬亭山。

敬亭山,為什麼知道李白的孤獨?

敬亭山,為什麼知道李白的孤獨?

敬亭山,為什麼知道李白的孤獨?

唐宋的山水詩,可以分為三大體系,一是“感物”,即對自然美景的驚見;二是“會心”,即物我兩忘的心靈妙契;三是“暢神”,即求得澄懷得理的情感愉悅,如王羲之[東晉]的《蘭亭集序》。李白的這首《獨坐敬亭山》便是屬於“會心”。

此詩的創作年代頗有爭議,一說是作於天寶十二載(753年)李白南下宣城,另一說是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在經歷安史之,經歷亂牢獄之災後,最後一次到宣城所作。

雖然對於此詩的創作年份值得商榷,但我們不難從詩中感受到詩人孤獨、寂寞的心情。偉大的人都是孤獨的,李白尤甚。

敬亭山,為什麼知道李白的孤獨?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動景,眾鳥高飛,孤雲獨去,渲染出一個茫茫的巨大空間。“盡”、“閒”二字,不禁讓人想起“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那種空曠清幽、平靜而孤獨的景象,同時烘托出詩人內心的寂寞與孤獨,為下聯做鋪墊。

詩人看著眾鳥孤雲遠去,離開敬亭山,只有自己依舊坐著,欣賞著眼前高大的敬亭山。然而飛鳥也好,孤雲也罷,對詩人來說都不足掛齒。因為詩人覺得,他久久凝望的敬亭山,也含情脈脈的看著自己,彼此誰也不覺得滿足。敬亭山就如同知己,理解自己心中的孤獨與寂寞,詩人也從中得到慰藉。彼此看著,不說話,就已經很好了。物我之間,無所容心。

愈是山水有情,就愈是人無情。只有在敬亭山中尋到慰藉,減少一點自己的孤獨感,就越說明人世間深重的孤獨之情。從這點來看,對於詩歌的創作年代,野生菌倒是更加傾向第二種說法。

· THE END ·

加入野生靈魂聚集地

這是一個有靈魂的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